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第二節 建議

根據本研究結果,針對未來想從事相關研究者提出以下建議:

壹、建議 QAR 策略教學方陎

一、與其他科目教師協同教學

本研究以科學文本為閱讀材料,但由於研究者並無教導自然與生活科技課程,因此 在文本的選擇上會因要配合學生的知識背景有所限制,需挑選學生有學習過的相關內容,

因文本中所提及的科學概念,會有時間的限制而無法花費太多的時間向學生一一清楚的 說明。在學習回饋單中,有學生提出「作者與我」類型最難的原因是需要有充分的知識 才能回答問題。因此,建議未來想進行此課程的教師,可與不同科目的教師協同教學,

以補足學生相關知識的缺乏。

此外,也發現到學生在提出問題時會有問句不夠流暢,或是沒有問到重點的狀況,

所以在進行教學時,常需要協助學生修正問句,此現象與學生本身的文字運用能力有相 關,建議進行教學時,也可與國語文的教師協同合作改善學生文字方陎的表達能力。

二、小組合作學習方陎分工要明確

小組討論可以促進學生彼此的想法交流,也使得學生比較敢發表自己的意見,但是 要避免組內產生一言堂,或者是有人沒有發表意見的狀況。學生喜愛小組討論的原因都 是因為有同組組員可以幫忙解決問題,這也可能變成只有部份同學在進行活動,部份依 靠小組其他成員的情況,故在進行小組活動時,教師要能明確規範小組成員的分工情形,

以及說明小組內部的討論進行方式。

三、增加學生討論分享的時間

在課程進行到第三次行動,學生大部分已經對此策略有掌握之後,可讓學生有更多 討論分享的時間。從學生的學習單中,可發現學生有不少不錯的想法,但因為時間有限 而沒有讓學生發表,如能在課堂上給予實質的鼓勵,將可促使學生更有意願使用此策略,

雖然過程比較費時,但將會是對學生比較有幫助的回饋方式。

貳、建議未來研究方向

一、在研究對象方陎

此策略除了運用於科學閱讀方陎,也有不少研究將此策略運用於國語和社會教學上,

但在研究對象方陎,大部分都是中高年級的學生,建議可擴大研究對象,將此策略施行 在國中階段。

二、在研究議題方陎

QAR 策略最終能培養學生將自己的知識與文本的內容進行連結,針對文本內容進 行反思,因此對於社會性議題的討論,以此策略教學可能會有所助益。同時,此策略除 了幫助學生搜尋資訊外,相對的,如文本資訊不足也能使學生發現到其中的缺失,而進 行其他的探究活動。建議未來可將此策略結合探究教學進行研究。

參考文獻

壹、中文部分

PISA 國家研究中心(2011)。 PISA 科學素養應詴指南。取自 http://pisa.nutn.edu.tw/sample_tw.htm

王芸芾(2009)。兒童報紙媒體教學對國小六年級學童科學學習態度之影響(未出版之 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台北市。

王美芬、熊召弟(2005)。國小階段自然與生活科技教材教法。臺北市:心理。

王靜如、蔡瑞芬(2007)。國小教師科學教學基準系統報導(5)--課程。屏東教大科學 教育, 26,51-61。

王瓊珠(2004)。故事結構教學與分享閱讀。臺北市:心理。

朱岑文(2011)。後設認知取向之科學閱讀教學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東 華大學,花蓮縣。

吳宛真(2008)。不同形式的科學文本對國小學童閱讀理解之影響~以太陽能為例(未出 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屏東縣。

吳庭耀(2009)。比較不同閱讀理解策略對國小中年級低閱讀能力學童在不同文體之閱 讀流暢度與閱讀理解表現之差異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台 南市。

吳訓生(2001)。國小低閱讀理解能力學生閱讀理解策略教學效果之研究。特殊教育學 報(15),177-215。

吳清基(2010)。推動臺灣的閱讀教育-全民來閱讀(第 34 冊)。臺北市:行政院研究 發展考核委員會。

吳潔蓉(2010)。運用交互教學法促進國小學童科學閱讀之成效(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國立臺北教育大學,台北市。

宋曜廷、黃嶸生、蘇宜芬、張國恩(2002)。具多重策略的閱讀理解輔助系統之設計與 應用。「第四屆華人心理學家學術研討會暨第六屆華人心理與行為科際學術研討 會」發表之論文,臺北市。

林生傳(2003)。教育研究法。台北市:心理。

林男勝(2007)。相互教學法對不同理解能力之國小六年級學童在閱讀策略運用與閱讀 理解之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屏東縣。

林容妃(2005)。兒童科敧讀物的閱讀理解教學對國小學童自然科學習之相關研究(未 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北師範學院,台北市。

林淑美(2004)。交互教學法對國小五年級學生在科學性文章閱讀理解之研究(未出版 之碩士論文)。臺中師範學院,台中市。

林惠芬(1997)。自我教導問-答閱讀策略對國中輕度智能不足學生閱讀理解效果之研 究。特殊教育學報, 12,103-123。

林靖淑(2008)。利用科學閱讀提升六年級學童科學認識觀與學習興趣之行動研究(未 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彰化縣。

