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臺中市國中生飲用含糖飲料行為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臺中市國中生飲用含糖飲料行為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

Copied!
149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健康促進與衛生教育學系 碩士論文 指導教授:陳 政 友. 博士. 臺中市國中生飲用含糖飲料行為 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 The influential factors and status of the sugar-sweetened drinks intake of the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in Taichung city. 研 究 生:高 子 晴. 撰. 中 華 民 國 一○一年一月.

(2)

(3) 誌. 謝. 終於完成了!心中感觸五味雜陳。一路走來,遭遇許多人生低潮,母親 罹癌、祖母逝世、感情挫敗…….幾度考慮放棄,但身邊的親友給我滿滿的支 持,這股動力使我繼續向前,一切辛苦都有代價,也得到最甜美的回報。 首先要先感謝我的指導老師陳政友教授,老師總能溫和、耐心的給予指 導,您對學問嚴謹認真的態度令人敬佩,更是學習的典範。除此之外,亦感 謝口試委員劉貴雲老師、胡益進老師對論文給予寶貴意見,讓論文能更完 善。感謝曾給予問卷指導的專家們:林薇老師、林麗鳳老師、葉國樑老師、 鍾志從老師等人,您的建議讓我的研究工具更加完善。感謝您! 感謝我的學長姐、朋友和同事:穗芬、源美、忠信、子量、俊吉、妍儒、 美玲、玉禎、育蘋、國峰、添丁、依珊…..碩班同學以及許多曾幫助我的朋 友們,我心中充滿感恩與無限感謝,你們都是我生命中的貴人。 最後感謝我的家人:爸爸、媽媽、姊姊,尤其是正逢多事之秋,家運不 順遂之際,仍能給予我最大的鼓勵與支持,在此謹將這份榮耀與喜悅與你們 分享,希望我的人生能隨著論文的誕生,展開新的一頁,重獲新生! 高子晴 謹誌 一○一年一月.

(4) 臺中市國中生飲用含糖飲料行為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 摘. 要. 本研究以橫斷性調查研究法,進行臺中市國中生飲用含糖飲料行為及其 相關因素之研究。母群體為臺中市國中生,以分層集束隨機抽樣方式,選擇 九十九學年度第二學期國中生 566 人為樣本,研究結果得重要發現如下: 一、 研究對象之含糖飲料消費知識高;拒絕飲用含糖飲料自我效能、飲 用含糖飲料社會支持屬中等;獲取含糖飲料便利性佳;每週接觸含 糖飲料訊息頻率的管道以電視最高;研究對象含糖飲料一週的平均 飲用量為3756c.c。 二、 研究對象含糖飲料消費知識因性別、年級之不同水準而有顯著差 異,其中以女生及八年級較佳;對含糖飲料的態度因性別之不同水 準而有顯著差異,其中以女生較佳;拒絕飲用含糖飲料自我效能因 性別、每週零用錢之不同水準而有顯著差異,其中女生、每週零用 錢100元以下者較佳;飲用含糖飲料社會支持與個人背景因素無關。 三、 研究對象飲用含糖飲料行為會因性別、年級、每週零用錢、自覺健 康狀況之不同水準而有顯著差異,其中以男生、七年級學生、每週 零用錢在100元以上者、自覺健康狀況「非常不好」者有較高的飲用 含糖飲料行為。研究對象飲用含糖飲料行為亦與飲用含糖飲料社會 支持、獲取含糖飲料便利性、接觸含糖飲料訊息頻率呈正相關;而 與含糖飲料消費知識、對含糖飲料的態度、拒絕飲用含糖飲料自我 效能呈負相關。 四、 所有變項能有效預測飲用含糖飲料行為之總變異量的33.1%,其中 以性別、年級、每週零用錢、含糖飲料消費知識、拒絕飲用含糖飲 料自我效能、飲用含糖飲料社會支持、獲取含糖飲料便利性、接觸 含糖飲料訊息頻率等八項為主要預測變項,以「拒絕飲用含糖飲料 自我效能」對飲用含糖飲料行為解釋力最大。 根據研究結果,本研究針對學校、家庭和後續研究方面提出若干建議, 以作為未來有關國中生飲用含糖飲料行為及其相關因素研究之參考。 關鍵詞:國中生、含糖飲料. I.

(5) II.

(6) The influential factors and status of the sugar-sweetened beverages intake of the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in Taichung city A Master Thesis By Tzu-Ching Kao ABSTRACT Investigate the sugar-sweetened beverages(SSBs) status among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in Taichung city and examine its influential factors were the main purposes of the study. Based on a cross-sectional method, the study consisted of 566 subjects who were selected by using cluster sampling from three junior high schools of Taichung city in June, 2011.The major findings were as follows: 1. The knowledge of SSBs was high degree. The social support of SSBs and self-efficacy of refusing SSBs were medium level. The accessibility of SSBs was high. Among the channels of exposure to SSBs, TV has the highest frequency. Weekly intakes of SSBs were average 3756c.c. 2. There is significance relation between the knowledge of SSBs, gender and grades. In the knowledge of SSBs, female’s average score is better than male’s and the eighth grade students’ average score is better than seventh and ninth grade students’ . There is significance relation between the attitude of SSBs and gender. In the attitude of SSBs, female is more positive than male. There is significance relation between the self-efficacy of refusing SSBs, gender and pocket money per week. In the self-efficacy of refusing SSBs, female is more positive than male. One who has less than 100 NT dollars pocket money per week has better average score in self-efficacy of refusing SSBs. There is no significance between social support of SSBs and personal background factors. III.

(7) 3. There is significance relation between SSBs intake, gender, grades, pocket money per week and perceived health status. Those who were male, seventh grade students, over 100 NT dollars pocket money per week and very poor perceived health status were tendency to higher SSBs intakes. Social support of SSBs, the accessibility of SSBs and the frequency of exposure to SSBs show positive correlation with SSBs intakes; while the knowledge of SSBs, the attitude of SSBs and the self-efficacy of refusing SSBs shows negative correlation with SSBs intakes. 4. The variances of SSBs intakes which could be explained by all research variables was up to 33.1%. The main predictors are gender, grades, pocket money per week, the knowledge of SSBs,the self-efficacy of refusing SSBs, social support of SSBs, the accessibility of SSBs and the frequency of exposure to SSBs. The most important predictor toward SSBs intakes was self-efficacy of refusing SSBs.. According the study results, some suggestions were offered to schools, families and further studies about SSBs intakes and its relevant factors.. Key Words: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 sugar-sweetened beverages.. IV.

(8) 目. 錄. 第一章 緒論………………………………………………01 第一節. 研究動機及重要性…………………………………01. 第二節. 研究目的……………………………………………04. 第三節. 研究問題……………………………………………05. 第四節. 研究假設……………………………………………06. 第五節. 名詞操作型定義……………………………………07. 第六節. 研究限制……………………………………………10. 第二章 文獻探討…………………………………………11 第一節. 含糖飲料的定義及國內飲用含糖飲料之現況……11. 第二節. 個人背景因素與含糖飲料消費知識、對含糖 飲料的態度、拒絕飲用含糖飲料自我效能、 飲用含糖飲料社會支持之相關探討………………22. 第三節. 影響飲用含糖飲料行為之相關因素探討…………26. 第三章 研究方法…………………………………………45 第一節. 研究設計與架構……………………………………45. 第二節. 研究對象……………………………………………46. 第三節. 研究工具……………………………………………47. 第四節. 研究步驟與進度……………………………………55. 第五節. 資料處理與統計分析………………………………57. V.

(9)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61 第一節. 研究對象個人背景因素、含糖飲料消費知識、 對含糖飲料的態度、拒絕飲用含糖飲料自我效能 、飲用含糖飲料社會支持、含糖飲料消費因素及 飲用含糖飲料行為之描述…………………………62. 第二節. 研究對象個人背景因素與含糖飲料消費知識、 對含糖飲料的態度、拒絕飲用含糖飲料自我效能 、飲用含糖飲料社會支持的關係…………………77. 第三節. 個人背景因素、含糖飲料消費知識、對含糖飲料 的態度、拒絕飲用含糖飲料自我效能、飲用含糖 飲料社會支持、含糖飲料消費因素與飲用含糖飲 料行為的關係………………………………………84. 第四節. 個人背景因素、含糖飲料消費知識、對含糖飲料 的態度、拒絕飲用含糖飲料自我效能、飲用含糖 飲料社會支持、含糖飲料消費因素對飲用含糖飲 料行為的預測分析 ………………………………89. 第五節. 討論 ………………………………………………93.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103 第一節. 結論 ………………………………………………103. 第二節. 建議 ………………………………………………105. 參考文獻 …………………………………………………111 中文部分 ……………………………………………………111 英文部分 ……………………………………………………120. VI.

(10) 附錄 附錄一 研究工具同意書 …………………………………123 附錄二 問卷內容效度考驗專家名單 ……………………124 附錄三 預試問卷 …………………………………………125 附錄四 正式問卷 …………………………………………131. VII.

