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一章 緒論

第三節 名詞釋義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教育的目的,在發展健全人格,訓練創造、思考及判斷能力以培育健全國民。

童軍運動創始人貝登堡(Baden-Powell)於 1907 年召集約二十位青年到白浪島露 營,在遊戲中融入了自然觀察、森林知識、其是精神、急救與愛國精神;次年出 版《童軍警探》,指導青少年從事野外活動。隨著青少年的傳播與童軍警探一書暢 銷,此項野外活動吸引了世界各地青少年紛紛加入,並迅即擴展成為世界性的教 育活動。童軍教育以自願參加、獨特的小隊制度、徽章制度、戶外活動及特定儀 典,導引童子軍發揮自動自發、服務人群、自我實現的特性,也激發了生動活潑 的教育模式(胡品清譯,1986)。

教育部(2003)公布《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新課程設計的理念、

精神與目標都有童軍的精神,綜合活動學習領域主要內涵:引導學生透過行為活 動及心智運用進行實踐、體驗與應用所學知能並能省思所見所學。綜合活動學習 領域重視學生的體驗學習,童軍活動的「做中學」、「學中做」頗能符合本領域的 課程目標,故包含在本學習領域的範圍內。

幼童軍運動創始以來,全世界有超過二億五千萬以上的人數參與過(引自胡 品清譯,1986)。其主要原因為幼童軍活動重視服務、做中學,學中做、生活化的 教育方式,透過小隊、徽章、榮譽制度,以培養領導能力、團體技能與個人責任;

藉由休閒娛樂方式,幫助青少年群性、智識的發展、訓練創造思考的能力,以及 參與社會發展等(中華民國童軍總會,2006),這也是當前教育正積極提倡的理念。

研究者本身從小學階段即接觸幼童軍活動,從小小幼童軍到幼童軍服務員、木章 持有人,一路走來深深感受到幼童軍教育對於青少年逐步邁向穩健成熟公民的重 要影響,但是向來強調服務精神、日行一善的學校幼童軍活動,正面臨逐漸式微 的情況。從嘉義縣童軍會三項登記相關統計資料中明顯發現,幼童軍登記的團數 與人數正逐漸呈現衰減的現象,在 2004 年登記的幼童軍團共 52 團,人數有 567

人,但是到了 2010 年登記的幼童軍團數僅剩 29 團,218 人參加三項登記(嘉義縣 童軍會,2010),為何人數會急遽銳減,此現象值得探討。

王季新在 1996 年引述世界童軍總會秘書長傑克莫理隆的看法提到,當道德法 律不彰時,青少年問題就成為主流問題,童軍也許是解套的好辦法,經由學校、

社區童軍的建立,提供青少年生活人權教育,給青少年帶來自尊、自信及榮譽,

因而產生自我要求、期許,學習承擔責任、人群間的相處與感謝(引自范國樑,

2006)。

童軍活動的使命是藉由諾言、規律為基礎,致力於青少年的教育,培養其適 應力、學習責任感及無私服務的態度,期使人格健全發展,並能迎接各種挑戰,

協助建立更美好的將來(中國童子軍社會團聯誼會,1988)。此明確的說明了童軍 運動要達成的目標,也符應現代教育不再是傳統的知識技能傳授,而是以引導方 式開展學生潛能,培養適應、改善生活環境能力的目的。故在國民教育階段改變 革新中,童軍教育活動是協助達成目標的最佳幫手。

教育部於 2008 年修正國民教育階段九年一貫課程總綱,綜合活動學習領域是 要引導學習者進行體驗、省思與實踐,並能驗證與應用所知,其目標是要促進自 我發展、落實生活經營、實踐社會參與及保護自我與環境,讓學生具備生活實踐 的能力;其內容包括輔導活動、童軍活動、團體活動、家政活動、服務學習活動

(教育部,2008)。可見童軍活動在國民教育上的價值是獲得肯定的。由上可知,

童軍教育有其價值性,如何在國民小學階段持續的推動幼童軍教育,以彌補學校 教育之不足,此乃研究者研究動機之一。

蔡炳炎(2006)依據品格、健康、服務及手工藝等四大教育核心內容來設計 課程進行研究發現,幼童軍教育對增進國小五年級學童的自我概念有顯著效果,

學生都喜歡參加幼童軍教育活動也都覺得此活動對自己有很大的幫助。謝佳鳳

(2006)研究得知,參與幼童軍活動的學童在救助行為方面表現較佳。劉彥俊在 1994 年指出,英國的兒童法院,常將品行欠佳的孩子送到童軍團,以童子軍的活 動教育力量來感化及誘導,並滿足其領導慾望,提供各式活動和訓練,在團體相 互合作過程中,自然就能改過自新;即使是行為極度惡劣的不良少年,只要讓他 能重視榮譽,就有機會給予幫助啟發,自然能夠守法規有禮貌;在錫蘭及印度,

他們對牢獄裏面的青年罪犯做童軍訓練,效果不錯(引自范國樑,2006)。由此可 見,童軍多元的活動訓練,使學童學習自我探索開發潛在能力,並能樂於貢獻己 力,服務社會。對品德、行為不佳的青少年也能潛移默化,改善品性,使其成為 健康成熟的好公民。

