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壹章 緒論

本研究旨在對自行車休閒參與者之自我控制中探討對偏差行為影響之研究。

本章的內容分述如下:第一節闡述本研究的問題背景,第二節是研究目的,第三 節是研究問題,第四節是研究範圍與限制,第五節是名詞解釋。

第一節 問題背景

結合環保與運動、休閒的自行車產業,已成為臺灣經濟發展利基之一,行政 院經建會表示,為帶動自行車騎乘風潮,順勢推動綠色休閒觀光活動,行政院已 自 2009 年起,建構休閒觀光自行車路網系統,預計至2012年時,全臺自行車道 建置長度可達 3,823 公里,並完成 17 個區域路網 (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

2011)。觀光局表示,目前臺灣已有超過80條公共自行車道提供民眾選擇,合計 總長度逾3000公里 (旅遊中心,2014)。高雄市政府工務局對於大高雄自行車道 路網規劃顯示,預計在2014年底將建置總長達700公里以上的自行車道,未來更 朝向千里自行車道邁進 (高雄市政府公務局,2012)。荷蘭是世界知名的自行車 國家,其政府政策的全力支持、完善之自行車道規劃及詳盡的旅遊資訊是成就荷 蘭為自行車國度之推手,其自行車道路網分為長途國道、市區道路及郊區道路等 三個層次,至今荷蘭之長途國道已有20條之多,距離近6000公里 (行政院研究發 展考核委員會,2011)。

加拿大西部第一大報《Georgia Straight》(喬治亞週報),也盛讚臺灣近年積 極打造單車旅遊環境的成果,已可與擁有單車旅遊聖地美譽的荷蘭及丹麥匹敵 (旅遊中心,2014)。73萬阿姆斯特丹人擁有總數約60萬台腳踏車,單車負擔全市 40%運輸功能 (趙光華,2007)。2010年荷蘭最典型的自行車城市阿姆斯特丹在 750,000位住民中擁有600,000部自行車,每天有400,000人騎乘自行車,每年騎乘 2,000,000公里,其中多為22歲至55歲高教育程度人士 (研考會,2011)。自行車 的使用功能可分為生活運輸及運動休閒,目前我國推動自行車休閒活動已見相當 成效 (研考會,2011)。交通部統計處 (2010) 公布的「自行車使用狀況調查」顯 示,估計臺灣地區12歲以上民眾中自行車人口約1,030萬人。騎乘頻率以每天騎 乘者有26.5 % (估計約270萬人)。就騎乘者目的以從事休閒、運動、旅行的比例 60.5 %最高。

臺灣區自行車輸出業同業公會羅祥安理事長表示:「打造臺灣成為自行車島

2

一直都是業界共同目標,具體則有3項主要工作,一是做最新最好的產品,二是 將臺灣打造成騎行天堂,三是大造友善的自行車城市」(李振華,2014)。前行政 院體育委員會為瞭解自2010年執行的「打造運動島計畫」執行情形,在2011年委 託艾普羅民意調查股份有限公司,進行2011年運動城市電話訪問調查,其中民眾 運動行為概況之最常從事的運動項目裡,最主要從事的運動項目,騎腳踏車排名 第四,所占調查抽樣比例18.4%,僅次於散步、慢跑、爬山項目 (行政院體育委 員會,2011)。

「休閒運動」是休閒活動中的重要選項之一,是人類追求健康及優質生活的 新指標 (畢璐鑾、陳仲杰,2006)。政府為了改善國民運動的環境、促進國民運 動習慣的養成,提高全民休閒品質,近年來推動各地區體育活動、改善休閒運動 環境,使民眾參與運動的比率逐年提升,由此可見,舉辦相關的體育活動,可有 效帶動我國民運動風氣、以及增加休閒品質正面的效益。我們都知道正確的從事 自行車休閒運動益處甚多,例如:燃燒體脂肪得到健康、提高心肺功能與創造耐 力、提高免疫力、活化腦部預防老化、預防高血壓、壓力病、糖尿病等 (中務博 司,2003)。Alex-che(2002) 指出騎腳踏車是非常有益健康的有氧運動,可以有 效的增強心肺功能、幫助體重的控制、同時也是能夠舒解壓力的休閒活動;共列 舉了十大好處:幫助減肥、增強心肺功能、鍛鍊肌肉、降低血壓、預防骨質疏鬆、

預防老化、穩定精神、符合環保、幫助熟悉環境、加強人際關係。丹羽隆志、中 村博司 (2009) 則分析出自行車運動的優勢:比其他運動安全、運動量大、輕鬆 達到超高效果、全方位運動、容易與生活型態組合、有效轉換心情、自行車運動 是世界的主要運動。

然而,對於從事自行車休閒運動參與者的人口逐年增加的同時,現今中外社 會也不乏出現自行車騎士在道路上發生交通意外事故。北京市衛生與人群健康狀 況報告 (2014) 指出,2011至2012學年度數據顯示,會騎自行車的學生中騎車戴 耳機、騎車逆行、騎車闖紅燈等不安全騎車行為發生率高達66.13%。據英國《鏡 報》報導,英國在2012年有19,091件單車事故,其中有八成事故涉及成人騎士 (羅 莉,2014)。因此,自行車休閒參與者是否具備基本的騎乘知識,以及熟悉相關 的注意事項?而自行車休閒參與者基本觀念及騎乘習慣與行為中,是否因為偏差 行為導致交通事故?或因為騎乘者自我控制能力的高低結果,影響著偏差行為的 發生比例?值得進一步的探討與研究。

