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

第三節 研究者的專業成長

研究者經過一連串的行動研究過程,從教學現場師生的互動情形、學童的學習表現 與回應、與指導教授的討論回饋以及自我的省思與檢視,這種種的過程,無時無刻不在 吸取經驗、修正缺失,在課程設計、教學方法以及閱讀策略等方陎都有不少成長,以下 從各方陎進行說明。

壹、課程設計方陎

一、考量文章對教學目標的適切性

尋找教材時,首先要考量到學生的先備知識,是否能清楚文本中未說明的科學名詞。

在第一次行動中所使用的文本發現微生物,就有學生在訪談時提及,希望老師能夠多解 說其中的內容,將顯微鏡詳細介紹。該篇文章選自國語日報,在進行教學前,研究者為 了找尋適合的教材,翻閱了 2011 年至 2013 年的國語日報,發現到當中的科學版標示適 合的閱讀對象為四到六年級,但是要配合學生的程度與學習興趣做選擇,並不是件容易 的事情,又因為國語日報的篇幅較短,某些概念並無特別解說,因此有的文章也可能會 有過多四年級學生未學習過的科學名詞。因此,在進行教學前要多方的收集教材,再根 據學生的程度與上課反應選擇較適當的教材。

另外,文本的選擇也要能多樣性,配合不同的教學目標。例如:在教學「想與找」

類型時,需要引導學生認識不同的文章結構,所選擇的文本就要有對應的文章結構可讓 學生進行練習。教學「作者與我」類型時,也要注意文本的內容能否讓學生進行較高層 次的思考,如果學生對於文本的背景知識不足,或無與文本相關的生活經驗,可能就會 有閱讀理解上的困難。

選擇的教材除了內容要符合學生的程度,也需要在每一頁標註頁碼,每一段標注編 號,以方便教學時指導學生找出需要的段落,使學生能快速的了解老師正在說明的是文

本中的哪一部份;更讓學生在討論時,能夠很清楚的向其他學生說明他們討論的結果。

二、教學時間依據學習狀況進行彈性安排

教學中,老師和學生、學生和學生之間的討論會需要很多的時間。尤其在進行小組 的活動時,學生會需要較多的討論與書寫的時間。有時也會陎臨到與學校的既定活動衝 突,或是有緊急的事務需要處理,不見得每堂課的上課時數都能達到預定的四十分鐘。

此外,教學的過程如能在教師示範之後,立即讓學生進行小組的練習,或者在小組 檢討與討論之後,學生能馬上再進行一次獨立的練習,學習的效果會是比較好的,因為 學生記憶最深刻,最能達到學習遷移。不過這樣的教學流程往往需要兩節課甚至三節課 的時間,在課程時間的安排上會有困難,因此,除了規劃的教學時間,一周兩節之外,

也要另做彈性的安排,才能完成既定的教學內容。

三、善用學校硬體設備

在第一堂課之後,發現到並非所有學生都能依靠口頭說明,就對於老師所表達的內 容完全了解。此策略是根據訊息來源的不同來分出不同的類別,所以課堂上教師需要強 調資訊來自於文本何處,運用教室投影機,配合簡報製作呈現文本的教學,將可使學生 更清楚資訊的來源。

在小組發表時,也可將學生所發表的內容拍照下來,投影在螢幕上,讓所有學生都 能看到文字內容,和單純只依靠口頭發表討論結果相比,這樣的模式,除了能抓住學生 的注意力外,使其了解別組的討論結果,更方便教師呈現文句的修正過程,讓全班學生 都能觀摩學習到較好的回答以及提問方式,而非只有書寫該題的小組學習到。

貳、教學方法方陎

一、運用動態的教學活動提升學生參與的意願

閱讀本身為靜態的活動,而科學文本的閱讀和學生之前所閱讀的文本相比,又更少 了些故事性,因此為了提升學生參與的意願,在教學時,會加入互動討論、上台發表和 小組競賽等,讓學生更有參與感。除了課堂上一般師生討論之外,也運用小組合作學習 的方式,讓學生互相學習,從訪談中也可發現到許多學生很喜歡小組討論的過程,認為 小組討論可以聽到別人的意見,是很好的交流。在責任完全轉移階段,讓學生成為老師 的角色,輪流出來提問讓其他的同學回答,也是使學生更有意願去閱讀文章來找出問題 的活動方式。

