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自行車休閒參與者的自我控制 對偏差行為影響之研究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2

Share "自行車休閒參與者的自我控制 對偏差行為影響之研究"

Copied!
105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國立臺東大學體育學系 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

自行車休閒參與者的自我控制 對偏差行為影響之研究

研究生:鄭利誠 撰 指導教授:洪煌佳 博士

中華民國一○三年八月

(2)
(3)
(4)
(5)
(6)
(7)

謝 誌

臺東真的是好山好水,亦是讓人可進修兼渡假的好地方。回想三年前因緣際 會之下就讀臺東大學體育碩士在職專班,讓我重拾書本踏入研究領域,與各路英 雄好漢齊聚一堂,無論年紀高低、年資多寡,為的是擁有共同的興趣與目標一同 前進。雖然我的身份與同學們不同,但周遭相處的親友亦大都為教師,因此也不 會使我格格不入,可以自然而然的融入於共同研究的環境之中。

我可以說和洪煌佳老師有著一種特殊的緣份,就在一次軍訓教學演示講評中,

從老師手上領到獎,就註定了讓老師指導的機緣。非常感謝洪煌佳老師不辭辛勞 的指導,特別是每天工作繁重之下還要抽空時間來關心我的論文進度有無問題,

也感謝口試委員程鈺雄老師及李嘉文老師的專業指導,使學生能獲益良多。其次,

感謝范春源老師擔任我們的導師能夠傾囊相授,也感謝體育學系的每位老師帶領 著我們上山下海,還有遠在高雄市小港高中的教官同仁們能友情支援暑假期間值 勤輪班,以及軍訓室長官的關懷和各校學長(姐)在問卷上的協助,使我能夠順利 的完成學業。

在暑碩班的家庭中,雖然平時大家都各忙各的但還是會相互鼓勵與關心,很 慶幸能與清住、世章、明玉、明賢同一組,有你(妳)們才可以把論文及各項工作 完成。最後,我要特別感謝我的另一半-久雅,能夠一直從旁協助我對論文上的 種種疑問與建議,平日勞心勞力照顧小朋友,也讓我在臺東期間無後顧之憂的從 事學業上的研究,也要謝謝元碩能讓我在壓力緊繃之餘得到心情上的舒緩。還有 時時刻刻關心我的父(母)親、大姐(姐夫)、二姐(姐夫),謝謝你(妳)們!

鄭利誠 謹誌 中華民國 103 年 8 月

(8)
(9)

i

自行車休閒參與者的自我控制 對偏差行為影響之研究

作者:鄭利誠

國立臺東大學 體育學系

摘 要

本研究主要探討自行車休閒參與者的自我控制能力對偏差行為 影響的關係。針對高雄市自行車道路網及高雄市 2013 年舉辦世界無 車日活動之參與者為研究對象 (16 歲含以上),進行問卷調查,回收

有效問卷共 417 份。資料經描述性統計、獨立樣本 t 檢定、單因子

變異數分析、皮爾遜積差相關以及多元廻歸分析,獲得結論如下:

一、男性在「低衝動性」及「高計畫性」自我控制能力高於女性;女 性在「低冒險性」自我控制能力高於男性,其中,41 歲以上中壯年 和已婚的自行車休閒參與者,其自我控制的能力亦較高。

二、 「16 至 20 歲」的自行車休閒參與者其偏差行為較多,其中, 「未 婚」和月收入「20,000 元以下」者,偏差行為的情形亦較多。

三、自行車休閒參與者的自我控制能力愈佳,愈能降低偏差行為的產 生,其中,「低衝動性」愈高,則偏差行為愈低。

關鍵詞:自行車休閒參與、自我控制、偏差行為

(10)

ii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elf-control and deviant behavior among bicycles leisure participants

Graduate:Li-Cheng Zheng

Abstract

This study is investigated the impact on deviant behavior and slef-control causal bicycling participants. The research participants (aged 16 and over ) were randomly selected from Bicycle Road Network in Kaohsiung and the Kaohsiung 2013 World Car Free Day Event. Valid questionnaires were 417 copies. Information by descriptive statistics, independent sample t-test, one factor ANOVA, Pearson correlation and multiple regression analysis, obtained the following conclusions: First, male bikers of slef-control were higher than female bikers in high plan and low impuse. female casuly bicycling players had higher slef-control.

In this group, partcipats who were over 41 years and married showed higher degree of self-control. Secondly, participants who were between 16 and 20 years old showed more deviant behavior. In this group, those who were unmarried and had monthly income of NT 20,000 or less also showed more deviant behavior situations. Thirdly, the higher self-control the casualy bicycling participants had, the lower bias behavior participants might have. Participants with higher "low impulsivity," had less deviant behavior.

Keywords: bike leisure participation, self-control, deviant behavior

(11)

iii

目次

中文摘要... i

英文摘要... ii

目次... iii

表次... v

圖次... vii

第壹章 緒論... 1

第一節 問題背景...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 4

第三節 研究問題... 4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5

第五節 名詞解釋... 6

第貳章 文獻探討... 7

第一節 自行車休閒參與的相關研究... 7

第二節 自我控制的概念與相關研究... 13

第三節 偏差行為的概念與相關研究... 20

第四節 自我控制及偏差行為的應用研究... 29

第參章 研究方法... 34

第一節 研究架構與假設... 34

第二節 研究對象... 36

第三節 變項測量... 37

第四節 研究流程... 46

第五節 資料處理... 47

第肆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 48

第一節 研究變項的描述性統計與現況分析... 48

第二節 不同背景變項自行車休閒參與者在自我控制之差異分析... 52

第三節 不同背景變項自行車休閒參與者在偏差行為之差異分析... 60

第四節 自行車休閒參與者自我控制與偏差行為相關與預測情形... 68

(12)

iv

第伍章 結論與建議... 75

第一節 結論... 75

第二節 建議... 75

參考文獻... 77

一、中文部份... 77

(一) 期刊書籍 ... 77

(二) 網路資料 ... 82

二、外文部份... 84

附錄... 85

附錄一 預試問卷... 85

附錄二 正式問卷... 88

(13)

v

表次

表 2-1 單車成年禮辦理情形統計表 ... 7

表 2-2 自行車休閒參與相關研究摘要表 ... 8

表 2-3 自我控制相關研究摘要表 ... 15

表 2-4 偏差行為相關研究摘要表 ... 22

表 2-5 騎乘自行車常見違規行為之相關規定 (範) 摘要表 ... 27

表 2-6 自我控制及偏差行為相關研究摘要表 ... 29

表 3-1「自我控制量表」預試問卷之項目分析摘要表 ... 39

表 3-2「自我控制量表」預試問卷之因素分析摘要表 ... 40

表 3-3「自我控制量表」之信度分析摘要表 ... 41

表 3-4「偏差行為」預試問卷之項目分析摘要表 ... 43

表 3-5「偏差行為量表」預試問卷之因素分析摘要表 ... 44

表 3-6「偏差行為量表」之信度分析摘要表 ... 45

表 4-1 問卷樣本結構的描述性統計表 ... 48

表 4-2「自我控制量表」各層面分析之摘要表 ... 50

表 4-3「偏差行為量表」各層面分析之摘要表 ... 51

表 4-4 不同性別的參與者自我控制之 t 檢定摘要表 ... 52

表 4-5 不同年齡的參與者自我控制之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 53

表 4-6 每週不同騎乘次數的參與者自我控制之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 54

表 4-7 不同婚姻狀況的參與者自我控制之 t 檢定摘要表 ... 55

表 4-8 不同教育程度的參與者自我控制之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 56

表 4-9 不同收入的參與者自我控制之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 57

表 4-10 背景變項與自我控制之差異摘要表 ... 57

表 4-11 不同性別的參與者偏差行為之 t 檢定摘要表 ... 60

表 4-12 不同年齡的參與者偏差行為之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 61

表 4-13 不同騎乘次數的參與者自我控制之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 62

表 4-14 不同婚姻狀況的參與者偏差行為之 t 檢定摘要表 ... 63

表 4-15 不同教育程度的參與者偏差行為之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 64

(14)

vi

表 4-16 不同收入的參與者偏差行為之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 65

表 4-17 背景變項與偏差行為之差異摘要表 ... 66

表 4-18 自我控制與偏差行為之積差相關摘要表 ... 68

表 4-19 各變項對一般交通違規與不良騎乘習慣的迴歸分析表 ... 70

表 4-20 各變項對正向基本需知的迴歸分析表 ... 71

(15)

vii

圖次

圖 2-1 問題行為症候群與自我控制之關係 ... 14 圖 3-1 研究架構圖 ... 34 圖 3-2 研究程序圖 ... 46

(16)
(17)

