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計畫行為理論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二節 計畫行為理論

計畫行為理論是 Ajzen 在 1985 年依據理性行動理論延伸出來的,理性行動理 論認為人是一個理性的個體,個人的行為意志都在自己掌控中,據此該理論提出 兩個假設:一、個人大部分的行為表現受到自己意志的控制,且合乎理性。二、

個人從事某種行為與否,行為意圖是立即的決定因素。行為意圖就是採行某項行 為的機率,而行為意圖受到二項因素影響:一是個人本身對某項行為的態度,所 謂態度就是由個人對某特定事物、行為的正面或負面感受綜合而成,當個人喜歡

此特定行為認為其有價值性,則態度愈正向,對討厭、認為不重要的就會形成負 面態度。二是外在影響個人從事某項行為的主觀規範,即是個人認為重要他人或 團體對從事某行為的贊同與否。當個人對某項行為的預測是正面的,而且重要他 人也支持他應該去做時,個人就有從事此行為的意圖 (Fishbein & Ajzen, 1975) ; 但是在實際生活中,有些行為仍受到部分非意志因素的影響,例如幼童軍團運作 所需的資源、能力、時間和機會等,Ajzen 針對理性行動理論模式給予修正,提出 計畫行為理論,加入知覺行為控制的因素,用來解釋非意志能控制的行為。

一、計畫行為理論介紹

計畫行為理論認為個人行為產生來自行為意圖,其反映個人從事某種行為的 意願,受到態度(Attitude Toward the behavior, AT)、主觀規範(Subjective Norm, SN)

與知覺行為控制(Perceived Behavioral Control, PBC)的影響。當個人對某項行為 有較正面的評價態度與感受到較高的社會壓力,並能知覺到更多的行為控制時,

進行該行為的意願會增強。計畫行為理論的架構如圖 2-1 所示。

圖 2- 1 計畫行為理論(Ajzen, 1991)

(一) 行為的態度(Attitude Toward the Behavior, AT)

個人的行為態度決定於對執行某行為積極或消極的情緒。Fishbein & Ajzen

(1975)認為行為的態度是由行為信念和結果評價的乘積所構成,行為信念是個 人知道採取某行為會獲得某些結果的可能性,結果評價是對這些行為造成的結果 評價,例如,當家長、教師認為幼童軍教育活動可以增長學生的知識及品性,也 提升學生的生活技能,則表示他們對學生參與幼童軍活動的態度傾向正面。

(二) 主觀規範(Subjective Norm, SN)

主觀規範,它是指在知覺執行或不執行的行為的社會壓力(Ajzen, 1991),是 個人對要不要採取某特定行為所感受到的週遭重要他人支持或是反對的意見、壓

力。主觀規範會直接影響行為意圖,其衡量是由個人知覺到重要參考對象認為他 是否應該採取某特定行為態度的規範信念和個人依此行為對重要參考對象順從的 依從動機的乘積總和。例如,當學生覺得家長、教師都期望他能夠參加幼童軍教 育活動,而且他也願意依從家長、老師的意見時,他知覺到來自家長、老師的壓 力愈大,主觀規範就愈強,參加幼童軍團的意願就會越高。

(三) 知覺行為控制(Perceived Behavioral Control, PBC)

行為成就取決於動機(意圖)和能力(行為控制),根據計畫行為理論,知覺 行為控制,連同行為意向,可以直接用於預測行為成就。一個人知覺可用的資源

(如:時間、金錢、技能、與他人合作)和必要的機會,在一定程度上會決定行 為實現的可能性,即影響知覺行為控制因素為一個人對該行為掌握的易用性、利 益性、所需資源、機會及預期阻礙或障礙的多寡(Ajzen, 1991)。個人在從事某種 行為時,意圖不變,付出努力,預期在行為的過程中獲得圓滿成功,就很有可能 會增加其知覺行為控制。例如,幼童軍團服務員認為學校行政無法支持,而學校 的支持對其而言很重要,則服務員會將學校行政的不支持視為參與的障礙,而影 響其行為意圖。

