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向加泰隆尼亞致敬》與《以祖國之名》的文本互證

第三章 從《向加泰隆尼亞致敬》到《以祖國之名》

第二節 《向加泰隆尼亞致敬》與《以祖國之名》的文本互證

的文本互證

在電影裡,人們從形象獲得思想,在小說中,人們從思想獲得形象。78 Edward Murray

電影媒體與文字最大的差異,在於這個傳播介面中除了文字以外,還囊括 了影像、聲音、戲劇、舞蹈、空間等複雜因素,使得書寫文本要轉換成電影文本 時,就得需重新改編以儘量符合其原著需求。將既定的文學作品加以改編成電影,

一般可分為忠實改編、無修飾改編以及鬆散改編三種,79《以祖國之名》一片僅 是 Loach 受到《加泰隆尼亞》一書啟發的作品,因此較符合第三種-保留原著意 念、狀況或某個角色,然後再獨立發展成新的作品。80因此本節即以此概念對《向 加泰隆尼亞致敬》與《以祖國之名》的文本進行分析。

《以祖國之名》中處處可見 Loach 參考歐威爾一書的痕跡。歐威爾的書寫 文本與 Loach 的電影文本,皆以主觀角度(單一視角)詮釋他們的西班牙內戰經 驗,歐威爾的《向加泰羅尼亞致敬》直接記錄他個人的參戰經過,《以祖國之名》

中則由主角大衛的旁白幾乎貫串電影中的內戰場景,因此也可說是由大衛以第一 人稱主述其個人的內戰歷程。

在導演的設定下,大衛在影片中前半場的經歷,可視為是喬治•歐威爾的 原型。歐威爾和大衛都受到反法西斯的感召,加入巴塞隆納的民兵組織,只是導 演將歐威爾參戰前的流浪歲月轉化為大衛的英國失業工人背景,更凸顯出在 1930 年代英國經濟蕭條的惡劣環境下,大衛反法西斯「不得不為」的決心。81以共產

78 愛德華•茂萊(Edward Murray),《電影化的想像-作家和電影》,北京:中國電影出版社,1989,

頁 114。

79 Giannetti, Louis D..《認識電影》焦雄屏譯,臺北市:遠流出版公司,1998 年,頁 431。

80 Giannetti, Louis D..《認識電影》,頁 431。

81 歐威爾在前往西班牙參戰之前,曾度過一段流浪的日子,在《巴黎倫敦落魄記》書中,他細 數如何捱過那些失業和窮困潦倒的日子,也因此中產階級出身的歐威爾對社會底層多了更深的關

95

黨員身分加入 P.O.U.M 是兩者的第二項相似之處,歐威爾僅提及是深受巴塞隆納 當地反法西斯氛圍的影響,因此立刻加入戰爭,82導演則在前往巴塞隆納的火車 上,除了交代大衛巧遇已加入 P.O.U.M 的貝納,也一併提及歐威爾書中所感受到 的西班牙民兵的熱情無私,和無政府主義者掌控巴塞隆納的情形,藉以說明何以 身為共產黨員的大衛會加入反史達林共產黨的組織。

配合歐威爾直述式的紀錄,電影中依序呈現書中第七章對法西斯的突擊、

第十章的巴塞隆納巷戰,及第十四章共和政府對 P.O.U.M 的搜捕,只是大衛的槍 傷被安排於巷戰之前,由老舊槍枝走火取代歐威爾在前線受到的襲擊,83藉以強 調 P.O.U.M 軍備不足,鋪陳左派內鬥的戲劇張力。歐威爾在書中前半反覆提及前 線生活的艱難,及 P.O.U.M 中民主、平等,社會主義式軍旅生活的盛讚,也由導 演藉由大衛的旁白及鏡頭呈現。導演也不忘穿插大衛蒐集的每日工人報鋪陳內戰 的進度,藉此呼應歐威爾在書中透過紀錄媒體得知外界對內戰的評價及不實指 控。

《加泰隆尼亞》一書的內容,部分亦直接移植在電影人物的對白中,如大衛 在給凱特的信中對 P.O.U.M 的描述:「跟家鄉的軍隊不同,不用敬禮,我們投票 選軍官,凡事投票表決,實踐社會主義…大家薪餉都一樣,一天十元銀幣……」,

84與歐威爾在書中的敘述相同。85勞倫斯在電影針對土地的辯論時提出「戰爭先於 革命」的論調,86以及在贊成 P.O.U.M 被蘇共收編時提出的看法,87也與書中第五

懷,及對資本主義、帝國主義的反感。參考自張毅、高孝先,譯序:〈關於《動物農莊》及其作 者喬治•歐威爾〉,《動物農莊》,商周出版,2006 年。

82 多數參戰的外國人,都會藉由國內共產黨的安排加入國際縱隊(International Bridge),喬治•歐 威爾身為共產黨員,卻未得到英共的協助,只好透過英國獨立工黨(Independent Labour Party)友 人的介紹加入 P.O.U.M。參考李永熾,〈一步步從國內到國際的西班牙內戰〉,《當代》第 12 期(臺 北市,1987),頁 26。

83 歐威爾是在巷戰之後返回前線時遭法西斯份子突襲,造成聲帶受損的槍傷,使得歐威爾不得 不再撤回巴塞隆納,此時也開始面對共和政府對 P.O.U.M 的追捕。參考喬治•歐威爾,《向加泰隆 尼亞致敬》,頁 152-153。