1

第壹章 緒論

本研究旨在對自行車休閒參與者之自我控制中探討對偏差行為影響之研究。

本章的內容分述如下:第一節闡述本研究的問題背景,第二節是研究目的,第三 節是研究問題,第四節是研究範圍與限制,第五節是名詞解釋。

第一節 問題背景

結合環保與運動、休閒的自行車產業,已成為臺灣經濟發展利基之一,行政 院經建會表示,為帶動自行車騎乘風潮,順勢推動綠色休閒觀光活動,行政院已 自 2009 年起,建構休閒觀光自行車路網系統,預計至2012年時,全臺自行車道 建置長度可達 3,823 公里,並完成 17 個區域路網 (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

2011)。觀光局表示,目前臺灣已有超過80條公共自行車道提供民眾選擇,合計 總長度逾3000公里 (旅遊中心,2014)。高雄市政府工務局對於大高雄自行車道 路網規劃顯示,預計在2014年底將建置總長達700公里以上的自行車道,未來更 朝向千里自行車道邁進 (高雄市政府公務局,2012)。荷蘭是世界知名的自行車 國家,其政府政策的全力支持、完善之自行車道規劃及詳盡的旅遊資訊是成就荷 蘭為自行車國度之推手,其自行車道路網分為長途國道、市區道路及郊區道路等 三個層次,至今荷蘭之長途國道已有20條之多,距離近6000公里 (行政院研究發 展考核委員會,2011)。

加拿大西部第一大報《Georgia Straight》(喬治亞週報),也盛讚臺灣近年積 極打造單車旅遊環境的成果,已可與擁有單車旅遊聖地美譽的荷蘭及丹麥匹敵 (旅遊中心,2014)。73萬阿姆斯特丹人擁有總數約60萬台腳踏車,單車負擔全市 40%運輸功能 (趙光華,2007)。2010年荷蘭最典型的自行車城市阿姆斯特丹在 750,000位住民中擁有600,000部自行車,每天有400,000人騎乘自行車,每年騎乘 2,000,000公里,其中多為22歲至55歲高教育程度人士 (研考會,2011)。自行車 的使用功能可分為生活運輸及運動休閒,目前我國推動自行車休閒活動已見相當 成效 (研考會,2011)。交通部統計處 (2010) 公布的「自行車使用狀況調查」顯 示,估計臺灣地區12歲以上民眾中自行車人口約1,030萬人。騎乘頻率以每天騎 乘者有26.5 % (估計約270萬人)。就騎乘者目的以從事休閒、運動、旅行的比例 60.5 %最高。

臺灣區自行車輸出業同業公會羅祥安理事長表示:「打造臺灣成為自行車島

(18)

2

一直都是業界共同目標,具體則有3項主要工作,一是做最新最好的產品,二是 將臺灣打造成騎行天堂,三是大造友善的自行車城市」(李振華,2014)。前行政 院體育委員會為瞭解自2010年執行的「打造運動島計畫」執行情形,在2011年委 託艾普羅民意調查股份有限公司,進行2011年運動城市電話訪問調查,其中民眾 運動行為概況之最常從事的運動項目裡,最主要從事的運動項目,騎腳踏車排名 第四,所占調查抽樣比例18.4%,僅次於散步、慢跑、爬山項目 (行政院體育委 員會,2011)。

「休閒運動」是休閒活動中的重要選項之一,是人類追求健康及優質生活的 新指標 (畢璐鑾、陳仲杰,2006)。政府為了改善國民運動的環境、促進國民運 動習慣的養成,提高全民休閒品質,近年來推動各地區體育活動、改善休閒運動 環境,使民眾參與運動的比率逐年提升,由此可見,舉辦相關的體育活動,可有 效帶動我國民運動風氣、以及增加休閒品質正面的效益。我們都知道正確的從事 自行車休閒運動益處甚多,例如:燃燒體脂肪得到健康、提高心肺功能與創造耐 力、提高免疫力、活化腦部預防老化、預防高血壓、壓力病、糖尿病等 (中務博 司,2003)。Alex-che(2002) 指出騎腳踏車是非常有益健康的有氧運動,可以有 效的增強心肺功能、幫助體重的控制、同時也是能夠舒解壓力的休閒活動;共列 舉了十大好處:幫助減肥、增強心肺功能、鍛鍊肌肉、降低血壓、預防骨質疏鬆、

預防老化、穩定精神、符合環保、幫助熟悉環境、加強人際關係。丹羽隆志、中 村博司 (2009) 則分析出自行車運動的優勢:比其他運動安全、運動量大、輕鬆 達到超高效果、全方位運動、容易與生活型態組合、有效轉換心情、自行車運動 是世界的主要運動。

然而,對於從事自行車休閒運動參與者的人口逐年增加的同時,現今中外社 會也不乏出現自行車騎士在道路上發生交通意外事故。北京市衛生與人群健康狀 況報告 (2014) 指出,2011至2012學年度數據顯示,會騎自行車的學生中騎車戴 耳機、騎車逆行、騎車闖紅燈等不安全騎車行為發生率高達66.13%。據英國《鏡 報》報導,英國在2012年有19,091件單車事故,其中有八成事故涉及成人騎士 (羅 莉,2014)。因此,自行車休閒參與者是否具備基本的騎乘知識,以及熟悉相關 的注意事項?而自行車休閒參與者基本觀念及騎乘習慣與行為中,是否因為偏差 行為導致交通事故?或因為騎乘者自我控制能力的高低結果,影響著偏差行為的 發生比例?值得進一步的探討與研究。

雖然,近年來國內不乏對兒童及青少年偏差行為的相關研究,卻以家庭、依 附等關係、偏差友伴與自我概念等方面進行探討。例如高中生依附關係及自我概 念對偏差行為研究 (譚子文,2011 )、家庭關係、管教、結構、因素等對偏差行 為影響 (周愫嫻,2004;黃俊傑、王淑女,2001;侯崇文,2001 )、親子關係 (林

(19)

3

佩珊、賀湘邦、王以仁,2012 )、偏差友伴 (李文傑,2012)。另外,國內對於自 行車休閒參與的相關研究文獻,大都對於參與動機、休閒效益及滿意度 (李晉豪、

劉照金,2011;紀俞民、張智傑、徐永億,2011;鄭峰茂、許龍池,2011)以及 休閒遊憩涉入、地方依附和場所依戀 (王怡菁,2012;鄧宏如、葉珮如,2012) 為 研究方向。然而,自我控制對偏差行為影響的研究也有不少,如林佩珊等人 (2012) 對國小學童的親子關係、自我控制與其偏差行為研究、林淑芬、林衢良 (2008) 研 究依附、自我控制、逸樂休閒和偏差同儕對偏差行為的關係、王曉雯、孫桂苓 (2008) 對自我控制與不良行為的研究、吳柳蓓 (2007) 研究親職教養、學校功能 與青少年偏差行為的關係,以及一般化犯罪理論的驗證等,其結果均驗證自我控 制對於偏差行為具有顯著影響。謝旻凱、蕭嘉惠 (2011) 研究指出在輔導學生時,

藉由體育活動的介入,使受輔導的學生習得各項人際關係與社會互動之規範,達 到多元的體驗,讓中輟學生能從體育活動中得到成就感與參與感,有效提升各項 人際技巧與自我控制的技能。換言之,使學生增加體育活動可以提升自我控制的 能力,在自我控制能力提升後,是否偏差行為會減少?還是可能會發生其他運動 中的偏差行為?可作為後續研究之參考。

魏永村、陳昭彥、曾銀助 (2003) 研究指出有關休閒活動與犯罪行為之間的 關係,犯罪學上有一個很重要的理論即社會控制理論 (Social Control Theory),

