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第二節 建議

根據本研究結論給予學校、家庭和後續研究的具體建議。

一、 對學校的建議

(一) 營造飲用白開水的環境

根據拒絕飲用含糖飲料自我效能量表分析,學生在有供應開水 時,其拒絕飲用含糖飲料自我效能得分最高,表示研究對象在有供 應開水的情境中,較不會飲用含糖飲料。因此,學校應多設置飲水 機以供學生飲用,並注意維持乾淨且符合水質標準,增加學生使用 飲水機的意願。

(二) 加強規範校園食品供應,提倡健康飲食

研究顯示「獲取含糖飲料便利性」越便利,含糖飲料飲用行為 越高,教育部雖在 2005 年公告「校園飲品及點心販售範圍」,國

106

中以下校園已無供應與販售含糖飲料,但學生仍可在校外購買含糖 飲料後攜入校園。因此,學校可利用朝會等集會時間舉辦活動與講 座,以澄清有關含糖飲料的錯誤觀念,亦可約束學生攜帶含糖飲料 到校,減少學生飲用含糖飲料量,更可落實環保。此外,請學校教 師及家長配合,落實不以含糖飲料作為獎勵學生的政策,以改善青 少年飲用含糖飲料的次文化,建立師生選擇飲用白開水的風氣。

(三) 加強含糖飲料營養教育並融入生活技能與媒體識讀課程 研究發現學生含糖飲料消費知識高,但在面臨「有人請我喝含 糖飲料」的情境下,其拒絕飲用含糖飲料自我效能較低。代表學校 課程中,除了加強學生對含糖飲料成分及對健康的危害認知外,更 應著重在生活技能的培養,教導學生如何做正確而且對自己健康有 益的決定,包含以無糖或低糖的飲料取代含糖飲料,或用自製的果 汁飲品取代市售飲品,減少包裝造成的環境污染。在教學中融入情 境演練,以不同情境模擬同儕朋友請喝含糖飲料時,讓學生運用拒 絕技巧,有效拒絕含糖飲料的誘惑。教師教學方法亦應有所改變,

讓學生以探究思考的方式自主學習,運用媒體與其他學習管道收集 資料,並安排含糖飲料製作的體驗課程,加深學習印象,在情境學 習上,學生接受度較高,也能維持較久的學習成效。

107

研究結果亦顯示,研究對象時常接觸來自電視、商家本身的廣 告宣傳,提高飲用含糖飲料行為。因此,應融入媒體識讀課程,與 新聞時事(例如:飲料塑化劑風暴)進行結合,讓學生從事件中瞭 解含糖飲料不只是造成肥胖、增加慢性病罹患機率,背後的潛在問 題及影響層面深遠,教導學生正確判斷廣告資訊,學習選擇對自己 健康有益的商品,不過度依賴盲從。

二、 給家庭的建議

(一) 增加家庭中零用錢支配的正確觀念

研究發現,每週零用錢會影響飲用含糖飲料行為,因此,家長 在給予子女零用錢時,應考量需求及使用狀況,斟酌給予零用錢的 多寡,並且與子女溝通並教導如何有效規劃零用錢,使其具備儲蓄 理財觀念,而非將過多的金錢花費在購買含糖飲料上。

(二) 加強父母對飲用含糖飲料知能的瞭解

研究顯示,學生在面臨「家中有存放含糖飲料時」、「外出用 餐時」等情境下,其拒絕飲用含糖飲料自我效能較低。因此,利用 親師座談會、舉辦講座或印製文宣等方法,讓家長瞭解飲用過多含 糖飲料對身體的危害,並建議家長減少在家中儲放含糖飲料,外出

108

自備白開水,避免養成孩子飲用含糖飲料的習慣。讓家長在日常生 活中能以身作則,為自己和子女的健康把關。

三、 後續研究的具體建議

(一) 擴大研究對象

本研究選取臺中市國中生為母群體,因此研究推論有其限 制,建議未來在時間及經費允許的情況下,可擴大母群體,瞭解 各地區飲用含糖飲料行為的差異性,甚至比較不同年齡層飲用含 糖飲料行為的差異性,以提供教育及衛生單位做參考。

(二)進行不同的研究方法

本研究採橫斷式研究,研究結果較無法瞭解並做因果關係推 論,因此,若使用縱貫性研究,並搭配設計良好的課程介入教學 工具,將更能瞭解自變項與飲用含糖飲料行為的因果關係。另外,

本研究進行問卷施測的時間為六月,正值夏季,若能在不同季節 進行調查,比較季節造成的差異,才能加強研究的深度與廣度。

(三) 測量工具需更周延

本研究之含糖飲料消費知識量表題目採用是非題計分方式,

難度低以致於答對率頗高,建議可採用選擇題,或對題目敘述進

109

行修正,使研究之鑑別度能提高。在含糖飲料紀錄表部分,由於 市面上含糖飲料之包裝容量琳瑯滿目,填答時可能造成判斷之誤 差,若能細分各類含糖飲料容量,並配合提供對應圖片和樣本,

可使填答準確率提升。再者,本研究需靠研究對象回溯一週內飲 用含糖飲料量並記錄,可能產生事後回憶性偏差,建議在時間允 許下,讓學生實際記錄一週的飲用量,確實填答,以減少資料缺 漏的機會。

