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壹章 緒論

本章共分為四節,第一節為研究背景與動機,第二節為研究目的與研究問題,第三 節為研究範圍與限制,第四節為名詞釋義。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一、研究背景

體育,即身體與教育,屬教育的一環,是以身體活動為方式,為鍛鍊體能、增進健 康為主的教育。在過去體育課在學校中與其他學科知識相較之下,常被視為邊緣化或與 升學無關的藝能科 (闕月清、蔡宗達、黃志成,2008),但Spencer在生活預備說中指出,

教育的目的在於預備將來完美的生活,而要有完美的生活最重要的是身體保健及與自我 生存有間接關係的活動,代表間接指出最有價值的課程即為健康與體領域課程 (張春興,

2012),另外多位學者指出在體育課中學生藉由體育活動,體驗運動的樂趣,增進運動技 能,促進建立良好人格,增進和諧的人際關係,發展符合社會道德行為,體育課是一條 最佳途徑 (周宏室,1994;曹江南,2005;莊美玲、許義雄,1993;闕月清、蔡宗達,

2003)。謝維玲 (2009) 指出運動除了能增進人際互動技巧,建立自信外,更能刺激腦幹,

調節腦內神經傳導物質,減低焦慮、紓解壓力,增進記憶力與學習力,提高注意力,使 心情愉悅……等多項益處。由上述各種原因可見體育課的重要性。

健康,長久以來一直是人們最關心的議題,也與生存有著最直接的關係。美國健康 教育體育休閒舞蹈學會 (AAHPERD) 根據適能 (fitness) 的觀點,對健康提出了整體性 的概念,認為真正完整的健康應由身體適能 (physical fitness)、情緒適能 (emotional fitness)、社會適能 (social fitness)、精神適能 (spiritual fitness)、文化適能 (cultural fitness) 五個安適狀 (well-being) 所構成,其中社會適能 (social fitness) 強調積極與他人互動和 發展友誼的能力 (教育部,2008a)。另外從九年一貫十大基本能力之一尊重、關懷與團 隊合作、以及十二年國教課程發展理念「自發」、「互動」、「共好」,到近幾年提倡的學習

2

共同體,可以發現團隊、合作的概念一直備受重視 (教育部,1998,2014),且在現今七 大領域,健體領域能力指標中,多次提到合作的重要性,由此可見體育課是一理想的合 作學習環境,亦能有效發展學生合作能力 (林寶山,1998;徐岳聖、陳堅錐,2008;張 瀞文,2011; Dunn & Wilson, 1991; Dyson, 2001; Johnson & Johnson, 1993)。

許義雄 (2004) 指出體育課中動作技能的學習無法單靠成熟因素得到成長,但可以 靠練習、指導和鼓勵等外在因素得到增進,合作學習提供了這些機會。除此之外,合作 學習除了正好與教育部理念相符之外,同時也是專家學者們倡導的有效教學方式,它能 夠塑造團隊合作情境,在過程中學生能培養與他人溝通、合作、協調的能力,增進社會 技巧 (洪新來,2007;陳榮章,2012;許美華、林坤燦,2006;黃政傑、林佩璇,1996),

同時也能藉由同儕間彼此的鼓勵、教導、解釋等互動,激發個人的內在動機,改善學習 態度,提高學習成效,達成學習目標 (陳榮章,2012;黃清雲、何燕娟,2003;溫麗香、

林玉瓊,2003;鄭麗媛、邱文信、曾德明,2014; Akdemir & Arstan, 2012; Artut, 2010;

Dyson, Griffin, & Hastie, 2004)。過去許多研究指出合作學習不但能提高學習成效,使學 習更能達到設定的目標之外,還能藉由在學習過程當中與他人溝通、互動,激發內在動 機,提高學習成效。此外合作學習在學科知識的學習、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學習態度上 也同樣具有效果 (Dyson, 2001; Johnson & Johonson, 1993; Nath & Ross, 2001; Pedersen &

Liu, 2003; Slavin & Madden, 2001)。學習成效一直是體育教學關注的重要議題,能夠知道 老師的教和學生的學是否產生效果,在確定合作學習教學法能夠有效提升學習成效後,

可以更進一步探討在合作學習教學法中是否有其他因素會影響到學習成效。

黃政傑與吳俊憲 (2006) 綜整國內關於異質性分組的研究發現,異質分組有助於促 進學生間的互動關係、培養社會技巧、增加學習成效、提高學習動機等好處。合作學習 幾乎與異質分組畫上等號,而在體育課中的異質分組方式多使用技能表現分組,雖然大 多指出這樣的異質性分組方式,對小組內每位成員的學習都有益處 (Simsek & Tsai, 1992),認為技能表現較好者能夠協助技能表現較差者,讓技能表現較差者能夠獲得更多 回饋,提高學習效率,而技能表現較好者能夠藉由教導其他組員重新組織發現缺失的地

3

方,並且有更多練習機會。但這樣的說法也並非獲得全部的研究支持,仍然有些研究對 這樣的分組提出質疑,如技能表現較好的學生會被能力較差的學生限制,無法往更高的 層次前進 (Beane & Lemke, 1971),也有人認為異質分組似乎只對程度較好與較差的學生 有利,中等程度的學生可能會被忽略 (張秀梅,2003)。

過去的研究指出合作學習可使用異質分組、同質分組、自由分組等方式實施,且每 種分組方式各有不同的優點 (林信廷,2012;吳淑玫,2002;張秀梅,2003;蔡佩殷,