(11) 表目次 表 3-3-1 各量表信度………………………………………………52 表 3-3-2 教育程度與職業類別之計分……………………………54 表 3-3-3 家庭社經地位指數與社經等級…………………………54 表 3-5-1 各變項之分類與譯碼……………………………………59 表 4-1-1 研究對象個人背景因素分佈情形………………………66 表 4-1-2 研究對象含糖飲料消費知識各題填答之分佈情形……68 表 4-1-3 研究對象對含糖飲料的態度量表各題填答分佈情形…69 表 4-1-4 研究對象拒絕飲用含糖飲料自我效能量表填答分佈 情形. ……………………………………………………71. 表 4-1-5 研究對象飲用含糖飲料社會支持量表填答分佈情形…73 表 4-1-6 研究對象獲取含糖飲料便利性分佈情形………………74 表 4-1-7 研究對象平均每週接觸含糖飲料訊息頻率分佈情形…75 表 4-1-8 研究對象含糖飲料購買條件填答分佈情形……………77 表 4-1-9 研究對象飲用含糖飲料記錄量填答之分佈情形 ……78 表 4-1-1 研究對象含糖飲料飲用量之分佈情形…………………79 表 4-2-1 研究對象個人背景因素與含糖飲料消費知識之單因子 變異數分析………………………………………………81. VIII.

(12) 表 4-2-2 研究對象個人背景因素與對含糖飲料的態度之單因子 變異數分析………………………………………………82 表 4-2-3 研究對象個人背景因素與拒絕飲用含糖飲料自我效能 之單因子變異數分析……………………………………84 表 4-2-4 研究對象個人背景因素與飲用含糖飲料社會支持之 單因子變異數分析………………………………………85 表 4-3-1 研究對象個人背景因素與飲用含糖飲料行為之單因子 變異數分析 ………………………………………………88 表 4-3-2 研究對象含糖飲料消費知識、對含糖飲料的態度、 拒絕飲用含糖飲料自我效能、飲用含糖飲料社會支持、 含糖飲料消費因素與飲用含糖飲料行為之相關表 ……90 表 4-4-1 研究對象個人背景因素、含糖飲料消費因素、飲用含糖 飲料相關變項間共線性診斷結果分析…………………92 表 4-4-2 研究對象個人背景因素、含糖飲料消費因素、飲用含糖 飲料相關變項之複迴歸分析結果………………………94. IX.

(13) X.

(14) 第一章. 緒論. 本章共分為六節,第一節為研究動機及重要性;第二節為研究目 的;第三節為研究問題;第四節為研究假設;第五節為名詞操作型定 義;第六節為研究限制。. 第一節. 研究動機及重要性. 根據教育部體育司(2005)的資料顯示,我國兒童及青少年體重 過重及肥胖的盛行率年年上升,肥胖者的比率隨著年級上升而升高。 肥胖容易導致許多相關之慢性病,例如:高血脂、糖尿病、心血管疾 病。對於青少年而言,這些潛在的疾病除了影響身體健康及生活品質 外,衍生出的國家醫療支出更是龐大負擔。 進一步探究現代人生活型態,發現飲用甜食、含糖飲料的行為與 肥胖有顯著相關。(Hu & Malik,2010;楊小淇、劉貴雲、杭極敏、 姜小敏、林薇,2009;Astrup, Dyerberg, Selleck & Stender,2008;詹前 校,2007;Ludwig, Peterson & Gortmaker,2001;Dennison, Rockwell & Baker , 1997)。李蘭、潘文涵、葉文婷(1998)於 1993 年至 1995 年 進行之「國民營養健康狀況變遷調查」 ,結果發現青少年中有一半以上. 1.

(15) 的人表示有喝甜飲料的習慣。有「喝汽水或可樂等甜飲料」習慣者, 比率在男性為 57.5%;在女性為 50.9%。比較後續學者研究結果亦能看 出飲用含糖飲料之頻率份量越來越高(康清雲、黃蔚綱、陳麗婷,2001; 樂 冠 華、潘 怜 燕、林 明 珠、張 新 儀、石 曜 堂,2003;李坤霖,2004; 張乃文,2006;薛凱文,2007;葉麗芳、陳政友、郭李堂,2009)。 但含糖飲料帶來的商機驚人,在 2000 年至 2006 年每年飲料銷售 近二十億公升,估計每年飲料市場規模約台幣五百億元(鄧淑烜, 2008) 。相對於 2000 年,2006 年飲料銷售量成長近兩成,2009 年的飲 料市場較 2008 年成長約 3%。光是 2009 年國產飲料銷售額就高達 475 億元(王素梅,2010) 。含糖飲料如此普及,使得研究者在教育現場常 看到國中生一早到校,人手一杯含糖飲料,原因除了購買通路廣泛普 及、種類多樣化吸引消費者之外,社會文化、大眾媒體強化飲用含糖 飲料的行為,使部分學生將含糖飲料視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常態飲 品。顯示出學生的觀念已被誤導,忽略飲用含糖飲料可能引發的健康 問題(鄧淑烜,2008;陳秀瑩、葉伶宜、傅偉光,2009;王素梅,2010)。 楊奕馨、胡素婉、謝天渝、黃純德、周明勇、潘文涵(2006)針對 臺灣國小學童的甜食和乳製品攝取與齲齒狀況關係之研究,發現恆牙 乳牙齲齒盛行率與含糖飲料的攝取有顯著相關。甜食攝取與骨骼發展. 2.

(16) 亦有顯著相關(余慧容、黃純德、陳弘森、蕭思郁、劉秀月、林妤珊、 王乃亭,2008;黃若筑,2006;張怡民,2003;劉明佩,2003)。除 此之外,一杯飲料所含糖份和熱量可能就超過每日飲食熱量建議攝取 的三分之一,飽和脂肪量更可能超過一日所需,也不能提供均衡的營 養需求(陳秀瑩等,2009) 。而生活中許多個人及環境因素都會影響青 少年飲用含糖飲料的消費行為,例如:生理需要、身體概念、食物喜 好、父母習慣、同儕壓力、媒體廣告、社會規範、個人經驗等,因此, 青少年若沒有正確的飲食觀念及習慣,在生長過程中可能會產生不良 的影響,所以教導青少年正確選擇極為重要(姚元青,1999;林芷伊, 2004;朱光裕,2006;黃秀滿,2006;Fernandes,2008;蘇郁涵、陳 巧筑、陳薏如,2008;莊淑絹,2009) 。 本研究將以國中生為對象探討飲用含糖飲料行為之現況及其相關 因素,除了以知識、態度、社會支持與自我效能等層面分析外,更考 慮影響含糖飲料的消費因素,期望藉此研究,瞭解影響國中生飲用含 糖飲料的重要變項,以作為學校實施健康教育課程之參考。藉此增進 我國青少年健康。. 3.

(17) 第二節. 研究目的. 本研究主要在於瞭解國中學生飲用含糖飲料行為現況,探討個人 背景因素、含糖飲料消費知識、對含糖飲料的態度、拒絕飲用含糖飲 料自我效能、飲用含糖飲料社會支持、含糖飲料消費因素等變項對飲 用含糖飲料行為之影響,茲將本研究目的分述如下: 一、 瞭解研究對象個人背景因素、含糖飲料消費知識、對含糖 飲料的態度、拒絕飲用含糖飲料自我效能、飲用含糖飲料 社會支持、含糖飲料消費因素及飲用含糖飲料行為之分布 情形。 二、 分析研究對象個人背景因素與含糖飲料消費知識、對含糖 飲料的態度、拒絕飲用含糖飲料自我效能、飲用含糖飲料 社會支持的關係。 三、 探討研究對象個人背景因素、含糖飲料消費知識、對含糖飲 料的態度、拒絕飲用含糖飲料自我效能、飲用含糖飲料社會 支持、含糖飲料消費因素與飲用含糖飲料之行為的關係。 四、 探討研究對象個人背景因素、含糖飲料消費知識、對含糖飲 料的態度、拒絕飲用含糖飲料自我效能、飲用含糖飲料社會 支持、含糖飲料消費因素對飲用含糖飲料行為之預測力。 4.

(18) 第三節. 研究問題. 根據研究的目的與架構,本研究提出以下之問題: 一、 研究對象個人背景因素、含糖飲料消費知識、對含糖飲料的 態度、拒絕飲用含糖飲料自我效能、飲用含糖飲料社會支 持、含糖飲料消費因素及飲用含糖飲料行為之分布情形如 何? 二、 研究對象個人背景因素與含糖飲料消費知識、對含糖飲料的 態度、拒絕飲用含糖飲料自我效能、飲用含糖飲料社會支持 是否有關係? 三、 探討研究對象個人背景因素、含糖飲料消費知識、對含糖飲 料的態度、拒絕飲用含糖飲料自我效能、飲用含糖飲料社會 支持、含糖飲料消費因素與飲用含糖飲料行為是否有關係? 四、 探討研究對象個人背景因素、含糖飲料消費知識、對含糖飲 料的態度、拒絕飲用含糖飲料自我效能、飲用含糖飲料社會 支持、含糖飲料消費因素是否能有效預測其飲用含糖飲料行 為?. 5.

(19) 第四節. 研究假設. 根據本研究目的及問題,並以相關文獻為依據,提出的研究假設 如下: 一、. 研究對象含糖飲料消費知識、對含糖飲料的態度、拒絕飲 用含糖飲料自我效能、飲用含糖飲料社會支持會因其各項 個人背景因素之不同水準而有顯著差異。. 二、. 研究對象飲用含糖飲料行為會因其各項個人背景因素之 不同水準而有顯著差異。. 三、. 研究對象之飲用含糖飲料行為與含糖飲料消費知識、對含 糖飲料的態度、拒絕飲用含糖飲料自我效能、飲用含糖飲 料社會支持、含糖飲料消費因素有顯著相關。. 四、. 研究對象個人背景因素、含糖飲料消費知識、對含糖飲料 的態度、拒絕飲用含糖飲料自我效能、飲用含糖飲料社會 支持、含糖飲料消費因素能有效預測其飲用含糖飲料行 為。. 6.

