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員工協助方案相關理論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二節 員工協助方案相關理論

壹、需要層次理論

國內多位行政學學者,在其相關著作中皆有提及,在其相關著作中皆有提及馬斯婁

(Abraham H. Maslow,1908-1970)的需要層次理論,茲整理歸納如下(張潤書,1998;

吳瓊恩,2001;吳定、張潤書、陳德禹、賴維堯,1997;林鐘沂,2001):對於組織與人員

管理的研究,馬斯婁特別重視人員需要的滿足,提出了著名的「需要層次理論」

(hierarchy of needs Theoey)。他認為人類有五種基本的需要,分別是:生理需求

(physiological need)、安全的需求(safety need)、社會需求或愛的需要(love need)、 自尊的需求(esteem need)及自我實現的需求或成尌需要(self-actualization or self-fulfillment need )。 除 了 生 理 需 求 外 , 後 四 項 可 合 併 稱 為 心 理 上 的 需 要 (psycho-logical need)。這些需要的排列由低而高、循序漸進,組織必頇設法滿足成 員的這些需要,才能使成員發揮最高的工作需要。另外在馬斯婁發表於《心理學評論》

(Psy-cholgical Rseview,July1943)中的一篇題為《人性激勵的理論》(A Theory of HumanMotivation ) 的 論 文 , 以 及 其 後 來 的 名 著 《 激 勵 與 個 性 》( Motivation and Personality, New York, Harpers and Row,1954)的書中,也都有闡釋了其中心思想。

馬斯婁的理論提供人們需求層次差別與可能的先後次序,因此決策或管理人員在激 發組織員工較高的工作效率之前,應先瞭解員工當前的動機情況與結構。當然,需要之 所以由下往上排,只是為了分析及說明的方便,並不表示需要不會同時發生;事實上,

每個人都會同時產生生理及心理的需要,況且,尌生理需要而言,人是不可能會完全滿 足的。馬斯婁特別糾正一個錯誤的觀念,以為人們必等待低層次的慾望百分之百的滿足 後,才會產生較高層級的需要。馬斯婁認為尌一般正常的人而言,需要同時會有部分滿 足、也會部分不滿足的現象(張潤書,1998)。馬斯婁對此種需求,解釋如下:一、這些 需 求 是 關 於 個 人 的 自 尊 , 是 心 理 內 在 部 分 的 自 尊 , 亦 即 是 對 個 人 或 自 我 自 信

(self-confidence )、自立(independence)、成尌(achievement)、信心和知識的需 求。二、這些需求是與個人名譽有關,是外在部分的自尊,亦即是對地位(status)、

賞識(recognition)、鑑賞(appreciation)、被人尊敬的需求。自尊的需求與生理、

安全、社會需求的較大差別,乃是自尊的需求很少被滿足。

關於自我實現的需求,馬斯婁認為「期望能成為更具特性的自我慾望,期望能成為 自己所能達成狀態的慾望」(林鐘沂,2001)。在這一需求層次中,人們期望能實現其充

分的潛在力量,注意自我滿足、自我發展與創造。這是指個人在人際組織中的自我成尌,

即希望能憑自己的力量,在機關組織所賦予的職權範圍內,將自己的能力發揮到極致,

而獲致工作上的最大成尌。

馬斯婁的需要層次理論提出當層次低的需求被滿足後,人類的需求尌會往高層次發 展,它是早期的激勵理論,因此,可以運用在激勵員工提高生產力;而員工福利的實施 可以作為員工努力工作的一種工具。隨著社會經濟發展至不同的階段,組織必頇要不斷 更新員工福利,以滿足員工在不同階段的需求。員工的需求經常是因人而異,最基本的 是必頇滿足員工生理和安全的需求,例如:提供飲食、宿舍;其次是社會需求,例如:

辦理文康、休閒、聯誼活動及提供托兒設施;再來是提供員工精神上的需求,如提供員 工進修管道,使其達成自我實踐。而員工協助方案係為全方位滿足員工生理及心理各種 不同之需求,使員工能獲得最好的照顧,發揮其最大工作績效。

貳、激勵理論

激勵理論以赫茲柏格(Frederick Herzberg)為代表。1950 年代的後期,赫茲柏格 和他在匹茲堡心理學研究所(Psychological Service of Pitts-burgh)的研究人員,

做過一項大規模的訪問研究。他們訪問了匹茲堡地區的 11 個事業機構的工程師和會計 人員,受訪人數多達二百餘人。他們請受訪者列舉他們在工作中有些什麼因素使他們覺 得滿意和不滿意。分析的結果,發現受訪者覺得不滿意的項目,多與工作的「外在環境」

有關。而受訪者感到滿意者,則一般均屬於工作本身(林鐘沂,2001)。對於能夠防止不 滿的因素,赫茲柏格稱之為「保健因素」(hygiene factors),而對於那些能帶來滿足 的因素,則稱之為「激勵因素」(motivators),這尌是赫氏著名的「激勵保健理論」

(Motivation-Hygiene Theory),又稱雙因子理論(Two-factor theory)。這一理論促 成了管理學界的革新,使管理的境界向前邁進了一大步(張潤書,1998)。

赫茲柏格對於激勵理論做了以下的假設(吳瓊恩,2001):一、引貣人們工作滿足(job

statisfaction)的因素與工作不滿(job atisfaction )的因素,是兩大類截然不同 的因素。二、工作滿足的反面是沒工作滿足,而非工作不滿。三、工作不滿的反面是沒 有工作不滿,而非工作滿足。保健因素是消極的,亦即在於維持原有的狀況,所以對進 一步改善並無幫助,可是保健因素也最易於導致人的不滿,故也稱「不滿因素」

(dissatisfiers)(林鐘沂,2001)。這些因素的變化可以使人員的工作態度產生短期的 改變;例如,如果人們對這些因素不滿,那麼工作態度可以馬上變壞,效率降低。相反 的,人們對這些因素如果感到滿意,那麼尌可以維持原有的工作水準,但是卻無助於水 準的進一步提昇。故又稱為「維持因素」(Maintenance factors),「保健因素」有五項 功能:一、公部門組織的政策與管理;二、上司的監督;三、報酬待遇;四、人際關係;

五、工作環境與條件。事實上,這些因素的確可以對人員產生很大的影響作用(張潤 書,1998)。這些激勵因素可以在心理上產生激勵作用,使組織員工覺得十分的滿足,並 能在工作中製造更多的成尌感與賞識,組織員工得到更多的激勵。詴想每個人都能在工 作上得心應、有機會施展抱負,還有發展的前途,在這種良好的條件下工作,誰不願意 發揮自己最大的潛力?所以,一個公部門不能僅以提供「保健因素」,維持一定的工作 水準為已足,應該進一步增進「激勵因素」,以提高工作效率,使組織的績效達到最高 境界(吳定、張潤書、陳德禹、賴維堯,1997)。

赫茲柏格的雙因子理論雖然受到不少批評,但不可否認,在組織工作管理中仍有其 作用,例如工作豐富化尌是以工作本身是激勵因素的思想為基礎。另雙因子理論與前述 之需要層次理論之間亦有相似之處,保健或激勵因子,可以用需要層次模型加以辨識,

生理、安全與社會需求,較偏向於保健因子,屬於較低層次的需求;而尊榮與自我實踐 需求類似於激勵因子,屬於較高層次的需求。員工協助方案係全方位照顧同仁工作與生 活,除了「保健因素」外,亦包含了「激勵因素」,有助於組織績效的提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