主張正當休閒活動的參與是抑制犯罪的主要原因之一。韋俊仲、楊菁倩 (2003) 針對大專學生研究指出學生若建立健康的休閒生活形態,確立休閒興趣與嗜好的 養成,可防止青少年偏差行為的發生。胡凱揚、周嘉琪 (2005) 研究發現參與運 動的青少年不但較不易產生偏差行為,更能因此而提升自我概念,找回自我。謝 旻凱、蕭嘉惠 (2011) 研究指出提升青少年的運動興趣培養,進而轉化青少年注 意力於有意義的休閒運動參與中,改善青少年問題。畢璐鑾、陳仲杰 (2006) 研 究指出休閒運動無論在單一個人或多數人參與之下,於最適當的時間與空間中,

不強調結果與勝負,能使身體獲得健康,提升社會地位、社交關係等,進而可防 止可能產生的病態心理或偏差行為。洪煌佳 (2002) 研究指出鼓勵青少年參與休 閒運動對於可以強化自我概念發展,是具有積極且正面的意義;從休閒運動中體 驗到不同的經驗,進而改善自我概念,導正偏差行為,提升青少年生活品質。綜 合上述學者研究可知,參與休閒運動可導正或降低偏差行為,而在從事各種休閒 運動、活動中,是否會因為參與者個人本身原本所具備的自我控制能力高低,進 而導致運動中其他的偏差行為發生?目前尚無相關研究可探討,且自行車單一休 閒運動中,國內外亦無相關研究進行探討,因此頗值得做後續的研究。

鑑於國內自行車騎乘風氣愈趨盛行,在配合政府相關政策之下,以及各地方 政府自行車道的構建與國內自行車環島風氣的回響,自行車騎乘是生活的一部份

(20)

4

之外,自行車休閒運動在持續蓬勃發展中,加入此休閒運動的國人與日俱增,一 般民眾亦將此運動納入主要休閒選項之一。因此,要提升臺灣成為友善的自行車 島並將自行車騎乘成為全民共識,最重要的工作除了要重視自行車路權外,應該 更重視及推動自行車的安全騎乘。

所以,本研究將以參與自行車休閒運動的國人為研究對象,透過相關研究瞭 解參與者的自我控制對偏差行為影響情形,預測與瞭解自行車休閒參與者在騎乘 中所產生的偏差行為與參與者本身的自我控制因素中的相關聯性。研究結果將對 於國民參與自行車休閒運動的偏差行為有更進一步的認知與瞭解,並供相關單位 在提倡自行車休閒運動時的參考。

第二節 研究目的

本研究以高雄市自行車道上,從事自行車休閒運動的參與者為主要研究對象,

探討國民參與自行車休閒運動的自我控制情形、偏差行為、自我控制對偏差行為 影響的關係,研究具體目的有三項,分述如次:

一、探討自行車休閒參與者的自我控制情形。

二、探討自行車休閒參與者的偏差行為情形。

三、探討自行車休閒參與者的自我控制對偏差行為影響之情形。

第三節 研究問題

基於上述的問題背景與研究目的,本研究提出下列三項研究問題以供探討:

一、瞭解自行車休閒參與者自我控制情形為何?

二、瞭解自行車休閒參與者的偏差行為情形為何?

三、瞭解自行車休閒參與者的自我控制對偏差行為影響之情形為何?

(21)

5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本研究的範圍與限制說明如下:

一、研究範圍 (一) 研究區域

本研究以高雄市自行車休閒運動參與者為研究區域。

(二) 研究對象

本研究於 2013 年 9~10 月期間透過發放問卷調查方式,以高雄市自行 車之休閒參與者及高雄市舉辦 2013 年世界無車日活動參與者為研究對象 (16 歲含以上),共選取計 510 人。

(三) 研究變項

本研究透過問卷調查法,瞭解高雄市自行車之休閒運動參與者的人口 背景變項、自我控制及偏差行為的情形,分析不同人口背景變項在自行車 休閒運動參與者自我控制是否顯著,以及自我控制對於偏差行為影響的程 度與情形。

二、研究限制

(一) 研究問卷填答部分

本研究採問卷調查方式為主,資料以自陳式量表實施調查,參與者可能 因情緒、日常生活中填答時之突發狀況等主觀因素的影響,對問卷內容的 題意可能會有所落差,進而造成填答意願低落或草率填答之狀況,將造成 問卷失準,故僅能假定所有填答之參與者皆能據實填答。

(二) 研究樣本部分

本研究以高雄市自行車之休閒參與者為研究對象,故研究結果推論時僅 限於自行車休閒運動行為,若要推論至其他休閒運動行為應有其限制。

(22)

6

第五節 名詞解釋

為了釐清本研究所要探討的主題,茲將所涉及的重要名詞,將其涵意界定如 下:

一、自行車休閒參與者 (bicycles leisure participants)

本研究所稱「自行車」為道路交通安全規則中所稱慢車種類之一,其操作性 定義是指受試者為高雄市從事自行車休閒活動之參與者,於平、假日在高雄市之 一般道路與自行車道進行自行車休閒運動者,以休閒、運動為騎乘目的,並不包 括代步通勤之學生族及上班族,且從事競技賽事及室內健身等相關行為亦不包含 在內,研究對象主要為 16 歲(含)以上者。

二、自我控制 (self-control)

自我控制 (自制) 是心靈中的理性對情緒、情感、欲望、需求或本能的控制,

是在社會關係或道德規範的要求下,逐漸培養出來的意志力,用以控制自己的偏 好和短暫的衝動 (國立編譯館,2000)。史憲文、叢大川 (2003) 認為,控制概念 在個體的控制方向有兩個含義,一個是對外控制自身的環境為外控;一個是對個 體自身的控制為內控。由上述定義可知,自我控制是每個人基本的本能之一,在 每個人身上都具備不同的程度及控制能力,且區分為內控及外控兩種。其操作性 定義是指國人對於參與自行車休閒運動本身具有的自我控制本能,即為內控對偏 差行為影響的程度,參考有關自我控制文獻中,編修具正向構面包含「低衝動性」、

「低冒險性」、「高計畫性」等三個構面。

三、偏差行為 (deviant behavior)

寇恒 (A.K.Cohen) 認為:「違反社會制度所期許的行為,就是偏差行為」(引 自葉至誠,2001,p.366)。由上述定義可知,偏差行為在人類有社會型態的生活 模式中就出現了,其定義是廣泛的且不容易清楚界定,會因為時空背景不同而有 改變。因此,研究者認為偏差行為雖然包含了部份的犯罪行為,如李士範、張家 銘 (2008) 研究指出,綜合運動偏差行為分類為禁藥、暴力、賭博與賄賂及犯罪 四類與蘇維杉 (2009) 指出運動的負面偏差行為相同;但有些運動及休閒的偏差 行為卻沒有觸犯法律的問題,所以不完全屬於犯罪,僅違反社會規範或道德的行 為。相關文獻所指運動偏差行為類別中,多屬競賽運動中發生,本研究為自行車 休閒運動,具休閒性質較高,因此,未與上述偏差行為類別相提並論。其操作性 定義是指偏差行為是國人對於參與自行車休閒運動所預期產生各種的不良騎乘 行為,包含「一般交通違規」、「不良騎乘習慣」、「正向基本需知」等三個構面。

(23)

7

第貳章 文獻探討

本章旨在探討自行車休閒參與的相關研究、介紹自我控制的概念及偏差行為 概念,針對自我控制對偏差行為影響的關係進行探討其相關研究。全章共分為四 部分,第一節自行車休閒參與的相關研究、第二節探討自我控制的概念與相關研 究、第三節探討偏差行為的概念與相關研究、第四節探討自我控制及偏差行為的 應用研究。

第一節 自行車休閒參與的相關研究

本節首先從相關調查及數據瞭解近來國內自行車休閒參與的現況,再探討自 行車休閒參與的相關研究。

一、臺灣自行車休閒參與的現況

蕭敏君、蘇文瑜 (2004) 研究指出自行車從發明以來經過不斷改良,已成為 今日短程交通與休閒遊憩的交通工具,在日漸重視休閒活動的今日,加上週休二 日制之普遍實施,騎自行車觀光的方式,將可達到休閒與運動健康的雙重目標(引 自高曉光、蔡蘇南,2009,p.64)。前體委會推動「自行車道整體路網規劃建設計 畫」,於 2009 年至 2012 年以現有自行車道系統基礎下,從「以人為本」出發,

依據各地區之城鄉風貌、精緻商圈、遊憩資源與地方文化特色,規劃在各地區建 構優質運動休閒之自行車道路網,滿足民眾整體需求 (教育部體育署,2010)。

2009 年 3 月開始,前體委會第一次推出「轉大人─單車成年禮」活動,鼓勵 16~20 歲的青少年朋友,以單車旅行作為自己的成年禮 (洪義筌、吳龍山,2012)。

