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含糖飲料的定義及國內飲用含糖飲料之現況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含糖飲料的定義及國內飲用含糖飲料之現況

一、含糖飲料的定義

許多專家學者對於飲料給予不同的名稱與分類方式,透過不同專 家學者之見解及研究,飲料的分類定義分述如下:

(一) 食品工業研究所(1995)將飲料分類為含酒精飲料與不含酒精 飲料。不含酒精飲料則分為八類,包括茶類飲料、碳酸飲料、

果蔬汁、咖啡飲料、運動飲料、機能飲料、包裝水(含礦泉 水)和其他飲料。這八類飲料的內涵分別為:

1. 茶類飲料:是指廣義的茶類飲料,包含各廠牌含茶成分的 各式飲料,有加糖或微糖的,如紅茶、綠茶、烏龍茶、包 種茶、冰紅茶等;有經過加料調味過的,如奶茶、咖啡紅

12

茶、茉莉花茶、檸檬紅茶等。

2. 碳酸飲料:包括各式汽水、可樂、沙士等含氣的飲料,是 由糖水、香料、色素、碳酸等食品添加物及加入二氧化碳 氣體所製成。

3. 果蔬汁則依濃度分純果蔬汁、西式果蔬汁、清淡果蔬汁、

不包含加工用中間原料用果蔬汁。

4. 咖啡飲料是指利用咖啡粉或咖啡豆研磨、浸泡、萃取、條 理,再添加奶精、糖水或調味料之飲料。其咖啡因若超過 200ppm則需標示,但不得超過500ppm。

5. 運動飲料強調包含鈉、鉀、鈣、鎂等電解質及葡萄糖等成 分,可調節人體電解質功能之飲料。其特色是調整為等張 滲透壓,以利人體腸道吸收,標榜迅速補充流失水分,強 調「健康」的形象。

6. 機能飲料強調添加果寡糖、纖維或維生素、礦物質、胡蘿 蔔素、DHA等具調節身體機能之飲料。鈉、鉀、鈣、鎂等 電解質及葡萄糖等成分,口味大都偏向葡萄柚或檸檬口 味。

7. 包裝水(含礦泉水)則泛指礦泉水、純水、加味水等可直

13

接飲用、以包裝且容量少於2000c.c.之水飲料,可在一般 零售店購得之包裝水飲料。

8. 其他飲料指以上七種飲料除外之不含酒精飲料。如:醋飲 料、綠豆湯、愛玉檸檬、 仙草蜜等顆粒以解渴為主要訴 求之飲料。

(二) 行政院衛生署發佈之衛生法規(1999),將飲料區分為:

1. 含有碳酸之飲料: 包括汽水、果實水、果實汁、果實蜜及 其他類似品,以及可樂飲料。

2. 不含有碳酸之飲料:包括果實水、果實汁、果實蜜及其他 類似製品,以及含有咖啡、可可、茶或其他植物性原料之 飲料。

3. 含有乳成分或乳製品之酸性飲料。

(三) 黃香瑜(1998)從營養學的角度切入探討,依照飲料中所含的 主要成分(水分除外) 將飲料分為:

1. 「含糖」飲料: 飲料的主要含熱量成分中以糖分為主,包 括碳酸飲料、茶飲料、果菜汁、咖啡、機能飲料。

2. 「含糖及蛋白質」飲料: 飲料的主要含熱量成分中以糖分 及蛋白質為主, 以乳製品及乳酸飲料屬於含糖及蛋白質飲

14

料。

3. 「不含糖無熱量」飲料: 飲料的主要成分中沒有任何含熱 量營養成分者,礦泉水等飲用水類飲料屬於此種飲料。

(四) 蔡佩珊(2001)之研究中,將含糖飲料定義為:目前市售的鋁 箔包、易開罐、保特瓶、玻璃瓶罐等,除了色素、香料和一些 化學添加物之外,最主要就是糖水的飲料,依照內容物分為以 下四類:

1. 茶類飲料 2. 碳酸飲料 3. 咖啡飲料 4. 運動飲料

(五) 單文珍(2003)之研究中,將含糖飲料定義為:市面上所販售 之鋁箔包、紙盒、易開罐、保特瓶、玻璃瓶罐等含有糖份之飲 料,包括碳酸飲料、茶飲料、運動飲料、咖啡及果蔬汁。

(六) 楊淑苓(2004)的研究中將含糖飲料依照主要成分及營養功能 分為三大類:

