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三章 從《向加泰隆尼亞致敬》到《以祖國之名》

第一節 喬治•歐威爾經歷的「西班牙內戰」

西班牙戰爭已經結束,但這場戰爭最終將被證明是一場駭人聽聞的災難,

它所帶來的遠遠超出了一般意義上的屠殺和肉體上的痛苦-這場戰爭不一定會 導致理想破滅或玩世不恭,奇怪的是,整個經歷卻讓我更加堅信人類的高尚品質。

1

喬治•歐威爾

喬治‧歐威爾原名艾里克‧阿瑟‧布萊爾(Eric Arthur Blair),喬治‧歐威爾 為其放逐於倫敦時的假名。歐威爾 1903 年出生於印屬孟加拉,年少時在英國接 受完貴族教育後,於 1921~1927 年間往緬甸擔任帝國警察,返國後即以喬治‧歐

1 原文:「it ends the Spanish war will turn out to have been an appalling disaster, quite apart from the slaughter and physical suffering — the result is not necessarily disillusionment and cynicism.

Curiously enough the whole experience has left me with not less but more belief in the decency of human beings.」喬治‧歐威爾(George Orwell)著,《Homage to Catalonia》(向加泰隆尼亞致敬),

李華、劉錦春譯,中國:江蘇人民出版社,2006 年 3 月,頁 188。

75

威爾的筆名開始了他的寫作生涯。2歐威爾的中產階級出身,英國駐緬甸軍官的 殖民地經驗,3與放逐時期與社會底層的接觸,使他深具知識分子的細膩觀察力 和犀利文筆,以及對反帝國、反極權思想和對社會底層抱存的極大同情。

在他回國後自我放逐期間,也正值戰間期歐洲政治和經濟型態大反轉的時刻。

一戰後西方國家的衰微,加以 1929 年始的世界金融大蕭條,使人民開始質疑民 主的真諦及自由放任經濟的本質,這些都正好使得戰後就暴力奪權成功的義大利 法西斯政權更加壯大,也跨國際滋養了希特勒的強人政權。西班牙內戰一役的爆 發,即為法西斯政權在國際擴張的最佳見證。此役被異國自願參戰者解讀成是十 字軍在對抗世界上最大的邪惡,而這最大的邪惡,就是佛朗哥將軍(General Franco) 的國民叛軍及其盟友義、德兩國的法西斯政權。4為了對抗這股邪惡,異國自願 者懷著一股熱情蜂擁而至,歐威爾也成了其中一員。他先以記者的身分進入西班 牙,但很快就受到感召正式加入作戰的行伍,《向加泰隆尼亞致敬》一書就是他 參戰後書寫的戰時經歷。

《向加泰隆尼亞致敬》的型態多元,不同於一般敘事小說,既是歐威爾的戰 時自傳,也是他發揮記者本業,夾敘夾議式的報導文學作品,對史家而言,自然 也成為研究西班牙內戰的重要史料。本書共分為十四章,由作者在參戰七個月後 離開西班牙所作。作者藉由返國後對戰爭的回想,將戰時情景依序鋪陳而出,內 容則包含戰時紀錄及事後作者加入之省思。其中第五、第十一章則各自獨立成篇,

評論內戰時期的黨派鬥爭和共和政府在受史派控制後的宣傳手段,故正如作者所 言:《向加泰隆尼亞致敬》是政治性讀本。5以下筆者將試著以《加泰隆尼亞》一

2 尹錫南,〈在緬甸的日子:喬治•歐威爾質疑帝國及其東方主義話語〉,《南亞研究季刊》(中國,

2007),頁 87。

3 歐威爾第一部小說《緬甸歲月》(Burmese Days),紀錄了緬甸在英國殖民時期的故事,是歐威 爾藉由文字關懷受國家機器(殖民政權)壓迫下貧苦大眾生活的開端。其後的政治預言作品《動 物農莊》、《一九八四》才真正使他聲名大噪,然作品中提及的極權國度被緬甸知識分子視為與緬 甸近代政治發展不謀而合,因此他的這三部作品又被緬甸人稱為緬甸三部曲,他也被譽為緬甸政 治史上的先知。參考 Emma Larkin 著,黃煜文譯,《在緬甸尋找喬治•歐威爾》(Finding George Orwell in Burma),臺北市:衛城出版,遠足文化事業有限公司發行,2012 年 3 月。