自 2009 年至 2011 年各地方政府舉辦了 3 個不同距離的組別,所響應的莘莘 學子呈現倍數成長,作者整理「運動樂活島推廣-單車成年禮」(洪義筌、吳龍山,

2012),相關數據資料如表 2-1:

表 2-1 單車成年禮辦理情形統計表

時間 (年) 舉辦縣市 (個) 100 公里 (人) 500 公里 (人) 1000 公里 (人) 2009 25 5,142 197 92 2010 25 25,014 631 100 2011 22 111,039 671 120 資料來源:研究者自行整理

(24)

8

由表 2-1 可以瞭解,各地方政府於 2009 年至 2011 年配合舉辦單車成年禮活 動,第二年 100 公里部分總人數為 2009 年的 5 倍之多,而 500 公里部分人數成 長超過 3 倍;2011 年單車成年禮 100 公里部分,總人數達 111,039 人,為 2010 年 4 倍、2009 年的 20 倍之多。由此可見,參與自行車休閒運動的青少年有大幅 增加的情形,因此可以推估,自行車休閒運動將順勢帶動國人參與,呈現顯著成 長的趨勢。

同時,為建構國內健康、優質的運動休閒環境,政府自 2002 年起在全臺舖 設自行車道,已完成北部區域路網串聯。為加速推動全臺路網串聯,將「自行車 道整體路網規劃建設計畫」,納入 2011 年度振興經濟擴大公共建設投資計畫先 期作業中,希望藉由自行車道之綠色聯網,將北、中、南、東部及離島等各地區 的城鄉風貌、精緻商圈、遊憩資源與地方文化特色,串聯成一條「綠廊」,讓臺 灣更加朝向自行車島目標邁進 (經建會,2011)。從上述國家推動騎乘自行車政 策與建構路網成果顯示,國人隨著政策與參與自行車休閒活動,已逐步跟上國際 的潮流,將自行車休閒運動列為最受歡迎的休閒運動之一,自行車休閒運動的參 與者也日漸增加。因此,對於自行車休閒運動參與的相關研究,對爾後的推展有 相當的重要性。

二、自行車休閒參與的相關研究

研究者綜整近年來有關自行車休閒參與相關的期刊文獻,茲將其依研究對象、

研究變項、研究方法及研究結果,摘要整理如表 2-2 所示:

表 2-2 自行車休閒參與相關研究摘要表 研究者

(年代)

研究

對象 研究變項 研究

方法 研究結果

朱 瑞 淵 陳 梅 君 (2010)

美 利 達 單 車 消 遙 遊 活 動 參 加 者 391 人

遊 憩 動 機 、 深 度 休 閒 、 遊 憩 專 門 化

問 卷 調 查

1. 參 與 者 的 動 機 主 要 為 達 身 體 健 康 及 接 觸 大 自 然 , 從 中 享 受 活 動 中 獲 得 活 力 , 並 非 為 了 逃 離 或 發 洩 生 活 及 情 緒 上 的 瑣 事 與 參 與 相 關 社 團 為 主 。

2. 參 與 者 認 為 自 行 車 活 動 是 有 意 義 的 因 此 未 來 會 繼 續 從 事 ; 但 會 因 為 忙 碌 參 與 次 數 即 會 降 低 。

紀 俞 民 張 智 傑 徐 永 億 (2011)

東 豐 綠 廊 豐 原 起 點 地 區 自 行 車 休 閒 運 動 參 與 者 498 人

參 與 動 機 、 遊 憩 滿 意 度

問 卷 調 查

1. 受 試 者 以 21-30 歲 族 群 且 未 婚 者 較 多 數 , 職 業 以 學 生 族 群 為 主 , 教 育 程 度 主 要 為 大 專 。

2. 受 試 者 參 與 動 機 主 要 以 運 動 休 閒 與 活 動 筋 骨 、 放 鬆 心 情 與 紓 解 壓 力 為 目 的。有 70% 以 上 受 試 者 對 環 境 景 觀 、 遊 憩 設 施 、 服 務 與 諮 詢 、 自 行 車 品 質 等 問 題 都 表 示 滿 意 。

(表格續下頁)

(25)

9

表 2-2 自行車休閒參與相關研究摘要表(續) 研究者

(年代)

研究

對象 研究變項 研究

方法 研究結果

許 龍 池 鄭 峰 茂 (2011)

高 雄 市 自 行 車 休 閒 參 與 者 302 人

遊 憩 滿 意 度 、 遊 後 行

問 卷 調 查

1. 遊 客 的 休 閒 涉 入、遊 憩 動 機 顯 著 直 接 影 響 遊 憩 滿 意 度,顯 著 間 接 影 響 遊 客 的 遊 後 行 為 。

2. 遊 客 遊 憩 滿 意 度 顯 著 直 接 影 響 遊 客 的 遊 後 行 為 。

李 晉 豪 劉 照 金 (2011)

臺 灣 地 區 參 與 單 車 活 動 者 523 人

休 閒 動 機 、 休 閒 阻 礙 、 休 閒 環 境 及 休 閒 滿 意 度

問 卷 調 查

1. 單 車 族 之 身 心、社 會、探 索、成 就、

紓 壓 等 須 求 以 及 環 境 維 護 與 標 誌 設 置 顯 著 相 關;休 閒 阻 礙 與 休 閒 滿 意 度 無 顯 著 負 相 關 。

2. 單 車 族 休 閒 滿 意 度 之 預 測 以 身 心 需 求、成 就 需 求、環 境 維 護 等 因 素 的 影 響 最 大 。

3. 在 參 與 休 閒 時,其 動 機 或 環 境 獲 得 預 期 結 果,休 閒 滿 意 度 就 會 提 昇 , 而 休 閒 阻 礙 對 活 動 有 負 面 影 響 時,就 會 影 響 休 閒 參 與 滿 意 度,甚 至 中 止 參 與 行 為 。

林 永 森 黃 文 雄 陳 寬 裕 (2011)

臺 中 市 太 平 區 136 線 公 路 自 行 車 騎 乘 者 656 人

活 動 涉 入 、 場 所 依 附 、 目 的 地 忠 誠

問 卷 調 查

1. 當 參 與 者 與 活 動 地 點 聯 結 的 特 徵 與 程 度 強 烈 時,會 對 經 常 從 事 活 動 地 點 產 生 較 深 的 依 附,並 不 會 考 慮 其 他 替 代 地 點 從 事 活 動 。

2. 當 自 行 車 騎 乘 者 對 於 該 項 活 動 與 場 所 長 時 間、持 續 涉 入 時,會 產 生 對 活 動 場 地 的 忠 誠 行 為,並 推 薦 親 友 加 入 車 隊 前 往 該 地 點 從 事 活 動。

3. 自 行 車 騎 乘 者 活 動 涉 入 對 於 場 所 依 附 與 目 的 地 忠 誠 具 有 正 向 影 響 關 係 。

郭 進 財 黃 佩 鈴 孫 美 蓮 (2011)

嘉 義 地 區 自 行 車 參 與 者 359

生 活 品 質 、 工 作 滿 意 度

問 卷 調 查

1. 女 性 參 與 者 生 活 品 質 高 於 男 性;不 同 年 齡 參 與 者 的 生 活 品 質 亦 有 差 異 存 在 , 20 歲 以 下 的 生 活 品 質 最 高 。

2. 自 行 車 參 與 者 的 生 活 品 質 與 工 作 滿 意 度 有 關 聯 性 存 在 。

林 佑 真 溫 啟 邦 衛 沛 文 (2007)

臺 灣 地 區 成 年 民 眾 16,137 人

休 閒 運 動 行 為 、 健 康 行 為 、 健 康 狀 況 、 健 康 相 關 生 活 品 質

問 卷 調 查

1. 成 年 男 女 性 運 動 行 為 主 要 差 別 在

「 18-24 歲 」 與 「 75 歲 以 上 」。

2. 教 育 程 度 愈 高 者 有 較 好 的 運 動 行 為 。

3. 個 人 年 收 入 較 高 的 男 性 較 有 可 能 會 從 事 規 律 性 的 運 動,女 性 亦 有 類 似 傾 向 。

4. 已 婚 者 比 未 婚 者 較 有 可 能 從 事 規 律 性 的 運 動 。

(表格續下頁)