二、運用小技巧及時了解學生學習狀況

在教學時,發現到都只有某些特定的學生回答老師的問題,對於其他沒有開口的學 生是否已經了解,無法立即的觀察到,因此,聯想到了之前上國語課時,選擇題都會請 學生用一到四來比出答案,以做為立即性的評量。於是,也應用此技巧來快速了解學生 的學習狀況,將四種問題類型編號一到四,請學生將自己的判斷用比的方式比出來。如 此在課堂上就能立刻了解學生是否能夠應用此一策略進行分類,也能知道學生哪種類型 的題目容易犯錯,對於學生比錯的題目進行解說。之後小組討論活動,也用此方式讓小 組的答案馬上就很清楚的呈現出來。運用此方式,就能針對學生的學習狀況做立即調整,

還能發現狀況比較不好的學生,額外進行個別的指導。

三、指導學生合作學習的能力提升

一開始學生不了解如何討論時,花了不少的時間在指導學生如何進行討論,以及調 整討論的時間,也發現到學生的能力與個性會影響到組內的和諧,進而影響到討論的成 效。在課程進行之初,就要與學生說明討論的流程,如果有不同的意見彼此成員要如何

溝通協調;對於學習動機比較低落的學生,可運用小組的力量提升學生參與的意願;以 及教室坐位的適當安排,能讓學生更容易投入到討論的活動之中。同時,教師適時的介 入輔助使小組的討論過程順暢,並且運用分組競賽來凝聚組內的向心力,也是很重要的。

經過不斷的修正之後,發現到各組不論是在討論的內容或者是討論的流程上都有改善 了。

四、善用獎勵制度提升學生的學習動機

班級學生個性活潑,某幾位同學會有人來瘋的情形,所以帄時上課都是很嚴肅的,

這次上閱讀課為了讓學生能多加思考與發表,所以會注意不要太過於嚴肅,以免學生因 為害怕被處罰而不敢發言,但也發現到某些學生就會比較不專心,不夠認真的情形。因 此為了讓學生比較認真參與活動,也運用班上既有的獎勵制度,讓學生會為了加分而比 較願意思考問題,參與教學活動。

参、閱讀策略教學方陎

一、對於閱讀有更清楚的認識

一開始學校在推廣閱讀時,研究者認為閱讀只要讓學生多看書就好,但是卻發現只 是要讓學生願意閱讀就不是件容易的事了;同時,也發現到如果只是讓學生看書,學生 真的有看懂書籍的內容嗎?那也不一定。在過去配合學校推廣閱讀的過程中,研究者發 現到學生並非是「有看就有懂」,批改學生的閱讀心得學習單就發現除非是明顯可以找 到答案的問題,很多題目學生是回答不出來的。因此,也讓我有想要了解「閱讀」是怎 麼一回事的念頭。在閱讀了相關的文獻之後,研究者了解到讀者對文本表陎的意義有所 理解之後,如能將文本內容與自己的先備知識進行交流,才能達到更高層次的理解,這 部分才是希望學生閱讀後得到的收穫。這樣的結果,可藉由閱讀策略的教導來幫助學生 達成。

二、分段且明確具體的閱讀策略示範

在實施 QAR 教學的過程中,研究者體認到逐步引導的重要。由於大多數的學童對 於閱讀策略均為第一次的接觸,所以在進行閱讀策略的教學時,以分段的方式進行教學 是很必要的。進行此策略的四種類型教學時,除了讓學生明瞭四種類型的意義、辨別方 法之外,也要具體舉出足夠的例子,並且每個類型分開進行練習。

另外,在教師示範方陎,要留意是否有清楚的解說。在一開始判斷類型時,要清楚 說明思考的過程;在進行資訊來源的尋找時,可利用投影的方式呈現文字,搭配口頭說 明,學生能較清楚的了解資訊來源,並要將資訊的不同來源進行清楚的對比:在提出不 同類型的問題時,要能提供具體的關鍵詞語,讓學生有所依循;或者是提供其他的輔助 策略,清楚明確的示範提問過程, 學生在學習上就會比較順利。

三、此策略能用來協助研究者設計問題引導學生進行高層次的思考

教學初期需要研究者示範如何運用此策略,於是以此策略為設計學習單的主要架構,

在設計學習單的過程中,也深深感受到依此策略建構出來問題,能幫助學生進行不同層 次的思考,避免研究者在進行教學活動時,流於詢問表陎問題的情況。為了設計四種類 型的問題,也幫助研究者針對文本進行更深層次的思考,不會只關注在知識傳遞的層陎,

也會去注意到是否有隱含其他的意義,並針對文本內容進行批判。這樣的問題設計將可 幫助學生明瞭閱讀文本時,除了接收文本給予的知識外,也可將文本與自己的經驗做連 結,學習去評判文本的內容。

肆、小結

在實施教學的過程中,研究者體認到自己是教學活動的組織者,進行課程設計時,

在實施教學的過程中,研究者體認到自己是教學活動的組織者,進行課程設計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