2011;孫在春、林珊如,2007) 因此除了能使用異質分組之外,亦可嘗試其他的分組方 式,如Huxham與Land (2000) 提出教育中使用合作學習常見分的組方式還有「學生自組」、

「隨機」、「互補」及「平衡」,在這四種類型的分組方式中動作技能分組的概念與其中互 補、平衡的概念相似,而「學生自組」在教學現場中是最方便且容易使用的,也是學生 擁有最高自主權的分組方式,學生依自己的意願選擇組員,這樣的分組方式更能讓學生 有歸屬感。蔡佩殷 (2011) 認為合作學習中要和誰合作也常是學生關注的重點之一,自 由分組不僅能讓學生能夠自由選擇組員,同時也能獲得學生較高的評價。另外在Maslow 在1970年提出修正後的需求層次論中認為,在滿足較低層的需求後將產生更高層的需求 動機,其理論當中需先滿足歸屬感與愛,才會對求知、學習產生動機,而自由分組則能 滿足這樣的需求。

學習動機是學生求知、學習的原動力,能夠引導學生學習行為,學習動機的高低將 影響學生是否願意學習,直接與教學目標的達成有關,學習動機也是預測個人學習成效 的重要指標之一 (盧秋如,2005; Small & Gluck, 1994)而學生在體育課程中的學習動 機與技能的學習成效呈現正相關關係,代表學習動機的提升,能夠有效幫助動作技能的 發展 (姜禮任、黃美瑤、石國棟、林信宏,2006; Lu, Chou, Tsui, Cheng, & Tsai, 2005),由 此可見學習動機的重要性。因此綜合上述論點,本研究將合作學習應用於體育課中,探 討不同分組方式對學習成效與學習動機之影響。

二、研究動機

4

(一) 實際應用於教學現場

合作學習已被證明能夠讓學生以主動代替被動來參與學習 (Dyson, 2001; Hooper, 1992; Johnson & Johnson, 1993),而在教學現場中,扮演著靈魂人物仍是教師,教師間接 影響教學的成敗,即教師能依其專業從事教學工作時,能自由決定或實施具體教育內容 的權能,決定要教什麼以及學生要學什麼,因此教師若有足夠的專業教學知能,能夠讓 學生更樂於學習。另外九年一貫課程強調以學生為主體,但因師生比例關係,教師無法 完善的兼顧到每個同學的學習亦無法給予足夠的回饋 (高俊傑,2004;鄭麗媛、邱文信、

曾德明,2014),又研究者秉持著不放棄任何人的精神,期望經由合作學習中小組同儕間 的力量使學生間相互督促、扶持克服這問題。藉上述各原因,研究者採用合作學習策略,

同時期望能藉此研究增進本身專業知能、教學效能及學生學習成效。

(二) 文獻回顧之發現

合作學習採用分組方式進行學習活動,其分組方式是影響小組合作學習成效的重要 因素之一,小組組成成員的背景,如能力、性別、成長經驗、家庭背景……等 (Dyson, Griffin & hastie, 2004; Slavin, 1991)。影響學習成效的因素甚多,但因體育課著重在動作 技能學習,且過去研究指出異質性組合的合作學習策略不論對於動作技能高或技能低學 生的學習都有益處 (Simsek & Sales, 1993),基於上述因素,使過去關於合作學習之實證 性研究多使用技能高低實施異質性分組去探討如技能學習、動機、班級氣氛等各種變項 (陳榮章,2012;鄭麗媛、邱文信、曾德明,2014;廖敏淑,2013),較少使用其他分組方 式進行教學。此外因使用上的便利性,自由分組是在教學現場中常見的分組方式,在這 兩者之間教師在使用上如何取捨 (蔡佩殷,2011) 以及這兩種不同的分組方式在實務上 與學術研究上都屬常見的分組方式,但這兩者對於教學成效與學習動機上是否能達到顯 著提升,因此自由分組與動作技能分組對學習成效與學習動機的影響值得我們去探討。

(三) 現代公民應具備能力

在現今資訊爆炸的21世紀中,隨處都是無線網路,幾乎人手一隻智慧型手機,許多

5

社交通訊軟體,看似增加了許多便利性,但卻也同時在無形中增加了人與人的距離,人 們活在虛擬的世界,對現實世界變的冷淡。而面對21世紀各式各樣的挑戰,教育應培養 具備多樣化能力的現代公民,其中包含內在涵養、與他人建立合作互動關係等。為此教 育目標必須有所改變,教師在學校要做得應該不只是單純的「傳道、授業、解惑」,更應 該培養學生多元思考、團隊合作、協調溝通、價值判斷、解決問題的能力、落實行動等 現代公民應具備的能力與素養。

(四) 改善獨自學習情形

在智育掛帥的時代,受升學主義影響,教育重心偏向智育,學生在這樣強調競爭的 環境當中,個人學業成就被過度被重視,經常忽略了在學業成就以外的事情。又因科目 特性、以及教學便利性的關係,使用傳統講述法的教師仍佔多數,在這樣的環境下,學 生通常被教師要求安靜的坐在教室內聽課,多數時間只能獨自學習,在學習中扮演被動 的角色,減少了人與人之間的互動,溝通與表達自己的機會也隨之降低 (陳春安、熊明 禮,2006;黃政傑、林佩璇,1996; Hung, 2004)。研究者本身為苗栗縣某國中體育教師,

經常在體育課堂上看見傳統的教學方式,基本動作講解完後便讓學生自由練習,待上課

經常在體育課堂上看見傳統的教學方式,基本動作講解完後便讓學生自由練習,待上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