林樹聲 (1999)。科學素養的省思。科學教育月刊, 222,16-26。

林靜慧(2004)。問答命題策略教學對國小輕度智能障礙學生閱讀理解成效之研究(未 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邱春玫(2013)。QAR 問答關係策略對國小三年級國語課文結構及閱讀理解之影響(未 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嘉義縣。

柯華葳(2006)。教出閱讀力。台北: 天下雜誌。

柯華葳、詹益綾、丘嘉慧(2013)。PIRLS2011 報告台灣四年級學生閱讀素養。行政院 國家科學委員專題研究成果報告(編號: NSC 99-MOE-S008-001)。桃園縣:國 立中央大學學習與教學研究所。

柯華葳、詹益綾、張建妤、游婷雅(2008)。台灣四年級學生閱讀素養 PIRLS 2006 報告。

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專題研究成果報告(編號:NSC 96-MOE-S-008-002)。桃園 縣:國立中央大學學習與教學研究所。

洪文東(1997)。科學文章的閱讀理解。屏師科學教育,5,14-25。

洪月女(譯)(1998)。談閱讀(原作者:Goodman)。台北: 心理。

洪月女、靳知勤、廖世傑(2010)。國小科學教師對科學閱讀之認知與教學。東海教育 評論,4,94-126。

洪儷瑜(2011)。學歷或是學力--談閱讀素養對教育之啟示。教育研究,210,15-26。

紀淑雲(2011)。問題答案關係策略對國小三年級學生在社會學習領域閱讀理解之行動 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原大學教育研究所,桃園縣。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圖書館(2010)。 科敧閱讀五大宣言。取自 http://popsci.lib.ntnu.edu.tw/declaration/declaration1.jsp

張新仁(2006)。學習策略的知識管理。教育研究與發展期刊, 2(2),19-42。

張瀚中(2009)。在探究教學情境探討新移民子女科學文本閱讀理解與策略之個案研究

(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科學教育,嘉義市。

教育部(2008)。 97 年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台北:教育部。

莊啟榮 (2003)。閱讀理解策略的教學設計--應用 QARs 後設認知技巧。教育資料與研 究,51,85-91。

許良榮(1994)。科學課文的特性與學習。科學教育月刊,170,23-36。

許晴佩(2005)。QAR「問題-答案關係」閱讀理解策略教學對國小四年級學童閱讀理 解成效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中師範學院,台中市。

連啟舜(2002)。國內閱讀理解教學研究成效之統合分析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 立臺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陳正(2011)。國小五年級國語科融入式問題答案關係策略教學成效之研究(未出版之 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屏東縣。

陳玉萍(2011)。國小高年級科學閱讀活動實施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 臺中教育大學,台中市。

陳明蕾(2010)。閱讀心理學對國小閱讀理解教學的啟示。教育研究, 199,53-63。

陳雅玲(2011)。影響國小學童科學閱讀理解能力因素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 立屏東教育大學,屏東縣。

陳欣希、劉振中、連瑞琦、許育健、林冬菊、吳燕燕(2011)。閱讀理解-文章與詴題 範例。台北市:教育部。

馮奇偉(2010)。閱讀科學新聞文本對國小六年級學童科學認識觀與對科學態度的影響

(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台北市。

黃茂在、陳文典 (2011)。科學閱讀的想法與實例探討。教育研究月刊,210,85-97。

黃珮選(2012)。「調整式問答關係策略」應用於國小社會領域閱讀理解教學之研究(未 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嘉義縣。

楊文金、陳世文、李哲迪、任宗浩、古智雄 (2008)。以閱讀困難觀點探討漢英語科學 論述之語意差異-以觀念物理文本為例。科學教育學刊,16(2),193-214。

董慧以(2009)。「問題-答案關係」策略對國小五年級學童閱讀理解與後設認知能力之 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嘉義市。

劉兆文、陳怡欣(1999)。從閱讀的認知歷程-談有效教學策略。教師天地, 102,78-85。

潘慧玉(2013)。自我提問策略科學閱讀教學對國小六年級學童科學閱讀提問表現、閱 讀理解與閱讀態度之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屏東縣。

蔡清田(2000)。教育行動研究。臺北市:五南。

蔣佳穎(2008)。自我發問、問題答案關係策略教學對國小六年級學童閱讀理解與閱讀 動機之影響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屏東縣。

鄭麗玉(2000)。認知與教學。台北: 五南。

賴慶三(2006)。國小職前教師科學閱讀教學模組發展之研究。國民教育,46(3),3-8。

顏惠君(2011)。閱讀教學探究:香港與臺灣經驗之比較。教育研究,36-48。

顏鳴琳(2012)。交互教學法對國小六年級學童閱讀理解能力影響之行動研究(未出版 之碩士論文)。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高雄市。

甄曉蘭(2003)。課程行動研究:實例與方法解析。臺北:師苑。

熊同鑫(2004)。行動研究在教育現場的實踐的一些想法。載於潘慧玲(主編),教育研

熊同鑫(2004)。行動研究在教育現場的實踐的一些想法。載於潘慧玲(主編),教育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