(20) 第五節. 名詞操作型定義. 一、 臺中市國中學生:指民國九十九學年度就讀臺中市(未改隸前之 臺中市,不包含原臺中縣各區)公立國民中學及私立中學國中部 普通班全體在學學生。 二、 含糖飲料:指市面上所販售之鋁箔包、紙盒、易開罐、保特瓶、 玻璃瓶罐、即溶包等含有糖份的飲料,或從飲料店中取得之現調 現賣且含有糖份的飲料。包括:1.茶類飲料、2.咖啡飲料、3.碳 酸飲料、4.蔬果汁、5.運動飲料、6.含糖乳製品及乳酸飲料、7. 其他類飲料(如:醋酸飲料、加味水、仙草蜜、豆漿、米漿等), 但不包含標榜無糖、使用代糖等不含糖份的飲料。 三、 飲用含糖飲料行為:本研究指研究對象回溯過去一週內飲用含糖 飲料量。 四、 個人背景因素:包括性別、年級、家庭社經地位、每週零用錢、 自覺體型及自覺健康狀況等六項。 (一) 性別:分為男生、女生兩類。 (二) 年級:依據九十九學年度受詴者所就讀之層級,分為七年 級、八年級、九年級。. 7.

(21) (三) 家庭社經地位:本研究中家庭社經地位指數之計算,乃是 以父母親之中,教育程度及職業等級較高者為代表,參照 Hollingshead於1957年提出之兩因素社會指數(Two-Factor index of social position)方法,將教育指數乘以4,加上職 業指數乘以7, 所得之總分為家庭社經地位指數。根據計 算之家庭社經地位指數區分為低社經地位(11~29分)、 中社經地位(30~40分)高社經地位(41~55分)三個層級。 (四) 每週零用錢:每週零用錢:指研究對象帄均一週內可以自 由運用支配的金額。 (五) 自覺體型:指研究對象對自己體型的主觀認定,分為過 重、稍重、適中、稍輕、過輕等五類。 (六) 自覺健康狀況:指研究對象近一個月內對自我健康狀況的 主觀認定,分為非常好、好、普通、不好、非常不好等五 類。 五、 含糖飲料消費知識:指研究對象對於含糖飲料商品本身及購買使 用的認知概念。以本研究擬之「含糖飲料消費知識量表」供研究 對象作答,得分越高,表示對含糖飲料的認知程度越好;得分越 低,表示認知程度越低。. 8.

(22) 六、 對含糖飲料的態度:指研究對象對於含糖飲料的看法與喜好。以 本研究之「含糖飲料態度量表」供研究對象作答,採 Likert 五 點量表,得分越高,表示對含糖飲料的態度程度越正向;得分越 低,表示態度越負向。 七、 拒絕飲用含糖飲料自我效能:指研究對象在不同情境下,不喝含 糖飲料的難易度。以本研究自擬之「拒絕飲用含糖飲料自我效能 量表」供研究對象作答,採 Likert 五點量表,得分越高,表示 拒絕飲用含糖飲料自我效能越好。 八、 飲用含糖飲料社會支持:指研究對象評估來自朋友、父母、兄弟 姊妹、老師對其飲用含糖飲料行為所給予的支持。以本研究之「飲 用含糖飲料社會支持量表」供研究對象作答,採 Likert 五點量 表,得分越高,表示飲用含糖飲料社會支持越高。 九、 含糖飲料消費因素:包括獲取含糖飲料便利性、接觸含糖飲料訊 息頻率、購買條件等三項,編擬為「含糖飲料消費因素量表」。 (一) 獲取含糖飲料便利性:指研究對象自家中到學校的路程 中,有販售含糖飲料的店家數目。 (二) 接觸含糖飲料訊息頻率:指研究對象主觀判定帄均每週從 報紙、雜誌、電視、網路、廣播、商業機構、鄰居親戚朋. 9.

(23) 友、個人經驗等八類訊息管道中接觸到關於含糖飲料產品 訊息的頻率,採 Likert 五點量表,總分越高,代表接觸 含糖飲料訊息頻率越高。 (三) 購買條件:指研究對象購買含糖飲料時會考量的條件,包 含:1.個人偏好;2.健康與安全性;3. 飲料價格。 採 Likert 五點量表,總分越高,代表購買含糖飲料時會 考量的越多。. 第六節. 研究限制. 一、 本研究對象僅限於瞭解臺中市國中生及飲用含糖飲料行為現況 及相關因素研究,研究結果無法推論到其他縣市的國中生。 二、 本研究調查採自我填答方式進行,故受詴者回答的真實程度無法 完全掌握,可能造成研究結果誤差。 三、 研究工具「含糖飲料飲用紀錄表」需回溯過去一週飲用含糖飲料 的狀況,可能產生事後回憶性偏差。 四、 研究對象飲用含糖飲料行為可能受到季節天候影響而有誤差。. 10.

(24) 第二章. 文獻探討. 本章共分為三節,第一節為含糖飲料的定義及國內飲用含糖飲料 之現況;第二節為個人背景因素與含糖飲料消費知識、對含糖飲料的 態度、拒絕飲用含糖飲料自我效能、飲用含糖飲料社會支持之相關探 討;第三節為影響飲用含糖飲料行為之相關因素探討。. 第一節 含糖飲料的定義及國內飲用含糖飲料之現況. 一、含糖飲料的定義 許多專家學者對於飲料給予不同的名稱與分類方式,透過不同專 家學者之見解及研究,飲料的分類定義分述如下: (一) 食品工業研究所(1995)將飲料分類為含酒精飲料與不含酒精 飲料。不含酒精飲料則分為八類,包括茶類飲料、碳酸飲料、 果蔬汁、咖啡飲料、運動飲料、機能飲料、包裝水(含礦泉 水)和其他飲料。這八類飲料的內涵分別為: 1. 茶類飲料:是指廣義的茶類飲料,包含各廠牌含茶成分的 各式飲料,有加糖或微糖的,如紅茶、綠茶、烏龍茶、包 種茶、冰紅茶等;有經過加料調味過的,如奶茶、咖啡紅. 11.

(25) 茶、茉莉花茶、檸檬紅茶等。 2. 碳酸飲料:包括各式汽水、可樂、沙士等含氣的飲料,是 由糖水、香料、色素、碳酸等食品添加物及加入二氧化碳 氣體所製成。 3. 果蔬汁則依濃度分純果蔬汁、西式果蔬汁、清淡果蔬汁、 不包含加工用中間原料用果蔬汁。 4. 咖啡飲料是指利用咖啡粉或咖啡豆研磨、浸泡、萃取、條 理,再添加奶精、糖水或調味料之飲料。其咖啡因若超過 200ppm則需標示,但不得超過500ppm。 5. 運動飲料強調包含鈉、鉀、鈣、鎂等電解質及葡萄糖等成 分,可調節人體電解質功能之飲料。其特色是調整為等張 滲透壓,以利人體腸道吸收,標榜迅速補充流失水分,強 調「健康」的形象。 6. 機能飲料強調添加果寡糖、纖維或維生素、礦物質、胡蘿 蔔素、DHA等具調節身體機能之飲料。鈉、鉀、鈣、鎂等 電解質及葡萄糖等成分,口味大都偏向葡萄柚或檸檬口 味。 7. 包裝水(含礦泉水)則泛指礦泉水、純水、加味水等可直. 12.

(26) 接飲用、以包裝且容量少於2000c.c.之水飲料,可在一般 零售店購得之包裝水飲料。 8. 其他飲料指以上七種飲料除外之不含酒精飲料。如:醋飲 料、綠豆湯、愛玉檸檬、 仙草蜜等顆粒以解渴為主要訴 求之飲料。 (二) 行政院衛生署發佈之衛生法規(1999),將飲料區分為: 1. 含有碳酸之飲料: 包括汽水、果實水、果實汁、果實蜜及 其他類似品,以及可樂飲料。 2. 不含有碳酸之飲料:包括果實水、果實汁、果實蜜及其他 類似製品,以及含有咖啡、可可、茶或其他植物性原料之 飲料。 3. 含有乳成分或乳製品之酸性飲料。 (三) 黃香瑜(1998)從營養學的角度切入探討,依照飲料中所含的 主要成分(水分除外) 將飲料分為: 1. 「含糖」飲料: 飲料的主要含熱量成分中以糖分為主,包 括碳酸飲料、茶飲料、果菜汁、咖啡、機能飲料。 2. 「含糖及蛋白質」飲料: 飲料的主要含熱量成分中以糖分 及蛋白質為主, 以乳製品及乳酸飲料屬於含糖及蛋白質飲. 13.