110

111

參考文獻

一、中文部分

王素梅(2010)。2009 年臺灣飲料市場回顧與展望。食品市場資訊,

99:7,1-10。

王國名(1994)。烏龍茶飲料市場顧客滿意度與購買行為之研究--以 台南市青少年為例。國立成功大學工業管理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台南。

古欣卉(2006):國中生飲用含糖飲料行為、網路成癮及其相關影響 因素之關聯探討。國立雲林科技大學技術及職業教育研究所碩士 論文,未出版,雲林。

朱光裕(2006)。臺灣消費者茶類消費與飲茶習慣調查。中興大學食品 暨應用生物科技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

朱珮君(2004)。國小兒童從眾行為對零食購買決策影響之研究。世新 大學觀光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江玉婷(2008)。國小高年級學童含糖飲料飲用行為影響因素之探究

~以台中縣東勢鎮為例。玄奘大學公共事務管理學系碩士論文,未 出版,新竹市。

112

行政院教育部(2005)。校園飲品及點心販售範圍。2010 年 8 月 13 日,

取自 http://edu.law.moe.gov.tw/LawContentDetails.aspx

?id=GL000327&KeyWordHL=&StyleType=1 行政院衛生署(1999)。行政院衛生署法規。

何英忠(2004)。苗栗縣國小高年級學生營養知識、態度、飲食行為 及其相關因素之調查研究。台中師範學院自然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 論文,未出版,台中。

余慧容、黃純德、陳弘森、蕭思郁、劉秀月、林妤珊、王乃亭(2008)。

臺灣東部 6-12 歲國小學生齲齒狀況與飲食習慣、口腔衛生習慣之 探討。臺灣口腔醫學科學雜誌,24,37-48。

吳芳菁(2000)。桃園縣國中學生飲用市售飲料狀況與相關因素

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衛生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吳榮杰、宗安帄(1993)。臺灣果汁之家庭與個人消費行為分析。

臺灣經濟,198,77-110。

呂蘭花(2003)。臺北縣某私立中學高中部學生攝取西式速食行為相關 因素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衛生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 版,台北市。

李坤霖(2004):臺中市國小高年級學童的含糖飲料飲用行為及其

113

影響因素之研究。國立台中師範學院環境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未出版,台中。

李芝靜、余若芸(1998):生活形態區隔之學生購買飲料行為模式 與行銷策略之研究:以大臺北地域為例。銘傳學刊,9(2),43-61。

李恩鈺(2008)。桃園縣國中學生飲用含糖飲料消費行為之研究。中國 文化大學生活應用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李蘭、潘文涵、葉文婷(1998)。1993-1996 年臺灣民眾之營養飲食 知識及飲食行為調查結果。 國民營養現況 1993-1996 國民營養 健康狀況變遷調查結果。台北:行政院衛生署, 129-142。

林生傳(2005)。教育社會學。高雄:復文。

林宏蓮(2005),青少年對不同產品類別價格知覺之研究-以桃園縣 國民中學學生為例。私立元智大學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台北。

林秀惠(2004)。台北市高中職學生體重控制行為意圖及其相關因素 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衛生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林芷伊(2004)。國小高年級學童含糖飲料之消費和相關影響因素之 研究-以高雄市為例。國立台南大學社會教育學系碩士論文,

未出版,台南。

114

林昱潔(2007)。身體意象、認知體重過重與體重管理行為之結構分析。

國立臺灣大學國際企業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姚元青(1993)。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學生飲食行為及其影響因素之研究。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衛生教育研究所,未出版,台北。

柯文華、趙婉瑜、林俊伯(2010)。探討高職餐飲科學生營養知識、

態度與飲食行為及影響因素。輔仁民生學誌,26(1),1-23。

胡韻梅(2006)。青少年體型意識與攝取含糖飲料行為之探討。國立 臺灣海洋大學食品科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基隆市。

胡蘭沁、李淑靜(2004)。國小六年級學童零食飲料消費狀況以及 與父母和學校態度相關性之探討-以台南縣市為例。南師學報,

38:1,61-89。

食品工業研究所(1995)。1995 我國不含酒精飲料的市場結構與趨勢 分析。行政院農委會。

康清雲、黃蔚綱、陳麗婷(2001):臺灣北部地區國中學生白開水 飲用行為及其相關因素。公共衛生,28(1),25-36。

張乃文(2006):國中學生含糖飲料主題課程介入效果之研究。國立 臺灣師範大學衛生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張玉鳳(2001)。台北市某國中學生攝取蔬果行為相關因素之研究。

115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衛生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張怡民(2003)。2001-2002 臺灣地區國小學童口腔狀況與甜食攝取 之相關性探討。高雄醫學大學口腔衛生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 出版,高雄。

教育部體育司(2005)。九十三學年度國民中小學學生健康狀況調查

2010 年 9 月 28 日,取自教育部體育及健康教育資訊網

教育部體育司(2005)。九十三學年度國民中小學學生健康狀況調查

2010 年 9 月 28 日,取自教育部體育及健康教育資訊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