雖然,近年來國內不乏對兒童及青少年偏差行為的相關研究,卻以家庭、依 附等關係、偏差友伴與自我概念等方面進行探討。例如高中生依附關係及自我概 念對偏差行為研究 (譚子文,2011 )、家庭關係、管教、結構、因素等對偏差行 為影響 (周愫嫻,2004;黃俊傑、王淑女,2001;侯崇文,2001 )、親子關係 (林

3

佩珊、賀湘邦、王以仁,2012 )、偏差友伴 (李文傑,2012)。另外,國內對於自 行車休閒參與的相關研究文獻,大都對於參與動機、休閒效益及滿意度 (李晉豪、

劉照金,2011;紀俞民、張智傑、徐永億,2011;鄭峰茂、許龍池,2011)以及 休閒遊憩涉入、地方依附和場所依戀 (王怡菁,2012;鄧宏如、葉珮如,2012) 為 研究方向。然而,自我控制對偏差行為影響的研究也有不少,如林佩珊等人 (2012) 對國小學童的親子關係、自我控制與其偏差行為研究、林淑芬、林衢良 (2008) 研 究依附、自我控制、逸樂休閒和偏差同儕對偏差行為的關係、王曉雯、孫桂苓 (2008) 對自我控制與不良行為的研究、吳柳蓓 (2007) 研究親職教養、學校功能 與青少年偏差行為的關係,以及一般化犯罪理論的驗證等,其結果均驗證自我控 制對於偏差行為具有顯著影響。謝旻凱、蕭嘉惠 (2011) 研究指出在輔導學生時,

藉由體育活動的介入,使受輔導的學生習得各項人際關係與社會互動之規範,達 到多元的體驗,讓中輟學生能從體育活動中得到成就感與參與感,有效提升各項 人際技巧與自我控制的技能。換言之,使學生增加體育活動可以提升自我控制的 能力,在自我控制能力提升後,是否偏差行為會減少?還是可能會發生其他運動 中的偏差行為?可作為後續研究之參考。

魏永村、陳昭彥、曾銀助 (2003) 研究指出有關休閒活動與犯罪行為之間的 關係,犯罪學上有一個很重要的理論即社會控制理論 (Social Control Theory),

主張正當休閒活動的參與是抑制犯罪的主要原因之一。韋俊仲、楊菁倩 (2003) 針對大專學生研究指出學生若建立健康的休閒生活形態,確立休閒興趣與嗜好的 養成,可防止青少年偏差行為的發生。胡凱揚、周嘉琪 (2005) 研究發現參與運 動的青少年不但較不易產生偏差行為,更能因此而提升自我概念,找回自我。謝 旻凱、蕭嘉惠 (2011) 研究指出提升青少年的運動興趣培養,進而轉化青少年注 意力於有意義的休閒運動參與中,改善青少年問題。畢璐鑾、陳仲杰 (2006) 研 究指出休閒運動無論在單一個人或多數人參與之下,於最適當的時間與空間中,

不強調結果與勝負,能使身體獲得健康,提升社會地位、社交關係等,進而可防 止可能產生的病態心理或偏差行為。洪煌佳 (2002) 研究指出鼓勵青少年參與休 閒運動對於可以強化自我概念發展,是具有積極且正面的意義;從休閒運動中體 驗到不同的經驗,進而改善自我概念,導正偏差行為,提升青少年生活品質。綜 合上述學者研究可知,參與休閒運動可導正或降低偏差行為,而在從事各種休閒 運動、活動中,是否會因為參與者個人本身原本所具備的自我控制能力高低,進 而導致運動中其他的偏差行為發生?目前尚無相關研究可探討,且自行車單一休 閒運動中,國內外亦無相關研究進行探討,因此頗值得做後續的研究。

鑑於國內自行車騎乘風氣愈趨盛行,在配合政府相關政策之下,以及各地方 政府自行車道的構建與國內自行車環島風氣的回響,自行車騎乘是生活的一部份

4

之外,自行車休閒運動在持續蓬勃發展中,加入此休閒運動的國人與日俱增,一 般民眾亦將此運動納入主要休閒選項之一。因此,要提升臺灣成為友善的自行車 島並將自行車騎乘成為全民共識,最重要的工作除了要重視自行車路權外,應該 更重視及推動自行車的安全騎乘。

所以,本研究將以參與自行車休閒運動的國人為研究對象,透過相關研究瞭 解參與者的自我控制對偏差行為影響情形,預測與瞭解自行車休閒參與者在騎乘 中所產生的偏差行為與參與者本身的自我控制因素中的相關聯性。研究結果將對 於國民參與自行車休閒運動的偏差行為有更進一步的認知與瞭解,並供相關單位 在提倡自行車休閒運動時的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