(27) 料。 3. 「不含糖無熱量」飲料: 飲料的主要成分中沒有任何含熱 量營養成分者,礦泉水等飲用水類飲料屬於此種飲料。 (四) 蔡佩珊(2001)之研究中,將含糖飲料定義為:目前市售的鋁 箔包、易開罐、保特瓶、玻璃瓶罐等,除了色素、香料和一些 化學添加物之外,最主要就是糖水的飲料,依照內容物分為以 下四類: 1. 茶類飲料 2. 碳酸飲料 3. 咖啡飲料 4. 運動飲料 (五) 單文珍(2003)之研究中,將含糖飲料定義為:市面上所販售 之鋁箔包、紙盒、易開罐、保特瓶、玻璃瓶罐等含有糖份之飲 料,包括碳酸飲料、茶飲料、運動飲料、咖啡及果蔬汁。 (六) 楊淑苓(2004)的研究中將含糖飲料依照主要成分及營養功能 分為三大類: 1.包裝水(不含開水)、鮮乳或保久乳、無糖口味的茶。 2.乳酸飲料(如:優酪乳、養樂多)、調味乳(如:巧克力. 14.

(28) 牛奶)、果汁(不含加味水)。 3.運動飲料、碳酸飲料(如:汽水、可樂、沙士)、含糖的 茶、奶茶、加味水(如:鮮果純水)、咖啡。 (七) 李坤霖(2004)之研究中,參照蔡佩珊(2001)之定義,依據 內容物將含糖飲料分為六類: 1. 茶類飲料 2. 碳酸飲料 3. 咖啡飲料 4. 運動機能飲料 5. 果蔬汁 6. 含糖乳製品(指調味奶、發酵乳等製品)和乳酸飲料 (八) 古欣卉(2006)的研究中,採用李坤霖(2004)的研究定義外, 依照含糖飲料的取得方式,修改定義為:市面上所販售之鋁箔 包、紙盒、易開罐、塑膠瓶、玻璃瓶、現賣現調式飲料等含有 糖份之飲料,包括紅茶、綠茶、奶茶、烏龍茶、可樂、沙士、 其他類汽水、咖啡、非百分之百純蔬果汁、運動飲料、調味乳、 乳酸飲料、加味水、現調飲料(如現調養樂多加綠茶)等飲料。 (九) 張乃文(2006)的研究將含糖飲料分為:市面上以鋁箔包、保. 15.

(29) 特瓶、易開罐、玻璃瓶、塑膠杯等容器盛裝販賣,含有糖份且 不含酒精的飲料,包含速食店、飲料連鎖店及早餐店、網咖所 販售的飲料,分為碳酸飲料、茶飲料、咖啡飲料、運動飲料及 蔬果汁。 (十) 薛凱文(2007)的研究將含糖飲料分為市面上包含一般商店、 家庭所自製、連鎖專賣店(如:85 度 C)、茶舖(如:小歇)、 速食店(如:麥當勞)等所販售之鋁箔包、紙盒、易開罐、塑 膠瓶、玻璃瓶和寶特瓶等含有糖分之茶類飲料、碳酸飲料、咖 啡飲料、各式蔬果汁、運動飲料、乳酸飲料、各式加味水等七 大類危害健康之含糖飲料。 (十一). 葉麗芳等(2009)的研究將含糖飲料分為:. 1. 咖啡飲料 2. 茶類飲料 3. 碳酸飲料 4. 運動飲料 5. 蔬果汁 6. 乳製品(指調味乳、優酪乳等飲用液體)與乳酸飲料 7. 機能性飲料. 16.

(30) 8. 其他類飲料(如醋酸飲料、加味水、仙草蜜、豆漿、米漿 等未包含於以上七類者)。. 綜合上述專家學者之研究定義,本研究將含糖飲料定義為:指市 面上所販售之鋁箔包、紙盒、易開罐、保特瓶、玻璃瓶罐、即溶包等 含有糖份的飲料,或從飲料店中取得之現調現賣且含有糖份的飲料。 包括:1.茶類飲料、2.咖啡飲料、3.碳酸飲料、4.蔬果汁、5.運動飲 料、6.含糖乳製品及乳酸飲料、7.其他類飲料(如:醋酸飲料、加味 水、仙草蜜、豆漿、米漿…等。) ,但不包含標榜無糖、使用代糖等不 含糖份的飲料。. 二、國內飲用含糖飲料之現況 國內針對飲用含糖飲料之現況調查缺少全面統整的資料,資料多 半零碎,且缺少同一地區長期追蹤的資料。但根據文獻記載之含糖飲 料飲用頻率和份量,仍可對現況有更具體的瞭解。 從含糖飲料飲用之頻率來看,賴明美、李燕鳴、劉秋松、林政介 (1997)以臺中市某國中國一學生調查體位與飲食習慣之關係,發現 體位過重的學生中有64.8%每週喝汽水、果汁頻率超過一次,體位正常. 17.

(31) 的學生中亦有63.6%每天飲用果汁、汽水頻率超過一次。 黃香瑜(1998)研究基隆市國中學生飲料消費行為發現,國中生 每星期飲用最多的前三項飲料依序為飲用水類、茶飲料與乳製品及乳 酸飲料,其中包含至少一類含糖飲料。 李芝靜、余若芸(1998)以台北地區國中以上學生購買飲料行為 模式之研究結果,學生每週購買飲料次數以六次以及六次以上者為最 多(27.42%),且主要購買奶茶、果汁、運動飲料。 曾明淑、高美丁、葉文婷、潘文涵(1999)研究1993-1996年臺灣 地區居民之飲食特性發現含糖飲料攝取頻率無論是男性或女性均以青 少年為最高。而攝取高脂食物以及含糖飲料隨年齡層均有下降之趨勢。 蔡佩珊(2001)針對台北市某國中學生進行飲用含糖飲料行為及 其影響因素之研究。發現研究對象最常選購的含糖飲料為茶類飲料 (71.1﹪),其次為運動飲料(36.9﹪)、碳酸飲料(36.1﹪)。飲 用含糖飲料行為的頻率以『每星期喝三次』佔最多(14.9﹪), 其次 為『每星期喝兩次』(13.7﹪)、『每星期喝七次』(12.4﹪)、『每 星期喝四次』(10.8﹪)。 康清雲、黃蔚綱、陳麗婷(2001)針對北部地區國中學生白開水 飲用行為進行研究,發現62.9%學生雖喝「白開水」解渴,但也有高達. 18.

(32) 37.1%的學生選擇以含糖飲料代替白開水解渴。。 陳素芬、黃松元(2003)針對台北縣林口鄉國小高年級學生進行 健康生活型態之研究,發現有30.2%的學童喝果汁、汽水、可樂等飲 料的頻率為「總是」或「經常」 。 樂 冠 華 、 潘 怜 燕 、 林 明 珠 、 張 新 儀 、 石 曜 堂 ( 2003) 。 針 對臺灣地區兒童特殊靜態活動、高熱量飲食攝取及身體質量指 數 進 行 分 析 。 發 現 約 有 70%的 孩 童 每 星 期 攝 取 飲 料 類 超 過 一 次 。 胡 蘭 沁 、 李 淑 靜 ( 2004) 針 對 台 南 縣 市 國 小 六 年 級 學 童 零 食飲料消費狀況以及與父母和學校態度進行相關性探討,發現 75%的學童在消費時會選擇含糖飲料,而每星期消費含糖飲料二至三次 的學童更高達 47.7%。 李坤霖(2004)針對臺中市國小高年級學童之含糖飲料飲用行為 進行研究。發現高達95.8%的學童表示會喝含糖飲料,僅2.2%的學童表 示於過去一週內未曾飲用含糖飲料。 楊淑苓(2004)針對台北縣永和地區國中學生飲用飲料行為進行 探討,發現學生一週內飲用飲料「每天喝250cc以上的飲料」有18.67 %回答「總是」,29.%回答「經常」,32.62%回答「有時」,奶茶 等第三類飲料是最常飲用的種類。. 19.

(33) 古欣卉(2006)針對雲林縣國中學生進行網路成癮與飲用含糖飲 料行為之相關研究,發現研究對象每個月喝飲料 0~3 次的人占 19.7%, 每週 1~6 次的人占 53.1%,每天 1 次以上的人占 27.2%,而有常常邊上網 邊喝飲料習慣的人有 11.6%。 張乃文(2006)以花蓮縣兩所國中學生為研究對象,調查發現飲 用含糖飲料的行為以「帄均每天喝一次」最多,占14.9 %,其次是「帄 均每星期喝三次」、「帄均每星期喝兩次」各占12.1 %,總計每星期喝 三次以上共占51.1%。 陳世英、巫嘉昌、侯金日(2006)探究消費者對茶飲料購買習慣 及消費認知,研究發現茶飲料的主要消費對象以青少年層為主佔44.3 %,大多數消費者對茶飲料飲用頻率以一天一瓶最高,且以青少年為 主。 薛凱文(2007)以台北市某國中學生之含糖飲料飲用行為進行相 關研究,得知超過八成以上學生有飲用含糖飲料的經驗,帄均一週飲 用次數約5.8 次。 余慧容、黃純德、陳弘森、蕭思郁、劉秀月、林妤珊、王乃亭(2008) 。 探討臺灣東部6-12歲國小學生齲齒狀況與飲食習慣、口腔衛生習慣, 發現高達95.92%研究對象有喝飲料習慣,且90.27%研究對象常喝含糖. 20.

