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品格教育之理論、實踐與相關研究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二節 品格教育之理論、實踐與相關研究

古今中外無不視品格教育為人類希望,是引導重倫理、好品格的學習歷 程,是社會安定、國家進步的關鍵;品格教育必須經由生活體驗與實踐得到啟 發,並結合生活中的經驗逐漸涵養情操。以下就本研究品格教育的相關理論、

品格與品格教育的意義與內涵、品格教育的實踐進行深入探討,最後歸納整理 國內目前品格教育相關研究等四部份逐一說明,分述如下。

壹、品格教育的相關理論

此部份分為四種相關理論,分述如下:

一、認知發展論

Piaget 將兒童道德認知發展階段分為無律階段、他律階段到自律階段,茲 分述如下(沈六,2002;吳寶珍,2006):

(一)無律階段

5 歲之前幼兒階段,此時期幼兒以自我中心為傾向,道德意識尚未產生,

對道德毫無責任與規範。

(二)他律階段

約 5 至 8 歲兒童,順從他人給予的規範,此階段兒童意識尚未成熟,未能 顧及行為動機與意向,對規範盲目被動遵守。

(三)自律階段

8 至 12 歲以後孩童,不再盲目的接受一切他律規範,會選擇、判斷規範的 適切性,除了行為後果也會考量行為動機,逐漸使用理性與分析判斷,道德認 知上漸趨成熟。

18 二、Lawrence Kohlberg 的道德發展階段論

Lawrence Kohlberg(1927-1987)的道德發展階段論分為三層六階段論,注重 個人對道德的推理與判斷的探討,每個層次、階段都有不同的道德判斷基礎(單 文經譯,1986;歐陽教,1996)。分述說明如下表 2-6。

表 6表 2-6 Lawrence Kohlberg 的道德發展階段論

資料來源:單文經譯,1986;歐陽教,1996

Kohlberg 的後續研究發現,在階段六之後,尚可發展至階段七「宗教取 向」。認為道德需要一個終極階段,引領人們朝向它前進,此乃基於生命之終極 意義觀點、宇宙整體觀與社會秩序間之關係,且由立足點予以評價生命(單文經 譯,1986)。

19 三、社會學習理論

社會學習理論以 Bandura 為代表,基本概念有抗拒誘惑、獎懲賞罰與楷模 學習,楷模學習是觀察模仿、見賢思齊又稱為觀察學習。個體經由觀察他人行 為是否得到獎賞或懲處來決定是否呈現該行為,或模仿偶像乃至崇拜者之行為 (楊筱真,2005)。因此,父母是孩子的模、師長是孩子的樣。葉紹國(2003)認為 父母師長的身教、學校環境與教學安排、乃至於公眾人物言行、偶像明星的舉 止、傳播媒體的報導等,都是兒童品格教育的環境與要素。

四、Nel Noddings 關懷倫理學

Noddings (1984)提出關懷倫理學哲學,以「關懷倫理學」為起點思考道德 教育,繼而提出理性無法單獨激發道德行動,而德行卻能從關懷關係中自然的 發展出來,身教是道德教育之首要因素(Noddings,1997)。教師平時用心投入教 學對學生適當引導,彼此對話中協助學生學習發展好品格與建構良好行為準 則、並且相互練習關懷,就如同 Noddings 所說關懷乃雙向關係,而師生間互動 學習教學相長,教師以關懷者的角色出發,帶領學生體驗「成為關懷者與受關 懷者的過程」(林志信、劉藍芳,2009)。藉由教師的鼓勵與肯定,強化學生良好 的表現。Noddings 以為發揮肯定的實際功能,要能善用與學生對話及相互關 懷,教師生活中用心了解學生,於師生互動中感受溫暖關懷,彼此建立友善與 信任關係,藉以輔助發揮肯定之實際成效。

透過上述相關理論之探討,研究者希望將四種理論靈活運用於教學課程設 計中,藉以貼切學生心理年齡與學習程度,並於教學實施中觀察學生對教學內 容實際的了解情形,期望幫助學生實際的了解與有效的學習。

20

貳、品格與品格教育的意義與內涵

品格(Character)一詞源自希臘,為雕琢而成之物,延伸為一個人的品行道德 與風範。好的品格是一種美德(virtue),這種美德受個人或群體所共同認定並遵 守的價值規範(Lickona,2003)。以下針對品格教育的意義與內涵分述說明如下:

一、品格教育的意義

品格教育乃是符合道德規範來應對外在情境的內涵氣質,道德認知、道德 情感與道德行動為組成三要素。國內外學者對品格教育之定義整理如表 2-7。

表 7表 2-7 品格教育意義一覽表

學者 年代 品格教育的意義

黃德祥 謝龍卿

(2004) 是教導人類向上向善的教育,目的為幫助青少年理解、

關心和履行核心的倫理價值。

吳清山 林天佑

(2005) 旨用來陶冶學生良好社會行為與個性,使學生能夠知道 並實踐如何與人相處、如何面對問題的教學學習活動。

林佳範 (2006) 品格教育主要重點在於形塑學生的品格,而道德教育關 注的是價值能力的判斷。

李珀 (2007) 指如何與自我相處、如何與他人相處、如何與環境相 處,是做人的道理。

李琪明 (2008) 期望培養學生具有知善、好善與行善等知能,兼重道德 推理思辨歷程與德行表現,形塑優質個人與理想社群。

王金國 (2010) 品格教育是指培養學生良好特質的教育活動。

蕭美齡 (2010) 意旨致力於通過多元的教學方法,協助學生養成道德人 格、進行道德判斷,並具體落實為道德行動。

李高財 (2010) 培育做人有品德、做事有品質、生活有品味現代化學生 林佳玫 (2011) 除強調個人品德養成,更顧及個人與社會的關係。

Lickona (1993) 以知善、樂善與行善協助學生瞭解好行為並內化為習性 Ryan

Bohlin

(1999) 品格成長發展是全面性的,藉由學校與社區來認定並強 化基本態度與觀念。

Lickona (2003) 幫助學生表現出仁慈謙恭有禮與持續性的自律行為。最 重要的目的教導青少年了解並建立自身的「核心價值」。 資料來源:引自林佳玫(2011),24 頁、以及研究者整理