4 馬丁・布林克宏著,黃煜文譯,《西班牙內戰》,臺北市:麥田文化,2001 年,頁 14。

5 喬治•歐威爾著,李鋒,代譯序,《向加泰隆尼亞致敬》,頁 4。

76

書進行探討,並結合內戰相關研究深入分析。

本書第一章筆者定名為「從加泰隆尼亞出發」。作者由 1936 年 12 月底寫起,

初時是為寫新聞報導進入西班牙巴塞隆納(加泰隆尼亞首都),但受到當時氛圍 影響,幾乎立刻就加入民兵組織。作者紀錄其所見如下:一、工人階級控制全城,

市民一律平等;二、無政府主義標誌隨處可見:紅旗或紅黑兩色旗、錘子與鐮刀 標誌;三、教堂被清洗;神像被焚毀;四、物資缺乏、普遍貧窮(但作者樂觀認 為此為革命必經之路);五、民兵多為烏合之眾,缺乏紀律軍備,亦有女兵;六、

軍紀散漫、武器短缺(且民兵多不會操持武器)、軍服無法統一(除統一之紅黑 圍巾標誌以外)。

西班牙爆發內戰,追本溯源,應由舊有封建勢力的瓦解談起。地理大發現 後西班牙藉白銀崛起,擁有龐大陸權與海權勢力,成為 16 世紀時的日不落國。

然隨著數百年封建王室的揮霍與工業實力的相對落後,昔日最富有的世界強國在 19 世紀末已近遲暮,1898 年的美西戰爭一役,西班牙喪失了僅存的關島、波多 黎各、菲律賓等殖民地,國王阿方索十三世代表的封建政權受到空前的挑戰。

二十世紀初的西班牙,存在多項使社會趨於分裂的嚴重問題,首先是農業 發展的相對性落後及嚴重的土地兼併問題。一九三O年代,西班牙傳統農業、鄉 村工業勞動人口比重仍過半,6但多數勞動人口均為佃農,長期受到擁有龐大地 產的教會、地主剝削,因此龐大的農民成為保守勢力壓迫下最大的受害者。工業 的發展也有所侷限,新興工業主要集中在北方邊陲-加泰隆尼亞、巴斯克等地,

要求現代化改革的工人、中產階級及新興工業資本家則集中於此。7衰微的波旁 王朝面臨不同階層平民要求改革的聲浪,還受到兩大舊有勢力的牽絆:保守的天 主教教會和跋扈的軍隊。教會長期獨佔土地、教育資源,甚至干預選舉,與富有

6 「百分之四十六的勞動人口仍然直接投入於農業,另外至少有百分之十本質上是鄉村工業。」

馬丁・布林克宏,《西班牙內戰》,頁 18。

7 「工業的發展大抵集中於加泰隆尼亞、巴斯克、阿斯杜利亞斯等北方礦山地帶;東部和南部仍 處於封建剝削的『大土地所有』關係中。」李永熾,〈一步步從國內到國際的西班牙內戰〉,《當 代》第 12 期(臺北市,1987),頁 16。

77

資本家或地主掛勾;軍隊則向來與地主、貴族為伍,成為權貴子弟的就職機構,

數量龐大且常發動政變干預政治。8除了上述情形,加泰隆尼亞與巴斯克長期追 求自治甚至獨立也是封建王室頭痛的課題。

1923 年長槍黨的李維拉將軍在王室支持下發動政變,結束 1875-1923 年的自 由派君主制,回到傳統的君主制,但因過度獨裁招致人民反抗。1931 年,共和 黨與社會黨藉由聯合選舉擊敗保皇黨,成功領導西班牙走向第二共和。然而第二 共和政府因內部勢力分歧,決策錯誤等種種原因,導致西班牙右翼自治聯盟(包 含保皇黨、教會、長槍黨等)藉由選舉取代共和黨掌握政權。右翼勢力掌權兩年,

