• 沒有找到結果。

第四節 名詞釋義

一、合作學習

係一種有結構、有系統的教學策略以小組的方式學習,小組成員共同參與學習的目 標,且同儕之間有共同承擔成功或失敗的相互關係,彼此互相幫助,來達成學習的目標 (教育部,2013;黃政傑、林佩璇,1996;Johnson & Johnson, 1984)。本研究使用學生 小組成就區分法 (STAD)、小組遊戲競賽法 (TGT) 兩種型式設計教案。

二、動作技能

本研究中動作技能是籃球項目的運球、傳球、投籃的技能;運球是指左右手運球移 動的速度;傳球是指對牆傳接球的準度及速度;投籃是指在五個相同距離的自投自撿,

將球投進籃框的能力。

三、不同分組方式

本研究之不同分組方式,係指在成員人數限制下可自由分組以及依動作技能表現S 型異質分組,分為5組,每組5-6人,且分完組後至研究結束不再更換組員,以下將各名 詞分別定義之:

(一) 自由分組:

自由分組在本研究中指學生可以依照自己本身的意願自行分組,每組至少五人,最 多六人。

(二) 動作技能S型異質分組:

本研究中動作技能定義如上,係使用 Strand 與 Willson (1993) 所發展的籃球技能表 現測驗 (Basketball skill test) 為測驗辦法,將所測得前測分數,由高排到低,分為 5 組,

每組 5-6 人,1~5 名,6~10 名,11~15 名,16~20 名……由少到多搭配多到少,以此類 推,第一組人員則為第 1、10、11、20、21、30 名的組合。S 型異質分組方式如表 1-4-1 所示:

表 1-4-1 S 型分組表

9

組別 一 二 三 四 五

技能表現 高低排名

1 2 3 4 5

10 9 8 7 6

11 12 13 14 15

20 19 18 17 16

21 22 23 24 25

30 29 28 27 26

四、體育課

本研究中所指的體育課為苗栗縣立國中九年級普通班級的體育課程,一星期兩節課,

研究學校體育課中教學項目有籃球、足球、排球、田徑、體適能、羽球,每項目為期三 個禮拜,因場地因素,故本次實驗項目設定為場地最多籃球。

五、動作技能學習成效

學習成效攸關著教學的結果,同時也是學習上最重要的目標 (林佩璇、黃政傑,1996),

學習成效指學生在接受後達成教學目標的程度。學習同時會有主學習、副學習與輔學習,

認知、情意、技能,而本研究所指的動作技能學習成效是指學生在經籃球分組合作學習 後,後測所得的傳球、運球、投籃分數。

10

第貳章 文獻探討

本章旨在針對合作學習、學習動機、分組方式與體育課學習成效評量相關之文獻進 行探討,分為五節,第一節合作學習之內涵與相關文獻;第二節學習動機相關研究;第 三節體育課分組方式相關研究;第四節體育課學生學習成效評量研究,第五節研究假設。

第一節 合作學習之內涵與相關文獻

一、合作學習的定義

合作是一種天性,甚至能從動物的身上看到,如螞蟻、蜜蜂的分工合作以及獅子進 行圍捕時也會合作的行為。而合作學習的概念自古即有,智聖先師孔子曾言:「獨學而 無友,則孤陋而寡聞」意指若獨自學習,缺少朋支互相切磋討論,則見識短淺,這樣的 概念不只出現在東方,西方亦有「應尋找夥伴,以瞭解猶太法典」的說法,由此可見不 論東西方皆認同與同儕共同學習的重要性。合作學習的概念雖然早被提起,但因切入觀 點不同,仍未有統一的定義,本研究統整的主張如下:

「合作學習」(cooperative learning) 是一種教學型態,是指2位以上的學習者成為一 個學習單位,透過組員的互動互助及責任分擔,達成共同的學習目標,在此過程中每位 學習者皆要為自己和組員負責。此種教學以學習者為中心,能夠提供學生主動思考及更 多互動溝通的機會 (教育部,2012)。

Jonhson & Jonhson (1993) 認為合作學習是透過小組成員間建立共同目標,彼此為 共同目標一起努力,共同合作、彼此間互相協助支援,藉由同儕間的合作提高個人的學 習成效,並達成團體目標的學習活動,合作學習不僅是分組學習,更需符合五個合作學 習要素,如積極相互依賴的關係、個人績效責任、面對面的助長式互動、面對面的助長 式互動與團體歷程才能算是合作學習。

Slavin (1995) 指出合作學習是一種有具結構、有系統的教學策略,較不受科目與 年級的限制,大部分的科目與年級都可使用,在教師依照不同性別、能力、社經背景、

種族……等方式分組後,全組的人建立一共同的目標,團體中的每個人要為自己負責也 需為全部的人負責,彼此相互鼓勵與協助,以達成學習目標。

11

黃政傑、林佩璇 (1996) 認為合作學習是一種教學策略,教師安排合適的合作學習 情境,將學生以異質性的方式分組,引導學生互相合作、互相學習、資源共享,一起達 成學習目標,不但於有助於學習成就、學習動機,也能增進社交技巧與班級氣氛。

由上述定義可知,雖然各有各自的主張,但對於合作學習的看法,彼此間的差異微 乎其微。綜合上述說法,可以歸納出合作學習是一具有系統性、結構化的教學策略,教 師營造合作的情境,透過分組使學生利用合作的方式,在與組員的相互扶持、彼此依賴,