1.包裝水(不含開水)、鮮乳或保久乳、無糖口味的茶。

2.乳酸飲料(如:優酪乳、養樂多)、調味乳(如:巧克力

15

牛奶)、果汁(不含加味水)。

3.運動飲料、碳酸飲料(如:汽水、可樂、沙士)、含糖的 茶、奶茶、加味水(如:鮮果純水)、咖啡。

(七) 李坤霖(2004)之研究中,參照蔡佩珊(2001)之定義,依據 內容物將含糖飲料分為六類:

1. 茶類飲料 2. 碳酸飲料 3. 咖啡飲料 4. 運動機能飲料 5. 果蔬汁

6. 含糖乳製品(指調味奶、發酵乳等製品)和乳酸飲料

(八) 古欣卉(2006)的研究中,採用李坤霖(2004)的研究定義外,

依照含糖飲料的取得方式,修改定義為:市面上所販售之鋁箔 包、紙盒、易開罐、塑膠瓶、玻璃瓶、現賣現調式飲料等含有 糖份之飲料,包括紅茶、綠茶、奶茶、烏龍茶、可樂、沙士、

其他類汽水、咖啡、非百分之百純蔬果汁、運動飲料、調味乳、

乳酸飲料、加味水、現調飲料(如現調養樂多加綠茶)等飲料。

(九) 張乃文(2006)的研究將含糖飲料分為:市面上以鋁箔包、保

16

特瓶、易開罐、玻璃瓶、塑膠杯等容器盛裝販賣,含有糖份且 不含酒精的飲料,包含速食店、飲料連鎖店及早餐店、網咖所 販售的飲料,分為碳酸飲料、茶飲料、咖啡飲料、運動飲料及 蔬果汁。

(十) 薛凱文(2007)的研究將含糖飲料分為市面上包含一般商店、

家庭所自製、連鎖專賣店(如:85 度 C)、茶舖(如:小歇)、

速食店(如:麥當勞)等所販售之鋁箔包、紙盒、易開罐、塑 膠瓶、玻璃瓶和寶特瓶等含有糖分之茶類飲料、碳酸飲料、咖 啡飲料、各式蔬果汁、運動飲料、乳酸飲料、各式加味水等七 大類危害健康之含糖飲料。

(十一) 葉麗芳等(2009)的研究將含糖飲料分為:

1. 咖啡飲料 2. 茶類飲料 3. 碳酸飲料 4. 運動飲料 5. 蔬果汁

6. 乳製品(指調味乳、優酪乳等飲用液體)與乳酸飲料 7. 機能性飲料

17

8. 其他類飲料(如醋酸飲料、加味水、仙草蜜、豆漿、米漿 等未包含於以上七類者)。

綜合上述專家學者之研究定義,本研究將含糖飲料定義為:指市 面上所販售之鋁箔包、紙盒、易開罐、保特瓶、玻璃瓶罐、即溶包等 含有糖份的飲料,或從飲料店中取得之現調現賣且含有糖份的飲料。

包括:1.茶類飲料、2.咖啡飲料、3.碳酸飲料、4.蔬果汁、5.運動飲 料、6.含糖乳製品及乳酸飲料、7.其他類飲料(如:醋酸飲料、加味 水、仙草蜜、豆漿、米漿…等。),但不包含標榜無糖、使用代糖等不 含糖份的飲料。

二、國內飲用含糖飲料之現況

國內針對飲用含糖飲料之現況調查缺少全面統整的資料,資料多 半零碎,且缺少同一地區長期追蹤的資料。但根據文獻記載之含糖飲 料飲用頻率和份量,仍可對現況有更具體的瞭解。

從含糖飲料飲用之頻率來看,賴明美、李燕鳴、劉秋松、林政介

(1997)以臺中市某國中國一學生調查體位與飲食習慣之關係,發現 體位過重的學生中有64.8%每週喝汽水、果汁頻率超過一次,體位正常

18

的學生中亦有63.6%每天飲用果汁、汽水頻率超過一次。

黃香瑜(1998)研究基隆市國中學生飲料消費行為發現,國中生 每星期飲用最多的前三項飲料依序為飲用水類、茶飲料與乳製品及乳 酸飲料,其中包含至少一類含糖飲料。

李芝靜、余若芸(1998)以台北地區國中以上學生購買飲料行為 模式之研究結果,學生每週購買飲料次數以六次以及六次以上者為最 多(27.42%),且主要購買奶茶、果汁、運動飲料。

