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三節 問題答案關係策略

「問題答案關係(Question-Answer Relationship,QAR)策略」由 Raphael 設計,是 一項具有良好研究基礎的策略(Raphael & Au, 2005),經實徵性研究後在 1986 年修正

(Raphael, 1986)。本節就此策略的理論基礎與功能、教學實施與評量的方式以及相關研 究進行探討。

壹、問題答案關係理論基礎與功能

問題答案關係策略,是一種幫助學生了解答案與問題彼此聯結的方法。訓練學生在 回答各種類型的閱讀問題時,能正確區別不同答案的資訊來源,引導學生對自己的閱讀 理解過程有所覺知(Helfeldt & Henk, 1990)。QAR 在引導學生推論理解上非常有效,它 能幫助學生更了解文中的哪些訊息明顯地被陳述,而哪些訊息是被隱含在字句當中;教 師也可以容易地使用 QAR 策略並做調整以符合學生的需要(Rubin, 1991)。

QAR 策略是根據 Pearson 與 Johnson(1978)對於問題的分類方式而產生(Raphael, 1982, 1986; Raphael & Pearson, 1985)。他們指出問題會和閱讀的文本與讀者的背景知識 有所相關。Pearson 和 Johnson 先提出閱讀理解的三層次為:(1)表層文字的理解(text explicit):在閱讀時能知道字的意義,並能理解字與字之間連結形成的意義。(2)深層 文字的理解(text implicit):經由文章提示的線索,推論出問題的答案,此層次包括統 整(integration)、摘要(summarization)與精緻化(elaboration)。(3)涉入個人經驗的 理解(script implicit or experience-based):強調閱讀時要加入個人的經驗才能達到完全 的理解,在閱讀時讀者要監控自己是否已理解閱讀內容,包括是否達到設定的閱讀目標、

所選擇的策略是否合宜,以及在閱讀遭遇不理解之處加以補救。

根據這三個層次,將閱讀後的問題,以問題、答案、讀者三者之間的互動關係為基 準分為三類:(1)文章明示問題(textually explicit question):回應問題的訊息在文章中 明確地被說明,問題的敘述與文章的用語類似,讀者可從文章中提取事實性的資料,屬

於表層文字的理解層次。(2)文章暗示問題(textually implicit question):回應問題的答 案需要進一步統整文章訊息,問題的敘述不同於文章中的用語,讀者需要整合推論文章 中的訊息,屬於深層文字的理解層次。(3)腳本暗示問題(scriptally implicit question):

回應問題的答案頇涉入讀者的個人經驗,問題雖然源於文章,但問題的敘述和答案已經 不在文章之中,讀者必頇提取與文章內容相關的基模,加入自己的先備知識才能回答問 題,屬於涉入個人經驗的理解層次。

Raphael(1986)據此設計了問題答案關係策略,引導學生藉由對自己回答問題時的 認知過程的察覺,辨別問題的答案是來自「文章本身的訊息」(In the Book)或「在頭腦 裡的東西」(In My Head)。假如答案是「在書裡(In the Book)」,問題可能會以文字的 形式呈現,因為答案就在文本中;假如答案是「在我頭腦裡(In My Head)」,答案會需 要推理,讀者必頇要使用自己的背景知識去構成答案,而不能只使用文本中的資訊。

這兩個分類,「在書裡(In the Book)」和「在我頭腦裡(In My Head)」可以再被細 分成四個子類別,當問題的答案可以「在書裡(In the Book)」被找到時,學生將會發現 答案是「在這裡(Right There)」,就在文本中的某一個地方;或者,他們必頇要「思考 和尋找(Think and Search)」,即他們必頇要從文本中的好幾個地方「搜尋」(Search)訊 息,然後運用「思考」(Think)的策略將來自不同部分的訊息整合在一貣,問題和答案 不會出現在相同的句子中。「在我頭腦裡(In My Head)」此一分類可以再分成「作者與 我(Author and You)」和「我自己(On My Own)」,「作者與我(Author and You)」就是 學生需要用到自己的背景知識與經驗,加上文本給予的資訊做出推論,才能找得到答案,

而「我自己(On My Own)」類型的問題只需要用到學生自己的背景知識和經驗就可以 回答(Kinniburgh & Shaw, 2009;Raphael, 1986;莊啟榮,2003)。

Raphael(1986)指出 QAR 可以幫助學生了解到回答問題時,需要考慮來自文本和 個人的經驗的資訊,QAR 使他們在閱讀時有方向去尋找到答案。沒有經過 QAR 指導的 學生,在閱讀時常常過度依賴個人的背景知識,而沒有注意到文本給與的相關資訊,或