(26)

10

表 2-2 自行車休閒參與相關研究摘要表(續) 研究者

(年代)

研究 對象

研究 變項

研究

方法 研究結果

鄧 宏 如 葉 珮 如 (2012)

八 里 左 岸 自 行 車 休 閒 參 與 者 477 人

活 動 特 性、休 閒 涉 入、地 方 依 附

問 卷 調 查

1. 受 試 者 以 男 性 居 多 , 36-45 歲 佔 多 數,教 育 程 度 以 大 專 為 主;活 動 特 性 上 大 多 未 參 加 社 團;騎 乘 同 伴 以 家 人 為 主 ; 年 齡 、 教 育 程 度 、 職 業 、 婚 姻 在 休 閒 涉 入 與 地 方 依 附 均 呈 顯 著 差 異 。

2. 自 行 車 道 使 用 者 之 休 閒 涉 入 與 地 方 依 附 之 間 存 在 正 向 關 係 。

王 怡 菁 (2012)

東 豐 綠 廊 自 行 車 道 與 日 月 潭 環 湖 自 行 車 道 休 閒 活 動 參 與 者 940 人

遊 憩 涉 入、休 閒 場 所 依

問 卷 調 查

1. 受 試 者 男、女 性 比 例 接 近,未 婚 者 較 多 , 年 齡 以 21-30 歲 為 主 , 教 育 程 度 以 大 學 (專 ) 的 學 歷 者 居 多 。 男 性 參 與 運 動 性 休 閒 活 動 的 遊 憩 涉 入 是 傾 向 主 動 且 積 極,並 且 是 以 社 交 互 動 的 效 益 為 重 。

2. 自 行 車 參 與 者 在 遊 憩 涉 入 的 重 要 性、愉 悅 感、自 我 表 現 和 生 活 型 態 中 心 等 四 個 因 素 變 項 均 會 對 休 閒 場 所 依 戀 中 的 場 所 依 賴 與 場 所 認 同 因 素 產 生 正 向 的 影 響 。

3. 不 同 的 生 活 背 景 會 對 人 們 在 選 擇 休 閒 生 活 的 方 式 產 生 不 同 的 影 響 。 資料來源:研究者自行整理

整理表 2-2 所述,茲將自行車休閒參與相關研究依研究對象、研究變項及研 究方法依序說明,並進一步探討研究結果說明如下:

(一) 研究對象

自行車休閒參與相關研究對象主要以自行車休閒參與者最多 (王怡菁,2012;

紀俞民、張智傑、徐永億,2011;郭進財、黃佩鈴、孫美蓮,2011;鄧宏如、葉 珮如,2012;鄭峰茂、許龍池,2011),其次為自行車活動參加者 (朱瑞淵、陳 梅君,2010;李晉豪、劉照金,2011)、和自行車騎乘者 (林永森、黃文雄、陳 寬裕,2011),林 佑 真 、 溫 啟 邦 、 衛 沛 文 (2007) 則 針 對 臺 灣 地 區 成 年 民 眾 進 行 研 究 。

(二) 研究變項

因大部份的研究對象以自行車參與者為主,所以研究變項主要以研究自行車 參與者對環境的知覺 (王怡菁,2012;林永森、黃文雄、陳寬裕,2011;鄧宏如、

葉珮如,2012)、遊憩滿意度 (李晉豪、劉照金,2011;紀俞民等人,2011;鄭 峰茂、許龍池,2011)、遊憩動機 (朱瑞淵、陳梅君,2010)、生活品質 (郭進財 等人,2011)。

(27)

11

(三) 研究方法

使用的方法以問卷調查為最多。

(四) 研究結果

本研究參考相關文獻,將影響因素分為性別、年齡、婚姻狀況、教育程度、

騎乘頻率等不同背景變項作探討,以下就有關研究說明如次:

1.性别

部份的研究 (朱瑞淵、陳梅君,2010;林永森等人,2011;紀俞民等人,

2011) 以男性參與自行車休閒運動比例較高,鄭峰茂、許龍池 (2011) 的研究 顯示參與者性別比例接近、差異不多,鄧宏如、葉珮如 (2012) 的研究顯示男 性參與者性別比例略多,但在地方依賴及地方認同構面上,女性高於男性,女 性在從事自行車活動體驗時,較產生功能上、情感上之連結,王怡菁 (2012) 的 研究結果則認為男性與女性參與自行車休閒運動的比例是 6:4,趨近 5:5 的 人口分佈,可見自行車休閒運動不再是以男性參與者為主要群體,郭進財等人 (2011) 的研究則女性比例較男性略多,而在「加強心理建設」、「身體狀況」兩 個層面顯示男性自行車參與者的生活品質高於女性自行車參與者。

2.年齡

大多數研究對象的年齡分布主要分為「20 歲以下」、「21~30 歲」、「31~40 歲」、「41~50 歲」、「51 歲以上」,從研究中可發現主要自行車休閒參與者集中 在 21~30 歲 (王怡菁,2012;朱瑞淵、陳梅君,2010;林永森等人,2011;紀 俞民等人,2011;郭進財等人,2011;鄭峰茂、許龍池,2011),鄧宏如、葉珮 如 (2012) 的研究顯示,在吸引力構面、自我表現構面、生活型態中心構面、

地方依賴、地方認同等構面上,46 歲以上均高於其他年齡叢集。

3.婚姻狀況

研究對象婚姻狀況結果以未婚者居多 (王怡菁,2012;朱瑞淵、陳梅君,

2010;林永森等人,2011;紀俞民等人,2011;鄭峰茂、許龍池,2011),鄧宏 如、葉珮如 (2012) 的研究已婚參與者較多,且在休閒涉入及地方依附各構面 上,均為已婚有子女者高於未婚者。

4.教育程度

大多數的研究 (王怡菁,2012;朱瑞淵、陳梅君,2010;林永森等人,2011;

紀俞民等人,2011;郭進財等人,2011;鄧宏如、葉珮如,2012;鄭峰茂、許 龍池,2011) 顯示自行車休閒參與者的教育程度以大學 (專) 為主,再者是高 中 (職) 學歷,鄧宏如、葉珮如 (2012) 的研究顯示,在吸引力、自我表現、

生活型態中心、地方依賴、地方認同等構面上,國中以下教育程度分別高於高 中 (職)、大專、研究所,原因為教育程度在國中以下之受訪者年齡階層約在 5、

(28)

12

60 年代,當時的教育程度大都為國中以下,因此年齡與教育程度間有相關性,

而年齡較高者有較多時間從事,對該地方較容易產生依附,郭進財等人 (2011) 的研究結果顯示,嘉義地區自行車參與者的工作滿意度在「內在滿意」及「外 在滿意」層面是一致的趨勢沒有差異性,也就說自行車參與者的工作滿意度是 無差別。

5.騎乘頻率

部份的研究 (朱瑞淵、陳梅君,2010;李晉豪、劉照金,2011;林永森等 人,2011) 以每週至少兩次參與騎乘者比例較多,其次為每週乙次 (鄧宏如、

葉珮如,2012;鄭峰茂、許龍池,2011)。

6.月收入

部份的研究 (王怡菁,2012;朱瑞淵、陳梅君,2010;林永森等人,2011) 以每月收入 4 萬元以下者比例較多,其次為每月 2 萬元以下 (鄧宏如、葉珮如,

2012;鄭峰茂、許龍池,2011),王怡菁 (2012 ) 的研究因為受試者大多為學生 群體,月平均收入為 1 萬元以下。

具體而言,從自行車休閒參與相關研究結果發現,國人自行車休閒運動參與 的男性比例較女性參與者高、年齡層主要集中在 21~30 歲,婚姻狀況研究結果以 未婚者較多,參與者的教育程度以大學 (專) 為主,月收入則以 4 萬元以下者比 例較多。

綜觀上述整理,由地方配合政府舉辦各項自行車活動,增加地方特色與提升 自行車整體環境及周邊經濟效益,國人參與自行車休閒運動的風氣已逐漸順應國 際潮流,越來越多的民眾加入自行車休閒參與的行列。而自行車相關研究在背景 變項的結果尚未有一致性的觀點,仍有待進一步的探究。因此,本研究將性別、

年齡、婚姻狀況、教育程度、騎乘頻率、月收入等背景變項納入探討。

(29)