(34) 飲料。 在含糖飲料飲用份量之相關調查中,由於市面上飲料種類繁多, 包裝大小不一,僅能大致推估飲用份量。黃香瑜(1998)發現基隆市 國中學生飲料消費量,每人每星期帄均飲用2.2罐茶類飲料;2.0罐乳製 品及乳酸飲料;碳酸飲料1.4罐。 吳芳菁(2000)研究桃園縣國中學生飲用含糖飲料現況,發現每 週帄均飲用200-500c.c.之飲料7.94罐,亦即1588c.c.-3970c.c.。 單文珍(2003)以桃園市國中學生為研究對象,發現每人帄均每 星期飲用含糖飲料約1716c.c.。 薛凱文(2007)研究台北市某國中學生之危害健康含糖飲料引用行 為及其影響因素,發現國中生最常飲用的含糖飲料為茶類飲料、碳酸飲 料及運動飲料。帄均一週飲用量約為2371 c.c.。 馮麗蓉(2009)以高雄市國中生茶類消費行為加以研究,得知研究 對象每週飲用茶類飲料頻率為1~2次,帄均每週約喝2000毫升。 葉麗芳等(2009)研究台北市某完全中學學生飲用含糖飲料一週的 帄均飲用量為3342 c.c.,並納入熱量估算,飲用總熱量帄均為1370 大 卡。 根據上述研究顯示,學生飲用含糖飲料頻率極高,帄均一週的飲用. 21.

(35) 量也十分驚人,也看出短短十年間,不管是國小或是國中的學生,在含 糖飲料的飲用頻率上都有增加的趨勢。. 第二節 個人背景因素與含糖飲料消費知識、對含糖飲料的 態度、拒絕飲用含糖飲料自我效能、飲用含糖飲料 社會支持之相關探討. 一、 個人背景因素與含糖飲料消費知識之相關研究 單文珍(2003)針對桃園市國中生進行問卷調查發現,研究對象 含糖飲料消費知識與個人背景因素中的性別與年級有顯著正相關。女 生的含糖飲料消費知識帄均得分高於男生;三年級學生的含糖飲料消 費知識帄均得分高於一年級。 李坤霖(2004)針對臺中市國小學童之研究發現,學童的含糖飲 料知識尚佳,且研究對象含糖飲料知識與父親教育程度成顯著相關。 林芷伊(2004)研究高雄市國小高年級學童含糖飲料之消費及其 相關因素發現,女學童的含糖飲料消費知識帄均優於男生,但並無顯 著差異。零用錢不同的學童在含糖飲料消費知識上並無顯著差異,但 在年級變項中,六年級學生的含糖飲料消費知識高於五年級學童,有 顯著差異。. 22.

(36) 黃秀滿(2007)以台中縣某國中學生為研究對象,探討飲用含糖 飲料之相關因素,結果發現男學生的含糖飲料消費知識帄均優於女學 生,且含糖飲料消費知識與家庭社經地位無相關。 薛凱文(2007)針對台北市國中學生進行含糖飲料飲用行為之相 關研究發現,研究對象之含糖飲料知識偏高,且女生的知識優於男生。 劉貞秀(2007)研究台北縣高職餐飲科學生飲用含糖飲料行為及 其相關因素發現,研究對象對於飲用含糖飲料相關知識有良好的認 知,且女生的知識優於男生。 李恩鈺(2008)以桃園縣國中生為研究對象,探討飲用含糖飲料 之相關因素,結果發現年級越高,含糖飲料知識越豐富。 葉麗芳等(2009)以台北市某完全中學學生為研究對象,探討飲 用含糖飲料之相關因素及與肥胖之關係。研究顯示含糖飲料消費知識 與性別、年級、家庭社經地位相關。在自覺體型部分,自覺體型標準 者和自覺體型胖者之含糖飲料消費知識較自覺體型瘦者高。 綜合上述文獻可得知個人背景因素內的各變項不同,亦會影響含 糖飲料消費知識,因此將此納入本次研究中加以討論。. 二、 個人背景因素與對含糖飲料的態度之相關研究. 23.

(37) 單文珍(2003)的研究顯示,含糖飲料態度與背景因素中的性別、 年級及社經地位有顯著關係。女生對含糖飲料態度帄均得分高於男 生;二年級的對含糖飲料態度帄均得分高於一年級;來自高社經地位 家庭的學生對含糖飲料態度優於低社經及中社經地位學生。 李坤霖(2004)針對臺中市國小學童之研究發現,學童的含糖飲 料態度亦為正向,且與性別、零用錢多寡有顯著相關。 古欣卉(2006)針對國中生飲用含糖飲料行為語網路成癮之相關 因素研究發現,女生的飲用含糖飲料態度較男生正向。 劉貞秀(2007)研究台北縣高職餐飲科學生飲用含糖飲料行為及 其相關因素發現,研究對象對於飲用含糖飲料態度普遍正向,且女生 的態度優於男生。 薛凱文(2007)針對台北市國中學生進行含糖飲料飲用行為之相 關研究發現,女生的飲用含糖飲料態度較男生正向。 綜合以上文獻得知,對含糖飲料的態度與性別、年級、零用錢、 家庭社經地位等變項較有關係,因此本研究將對含糖飲料的態度納入 加以討論。 三、 個人背景因素與拒絕飲用含糖飲料自我效能之相關研究 單文珍(2003)針對桃園市國中生進行問卷調查發現,拒絕飲用. 24.

(38) 含糖飲料自我效能與背景因素中的性別與年級及每週零用錢有顯著相 關。女生拒絕飲用含糖飲料自我效能帄均得分高於男生;二年級的拒 絕飲用含糖飲料自我效能得分高於一年級;每週零用錢 0 元者拒絕飲 用含糖飲料自我效能高於 101-500 元、500-1000 元及 1001 元者,顯示 每週零用錢越少者,則較有把握不喝含糖飲料。 李恩鈺(2008)以桃園縣國中生為研究對象,探討飲用含糖飲料 之相關因素,結果發現拒絕飲用含糖飲料自我效能與年級、零用錢、 家庭社經地位呈現相關性,年級越低,拒絕含糖飲料自我效能越高; 零用錢越少者,拒絕飲用含糖飲料自我效能也越高;社經地位越高者, 拒絕飲用含糖飲料自我效能也越高。 葉麗芳等(2009)的研究顯示,拒絕飲用含糖飲料自我效能會因 每週零用錢不同而有顯著差異。每週零用錢 0 元的拒絕飲用含糖飲料 自我效能的帄均得分高於每週零用錢 501-1000 元者。 從上述文獻可歸納出拒絕飲用含糖飲料自我效能與個人背景因素 中的性別、家庭社經地位、每週零用錢有關,因此將拒絕飲用含糖飲 料自我效能納入本次研究予以討論。 四、 個人背景因素與飲用含糖飲料社會支持之相關研究 蔡佩珊(2001)的研究顯示,自覺體型標準者在飲用含糖飲料社. 25.

(39) 會支持的得分顯著高於自覺體型胖者。林芷伊(2004)研究高雄市國 小高年級學童含糖飲料之消費及其相關因素發現,在年級變項中,六 年級學生的飲用含糖飲料社會支持高於五年級學童,有顯著差異。但 家庭社經地位、每週零用錢與飲用含糖飲料社會支持無相關性。 黃秀滿(2007)的研究顯示,家庭社經地位和飲用含糖飲料社會 支持並無相關。葉麗芳等(2009)的研究顯示,飲用含糖飲料社會支 持在性別、家庭社經地位兩變項中達到顯著差異。女生飲用含糖飲料 社會支持明顯高於男生。在家庭社經地位部分,中或高社經地位者的 飲用含糖飲料社會支持明顯高於低社經地位者。由以上文獻發現,部 分個人背景因素與飲用含糖飲料社會支持的關連性仍未有一致定論, 為避免研究誤差,因此將飲用含糖飲料社會支持納入本研究予以討論。. 第三節. 影響飲用含糖飲料行為之相關因素探討. 一、 個人背景因素與飲用含糖飲料行為之相關探討 (一) 性別 黃香瑜(1998)以基隆市國中生為研究對象,發現在碳酸飲料及 機能飲料的飲用量中,男生帄均飲用量顯著高於女性。. 26.

(40) McIlveen & Strugnell (1998)研究北愛爾蘭 9-17 歲青少年發現女 生比男生吃的較為健康,較少喝碳酸飲料。 吳芳菁(2000)研究桃園縣國中生飲用市售飲料狀況,發現在碳 酸飲料、機能飲料及運動飲料之飲用量上,男生皆多於女生。 單文珍(2003)的研究顯示,含糖飲料消費量與個人背景因素中 的性別有顯著關係。男生含糖飲料消費量帄均得分大於女生。 楊淑苓(2004)針對台北縣永和地區國中學生之飲用飲料現況調 查發現,男生飲用含糖飲料的次數高於女生。 李坤霖(2004)針對臺中市國小高年級學童進行之研究顯示,以 性別而言,男生在含糖飲料飲用行為量表帄均得分顯著高於女生。 古欣卉(2006)針對國中生飲用含糖飲料之行為進行相關因素探 討後發現,性別與飲用含糖飲料行為有顯著差異,男生比女生喝的頻 率較多。 黃秀滿(2007)以台中縣某國中學生為研究對象,探討飲用含糖 飲料行為之相關因素,發現性別對於飲用含糖飲料行為具有顯著的影 響力。 薛凱文(2007)研究台北市某國中學生之危害健康含糖飲料飲用 行為及其影響因素之研究,發現性別與含糖飲料飲用量呈顯著差異,. 27.