者剛好顛倒,過度依賴文本,而沒有思考到自己的個人經驗,這種情況也出現在科學課 堂的學習中,造成「先前知識」與「課文知識」並存,形成迷思概念(許良榮,1994)。

QAR 也提供了理解策略指導的骨架,協助學習運用其他的策略尋找答案(Raphael &

Au, 2005)。因為閱讀理解策略在本質上是屬於整合式的,而非依照固定的程序進行,在

think and search

think and search

從文本中找到證據支持論點。

(一)提供程序性協助:步驟的分析不宜過多或太複雜,最好能設計某種方式,如口訣、

流程圖或心智圖等方式,幫助學生記住這些步驟。

(二)詳細解說並示範每項步驟:要使學習者能有所依據,不僅示範如何使用該策略,

還要示範如何將該策略應用於不同的學習情境。

(三)多方陎舉例和練習:所涉及的題材應多樣化,訓練進度應由局部漸至綜合練習。

例如,首先練習「為何使用」、「何時使用」、「如何使用」等三部分,當全部精熟 後,再將各部分組合成一個完整的程序,進行綜合練習。

(四)對學習表現隨時給予回饋:針對學生不足之處提供修正的機會,同時也要對表現 佳的學生鼓勵,並提醒學生自我反省。

(五)訓練過程可採漸進遞移方式:先由教師向全班示範某一學習策略的做法,接著分 組做練習,互相協助掌握策略的使用,再接著要求個別學生練習,以便獨立學會 使用該策略。這種教師逐漸減少指導的方式,有助於內化(internalize)新的學習 策略。

此外,要有一個優質的策略教學也需要嚴謹的建構過程,教師將責任逐漸詴放給學 生,在引導練習的過程中,教師與學生共同承擔責任,最後將責任完全交給學生,同時,

這樣的過程也要讓學生有足夠的機會進行練習(林男勝,2007)。此逐漸釋放責任的模 式有四個主要的特色:(1)教師有明確的教學目標與示範(2)引導式的教學(3)小組 練習(4)學生獨立進行任務(Grant, Lapp, Fisher, Johnson, & Frey, 2012)。過去有關閱 讀理解策略教學的研究,也根據此一構念將教學分為三個階段:明確的策略教學階段、

學習責任轉移階段、責任完全轉移階段(蔣佳穎,2008)。

據此原則,在讓學生應用 QAR 策略於科學閱讀之前,應先讓學生了解 QAR 的四項 分類,可運用組織圖輔助說明,並且將兩大主要問題類別及四個子類別的名稱簡化,便 於稱呼。

初始的教學流程包括:策略說明、閱讀文章、辨別問題答案關係策略兩大主要問題 類別及四個子類別,說明如下(Kinniburgh & Shaw, 2009;莊啟榮,2003):

(一)策略說明:教師先簡單介紹 QAR 策略的內容,是用來幫助理解問題、答案和文 本之間的關係,並解釋何時可以使用到這項策略。

(二)閱讀文章:請學生先閱讀一段文章。

(三)辨別 QAR 主類別:根據文章內容提出問題,讓學生辨別 QAR 主類別,引導學生 聚焦在答案的來源。使學生了解「問題答案關係類型」可以根據答案的來源分為 兩大類,「文章本身的訊息」及「在自己頭腦裡陎的知識」。可使用圖卡寫上「在 書裡」和「頭腦裡」兩大主要類別,貼在黑板上,揭示問題的答案來自於這兩部 分。

(四)辨別子類別:當學生對於兩大主類別有清楚的區分之後,藉由問題引導,進一步 介紹 QAR 子類別。揭示「在這裡」和「想與找」的圖卡,放在「在書裡」的圖 卡之下,解釋在書裡的答案可能來自文本中的某一處,或者需要找尋好幾個句子,

才能得到答案;「頭腦裡」則可分成「作者與我」和「我自己」,解釋答案有時不 會直接來自文本,讀者需要使用自己的背景知識和文本連結才能回答,有時,答 案則是完全來自自己的知識,此步驟可利用結構圖幫助學生明白分類,並提出相 對應的問題幫助學生判別四個子類別。

學生了解四項子類別為何之後,再進行明示策略教學、學習責任轉移、責任完全轉 移三個教學階段:第一階段為明示策略教學階段,由教師提出問題,學生辨別由教師設 計問題,讓學生辨別是 QAR 中的何種類別;第二階段為學習責任轉移階段,進行小組 討論讓學生練習提出不同類型的問題,教師從旁協助;第三階段是責任完全轉移階段,

完全由學生個人獨立使用策略,教師回饋,並確認是否熟悉此策略。

参、評量方式

Kinniburgh 與 Shaw(2009)建議在實施 QAR 策略教學之後,可指導學生應用此一 策略於其他的文本中,如網路文章、教科書等,要求學生針對四種子類型分別提出問題,

也可作為評量的方式之一,評量學生能否提出每個類型的問題並且回答出答案。甚至,

教師也可請學生將提出的問題寫在學習單之後,交換學習單,讓學生彼此測驗。

而這四種類型的問題,若與 PIRLS 的閱讀理解歷程相比較,可以發現有類似之處,

茲整理如表 2-3-2。

表 2-3-2

QAR 策略與 PIRLS 閱讀理解歷程比較

QAR 策略 PIRLS 閱讀理解歷程 說明

在這裡 提取訊息 找出文中明確寫出的訊息

想與找 推論訊息 需要連結段落裡或段落之間的訊息,推斷出

文中沒有明確描述的關係

作者與我 詮釋整合 讀者需要運用自己的知識,去理解統整文章 中的細節和意義

比較評估 讀者需批判性考量文章中的訊息

我自己 讀者使用自己的知識回答問題

參考資料:研究者整理

由上表可看出,QAR 與 PIRLS 的分類在意義上是相似的,前二種類型可分別對應 到「提取訊息」與「推論訊息」,而第三種類型則對應到「詮釋整合」與「比較評估」

由上表可看出,QAR 與 PIRLS 的分類在意義上是相似的,前二種類型可分別對應 到「提取訊息」與「推論訊息」,而第三種類型則對應到「詮釋整合」與「比較評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