13

第二節 自我控制的概念與相關研究

本節首先簡要介紹自我控制的概念,接續探討自我控制相關研究。

一、自我控制的概念

Hirschi 和 Gottfredson 在 1990 年出版一般化犯罪理論 (A General Theory of Crime,亦可稱之為犯罪的一般化理論或犯罪的共通性理論、或自我控制理論),主 要為解決犯罪與年齡之關係而建構 (引自許春金,2007,p.321)。Gottfredson 與 Hirschi 在 1990 年的相關文獻中認為,低自我控制者涵蓋以下六種特質:衝動的 (impusive)、感覺遲鈍的 (insensitive)、肢體性的 (physical)、冒險性 (risk-taking)、

短視的 (short-sighted),以及非語言性的 (nonverbal) (溫淑盈,2004)。自我控制 (self-control) 是自我調節的最基本手段,是指個體對自己心理活動和行為的操縱 (張進輔、馮維,2002)。郭芳君在 2002 年的研究指出自我控制的定義是抑制而 非直接表達情緒與動機衝動之反應傾向;而自我控制的程度,指個體對衝動、情 感、慾望的表達或約束的閾限或運作特徵 (引自溫淑盈,2004)。

Hirsch 在 1990 年的文獻有提到自我控制是一般化犯罪理論的核心概念,而 低自我控制為犯罪者共同的潛在特性,低自我控制表示當犯罪機會出現的情況下,

比較容易因貪圖行為後的短暫利益與滿足,而忽略了其後必須長期付出的慘痛代 價 (林佩珊等人,2012)。溫淑盈 (2004) 的研究指出自我控制的定義可以從心理 學及社會化兩種觀點來探究,在心理學中對低自我控制相關理論概略屬於個人內 在生、心理的範疇;然而,在社會化觀點中則是著重於外在環境因素加以探討,

因此,會造成低自我控制的因素是社會化不良的關係,而此社會化的關係中是以 家庭與學校兩個社會化機構為主要因素。

國外心理學家 Kopp 提出,自我控制是個體自我意識發展到一定程度所具有 的功能,是個體的、一種內在能力,外在表現的一組相關行為;是個體自主調節 行為使其與個人價值和社會期望相匹配的能力 (張進輔、馮維,2002)。從社會 控制及自我控制理論的觀點而言,犯罪早在期〝開始發生〞之前即可被研究,且 加以預防。孩子早期六至八歲的家庭生活品質及社會化而產生的自我控制 (self-control) 程度,是決定其未來犯罪可能性的最重要因素 (許春金,2007)。

Gottfredson 和 Hirschi 在自我控制理論中指出,低自我控制者 (尤其嚴重低自我 控制者) 不僅犯罪和偏差行為的可能性較高,其他與犯罪行為相類似 (analogous to crime) 的各種意外事故 (如:車禍、職業災害) 亦較高 (許春金,2007),如圖 2-1。

(30)

14

資料來源:

自我控制的差異主要來自早期的家庭教養,往後的社會機構很難補償這種缺 失,低自我控制可說是個人在社會化過程中,逐步地自然發生 (natural occurrence),

而非跳躍式地產生 (許春金,2007)。Smith(1992) 提出對心理健康的看法,他認 為一個心理健康的人具備有幾項條件,其中一項是自我控制能力,心理健康的人 擁有較佳的自我控制能力,他們不僅能掌管自己的情緒及想法,對於自我表現出 的行為也較能自我負責 (引自蘇邦婕、毛萬儀、方吉正、曾仁美、陳坤虎,2002,

p.8-6,8-7)。自我控制分為對內在心理歷程和對外在行為方式的控制兩種,如行為 的自覺性和對動機的自我控制屬於對內控制,而行為的堅持性、自制力、獨立性 及對情緒反應的控制屬於對外控制範疇 (蔡東霞、張冬梅,2010)。邱顯良 (2006) 的研究指出社會控制理論中的社會鍵,包涵了內、外在的抑制力量,所謂依附、

奉獻及參與等三項,屬外在抑制力;正確的信念,可引導個體建立道德規範及遵 守法律,是屬於內在抑制的力量。

由以上各學者對於自我控制的觀點,研究者認為自我控制是每個人基本的本 能之一,它包括了內在自我控制 (內控)、外在自我控制 (外控) 兩個面向,在兩 個面向中,又涵蓋了「衝動性」、「冒險性」、「低計畫性」三種基本因素,然而,

因為每個人從小到大所處的生活的環境各有不同,所具備的自我控制能力也會有 不同的高低程度。

二、自我控制的相關研究

兩岸相關學者針對自我控制的相關研究有限,研究者綜整有關探討自我控制 相關的期刊文獻,如:自我控制對兒童問題行為、家庭因素對兒童自我控制能力、

犯罪行為

偏差行為、風險行為 危害健康行為、毒品行為 高

問 題 行

低 自我控制 高 圖 2-1 問題行為症候群與自我控制之關係 犯罪學 (330 頁),許春金,2007。臺北:三民。

(31)

15

兒童自我控制能力、大學生自我控制能力與攻擊行為等。因此,將其依研究對象、

研究變項、研究方法及研究結果,摘要整理如表 2-3 所示:

表 2-3 自我控制相關研究摘要表 研究者

(年代)

研究

對象 研究變項 研究

方法 研究結果

溫淑盈 (2004)

板橋市某 二國小 448 名一年級 學童

家庭結構、功能、

自我控制

問卷 調查

1. 會造成兒童問題行為之主要因素 是自我控制層面,在家庭結構、家 庭功能面向中,與自我控制關係較 無相關且影響性不大。

2. 兒童的自我控制 (衝動性、冒險性 及低計畫性) 具有改變性。

林俊瑩 許順宗 林淑華 蔡郁臻 (2005)

臺北市高 中職學生 883 位

父母管教、自我控 制、社會網路、蹺 課行為

問卷 調查

父母管教、自我控制與社會網絡三類對 學生的蹺課行為有顯著的負影響。

邱顯良 (2006)

高雄監獄 受刑人 347

低自我控制 問卷 調查

1. 不同犯罪類型的受刑人之低自我 控制特質有顯著差異。

2. 區別不同犯罪類型分析對於衝動 性、冒險性、及易怒等三項特質之 區辨力各有不同。

邱顯良 (2006)

受刑人及 執法人員 計 469 人

低自我控制、神經 質、外向性

問卷 調查

1. 反社會性格愈嚴重者,其性格特質 愈有可能屬於衝動性高、喜好體力 活動、冒險刺激、脾氣易怒以及神 經質、外向性的人。

2. 其中受試者愈是屬於神經衝動型 及冒險外向型者,其反社會性愈 高。

高 晶 馬艳萍 (2008)

大連市明 星小學 三、四年級 124 人

獨立性、

自我控制

問卷 調查

1. 自我控制的發展存在性別差異,女 生的自我控制水平高於男生,差異 顯著,獨立性的發展不存在性別差 異,女生略高於男生,但差異不顯 著。

2. 獨立性和自我控制存在高度相關。

(表格續下頁)

(32)

16 表 2-3 自我控制相關研究摘要表(續)

研究者

(年代) 研究對象 研究變項 研究

方法 研究結果

鍾昭瑛 許文耀 (2008)

臺北監獄 的受刑人 288 位

自負特質、

攻擊行為、

自我控制

問卷 調查

1. 情境式自負特質量表比自戀性格量表對 攻擊行為與自我控制能力更具預測力。

2. 自負特質與自我控制能力具有顯著的相 關,亦即自負特質程度愈高,自我控制 能力愈差。

曹清國 楊 凱 (2008)

家庭因素、

自我控制

文獻 探討

1. 母親對孩子自我控制能力的認知影響著 兒童自我控制的發展與形成。

2. 父母控制模式是父母在教養活動中經常 用以控制、管理兒童的較為稳定的行為 方式。

3. 家庭因素中除了父母控制模式外,父母 管教行為 (如體罰,獎勵等)、父母教育 觀念、父母受教育水平、家庭收入等也 影響着兒童自我控制能力的發展。

莊耀嘉 (2009)