計畫行為理論認為行為的產生來自於行為意圖,主觀規範、行為態度和知覺 行為控制是行為的決定因素,即是一個人對行為有利或不利的程度評估或問題的 鑑定,在執行或不執行時感受到的社會壓力以及知覺對其中行為控制的程度。在 更有利的態度和行為的主觀規範與更高的知覺行為控制,個人考慮執行該行為的 意圖愈強烈。

二、應用計畫行為理論的研究

計畫行為理論近年來被許多研究者廣泛應用於探究行為意圖,透過此理論探 析影響人們進行某特定行為的因素。依據本研究整理發現,因研究對象目的不一 樣,對態度、主觀規範及知覺行為控制的內涵定義也不同,對某些行為可能態度 影響力大於主觀規範和知覺行為控制;對某些對象來說,知覺行為控制是行為意 圖的主要決定因素,主觀規範反而影響很少;但總體研究結果大都顯示計畫行為 理論能對行為意圖有良好的解釋力,茲分述如下:

(一) 態度對行為意圖的影響:

在計畫行為理論中,態度對行為意圖有重大影響力,當個人態度愈正向,其 從事某行為的意圖就越強烈。例如,黃啟明(2002)研究高關懷學生參與休閒活 動行為意圖及其影響因素發現,行為態度、知覺行為控制對參與休閒活動行為意 圖有直接的影響力,其中以行為態度的影響力最強。許建民(2004)以計畫行為

理論預測學童參與運動代表隊意圖得知,行為態度、主觀規範和知覺行為控制和 行為意圖有正相關;以態度與意圖影響最大。

(二) 主觀規範對行為意圖的影響

趙信賓(1999)研究台中縣國小學童參加休閒育樂營意願發現,直接影響學 童參加育樂營意圖的因素,以主觀規範最重要,

(三) 知覺行為控制對行為意圖的影響

賴蕙君(2000)對國中教師終身學習行為意圖研究發現,態度、主觀規範及 知覺行為控制相關皆達顯著水準,其中知覺行為控制與行為意圖相關最高,而主 觀規範與行為意圖相關最低。劉麗娟(2010)研究新竹市國小教師使用互動式電 子白板的意願國小教師電子白板使用意願,受到其個人主觀認定的電子白板之易 用性與有用性、所能掌握的資源豐富度、符合教學習慣與需求的程度以及個人之 資訊知能的影響較深,受到周遭同儕及上級所給予的意見或壓力的影響較淺。知 覺行為控制構面的便利性知覺高於自我效能,即服務時的資源、機會或時間充裕,

就愈可能進行服務。陳敏銓(2010)在國中生在童軍團的服務行為意向之研究發 現,以知覺行為控制構面的影響最為重要。知覺行為控制構面的便利性知覺高於 自我效能,即服務時的資源、機會或時間充裕,就愈可能進行服務。

(四) 態度、主觀規範、知覺行為控制對行為意圖的預測效果

趙信賓(1999)研究台中縣國小學童參加休閒育樂營意願發現,行為態度、

主觀規範和知覺行為控制這三個因素可以解釋學童參加育樂營意圖總變異量達 69%。賴蕙君(2000)研究國中教師終身學習行為意圖,利用複迴歸分析態度、主 觀規範及知覺行為控制發現整體解釋力達 54.4%。黃啟明(2002)研究高關懷學生 參與休閒活動行為意圖及其影響因素發現,行為態度、主觀規範和知覺行為控制 對學生參與休閒活動行為意圖解釋力達 78%。許建民(2004)研究學童參與運動 代表隊意圖發現,計畫行為理論預測學童參與運動代表隊意圖之解釋量達 51%。

黃媺茱(2010)針對高雄市國小資訊教師網路倫理教學行為意向作研究發現,「網 路倫理教學的行為控制知覺」和「網路倫理教學的態度」可以有效預測「網路倫 理教學行為意向」,解釋力達 48.7%。由此可知理論的三個因素能有效預測行為意 圖。

所以依上述利用計畫行為理論所做研究的結果,可以清楚的知道態度、主觀 規範和知覺行為控制對個人參與活動的意圖或行為有直接的影響,因此希望透過 此理論為研究基礎,分析探究嘉義縣陽光國小幼童軍團務運作的現狀、問題,提 出相關建議,增強學生、家長、學校同仁的參與,使團務運作順暢,幼童軍教育 有效的推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