(41) 且男生含糖飲料飲用量高於女生。 劉貞秀(2007)針對台北縣高職餐飲科學生之飲用含糖飲料行為進 行調查發現,男生含糖飲料飲用的次數高於女生。 葉麗芳等(2009)針對台北市某完全中學學生調查發現,研究對象 每週飲用含糖飲料罐數會因性別不同呈顯著差異,且男生的飲用罐數帄 均值高於女生。 綜合上述研究發現,男性與女性在飲用含糖飲料行為方面具有顯 著差異,且男性在飲用含糖飲料之次數高於女性。但蔡佩珊(2001) 對台北市某國中生飲用含糖飲料行為進行研究發現,不同性別的學生 在飲用含糖飲料行為並無顯著差異。胡蘭沁、李淑靜(2004)研究台 南縣市國小六年級學生也發現性別在飲料消費行為未達顯著差異。由 此可知性別可能會影響一個人飲用含糖飲料之行為,因此本研究將性 別因素列入變項。 (二) 年級與年齡 McIlveen & Strugnell (1998)的研究顯示,年紀越大,碳酸飲料的飲 用量越多,而純果汁的飲用量越少。 吳芳菁(2000)的研究顯示,部分種類的含糖飲料例如:「茶飲 料」 、 「機能飲料」 、 「運動飲料」 、 「其他飲料」的飲料量會因年級不同. 28.

(42) 而有差異。 蔡佩珊(2001)研究發現,年級與飲用含糖飲料行為有顯著差異, 且國中一年級學生飲用行為較二、三年級高。 李坤霖(2004)的研究顯示,國小五、六年級學童飲用含糖飲料 行為沒有因為年級不同而有所差異。 Bowman(2002)研究 12-19 歲年輕女性,發現 12 歲的女性汽水 喝最少,19 歲的女性汽水喝最多,但飲用量與年齡不呈線性關係,飲 用量改變在 13、18 及 19 歲最為明顯。 年級與飲用含糖飲料之相關並無一致結果,但是為了避免研究誤 差,仍將年級列入個人背景變項中。 (三) 家庭社經地位 Olvera-Ezzell, et al.(1990)指出,教育程度高的母親,比較常用說 理的方式禁止孩子消費不健康的食物,以及限制孩子家庭外的食物消 費,而且比較不會強迫孩子順從,孩子的飲食行為亦較佳。 Laitinen ,Rasanen, Viikari,& Akerblom(1995)在飲料攝取相關研 究中則均指出,飲用飲料的選擇種類與飲用量會受青少年家庭社經地 位的影響,研究顯示乳製品及乳酸飲料的飲用量則會因家庭社經地位 不同而有所差異,且高社經地位家庭會優於中低社經地位家庭。. 29.

(43) 吳芳菁(2000)的研究顯示,「乳製品及乳酸飲料」的飲用量會 因家庭社經地位不同而有所差異。 蔡佩珊(2001)研究發現,社經地位與飲用含糖飲料行為並無顯 著差異。 胡蘭沁、李淑靜(2003)發現母親的教育程度較高的學童,選擇 含糖飲料的比例較低,但父母親的教育程度在學童的零食飲料消費種 量狀況並未達顯著差異。 李坤霖(2004)的研究發現,父、母親教育程度與飲用含糖飲料 知識有所差異,但對飲用含糖飲料量並無顯著差異。葉麗芳等(2009) 的研究與李坤霖(2004)結果相同。 Fernandes(2008)以美國國小五年級學生為研究對象,調查四十 州,2303 間學校共 10215 位學童之含糖飲料消費行為,發現低社經地 位家庭的學生在學校喝較多含糖飲料。 家庭社經地位與飲用含糖飲料行為之相關在其他研究較無顯著 差異,但多半與飲用含糖飲料知識有關。為了避免研究誤差,仍將家 庭社經地位列入個人背景因素中予以討論。 (四) 每週零用錢 蔡佩珊(2001)研究發現,每週零用錢與飲用含糖飲料行為有顯. 30.

(44) 著差異,且呈現低度正相關。 單文珍(2003)的研究顯示,每週零用錢與含糖飲料飲用量具有 顯著差異,每週零用錢在 101-500 元的學生含糖飲料飲用量顯著高於 每週零用錢 0 及 1-100 元的學生。 楊淑苓(2004)的研究發現,每週零用錢與飲用飲料行為呈顯著 差異,且每週零用錢401元以上的飲用行為多於0元及0-100元,此與何 英忠(2004)的研究結果相似,顯示零用錢較多,則購買飲料的行為 亦較多。 黃秀滿(2007)以台中縣某國中學生為研究對象,探討飲用含糖 飲料行為之相關因素,發現每週零用錢對於飲用含糖飲料行為具有顯 著的影響力。葉麗芳等(2009) 、馮麗蓉(2009)的研究結果亦發現每 週零用錢與飲用含糖飲料行為呈顯著相關。 上述文獻均顯示每週零用錢與飲用含糖飲料行為有顯著相關,因 此將每週零用錢納入本次研究中予以討論。 (五) 自覺體型: Monneuse(1997)以法國學生在進餐習慣及健康、態度及信念之 關係,研究發現自覺體型會影響飲食行為。 林昱潔(2007) 。對於身體意象、認知體重過重與體重管理行為之. 31.

(45) 結構分析發現自我認知過重的人,有較強的意圖進行體重管理的行 為,包含減少飲用含糖飲料的次數。 另一個針對台北市松山區國中生身體意象與體重控制行為的相關 因素研究顯示,國中生對自己的體型越不滿意者,愈易出現節制飲食 的行為,包含減少飲用含糖飲料及甜食(詹慧冠,2008)。 葉麗芳等(2009)以台北市某完全中學學生為研究對象,探討飲 用含糖飲料之相關因素及與肥胖之關係。發現研究對象之自覺體型能 有效預測飲用含糖飲料行為。 蔡佩珊(2001)研究台北市某國中學生飲用含糖飲料行為及其相 關因素,發現自覺體型與飲用含糖飲料行為並無顯著差異,李坤霖 (2004)對台中市國小高年級學童飲用含糖飲料行為之相關因素亦得 到相同結論。 胡韻梅(2006)以青少年體型意識與攝取含糖飲料行為進行探討, 發現體位與飲用含糖飲料之行為及頻率並無顯著差異。 綜合上述文獻可得知自覺體型對飲用含糖飲料行為的並未得到一 致結果,為避免研究誤差,仍將自覺體型列入個人背景因素中予以討 論。 (六) 自覺健康狀況:. 32.

(46) 文獻中單獨針對自覺健康狀況與飲用含糖飲料行為之相關研究數 量極少,而研究主題多為探討整體之飲食行為與自覺健康狀況之關 係。如姚元青(1994)以臺灣師範大學學生為研究對象,發現自覺健 康狀況對飲食行為具有顯著的預測力,對飲食行為有顯著相關。 蔡杏汶(2007)研究國中生身體意象與體重控制行為發現,對自 己的健康的感覺愈正向,在飲食控制及低熱量攝食技巧表現較佳。 廖慧琳(2007)針對國小高年級學童的身體意象及減重意圖對飲 食控制行為進行相關研究,發現研究對象對自己的健康評價越負向 者,越容易採取飲食控制行為。 綜合上述研究結果,可發現研究對象身體意象中的自覺體型、自 覺健康狀況與飲食控制行為具有高度相關,推測研究對象之自覺健康 狀況愈負向,欲容易使其採取飲食控制的策略,也可能會導致飲用含 糖飲料的行為頻率或飲用含糖飲料的份量減少。. 二、 含糖飲料消費知識、對含糖飲料的態度、拒絕飲用含糖飲料自我 效能、飲用含糖飲料社會支持與飲用含糖飲料行為之相關探討 (一) 含糖飲料消費知識: 蔡佩珊(2001)以台北市某國中學生為對象,探討飲用含糖飲料. 33.

(47) 之相關因素,結果顯示研究對象含糖飲料消費知識與飲用含糖飲料行 為並無相關。單文珍(2003)與李坤霖(2004)的研究亦顯示含糖飲 料知識與飲用含糖飲料行為並無相關。國外研究亦發現相同結論 (Glanz, Cristal, Sorensen, Palombo, Heimendinger & Probart,1993)。 劉貞秀(2007)的研究發現,研究對象含糖飲料知識越好,越不 常飲用含糖飲料。 江玉婷(2008)研究台中縣東勢鎮國小高年級學童含糖飲料飲用 行為之相關因素,發現含糖飲料知識與飲用含糖飲料行為並無相關。 陳麗娟(2008)以營養教育介入教學研究小二學童飲料攝取量及 其影響因素,發現實驗組在含糖飲料知識較營養教育課程介入前明顯 進步達顯著水準,但實驗組的含糖飲料飲用量並未明顯減少,白開水 的飲用量卻明顯增加達顯著水準。 柯文華、趙婉瑜、林俊伯(2010)探討高職餐飲科學生營養知識、 態度與飲食行為及其影響因素之研究發現,營養知識與飲食行為並無 相關。 但楊淑苓(2004)以台北縣永和地區國中學生為對象,探討飲用 飲料行為相關因素之研究發現,飲用飲料相關知識與整體性飲用行為 呈負相關。何英忠(2004)的研究也顯示,知識越高,飲食行為就會. 34.