84 參見表 2-2-1:第九~十場。

85 「將軍和士兵、農民和民兵仍然平等相待,每個人都拿同樣的薪金,穿同樣的衣服,稱別人 為"你"和"同志"……」節錄自喬治•歐威爾,《向加泰隆尼亞致敬》,頁 54。

86 參見表 2-2-1:第二十場。

87 參見表 2-2-1:第二十二場。

96

章加聯社黨在往蘇共靠攏後,在〈陣線〉報紙上進行的反革命宣傳相符;88貝納 在與勞倫斯的激辯中,更直接以歐威爾對蘇共評論的一席話對勞倫斯反駁。89 然而身為一名熱衷於在作品中富涵寓意的導演,Loach 的本意畢竟不只在無 意識的緬懷過去或單純重現歐威爾筆下的內戰。在上一章對 Loach 的分析中已提 及,Loach 善於將社會現實與歷史事件互為指涉,且關懷核心始終不脫勞工階層。

經歷 1980 年代柴契爾執政時期對左派創作者不利的政治環境後,90Loach 在 1990 年代再度恢復以往作品的犀利和對社會關懷的溫度,《以祖國之名》即為其中之 一。在《向加泰隆尼亞致敬》書中,歐威爾以其身兼異國民兵、戰地記者及英國 共產黨員的多重身分撰寫西班牙內戰,對內戰的關注焦點多集中於 P.O.U.M 本身 及國際媒體的不當操控輿論(包含英國共產黨在國內對 P.O.U.M 的栽贓醜化)91, 最終將書定名為向「加泰隆尼亞」致敬而非西班牙,更凸顯了他對 P.O.U.M 及對 這塊賜與自己珍貴革命體驗的土地認同感。Loach 在電影文本的論述,除了未偏 離 P.O.U.M 為內戰左派主體外,卻轉而著墨於內戰中的農工階級,將內戰本質回 歸於人民最基本的生存問題,因此才編導出書中歐威爾未深入談論的土地公有/

私有辯論。反觀 1980~90 年代的英國社會,也正值失業率節節攀升,勞工面臨無 法生存的窘境,Loach 藉電影以古鑑今,以不斷革命的精神激勵社會大眾的用心 不言可喻,此外,相較於歐威爾一書強調的意識形態之爭,Loach 藉由電影文本 對內戰中土地所有權歸屬的探討,也提供給觀眾對於內戰本質另一面向的思考。

92

88 「先階段的首要任務是贏得戰爭,除了勝利,戰爭中的一切都毫無意義。因此現在不是談論 推進革命的時刻。我們不能通過集體化來脫離農民。我們不能嚇跑正在為我們進行戰鬥的中間階 層。為了提高效率,我們必須制止革命的混亂。我們必須建立強大的中央政府來取代地方委員會,

我們必須擁有訓練有素、全副武裝、指揮統一的軍隊。」節錄自喬治•歐威爾,《向加泰隆尼亞 致敬》,頁 48。

89 「貝納:『什麼新軍隊的紀律,軍階組織,只會敗壞人民革命精神,正合史達林的意!』」表 2-2-1:第二十場。

「共產黨人總是強調中央集權和效率,無政府主義者則強調自由和平等。」節錄自喬治•歐威爾,

《向加泰隆尼亞致敬》,頁 50。

90 詳見第二章第一節。

91 喬治•歐威爾,《向加泰隆尼亞致敬》,頁 134。

92 Ken Loach 在接受英國媒體採訪時表示:「我決定拍這部片子,是因為西班牙內戰是廿世紀的

97

然無論是《向加泰隆尼亞致敬》或是《以祖國之名》,都是歐威爾和 Loach 以外來者的視角關注及評價這場西班牙的國家內戰,也因此均有其侷限。如歐威 爾加入加泰隆尼亞的民兵,僅著眼於內戰本身,卻隻字未提當地人民革命之餘更 深切追求的自治理想,而此點與加泰隆尼亞人民率先發動革命的關聯密不可分;

Loach 強調土地與人民的連結,也忽視了天主教教會勢力長期對人民各方面宰制 的危害,絕非影片中神父向法西斯密報無政府主義者行蹤的負面影響而已,他們 都強調了內戰的國際性成因,忽略了引發內戰的國家內部因素,而正是這些因素 才使得內戰更加錯綜複雜。但如歷史學家般剖析內戰史,並非兩者的最終目的,

筆者也認為不應以史學專業去評斷之。歐威爾在 1938 年執筆寫下《向加泰隆尼 亞致敬》,相隔六十年後 Loach 再藉此書拍出《以祖國之名》,兩者在作品中均顯 露出社會主義者跨國界的人道關懷。與史學家藉由探究史料達到求真求實的目標 相較,兩者不在追求還原歷史真相,而是依其不同專業的詮釋方式,讓普羅大眾 對西班牙內戰有更多人性化的思考與體會,反能凸顯在內戰結束後至今,其作品 仍在此議題上對現代社會產生的貢獻。

一件大事。西班牙民眾自己起來掌握權力:工人控制工廠、農民奪回土地。……可是民眾的希望 給粉碎了。扼殺它的不僅有法西斯份子,還有史達林派。正是史達林派而不是法西斯份子把農民 挣得的土地交回給地主。……西班牙內戰爆發時,英國有 300 萬人失業,今天增加至 400 萬。失 業遍佈全歐洲。今天很多方面跟卅年代十分相似。一部描述過去的電影應該有助於人們認識現在。」

節錄自小林,〈被背叛的西班牙革命──評電影《土地與自由》〉,《先驅》(香港,1996),第 37 期。

98

第四章 教科書書寫與影視教學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