曾明淑、高美丁、葉文婷、潘文涵(1999)研究1993-1996年臺灣 地區居民之飲食特性發現含糖飲料攝取頻率無論是男性或女性均以青 少年為最高。而攝取高脂食物以及含糖飲料隨年齡層均有下降之趨勢。

蔡佩珊(2001)針對台北市某國中學生進行飲用含糖飲料行為及 其影響因素之研究。發現研究對象最常選購的含糖飲料為茶類飲料

(71.1﹪),其次為運動飲料(36.9﹪)、碳酸飲料(36.1﹪)。飲 用含糖飲料行為的頻率以『每星期喝三次』佔最多(14.9﹪), 其次 為『每星期喝兩次』(13.7﹪)、『每星期喝七次』(12.4﹪)、『每 星期喝四次』(10.8﹪)。

康清雲、黃蔚綱、陳麗婷(2001)針對北部地區國中學生白開水 飲用行為進行研究,發現62.9%學生雖喝「白開水」解渴,但也有高達

19

37.1%的學生選擇以含糖飲料代替白開水解渴。。

陳素芬、黃松元(2003)針對台北縣林口鄉國小高年級學生進行 健康生活型態之研究,發現有30.2%的學童喝果汁、汽水、可樂等飲 料的頻率為「總是」或「經常」。

樂 冠 華 、 潘 怜 燕 、 林 明 珠 、 張 新 儀 、 石 曜 堂 ( 2003) 。 針 對 臺 灣 地 區 兒 童 特 殊 靜 態 活 動 、 高 熱 量 飲 食 攝 取 及 身 體 質 量 指 數 進 行 分 析 。 發 現 約 有 70%的 孩 童 每 星 期 攝 取 飲 料 類 超 過 一 次 。

胡 蘭 沁 、 李 淑 靜 ( 2004) 針 對 台 南 縣 市 國 小 六 年 級 學 童 零 食 飲 料 消 費 狀 況 以 及 與 父 母 和 學 校 態 度 進 行 相 關 性 探 討 , 發 現 75%的學童在消費時會選擇含糖飲料,而每星期消費含糖飲料二至三次 的學童更高達 47.7%。

李坤霖(2004)針對臺中市國小高年級學童之含糖飲料飲用行為 進行研究。發現高達95.8%的學童表示會喝含糖飲料,僅2.2%的學童表 示於過去一週內未曾飲用含糖飲料。

楊淑苓(2004)針對台北縣永和地區國中學生飲用飲料行為進行 探討,發現學生一週內飲用飲料「每天喝250cc以上的飲料」有18.67

%回答「總是」,29.%回答「經常」,32.62%回答「有時」,奶茶 等第三類飲料是最常飲用的種類。

20

古欣卉(2006)針對雲林縣國中學生進行網路成癮與飲用含糖飲 料行為之相關研究,發現研究對象每個月喝飲料 0~3 次的人占 19.7%,

每週 1~6 次的人占 53.1%,每天 1 次以上的人占 27.2%,而有常常邊上網 邊喝飲料習慣的人有 11.6%。

張乃文(2006)以花蓮縣兩所國中學生為研究對象,調查發現飲 用含糖飲料的行為以「帄均每天喝一次」最多,占14.9 %,其次是「帄 均每星期喝三次」、「帄均每星期喝兩次」各占12.1 %,總計每星期喝 三次以上共占51.1%。

陳世英、巫嘉昌、侯金日(2006)探究消費者對茶飲料購買習慣 及消費認知,研究發現茶飲料的主要消費對象以青少年層為主佔44.3

%,大多數消費者對茶飲料飲用頻率以一天一瓶最高,且以青少年為 主。

薛凱文(2007)以台北市某國中學生之含糖飲料飲用行為進行相 關研究,得知超過八成以上學生有飲用含糖飲料的經驗,帄均一週飲 用次數約5.8 次。

余慧容、黃純德、陳弘森、蕭思郁、劉秀月、林妤珊、王乃亭(2008)。 探討臺灣東部6-12歲國小學生齲齒狀況與飲食習慣、口腔衛生習慣,

余慧容、黃純德、陳弘森、蕭思郁、劉秀月、林妤珊、王乃亭(2008)。 探討臺灣東部6-12歲國小學生齲齒狀況與飲食習慣、口腔衛生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