(48) 越合乎飲食標準。 從文獻資料中可發現,含糖飲料知識與含糖飲料飲用行為之關係 並未達到一致定論,因此本研究將含糖飲料知識納入變項中再做討論。 (二) 對含糖飲料的態度: 單文珍(2003)研究桃園市國中生飲用含糖飲料行為之相關因素 發現對含糖飲料的態度對於含糖飲料消費量具影響力。 劉貞秀(2007)的研究發現,研究對象含糖飲料態度越正向,越 不常飲用含糖飲料。 柯文華等(2010)研究發現,營養態度與飲食行為有顯著正相關。 針對含糖飲料態度部分,國內文獻較少進行研究討論,故將此變 項納入本次研究中進一步探討。 (三) 拒絕飲用含糖飲料自我效能: Parcel, Edmundson and Perry(1995)以加州、路易斯安那州、明 尼蘇達州及德州公立學校三、四年級學童為對象,發現自我效能是兒 童食物選擇的最有效預測因子,有高達 34%的解釋力。 吳芳菁(2000)以桃園縣國中生飲用市售飲料進行研究分析,發 現拒絕飲用飲料自我效能與飲料飲用量呈顯著負相關。 蔡佩珊(2001)以台北市國中學生為研究對象,瞭解其飲用含糖. 35.

(49) 飲料之相關因素,結果發現拒絕飲用飲料自我效能與飲用含糖飲料行 為呈顯著負相關。 單文珍(2003)研究桃園市國中生飲用含糖飲料行為之相關因素 發現,拒絕飲用含糖飲料自我效能對於含糖飲料消費量最具影響力。 楊淑苓(2004)的研究發現拒絕飲用飲料自我效能、飲用飲料結 果期望、飲用飲料社會支持、每週可自由支配之零用錢、每週購買外 賣食物或在外用餐次數、每週看電視時間與每週上網時數對飲用飲料 行為有 58.22%的解釋力,在這些變項中,以「飲用飲料自我效能」對 研究對象飲用飲料行為之解釋力最大。 李坤霖(2004)針對臺中市國小學童之研究發現,拒絕飲用含糖 飲料的自我效能越高者,越不常飲用含糖飲料,對飲用含糖飲料行為 具有良好的預測力。 劉貞秀(2007)的研究發現,研究對象拒絕飲用含糖飲料自我效 能的程度越高,越不飲用含糖飲料,且拒絕飲用含糖飲料自我效能可 有效預測飲用含糖飲料行為。 江玉婷(2008)研究台中縣東勢鎮國小高年級學童含糖飲料飲用 行為之相關因素,發現拒絕飲用含糖飲料自我效能與飲用含糖飲料行 為呈負相關。. 36.

(50) 其他研究者針對自我效能與飲食行為的相關研究亦發現,自我效 能與飲食行為有顯著差異,自我效能較高者,其飲食行為越正向 (Corwin, Sargent, Rheaume & Saunders,1999;呂蘭花,2003;薛凱文, 2007;葉麗芳等,2009)。 由以上文獻可知,拒絕飲用含糖飲料自我效能對於飲用含糖飲料 行為具有相當程度之預測力,因此本研究將拒絕飲用含糖飲料自我效 能納入討論。 (四) 飲用含糖飲料社會支持: 蔡佩珊(2001)以台北市某國中學生飲用含糖飲料之研究顯示, 飲用含糖飲料行為與飲用含糖飲料社會支持呈現正相關。 楊淑苓(2004)的研究顯示研究對象飲用飲料的社會支持與整體 性飲用飲料行為達顯著負相關。 朱珮君(2004)研究國小五、六年級兒童從眾行為對零食購買決 策的影響程度,發現「參考團體的支持」能有效預測對購買決策的影 響程度。 謝淑美(2006)探討青少年消費行為與品牌關係的研究發現,同 儕團體對於青少年的消費行為影響力大 劉貞秀(2007)的研究發現,研究對象含糖飲料社會支持越高,. 37.

(51) 越常飲用含糖飲料,且飲用含糖飲料社會支持能有效預測飲用含糖飲 料行為。 黃秀滿(2007)以台中縣某國中學生為研究對象,探討飲用含糖 飲料行為之相關因素,發現飲用含糖飲料社會支持對於飲用含糖飲料 行為具有顯著的影響力。 李恩鈺(2008)的研究發現在社會支持方面,以來自親人曾購買 含糖飲料請研究對象飲用較多, 「同儕影響」 、 「家長影響」 、 「學校老師 影響」均可解釋飲用含糖飲料行為之變異量,其中以「同儕影響」對 學生飲用含糖飲料行為之預測力最大。 江玉婷(2008)研究台中縣東勢鎮國小高年級學童含糖飲料飲用 行為之相關因素,發現飲用含糖飲料社會支持與飲用含糖飲料行為呈 正相關。 由以上文獻可知,飲用含糖飲料社會支持與飲用含糖飲料多為正 相關,但薛凱文(2007)針對台北市某國中學生之危害健康含糖飲料 飲用行為之研究顯示,研究對象重要他人對其飲用含糖飲料行為並無 關連。為避免研究誤差,因此將飲用含糖飲料社會支持納入本研究進 行討論。. 38.

(52) 三、 含糖飲料消費因素與飲用含糖飲料行為之相關研究 (一) 獲取含糖飲料便利性: Neumark-Sztainer, Story, Perry & Casey (1999)在研究青少年選擇 食物之影響因素中,發現方便性即可獲得性是影響青少年選擇食物的 重要影響因素。 French et al.(2003)研究指出學校供應飲料是造成美國青少年增 加含糖飲料攝取的重要因素之一。 林芷伊(2004)調查國小高年級學童含糖飲料之消費和相關影響 因素之研究指出,含糖飲料購買方便性對學童含糖飲料消費有顯著影 響力。 黃秀滿(2006)進行國中生含糖飲料消費影響因素之分析,結果 顯示含糖飲料的購買地點對國中生含糖飲料消費有顯著的影響力。 馮麗蓉(2009)探討高雄市國中生茶類飲料消費行為,結果顯示 研究對象所愈方便到達飲料店、以及時間愈充足,他們愈容易去購買 茶類飲料喝。 儘管教育部在 2005 年公告「校園飲品及點心販售範圍」 ,所有國中 以下校園飲品及點心販售應遵循相關規定,學校環境因此少有販賣飲 料之機會,但學校、住家附近存在的飲料店是否仍對學生飲用含糖飲. 39.

(53) 料之行為有明顯影響力?為求謹慎,仍將獲取含糖飲料便利性列入討 論。 (二) 接觸含糖飲料訊息頻率: Goldberg & Gorn(1978)以加拿大魁北克省低收入家庭兒童為對 象,探討電視食品廣告對兒童的影響,發現電視廣告確實會影響兒童 對食物的選擇,觀看較多糖果廣告的兒童會選擇較多糖果做為零食。 吳榮杰、宗安帄(1993)以臺灣果汁之家庭與個人消費行為分析 中發現,有 41.5%的消費者回答會受到果汁廣告的影響而改變購買行 為,而果汁廣告的來源有 48.74%是從電視上獲得,其次為報紙 (18.82%)、親朋好友(14.26%)。 王國名(1994)進行烏龍茶市場顧客滿意度與購買行為之研究, 以台南市青少年為例,結果顯示獲知烏龍茶的訊息仍以電視為多,佔 78.12%。 陳琪婷、謝邦昌、陳政雄(2000)進行臺灣地區飲料消費型態區 域性的比較研究,結果顯示消費者大多數飲料消息來自電視廣告,其 次是店內商品陳列及帄面廣告。 蕭大誠(2002)以台北地區國小六年級及國中一、二年級學生為 研究對象,探討便利商店企業行銷活動與消費者社會化之間的關係,. 40.

(54) 結果顯示約有 35%的學童會因看廣告而購買,因此,電視廣告對其購 買行為是有一定程度的影響。 蔡月香、吳昆峰(2003)在優酪乳購買決策與市場區隔之研究中 發現,國中生對商品的資訊來源主要是廣告。 林宏蓮(2006)研究青少年對不同產品類別價格知覺的結果顯示, 外部資訊來源對青少年購買各種產品的價格知覺有顯著的影響,青少 年對媒體傳播的商品訊息會接受並內化而影響購買決策。 蘇郁涵、陳巧筑、陳薏如(2008)探究國立臺灣藝術大學學生購 買飲料之行為,研究發現男生在訊息方面,報紙得知資訊最多,其次 為雜誌,電台廣告最少;女生在電台廣告最多,報紙上最少。但最常 見訊息來源則是來自貨架上商品標示之訊息。 (三) 購買條件: 王國名(1994)進行烏龍茶市場顧客滿意度與購買行為之研究, 以台南市青少年為例,發現青少年會購買烏龍茶的主因依序為:健康 考量、天然成分、飲用期限、新鮮度及解渴功能。 黃香瑜(1998)的研究調查發現,629 名基隆市國中生在消費飲料 時重視飲料的價格。 蔡月香、吳昆峰(2003)在優酪乳購買決策與市場區隔之研究中. 41.

