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控制組及實驗組學習動機前後測差異情形與討論

本節主要目的在於考驗研究問題二,以相依樣本t檢定統計分析來探討控制組、實驗 組接受合作學習教學前後,其學習動機前測、後測差異情形。本節分為四部份,第一部 分為控制組組內前後測差異情形,第二部分為控制組組內差前後測異情形之討論;第三 部分為實驗組組內前後測差異情形,第四部分為實驗組組內前後測差異情形之討論。

一、控制組組內前後測差異情形

依動作技能能力高低分組的控制組在經過合作學習前後測經獨立樣本t檢定 (表4-2-1) 後發現,學習動機整體達顯著差異 (t=-2.49, p< .05),但注意力、自身關係、自信心、

滿足感皆未達顯著 (t= .55, - .58, - .52, .39, p>.05)。而注意力、滿足感上前測高於後測 (M=3.36>3.29, 3.43>3.37);自身關係、自信心後測高於前測 (M=3.35<3.43, 3.33<3.42)。

表4-2-1

控制組之「ARCS學習動機量表」前、後測重複量數t檢定分析摘要表

變項 測驗 個數 平均數 標準差 自由度 t 檢定 顯著性 學習動機 前測 28 3.08 .36

54 -2.49 .02*

後測 28 3.38 .52 注意力 前測 28 3.36 .43

54 .55 .58 後測 28 3.29 .53

自身關係 前測 28 3.35 .53

54 - .58 .57 後測 28 3.43 .55

自信心 前測 28 3.33 .61

54 - .52 .61 後測 28 3.42 .60

滿足感 前測 28 3.43 .54

54 .39 .70 後測 28 3.37 .60

*p< .05

65 (續下頁) 二、控制組組內差前後測異情形之討論

本研究結果支持研究假設四,並且與黃美瑤、薛名淳、張琬瑜、黃筱卉 (2012) 研 究結果相符,發現異質分組之方式進行合作學習能提高學習動機,也呼應 Slavin (1985) 指出合作學習能提高學習動機。推論可能是因經動作技能較強的同學協助,使成員都能 獲得成功經驗,因而提高自信心。此外合作學習本身因教案方式的設計,每位同學都有 各自的目標要達成,才能完成團隊的共同目標,為了對小組有所貢獻,而更努力練習。

合作學習是學生過去體育課較少接觸的,因好奇、新鮮的關係,加上不再以個人為單位 方式練習,而是以小組方式練習,同儕間有較多的交流、鼓勵與回饋,因而提高學習動 機。但在滿足感與注意力方面後測低於前測之原因,可能因研究項目設定在籃球的關係,

而該項目並非班上多數人喜歡的項目,為了教學實驗必須配合教學者的進度,需連上十 二次的籃球課,與一般的一種項目上四次的頻率不同,無法從事羽球、排球等其他運動,

即使是喜歡籃球的學生也無法從事鬥牛等活動,因此剝奪了學習或從事其他運動種類的 機會所導致。

三、實驗組組內前後測差異情形

讓學生有較大彈性分組的自由分組,在經過合作學習前後測經獨立樣本 t 檢定 (表 4-2-2) 後發現,學習動機整體達顯著差異 (t=-2.12, p< .05),但注意力、自身關係、自信 心 、滿 足 感皆未達顯 著 (t= .64, -.93, -1.16, -.48, p> .05)。 而注 意力前測高於後測 (M=2.98>2.90);自身關係、自信心、滿足感上後測高於前測 (M=3.22<3.35, 2.96<3.32, 3.14<3.20)。

表 4-2-2

實驗組之「ARCS 學習動機量表」前、後測重複量數 t 檢定分析摘要表

變項 測驗 個數 平均數 標準差 自由度 t 檢定 顯著性

學習動機 前測 27 2.93 .31

52 -2.12 .04*

後測 27 3.15 .43 注意力 前測 27 2.98 .46

52 .64 .53 後測 27 2.90 .39

66

自身關係 前測 27 3.22 .49

52 - .93 .36 後測 27 3.35 .49

自信心 前測 27 2.96 .60

52 -1.16 .25 後測 27 3.14 .48

滿足感 前測 27 3.14 .56

52 - .48 .63 後測 27 3.20 .57

*p< .05

四、實驗組組內前後測差異情形之討論

本研究結果支持研究假設三,並且與李婉瑜 (2014) 研究結果發現自由分組方式能 提高情意部分相符。自由分組能讓合作氣氛和諧 (劉桂秀,2003),而融洽的班級氣氛,

能提升體育課的學習動機 (陳素青、詹俊成、鄭志富,2013)。雖然整體學習動機有顯著 的提升,但在其他注意力、自身關係、自信心及滿足感皆未達顯著,研究者認為因組數、

人數限制關係,而導致其中一組是在不願意的情況下所組成,該組之成員組成有位屬動 作技能較高的同學,其他四位皆屬動作技能低落的,但因平常相處不融洽,在課堂中多 表現出不願意配合,也有因人數限制而離開平時好友組別的人,在練習時一直將注意力 放在別組好友的身上,而因而拉低了注意力、自身關係、自信心及滿足感的分數,導致 未達顯著,甚至在注意力層面的分數降低。本研究之自由分組和 Huxham 與 Land (2000) 分組分類中的學生自組相同,但因使用此種分組方式之下,難免會有落單的學生聚集在 一組,因此無法滿足每一組皆符合組內成員本身已有良好關係之前提,導致可能有些學 生在分組上適應不良,與其分組理論相呼應。

67 (續下頁) 實驗組優於控制組 (M=67.46>63.81, 36.26>32.32),在投籃表現上控制組優於實驗組 (M=12.30<14.36)。

前測不同質的運球之後測成績經單因子共變數分析結果如表 4-3-2 與表 4-3-3。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