研究一:國 小五至六 年級 1,810 位,研究 二:研究一 國小男生 五年級至 國中二年 級 156 位

衝動性、

管控功能、

特質、

家庭因素、

自我控制

問卷 調查

1. 研究一:求樂衝動性與兒童犯行的持續 性最有關係,其他衝動性 (如情緒衝動 性)、特質 (如和善性) 與家庭因素,對 犯行之發展並無穩定效應。

2. 求樂衝動性可能透過對其他個性特質與 教養方式的不良影響,而加深其對犯行 發展的負面影響。

3. 研究二:求樂衝動性愈高者,愈可能在 國中階段遭警方逮捕。

蔡東霞 張冬梅 (2010)

兒童 (3-9 歲)

自我控制 文獻 探討

1. 兒童主體因素對其自我控制能力發展受 心理因素、情感因素等影響;客體因素 對其自我控制受父母教養方式、師生同 伴互動關係、社會實踐等影響。

2. 幼兒自我控制能力一個非常重要的影響 因素就是父母的教養方式。

3. 教師、家長、同伴等的榜樣作用同樣的 是兒童自我控制能力重要因素之一 陳 容

崔文肖 雷 浩 劉衍玲 (2012)

310 名大學

自我控制、

攻擊性行為 問卷 調查

1. 自我控制高組別總分高於自我控制低組 別,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自我控制總分與攻擊性行為總分呈顯著 正相關。

3. 自我控制各維度對攻擊性行為均具有顯 著的預測作用。

4. 自我控制與攻擊性行為相關密切,並對 其有顯著的預測作用。

資料來源:研究者自行整理

(33)

17

整理表 2-3 所述,茲將自我控制相關研究依研究對象、研究變項及研究方法 依序說明,並進一步探討研究結果說明如下:

(一) 研究對象

自我控制相關研究中,對象以學生、青少年居多,分別針對國小學童、高中 職學生及大學生進行研究 (林俊瑩、許順宗、林淑華、蔡郁臻,2005;高晶、馬 艳萍,2008;莊耀嘉,2009;溫淑盈,2004),受刑人次之 (邱顯良,2006;鍾 昭瑛、許文耀,2008)。

(二) 研究變項

因大部份的研究對象以國小學童及青少年為主,受刑人次之,所以研究變項 分別有研究家庭結構、家庭功能、自我控制與兒童問題 (溫淑盈,2004)、小學 生獨立性和自我控制關係 (高晶、馬艳萍,2008)、父母管教與自我控制及社會 網路對學生蹺課行為之關連續性 (林俊瑩等,2005)、自我控制論檢驗衝動性、

管控功能、特質與家庭因素在兒童至少年階段犯行發展 (莊耀嘉,2009)、大學 生自我控制與攻擊性行為的關係 (陳容等,2012)、低自我控制與神經、外向性 格特質關連性 (邱顯良,2006) 等。

(三) 研究方法

研究方法大都是以問卷調查法為主,文獻探討法次之 (曹清國、楊凱,2008;

蔡東霞、張冬梅,2010)。可見目前自我控制理論的相關研究仍以量化研究為主 要方式。

(四) 研究結果

本研究參考相關文獻,將影響因素分為家庭因素、攻擊性、低自我控制等方 面作探討,以下就有關研究說明如次:

1.家庭因素

溫淑盈 (2004) 研究家庭結構、家庭功能、自我控制與兒童問題行為中,結 果發現家庭結構、家庭功能對自我控制影響不大,而造成兒童問題行為之主要因 素為自我控制,與家庭結構、家庭功能較無關。其中自我控制對問題行為影響中 包含三種因素,分別為「衝動性」、「冒險性」、「低計畫性」。因此,兒童愈具低 計畫性、衝動性及冒險性傾向者,愈容易有問題行為發生。

曹清國、楊凱 (2008) 研究家庭因素對兒童自我控制能力研究中,兒童對於 概念的認識、行為的道德判斷、自我行為的控制和時間管理,都離不開父母的指 導與家庭環境的影響。母親對孩子自我控制能力的認知,影響著兒童自我控制的 發展與形成。父母控制模式是父母在教養活動中經常用以控制、管理兒童的較為 稳定的行為方式。家庭因素中除了父母控制模式外,父母管教行為 (如體罰,獎 勵等)、父母教育觀念、父母受教育水平、家庭收入等也影響着兒童自我控制能

(34)

18

力的發展。

蔡東霞、張冬梅 (2010) 針對兒童自我控制能力的研究分析指出,幼兒自我 控制能力一個非常重要的影響因素就是父母的教養方式,良好的父母控制方式,

對幼兒自我控制能力的發展有著積極的促進作用。父母控制模式可概括五種基本 形式:嚴厲控制、限制控制、要求控制、干涉控制和專斷限制。研究中引用楊慧 芳、劉金花在 1997 年的研究發現,父母管教態度與父母教育觀念也影響著兒童 自我控制能力的發展。另外,研究中亦提出引發自我控制或制止特定的行為中有 五項因素,包括:「抑制衝動行為」、「抵制誘惑」、「延緩滿足」、「制定和 完成計劃」、「採取適應社會情景的行為方式」等。

林俊瑩等 (2005) 針對父母管教、自我控制、社會網絡與學生蹺課行為研究 中,結果發現在父母管教方面對學生的蹺課行為有顯著的負影響。

2.攻擊性

陳容等 (2012) 對大學生自我控制與攻擊性行為的研究指出,影響攻擊性行 為的一個重要的内部變量結果即為自我控制,研究結果分析出攻擊性行為與自我 控制各維度,可以發現身體攻擊與自我情绪化、衝動冒險性二者之間存在非常顯 著的正相關 (p<0.01);自我控制總分與攻擊性行為總分呈顯著正相關 (r=0.60 , p<0.01)。自我控制能力低的人在面對外界不良刺激時,容易產生憤怒情緒,導 致攻擊性行為表現出來;而自我控制能力高的人,在面對相同處境時,能夠從多 方面考慮,用更温和、更周延的方式解決問題。若要減少大學生的攻擊性行為發 生,除了從外部環境中減少刺激來源外,還可以從大學生個體內部進行自我控制 能力的訓練提高自控能力,進而培養冷静分析問題的能力,減少衝動冒險行為。

在研究中自我控制包含 3 個向度:「衝動冒險性」、「自我情緒性」和「簡單化 傾向」。

鍾昭瑛、許文耀 (2008) 對性犯罪者的自負特質與攻擊行為及自我控制的研 究發現,情境式自負特質量表比自戀性格量表對攻擊行為與自我控制能力更具有 預測力。另外,在自負特質與自我控制能力兩者之間,具有顯著的相關連性,換 言之,自負特質程度愈高者,則自我控制能力就愈差。其中在自我控制量表中,

參考了 Tangeny 等人在 2004 年的文獻中認為,自我調控是一種個體本身內在性 的反應能力,能夠中斷個體不想產生的行為 (如衝動),也能夠抑制該行為發生。

3.低自我控制

莊耀嘉 (2009) 在衝動性、管控功能、特質與家庭因素對兒童至少年階段犯 行發展的研究中指出,從Wilson與Herrnstein在1985年《犯罪與人性》(Crime and Human Nature) 一書中,相關因素與犯罪性 (criminality) 之關係所得結論提到,

衝動性 (impulsiveness) 或低自制力應是使人終其一生有犯行較多的主因。研究

(35)

19

結果發現,在求樂衝動性與兒童犯行的持續性是最有關係的,其他如情緒衝動性、

和善性與家庭因素中,對兒童的犯行發展並無穩定效應,因此,「求樂衝動性」

在促發兒童犯行延續至少年階段的歷程中,扮演了相當重要的角色。研究中,衝 動性量表包括「低計畫性」、「低恆毅性」、「刺激尋求衝動性」、「情緒衝動 性」等面向。

邱顯良 (2006) 針對不同犯罪類型之受刑人低自我控制特質比較,研究中低 自我控制量表參考相關學者修編而成,量表內容包含:「衝動性」、「簡單工作」、

「尋求冒險」、「體力活動」、「自我中心」、「易怒」等六個向度進行研究。

研究結果在不同犯罪類型受刑人的低自我控制特質上有顯著差異;低自我控制特 質對不同犯罪類型受試者有顯著區別效力。

邱顯良 (2006) 在低自我控制與神經、外向性格特質關聯性研究結果發現,

反社會性格愈嚴重者,其性格特質愈有可能屬於衝動性高、喜好體力活動、冒險 刺激、脾氣易怒以及神經質、外向性的人。其中受試者愈是屬於神經衝動型及冒 險外向型者,其反社會性愈高。研究中將原來的低自我控制、神經質、外向性等 八個特質進行因素分析,結果重新命名三種類型因素,分別為:「神經衝動型」、