幼童軍教育活動是以學童的生活為中心,內容多樣且生活化,充滿了趣味和

挑戰性,不僅可以寓教於樂,匡正學生自私自利、損人不利己的反社會行為,而 且還能培養良好習慣與團隊合作的精神。

隨著社會快速變遷、資訊化,讓現代學生接受到多元化的文化內容,尤其是 看電視、玩電動、線上遊戲…等聲光刺激的活動成為大多數學童的主要休閒娛樂 或活動。再加上師資培育多元化,許多教師對幼童軍無所知悉或是誤解幼童軍活 動意義,使得教育人員不願意犧牲個人假日與休息時間參與幼童軍活動,甚至影 響家長讓學生參加幼童軍活動的意願。范國樑(2006)研究發現造成幼童軍教育 活動實施不易的因素有家長對幼童軍教育認知不足、教師參與服務意願低落及學 校行政人員教師對幼童軍活動不支持的態度。台北市國小教育人員對幼童軍活動 沒有興趣、無意願參加是幼童軍團務不易推行的原因(吳國基,2004)。因此,要 如何鼓勵學校教育同仁及家長參與幼童軍教育,變成支持與投入的主力?此乃研 究者研究動機之二。

國民小學在九年一貫課程實施之後,童軍教育活動與戶外教學參觀活動、團 體活動、輔導活動統整為綜合活動學習領域,教學時數減少,如果學校教育人員 對童軍教育的認知不足或是對童軍活動產生誤解,常常會造成在綜合活動學習時 將童軍活動給犧牲或忽略掉。

現階段小學幼童軍團隸屬於學校社團之一,童軍的活動是利用課餘時間或是 假日實施,採學生自願性參加,活動並不納入正規課程中。因此,負責辦理幼童 軍團活動的服務員就會感覺到自己需要多犧牲時間來付出指導幼童軍們,平日課 務、行政工作就很繁瑣疲累,又要多挪出空閒時間來帶領幼童軍活動,大都會採 逃避方式,若是不得已就隨機安排幼童軍進程、唱歌遊戲及社區服務等,欠缺循 序漸進有系統的課程規劃,讓幼童軍教育功能無法發揮,幼童軍們亦感到無趣,

不願參加。因此要如何克服這些問題,讓幼童軍服務員能對於幼童軍活動的推展 抱持熱情與行動力,繼續投入團務運作?此乃研究者研究動機之三。

研究者自學生時代參與童軍運動,離開學校正式進入教育園地服務迄今,一 直戮力於幼童軍教育工作的推展,其間也陸續參加了由中國童子軍總會所辦理的 第 111 期幼童軍木章訓練、第 123 期童子軍木章訓練,眼見當前很多學校連組織 幼童軍團都是一大難題,深切瞭解此等發展瓶頸應予釐清,並積極尋求其因應策 略,才能有助於幼童軍教育活動的歷史傳承,也有助於幼童軍活動確實在各學校 發揮教育效益,此為研究者研究動機之四。

本研究試圖以嘉義縣一所國小幼童軍團為例,觀察其團務運作情形,以計畫 行為理論(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r;以下簡稱 TPB)分析團務委員會委員、幼 童軍服務員、幼童軍學生以及學生家長,對於幼童軍教育的態度、主觀規範、知

覺行為控制,建立支持正向的行為意圖,使團務運作順暢的驗證研究。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問題

一、研究目的:

基於以上的研究動機,本研究採取個案研究,試圖以計畫行為理論驗證嘉義 縣一所國小幼童軍團團務運作情形,研究目的如下:

(一) 由態度、主觀規範、知覺行為控制與行為意圖,分析嘉義縣國民小學教育 人員推展幼童軍教育的行為。

(二) 由態度、主觀規範、知覺行為控制與行為意圖,了解嘉義縣國民小學幼童 軍學生參與幼童軍活動的行為。

(三) 由態度、主觀規範、知覺行為控制與行為意圖,探討嘉義縣國民小學幼童 軍學生家長支持幼童軍教育的行為。

(四) 研擬嘉義縣國民小學教育人員推展幼童軍教育的可行措施。

二、研究問題:

根據本研究的目的及文獻探討的結果,提出下列待答問題,並針對這些問題,

進行有關資料分析,提出解答。本研究主要探討的問題如下:

(一) 嘉義縣國民小學教育人員推展幼童軍教育的行為為何?由態度、主觀規 範、知覺行為控制與行為意圖分析之。

(二) 嘉義縣國民小學幼童軍學生參與幼童軍活動的行為為何?由態度、主觀規 範、知覺行為控制與行為意圖分析之。

(三) 嘉義縣國民小學幼童軍學生家長支持幼童軍教育的行為為何?由態度、主 觀規範、知覺行為控制與行為意圖分析之。

(四) 提升嘉義縣國民小學教育人員對幼童軍教育推展的可行措施為何?

(四) 提升嘉義縣國民小學教育人員對幼童軍教育推展的可行措施為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