對過去共和黨的改革全數摒棄,引發人民極度不滿,因此共和黨等左派勢力再度 藉由民意獲得大選,這是在內戰前兩方最後的合法對立。當左派勢力獲勝,右翼 團體認定唯有發動軍事叛變才能扭轉局勢,內戰烽火於是至此正式點燃。9

佛朗哥發動軍事叛變初期,共和政府低估了叛軍實力,拒絕給予工人團體 武裝,馬德里和巴塞隆納(加泰隆尼亞首府)工人於是率先自動武裝,農民、教 師、學生都挺身而出,當共和政府決議組織義勇軍時,加泰隆尼亞已在各地成立 民兵委員會,組織「加泰隆尼亞反法西斯民兵中央委員會」。10歐威爾以記者身分 進入西班牙後,受到加泰隆尼亞境內強烈的作戰氛圍影響,及無政府主義者掌控 加泰隆尼亞的鼓舞,立刻加入 P.O.U.M(馬克思主義統一工黨,簡稱馬統工黨)

成為反法西斯的一員。加泰隆尼亞位於西班牙東北方,在文化及產業發展上均迥 異於傳統西班牙。與 15 世紀後合併統一的西班牙不同,原屬於亞拉岡的加泰隆 尼亞仍使用自己的語言(羅曼斯語),11發展紡織工業,因此境內有現代化的市民 與工人階級,資本主義相對性發達。前段已描述西班牙於 1930 年代仍有將近五 成的農業人口,經濟遲緩且缺乏生產力,國內著名企業主要都由英、法所宰制。

8 李永熾,〈一步步從國內到國際的西班牙內戰〉,頁 19-20。

9 馬丁・布林克宏,《西班牙內戰》,頁 46-79。

10 委員會成員包括 5 名無政府主義者(FAI、CNT),3 名 UGT,四名共和派政黨,其餘 3 名分別 由 PSUC(加泰隆尼亞統一社會黨)、P.O.U.M、佃農組合各選出一人。參考李永熾,〈一步步從國 內到國際的西班牙內戰〉,頁 24-25。

11 馬丁・布林克宏,《西班牙內戰》,頁 39。

78

12因此加泰隆尼亞人民不斷出現民族主義式的運動,在政治上反對中央集權、要 求自治,經濟型態則要求全面的現代(工業)化。13

1931 年第二共和臨時政府成立,加泰隆尼亞的自治終於獲得共和國憲法的 保障。14然 1933 年西班牙右翼聯盟獲勝,先對加泰隆尼亞等區無政府主義起義的 壓制及中止自治法,15當 1936 年右派落敗後一發動軍事政變,加泰隆尼亞就率先 反抗,由工人組織-全國勞工聯盟16與警察合作打敗叛軍,控制了加泰隆尼亞全境,

17因此才有了作者所見的情形。

此外,第一章提及的「教堂被清洗、神像被焚毀、各處教堂被破壞」的情形,

則凸顯了另一個問題:人民忠於信仰卻與教會悖離。對信仰虔誠但對教會不忠,

是中古後期新教興起於西歐時的景象,然此景卻發生在 20 世紀的西班牙境內,

原因為自 16 世紀宗教改革以來,西班牙作為一個傳統君主制國家,並未動搖天 主教在境內的勢力,導致教會長期掌控國內宗教權,也擁有龐大資產,與富人保

原因為自 16 世紀宗教改革以來,西班牙作為一個傳統君主制國家,並未動搖天 主教在境內的勢力,導致教會長期掌控國內宗教權,也擁有龐大資產,與富人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