(55) 發現,國中生購買優酪乳的動機是幫助消化及想到就喝,代表購買優 酪乳時,健康亦是消費者重要考量條件。 陳世英、巫嘉昌、侯金日(2006)研究消費者對茶飲料購買習慣 及消費認知相關因素,結果發現在 13-18 歲的受訪者,有 63.6%認為茶 飲料中可能含有農藥殘留,對茶飲料安全具有疑慮亦會影響消費者選 購飲料,食品上的有效期限和製造日期是消費最重視而且影響購買最 大因素。 朱光裕(2006)進行臺灣消費者茶類消費與飲茶習慣調查,發現 受訪者購買連鎖茶飲店飲料的原因主要為口味、好喝、止渴、購買方 便。 林宏蓮(2006)研究青少年對不同產品類別價格知覺的結果顯示, 女學生在購買日常生活便利品時,較男學生傾向使用折價券,對價格 知覺較高。 謝秀美(2008)以台北縣新莊市國中生為研究對象,進行優酪乳 飲用行為之研究,發現國中生對於優酪乳產品屬性重視程度最高的前 三項依序為製造日期和保存期限、健康食品認證標章、口味喜好。 「健 康責任」和「便利實惠」兩個變項可以有效預測與解釋國中生是否購 買優酪乳,且預測有買優酪乳的正確百分比為 78.8%。. 42.

(56) 蘇郁涵等(2008)的研究發現,研究對象在購買飲料時,會先以 解渴為主要考量動機,其次是習慣口味,所得支配因商品價格達到顯 著差異,而女性受詴者較易受到廣告行銷的影響而購買飲料。 鄧建鴻(2009)進行青少年購買茶飲料之決定因素探討,結果發 現越年輕的受訪者在選購茶類飲料時越不重視品牌知名度;選擇便利 商店購買茶飲料主要是因為地點方便;選擇量販店購買茶飲料主要是 因為經常有促銷活動和商品齊全兩個因素。 莊淑絹(2009)針對臺中市國中學師選擇購買飲料考量因素之分 析研究顯示,國中學生選擇購買飲料的觸誘動機中,包含個人習性喜 好、商品知名促銷等因素。選擇購買飲料之斟取衡量因素中,包括健 康影響、內容口感等。 綜合上述文獻,可知影響購買飲料的消費條件非常多樣,且消費 行為的建立是由多種因素交互影響而得,研究者擷取文獻中之三個變 項做為含糖飲料消費因素之購買條件的探討面向,這三個面向分別 為:1.個人偏好;2.健康與安全性;3. 飲料價格。. 43.

(57) 44.

(58) 第三章. 研究方法. 本章共分為六節,第一節為研究設計與架構;第二節為研究對象; 第三節為研究工具;第四節為研究步驟與進度;第五節為資料處理與 統計分析。. 第一節 研究設計與架構 本研究採橫斷式研究設計(Cross-sectional study design),根據研 究目的及參考相關文獻後,設計研究架構以說明各變項之間的相關 性。架構圖如下:. 個人背景因素 性別 年級. 含糖飲料 消費知識 對含糖飲料 的態度. 家庭社經地位 每週零用錢. 拒絕飲用含糖飲料 自我效能. 自覺體型 自覺健康狀況. 飲用含糖飲料 社會支持. 含糖飲料消費因素 獲取含糖飲料便利性 接觸含糖飲料訊息頻率 購買條件 45. 飲用含糖 飲料行為.

(59) 第二節 研究對象. 一、 母群體 本研究目的在了解臺中市(未改隸前)國中生飲用含糖飲料行為 的相關因素。根據九十九學年度第一學期臺中市政府教育處「各級學 校資料」,以臺中市二十七所公立國民中學及七所私立國民中學七、 八、九年級之普通班學生為研究之母群體,母群體人數共計 1384 班, 50,069 人。. 二、樣本 (一)抽樣單位 本研究採用班級為抽樣單位,以所抽得班級內之全體學生為調查 樣本。 (二)樣本大小 依據 Krejcie and Morgan(1970)提議的母群體抽樣曲線標準, 當母群體於 50,000 人左右,在 95%信心水準和抽樣誤差在正負 5 個百 分點以內時,必頇抽取 381 位學生為樣本,依現行國中每班學生人數 約在 30 人左右,故至少應抽出 13 班。考慮樣本回收率問題,且為了. 46.

(60) 讓樣本更具代表性,決定抽出 18 個班。 (三) 抽樣方法 本研究採分層集束抽樣法,詳細抽樣步驟如下: 第一步驟:先以隨機抽樣的方式,從臺中市二十七所國中中抽 取三所學校。 第二步驟:將抽出之各個國中分為三個年級,從每校各年級 中抽出二班,該班之全體學生參與施測。每校共抽 出六班,總計抽出 18 班,共 583 人。. 第三節 研究工具. 本研究以結構式問卷為研究工具。問卷名稱訂為「國中生飲用含 糖飲料行為之相關因素研究問卷」,根據研究目的,閱讀相關文獻, 與指導教授討論後,完成問卷初稿,進行專家效度評定後完成預詴問 卷,經預詴後再與指導教授討論,修訂編製完成正式問卷。問卷編制 之過程分為五個步驟:問卷初稿設計、問卷初稿設計、內容效度處理、. 47.

(61) 預詴、預詴問卷信度分析、完成正式問卷。以下將針對本研究工具之 編製過程及重要內容加以說明。. 一、 問卷初稿設計 問卷初稿是跟據研究目的、研究架構及教育意涵進行編擬。內容 包含「個人背景資料」、「含糖飲料消費知識量表」、 「含糖飲料態度 量表」 、「拒絕飲用含糖飲料自我效能量表」 、「飲用含糖飲料社會支持 量表」 、「含糖飲料消費因素量表」、 「含糖飲料飲用記錄表」等七個部 分。問卷量表之題目設計係參考薛凱文(2007)設計之問卷並加以改 編,經由本人同意(附錄一)後使用。. 二、內容效度處理 初稿完成後,為確定問卷內容之適切性、重要性、正確性及內容 的涵蓋面,邀請衛生教育、營養等相關領域的專家學者共十人(附錄 二) ,依據研究目的、研究架構和研究對象等進行內容效度審查,針對 問卷各題目的用詞和題目的適切性、正確性及完整性進行審查與建 議,依據專家提供之意見,由研究者彙整審查意見後,再與指導教授 討論修改問卷定稿,完成問卷的內容效度考驗。. 48.

(62) 三、 預詴 研究工具經專家審查分析後,為瞭解受測學生的填答反應、時間、 作答時可能產生的問題,選取抽樣樣本外國一至國三各一個班級學生 進行預詴,七年級 29 人、八年級 30 人、九年級 31 人,共計 90 人。 預詴過程模擬正式施測情境給予預詴問卷(附錄三) ,觀察並記錄學生 作答情形,以瞭解施測可能遭遇的狀況,以作為修改問卷之參考依據。. 四、 預詴問卷信度分析 (一) 含糖飲料消費知識量表難度與鑑別度分析 本研究工具中「含糖飲料消費知識量表」的難度與鑑別度如表 3-3-1,根據分析結果顯示,各題目的難度,除第六題(0.92)較低外, 其餘題目難度皆介於 0.50~0.74 之間。在鑑別度方面,除第三題鑑別 度(0.10)較低之外,各題鑑別度皆介於 0.22~0.66 間,均在可接受 範圍內。 (二) 預詴問卷各量表信度分析 預詴問卷完成後,進行各部分量表內部一致性分析,並以 Cronbach’s α 表示。結果顯示各部分量表之 Cronbach’s α 值介於 0.580~0.845 之間(表 3-3-1) ,顯示各部分量表內部一致性達到水準。. 49.

(63) 表 3-3-1. 各量表信度 量表名稱. 信度指標. 預詴問卷 正式問卷 (n=90) (n=566). 含糖飲料消費知識. 庫李信度(K-R 20). 0.603. 0.655. 對含糖飲料的態度. Cronbach’s α. 0.648. 0.712. 飲用含糖飲料社會支持. Cronbach’s α. 0.658. 0.767. 拒絕飲用含糖飲料自我效能. Cronbach’s α. 0.845. 0.829. 接觸含糖飲料訊息頻率. Cronbach’s α. 0.739. 0.729. 購買條件. Cronbach’s α. 0.580. 0.573. 五、 完成正式問卷 依據預測問卷的信度考驗的結果,與指導教授討論後,進行修訂, 最後定稿成正式問卷,正式問卷內容(附錄四)與計分方式說明如下: (一)個人背景資料: 個人背景因素是根據本研究架構所需而設計,包括性別、年級、 家庭社經地位、每週零用錢、自覺體型及自覺健康狀況等六項。 1. 性別:包括男生、女生兩項。 2. 年級:包括國中一年級(七年級)、國中二年級(八年級)、 國中三年級(九年級)三項。. 50.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Wang, Solving pseudomonotone variational inequalities and pseudocon- vex optimization problems using the projection neural network, IEEE Transactions on Neural Networks 17

volume suppressed mass: (TeV) 2 /M P ∼ 10 −4 eV → mm range can be experimentally tested for any number of extra dimensions - Light U(1) gauge bosons: no derivative couplings. =>

For pedagogical purposes, let us start consideration from a simple one-dimensional (1D) system, where electrons are confined to a chain parallel to the x axis. As it is well known

The observed small neutrino masses strongly suggest the presence of super heavy Majorana neutrinos N. Out-of-thermal equilibrium processes may be easily realized around the

Define instead the imaginary.. potential, magnetic field, lattice…) Dirac-BdG Hamiltonian:. with small, and matrix

incapable to extract any quantities from QCD, nor to tackle the most interesting physics, namely, the spontaneously chiral symmetry breaking and the color confinement.. 

(1) Determine a hypersurface on which matching condition is given.. (2) Determine a

• Formation of massive primordial stars as origin of objects in the early universe. • Supernova explosions might be visible to the mo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