21

道德認知包含道德覺察、道德價值與道德判斷的理解、知善等;道德情感 有感恩、同理心、自尊、良知、謙虛、樂善等,醞釀學生道德覺知,發展人性 情操、自我期許;道德行動則包含了能力、習性與行動,能實踐並堅持對的事 做就對了(張秀雄,2005;李琪明,2006;Lickona,1991)。

做一個新時代的好國民,應該了解品格教育的意義,也應培養良好品格,

研究者希望透過課堂上教學與實施課程活動,引導學生實際了解品格教育之意 義並且主動落實生活中。

二、品格教育的內涵

探討品格教育之意義,接下來深入探討品格教育之內涵,現代是民主社 會、自由、開放的風潮時代,因應新潮流品格教育需多元融合,首要覺知品格 教育之核心價值;明白品格核心價值在於面對人、我之間,本於知善、樂善與 行善之原則,加以判斷、分析或行動與感受的內心深層意識。陳昭儀(2007)認為 教師以身作則,「教育」從生活的行儀中做起;以培養個人好品格與形塑社群人 品典範。品格教育的內涵有孝親尊長、誠實信用、自主自律、尊重生命、負責 盡責、公平公正、行善關懷等(教育部,2009)。本研究將其歸納為「感恩」、「尊 重」、「愛」,並據以為本研究品格教育之「核心價值」。以下茲將國內外學者對 品格教育的內涵與核心價值整理如下表 2-8。

22

4.對有關善之「核心價值」(core value)原則、脈絡,不斷反省與 批判之教育歷程。 Character Education Network

責任(responsibility)、毅力(perseverance)、關懷(caring)、自律 (self-discipline)、公民性(citizenship)、誠實(honesty)、勇氣 (courage)、公平(fairness)、尊重(respect)、正直(integrity)、愛國 (patriotism)、服務(service)、真誠(sincerity)

Lickona (2003)

十項基本美德有智慧、正義、剛毅、克己、大愛、積極態度、

勤奮、正直、感恩、謙恭等。

資料來源:引自陳慈芝(2013),4 頁、以及研究者整理

23

品格教育層面多元涵蓋甚廣,由個人對自我、人我推己及人、寰宇美善之 行為與特質,均屬品格教育之內涵,教育部於 2006 年公告「教育部品德教育促 進方案」提出引導並協助各級學校發展,學校結合學群/社區,成員有學生、

教師、工作與行政人員、有意願家長;或結合社區/民間團體、人士等為重要 目標,溝通想法與凝聚共識歷程中,建立品德教育之核心價值、行為準則;校 園優質文化之方向與願景(教育部,2009)。

本研究依據上述發展創意品格教育設計教學計劃方案,配合學校德目建立 品格教育以「感恩」、「尊重」、「愛」為核心價值,於新時代天使村親子成長班 進行教學計畫,同時構思除了邀約學生家長還要邀約民間團體、社區志工一起 參與,期望透過行動研究歷程提升學生品格建構好品格學習環境。

參、品格教育的實踐

品格教育必須經由教育與培養的歷程陶冶學生性情,成就個人在團體互動 中、日常生活中表現出良好情操與健全的品格。而好品格教育的施行要與家庭 生活、學校生活與社會生活緊密結合,透過教育教之以禮、育之以德,當學生 逐漸養成習慣,就能對人感恩、對物珍惜也能對事盡力(張光明,2007)。茲將 品格教育的教學模式與教學方法分述如下:

一、品格教育的教學模式與教學方法

針對品格教育的教學模式與教學方法做以下分析:

(一)品格教育之教學模式

品格教育之教學模式國內外文獻甚多,李琪明(2004)彙整歸納出五種品格 教學模式,說明如下表 2-9:

24

注重核心價值與品德特點,美國學者 Lickona(1991)提出德目包 含道德認知(自我統整等)、道德情感(自我控制與謙遜等)、道德

25

Kohlberg 依學生道德發展層次進行,課程設計時應適合學生的

「道德層次中所能思考、理解與判斷學習」。藉活動進行引起學

26

品格教育教學方法多元,教師應視教學情況靈活運用;因此,本研究將透 過上述教學方法巧妙運用於單元課程中,一方面擷取品格教育媒材與活潑互動 方式;另一方面則為學生帶來新鮮感配合學生生活體驗幫助其生活中運用。

二、品格教育推動策略

Linkona(2003)指出品格教育在建立核心價值,促進個人及群體向善發展,

增進人類福祉。品格教育需要長期經營與持續灌溉的培育歷程,是家庭、學校 和社會的共同責任。品格教育推動策略主要是參考李琪明(2008)的研究報告,共 有 10 項其中選取四項與本研究較為相關的策略見圖 2-1。說明如表 2-11。

2- 1圖 2-1 品格教育推動策略圖

表 11表 2-11 品格教育推動策略之參考表

表 11表 2-11 品格教育推動策略之參考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