為共同目標努力的同時,每位小組成員皆能獲得學習成效,最終達到教學目標,更能藉 此培養學生溝通、社交技巧的能力。

二、合作學習的要素

(一) 積極相互依賴 (positive interdependence)

指學生能知道自己在團體中扮演的角色和任務以及與組員的關係是在同一條船上,

沉浮與共,有難同當、有福同享,個人的努力能夠讓小組得到助益 (黃政傑、林佩璇,

1996)。Johnson與Johnson (1994) 指出建立積極互賴的三個步驟的第一個是分派清楚且具 體能達成的小組任務或目標,第二是讓成員知道組的成功都建立在每個人的成功上,第 三是利用其他輔助方式建立相互依賴感,如建立小組認同與歸屬感,設計共同組的打氣 方式、組名等,Johnson, Johnson, & Holubec (1998) 認為有下列幾種方法:

1.目標的相互依賴 (goal interdependence)

小組的每位成員皆有一樣的目標,小組成員必須為這目標共同努力,且小組成員需 瞭解到每位成員都達成了目標,缺一不可,小組的目標才算達成。

2.獎勵的相互依賴 (rewards interdependence)

當小組達成目標時,每位成員一視同仁,不論擔任角色為何,都能獲得相同的獎勵 與表揚的機會。

3.任務的相互依賴 (task interdependence )

分配任務給小組中每個成員,全部人完成所負責的任務,且整組任務需集結起來,

做為其他成員達成任務的基礎。

4.角色的相互依賴 (role interdependence)

12

小組成員扮演學習中各種不同角色,且角色需是彼此有相關聯的,指角色互補與責 任分擔,例如隊長、教練、紀錄等,承擔不同的責任。

5.身分的相互依賴 (positive identity interdependence)

是指增進小組組員之間的認同感,創造或建立屬於自己小組特有的風格。例如:取 組名、設計組呼、組旗、組歌等。

6.資訊的相互依賴 (resource interdependence)

教師提供小組成員完成任務必要的一小部分資源,如一塊拼圖的概念,為了使小組 達成目標,組員的資源必須結合並共同使用,才能拼出完整的拼圖及資源共享的概念。

7.創新的相互依賴 (positive fantasy interdependence)

是指有共同創新的需求。例如:共同設計或共同發明新的產品。

8.共同對手的相互依賴 (positive outside enemy interdependence)

是指組內同心協力與其他組競爭。例如:為爭取最佳團隊,創造組內合作,組間競 爭的氛圍。

(二) 個人績效責任 (individual accountability)

小組的成功是建立組員每一個人的成功基礎上,並非以小組某一個成員,或少數幾 人的成功來代表小組,任何一個成員都不能忽略,因此每個人都必須盡到學習的責任,

達成指定的目標。而教師則在進行評量時需特別留意小組中每一個成員的學習情形,以 判斷是否符合合作學習要素,可利用分開進行小考、小組報告註明每位組員貢獻、隨機 測驗等方式。

(三) 面對面的助長式互動 (face-to-face promotive interaction)

小組成員面對面的方式,在同一時間、同一地點一起努力、一起學習以達成共同的 目標,能促進小組的成功。互動式助長則是期望組員間透過各種交互作用,如討論、互 相鼓勵讚美、協助及語言、非語言與肢體眼神等方式增進彼此的互動,激盪出更多想法,

且在學習的過程中,從其他成員中獲得認同感、回饋、支持與關心等。有助於小組成員 的學習、社交能力與思考。

(四) 人際與小組技巧 (interpersonal and small group skills)

13

此要素能讓小組成員從聚在一起的個體變成一個團體,透過彼此認識、接納進而信 任、支持,且能正確且有效地溝通及具建設性解決衝突等互動,讓學生能成功的與組員 融合的重要技巧。為此,每位組員皆要能夠有溝通與表達能力,考慮到其他人的立場,

建立良好的互動,才能始小組朝向共同目標前進。

(五) 團體歷程 (group processing)

團體歷程旨在釐清小組學習的效能。學習是否能夠發揮效用,取決於成員是否能檢 視小組功能發揮之程度、在過程中各組員對團體的貢獻及表現是否對目標的達成有所幫 助,並依據上述情況評估,並進行調整,哪些應保留哪些應改進,以促進小組成員共同 努力來達成小組目標。

三、合作學習教學方法

合作學習從1970年代發展至今,合作學習方法已達數十幾種以上,教師可根據教學 目標、學生特質、學科特性,選擇合適的教學方法應用於課堂上 (教育部,2013)。教育 部 (2013) 將合作學習方法依教學情境,分為三大類:第一類溝通類,著重在組員的分 享與討論;第二類精熟類,著重於課程內容,第三類探究類,著重於引導小組進行主題 探究、問題解決。以下將介紹5較常使用在體育教學當中的方法: 學生小組成就區分法 (students team achievement division method) 、小組遊戲比賽法 (team–games–tournament)、

拼圖法第二代 (the Jigsaw II method)、共同學習法 (learning together)、問題本位學習 (problem-based learning),其中對本研究所使用的學生小組成就區分法 (STAD) 有較詳 細的介紹。

(一) 學生小組成就區分法 ( student’s team achievement division method, STAD.)

學生小組成就區分法,由Slavin於1978年所提出,是眾多合作學習中最入門且容易 實施的一種合作學習的教學方法,因實施與評鑑方式與傳統教學法相距不遠,較特別的 概念在於小組獎勵、個別責任及均等的成功機會,以異質分組方式將合作學習元素融入,

讓學生在學習中透過組員間互相的協助、溝通、合作等方式朝共同目標努力,利用個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