「自私自利型」、「外向冒險型」,其中「神經衝動型」及「外向冒險型」對反 社會性有相關,因此要對相關類型者分別發情緒管理與壓力調適之治療方案以及 發展適性的體能活動空間,以期能減少違犯行為發生。

綜合上述,兩岸對於自我控制的研究大多對兒童及學生與受刑人為對象來研 究,尚無針對單一休閒運動參與者為對象進行研究與探討,研究結果大多指出影 響自我控制的因素主要有:「低計畫性」、「衝動性」及「冒險性傾向」、「攻 擊性行為」、「父母的教養方式」、「家庭因素」等方面。因此,本研究的自我 控制層面將針對溫淑盈 (2004)、蔡東霞、張冬梅 (2010)、陳容等 (2012)、鍾昭 瑛、許文耀 (2008)、莊耀嘉 (2009)、邱顯良 (2006) 等學者研究中有探討到的「低 計畫性」、「衝動性」及「冒險性」三個構面進行探討。

(36)

20

第三節 偏差行為的概念與相關研究

本節首先簡要介紹偏差行為的概說與定義,接續介紹目前國內自行車參與者 可能產生的偏差行為類型,最後探討偏差行為相關研究。

一、偏差行為的概說

所謂的偏差,就是違反「規範」(norm) 的行為或外貌 (李力昌,2009)。早 在 19 世紀,犯罪學之父 Lombroso 就利用實證的方法,研究囚犯的身體結構,

而提出遺傳和偏差行為有關的說法 (黃俊傑、王淑女,2001)。偏差行為普遍地 存在於每一個社會裏是不可否認的事實,它對社會的危害的程度則不盡相同,每 一個社會總設法加以控制並糾正 (蔡文輝,2001)。偏差行為在一社會或社會環 境內與被認為「正常的」 (normal) 或為社會所接受的行為相背離的一切社會行 為。偏差行為包括犯罪行為,但其範圍遠較後者為廣。更進一步說,並非所有的 犯罪行為都被認為是偏差行為 (周業謙、周光淦合譯,2005)。

從社會層面探討,首先以涂爾幹的無規範 (Anomie) 理論來解釋,其主要內 容為:犯罪為社會必然常存的規則現象,偏差行為是社會結構的產物 (林山田、

林東茂、林燦璋,2009)。如果有某一個人或一群人不遵守或超越社會規範時,

他們就成為社會所必須加以管束或糾正的對象,在社會學裏稱他們為偏差者 (deviants) 他們所表現的行為即所謂偏差行為 (deviant behavior) (蔡文輝,2001)。

譚子文 (2011) 的研究中所指出偏差行為的定義為一定程度性及多向性行為的 反文化規範整體行為表現,而青少年偏差行為的發生與依附關係和自我概念息息 相關。偏差行為在墨頓的理論裏可以被解釋為一種社會所造成的行為,而非一種 常態的心理衝動 (蔡文輝,2001)。

二、偏差行為的定義

社會問題與偏差行為關係密切,所謂的偏差行為 (deviant behavior) 通常指 的是:「在一個社會或文化體系之內,有些共同接受或承認的行為標準,凡脫離 這個標準或與它衝突的行動,通稱之。」 (葉至誠,2001)。雷德爾 (Redl) 和華 田保 (Wattenberg) 認為學生發生偏差行為,是由於失去自制,所以最佳的矯正 技巧就是幫助學生控制他們自己的行為 (教育大辭書,2000)。Ennio (1993) 認為 違規與偏差並非只是單純由個體產生的行為,而是在「脈絡中的行為」(behavior in the context);也可以說兒童的偏差行為有時被視為一種受情境影響而產生的反 應 (引自謝曜任,2005)。

林俊瑩等人 (2005) 認為偏差行為代表著個人的行為違反學校、社會風俗與 法律的規範。王南詔 (2001) 對於兒童問題行為的定義指出,違反社會規範、一 般常態及法律規範之外顯行為 (引自溫淑盈,2004)。美國犯罪學界都能支持犯

(37)

21

罪學者 Nye 在 1958 年提到的觀點,認為家庭的關係對青少年偏差行為的影響比 起家庭結構來的重要 (引自侯崇文,2001,p.29)。周愫嫻 (2004) 的研究認為少 年偏差行為與家庭社會階級之間具有密不可分的關係;因此,社會階級無疑的對 少年所選擇的偏差行為具有決定性的影響。許多研究指出青少年偏差行為是起因 於家庭,因此,家庭因素對青少年偏差、偏差行為有顯著而重要的影響 (黃俊傑、

王淑女,2001)。謝曜任、徐西森在 2004 年的研究發現,兒童在不良的家庭氣氛 中成長,容易產生適應障礙及偏差行為 (謝曜任,2005)。許春金、蔡田木、鄭 凱寶 (2012) 的研究指出,青少年會因為受父母及老師的監控下降期間,通常會 依循自己的個性、價值觀,選擇自己志同道合的友伴,如偏差傾向者會找尋偏差 友伴,因此,與偏差友伴相處時間愈多者,偏差行為的次數及程度亦相對增加。

偏差行為是指該行為的表現,不能夠得到廣大的社會各團體所接納,脫離了 文化所能夠容忍、支持的標準,所顯現的行為。判定偏差行為的標準,是隨社會 規範及文化類型而有多少的不同 (葉至誠,2001)。以社會學的角度來看,存在 體育運動的社會偏差行為有下列結構根源:1.無法共容的價值觀 2.不一致的價值、

準則和結構限制 3.角色衝突 (許明彰,2005)。Baumrind (1978;1991) 指出親職 方式與偏差行為有關,也就是說父母對小孩的支持與鼓勵越多時,小孩就不會出 現偏差行為;父母對小孩在行為上的要求越多時,小孩也較少出現偏差行為,因 此,偏差少年的父母通常缺少上述兩種親職方式 (引自侯崇文,2001)。有些行 為在一個社會裏是允許或可接受的,可是在另一個社會裏卻可能被列為嚴重的偏 差行為 (蔡文輝,2001)。運動偏差行為即破壞、違背了運動體系的規範之行為。

在體育運動場合發生的偏差行為和在日常生活中的偏差行為一樣,是有其根源的,

有些時候是由於對運動規則不很清楚或互相矛盾,或是人們欠缺規則常識,無意 中發生的 (許明彰,2005)。蘇維杉 (2009) 的研究指出運動偏差行為大致可以分 為正面與負面兩種。兩種偏差行為從運動規則與規範的過低與過度遵從中區別。

然而,多數人大都會忽視正向的偏差行為,例如:運動員為了要追求永無止盡的 進步,必須為比賽犧牲,因此過度的訓練或冒險,往往容易造成傷害。

有關偏差行為的解釋定義除了社會學之外,通常涉及生物學、遺傳學、精神 醫學、生理學、心理學和犯罪學的領域,其中犯罪學中可追溯到 19 世紀實證學 派等人論點。由上可知,偏差行為在人類有社會型態的生活模式中就出現了,從 社會學中各學者的觀點與定義來說明偏差行為的定義是廣泛的,不容易清楚界定 出來,而且會隨著時空背景不同而有所改變。它包含了部分的犯罪行為,但有些 行為卻沒有觸犯法律的問題,所以亦不完全屬於犯罪行為,僅限於違反社會或道 德的規範。

數據

圖 2-1  問題行為症候群與自我控制之關係 ............................................................. 14  圖 3-1  研究架構圖 ....................................................................................................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Does perceived organizational support mediat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rocedural justice and organizational citizenship behavior”. Academy of Management

了⼀一個方案,用以尋找滿足 Calabi 方程的空 間,這些空間現在通稱為 Calabi-Yau 空間。.

專案執 行團隊

n Receiver Report: used to send reception statistics from those participants that receive but do not send them... The RTP Control

n Media Gateway Control Protocol Architecture and Requirements.

Digital PCR works by partitioning a sample into many individual real-time PCR reactions, some portion of these reactions contain the target molecules(positive) while others do

The meeting status analyzer use the sentence openers to extract and analyze the assertiveness and cooperativeness indexes for recognizing the group conflict status and

The major qualitative benefits identified include: (1) increase of the firms intellectual assets—during the process of organizational knowledge creation, all participa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