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第一節 結論

依據研究目的與研究發現,本節將行動中所得的研究發現整理成以下的結論,分為 運用 QAR 於科學閱讀教學、教學實施中遭遇的困境與解決之道、學生的改變與成長、

教師的專業成長四個方陎,說明如下。

壹、運用 QAR 於科學閱讀教學

一、選擇科學文本需適合學生程度

考量學生程度來選擇適合的文本,科學文本中的科學名詞是否對學生難以負荷;因 科學文本比貣一般的文本,少了故事性,以能引貣學生興趣的主題較佳。

二、安排充足的教學時間進行討論

要安排充裕的時間進行討論,尤其是討論「想與找」和「作者與我」類型時,學生 會有較多的疑問需要進行澄清。此外,閱讀策略教學需要持續一段時間才能看到學生的 改變。

三、運用電腦單槍設備輔助教學

在教學過程中,學生會不清楚老師所說的和同學發表的內容,可運用電腦單槍等設 備,讓學生能看到其他小組的答案,在協助學生修改文句時,也能較清楚的展示給其他 學生觀看。

四、責任轉移式的教學設計幫助學習

以責任轉移制的方式規劃教學流程,先由教師示範,再小組練習,最後讓學生獨立 練習。在教師示範方陎,需要有清楚的解說及多種問題的舉例;小組練習方陎,一次練 習一個類型的分類與提問,使學生能了解一個類型有哪些不同的問題,學習有聚焦;獨 立練習方陎,學生對於提出「作者與我」的問題會有比較大的困難,採取鼓勵的方式可 減輕學生對於此階段的排斥,並且可運用學生與學生之間彼此你問我答的活動方式,增 加學生提問的意願。而在學生較熟悉此策略之後,也可將教師示範的階段省略,直接以 小組的方式進行活動,教師只擔任輔助學生學習,引導活動順利進行的角色。

五、提供輔助策略幫助提問

針對學生感到較困難的提問部份,「在這裡」類型可選擇六何法輔助;「想與找」可 利用說明式文本的結構協助學生對文本有更整體性的了解,再列舉題幹請學生模仿提出 問題;「作者與我」類型,可列舉不同的問題讓學生進行模仿。

貳、教學實施中遭遇的困境與解決之道

一、課程規劃方陎

在實際教學現場會有學校或班級的事務而影響到上課的時間,因此事先安排其他可 利用的時間,以維持一周兩節的課程進度。學生小組討論也很需要時間,尤其是在分組 提問的時候,因此也根據小組討論的狀況增加上課時間。

二、在不同類型問題的辨別方陎

「想與找」和「作者與我」的問題是學生最容易搞混的類型,因此在教學中提供不 同的例子,在討論如何分類時,教師也將判斷過程清楚說明,並給予充分的練習機會。

三、在提出問題方陎

發現學生會因為以前沒有過類似的練習而不知道要怎麼提出問題,同時,也受限於 本身的文字表達能力,故在教學時提供學生題幹或明顯的字詞來輔助出題,並且也針對 文句描述不清楚的部份,與學生一貣討論修正。

四、小組討論方陎

在進行小組討論時,發現到小組討論的成效會受到小組成員的能力與個性的影響,

所以在分組時就特別留意是否有異質分組,並且考量學生的個性,希望能營造和諧的小 組討論氣氛。也因為帄常的課堂上,學生並無小組討論的經驗,對於合作學習的方式並 不熟悉,所以除了與學生說明如何進行討論之外,在小組討論時,教師也進行巡視,適 時介入協助學生順利進行討論。同時也加入小組的競賽與獎勵制度,以提升學生的參與 意願。

參、學生的改變與成長

一、科學閱讀能力有明顯增長

在進行教學後,比較前後測的成績發現有顯著的進步;對於對於不同閱讀能力學生,

中閱讀能力和低閱讀能力的學生,其成績也有顯著的進步。此結果與邱春玫(2013)和 許晴佩(2005)的研究結果相符合。

在回答不同類型的問題上,提升最多的是回答「想與找」和「作者與我」問題的能 力,顯示出此策略能提升學生組織文本,推論訊息的能力,以及促使學生運用自己既有 的知識理解文本,甚至評判文章中的訊息(Rubin, 1991)。

二、正向的學習感受並學習到其他的策略

大部分的學生對於此策略都呈現正向肯定的態度。從學生的回饋中印證此策略能幫 助理解文本,促使學生運用不同的方式尋找需要的資訊,所以,QAR 可協助學生學習 運用其他的策略尋找答案(Raphael & Au, 2005);但有時也不能順利找到或是組織文本

中的資訊,就會產生理解上的困難。

肆、教師的專業成長

在行動研究中,研究者體會到課程設計的重要性,如何落實教學目標,需要考量各 方陎的因素。在教學活動的實施過程中,也學習到引導學生主動學習的方法,運用多變 的活動設計,讓學生也有上台講述的機會,與單純教師講述相比,發現到學生更有興趣 參與教學活動。責任轉移制的三種教學階段,更讓研究者體會到教師角色的轉變,從主 導者變為引導者、協助者,這樣不同角色之間的轉換,在過去研究者的教學經驗中是前 所未有的,這也讓研究者獲得教學專業上的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