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根據研究結果顯示,自行車休閒參與者的自我控制能力愈高,愈能降低在參 與自行車休閒時的偏差行為產生,因此,本研究者提出以下幾點建議。

一、對政府或相關單位的建議

本研究建議主要以自行車休閒運動 (活動) 的面向切入,期望能提供相關單 位在爾後提升自行車使用率與降低自行車交通事故時的參考。

(一) 依據本研究結果,建議各地方政府及相關單位在各自行車道路網之沿線,

能廣設騎乘自行車基本注意事項之大小警示,另外在各處休息站 (點),除了 應有基本的設施外,亦設立騎乘時應注意之簡要事項,達到時時提醒、處處警 示作用,讓自行車使用者及參與休閒之民眾,降低騎乘時的偏差不良行為發生,

避免導致交通事故。

(二) 依據本研究結果,建議政府及相關單位增加各級學校自行車安全騎乘之

76

巡迴宣導活動,讓國人自小培養良好的騎乘需知,將預防騎乘時的不良行為深 植在心中,期能在日後於平時從事自行車休閒運動 (活動) 時能時時提醒自我,

注意騎乘安全以維自己及用路人的安全。

(三) 依據本研究結果,未婚是影響自我控制及偏差行為的重要因子,因此,

目前不婚族人口比例愈來愈高,相關單位除了要有完善的配套措施鼓勵國人成 家之外,另外應鼓勵增加辦理自行車聯誼活動,不應只局限舉辦單車成年禮,

如此,讓適婚年齡之民眾有多一項的休閒交流;對國家提升整體自行車使用率 的同時,自行車交通事故發生率降低才應能夠成為名符其實的自行車島。

二、對後續研究的建議

本研究雖已考量各研究面向,惟因各種限制因素在研究上未深切思維之處,

提供相關建議以供後續研究參考。

(一) 研究地區

本研究地區局限於高雄市的自行車休閒參與者,建議未來研究可以區分臺 北市、臺中市、臺南市等地區納入研究調查區域,進一步與本研究對照,將可 更加瞭解國人在自行車休閒時的自我控制及偏差行為影響之情形。

(二) 研究方法

本研究結果發現,自行車休閒參與者的自我控制會影響偏差行為的產生,

然而,影響偏差行為的因素多樣化,如:個人、家庭、學校、社會等,因此建 議後續研究可增加其他變項,以進一步探討各變項與自行車偏差行為之關聯 性。

77

參考文獻

一、中文部份 (一)期刊書籍

王曉雯、孫桂苓 (2008)。自我控制與不良行為的關係探討。沙洋師範高等專科 學校學報,5,49-52。

王怡菁 (2012)。自行車參與者遊憩涉入與休閒場所依戀關係之研究。嘉大體育 健康休閒期刊,11(3),54-65。

王義川、許添本、周榮昌、王華琪、林郁璇 (2011)。我國自行車政策之研究。

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委託之研究報告 (編號:RDEC-RES-099-021) 王建興、古雯婷、方怡潔 (2013)。大專運動員運動偏差行為之研探究。嘉大體

育健康休閒期刊,12(3),89-99。

中務博司主編、林庭語譯 (2003)。自行車健康享瘦。臺北:大展。

丹羽隆志、中村博司 (2009)。單車騎乘輕百科。新北市:瑞昇。

史憲文、叢大川 (2003)。自我控制和改造。臺北:新雨。

田秀蘭 (2005)。兒童衝動性格、未來期待、休閒活動與違犯行為之相關研究。

中華輔導學報,17,105-130。

朱瑞淵、陳梅君 (2010)。自行車參與者深度休閒與遊憩專門化之研究-以 美利 達單車消遙遊為例。智慧科技與應用統計學報,8(1),55-67。

李力昌 (2009)。休閒社會學。臺北:華都。

李晉豪、劉照金 (2011)。單車族休閒動機、休閒環境及休閒阻礙對休閒滿意度 的影響。雲科大體育,13,81-89。

李文傑 (2012)。偏差友伴與偏差行為:友伴的影響效果確實存在嗎?調查研究—

方法與應用,28,119-160。

李士範、張家銘 (2008)。運動偏差行為對於臺灣運動彩券投注標的決策影響之 研究。嘉大體育健康休閒期刊,7(3),174-183。

邱顯良 (2006)。不同犯罪類型受刑人低自我控制特質之比較研究。犯罪與刑事 司法研究,7,1-33。

邱顯良 (2006)。低自我控制與神經、外向性格特質關聯性之初探。中央警察大 學警學叢刊,36(5),147-168。

邱皓政 (2006)。量化研究與統計分析(3 版)。臺北:五南。

邱皓政 (2010)。量化研究與統計分析:SPSS(PASW)資料分析範例解析。臺北:

78

五南,14-6。

林俊瑩、許順宗、林淑華、蔡郁臻 (2005)。父母管教、自我控制、社會網絡與 學生蹺課形為之關聯性:以臺北市高中職為例。當代教育研究季刊,13(2),

81-108。

林忂良、林淑芬 (2006)。青少年撞球經驗對自我控制及偏差行為之影響。中華 民國大專院校 95 年度體育學術研討會專刊,276-281。

林淑芬、林衢良 (2008)。依附、自我控制、逸樂休閒和偏差同儕對偏差行為的 解釋模式-以中區大專院校一年級為例。運動休閒餐旅研究,3(1),141-155。

林淑芬、林衢良、李志峰 (2007)。性別、休閒參與型態與偏差行為關係之研究:

以苗栗市青少年為例。96 年度大專體育學術專刊,131-136。

林山田、林東茂、林燦璋 (2009)。犯罪學。臺北:三民。

林永森、黃文雄、陳寬裕 (2011)。自行車參與者活動涉入、場所依附與目的地 忠誠度關係之研究。臺灣體育運動管理學報,11(2),139-163。

林佩珊、賀湘邦、王以仁 (2012)。嘉義市國小高年級學童親子關係、自我控制 與其偏差行為之現況分析。家庭教育雙月刊,39,6-20。

林佑真、溫啟邦、衛沛文 (2007)。臺灣地區成年人之休閒運動行為與健康行為、

健康狀況、健康相關生活品質之關係探討。臺灣衛誌,26(3),218-228。

周業謙、周光淦 (2005)。社會學辭典。臺北:貓頭鷹出版社。

吳柳蓓 (2007)。親職教養、學校功能與青少年偏差行為相關之研究。家庭教育 諮商學刊,2,81-115。

吳明隆 (2003)。SPSS 統計應用學習實務:問卷分析與應用統計。臺北:知城數 位科技。

吳明隆 (2007)。SPSS 操作與應用:問卷統計分析實務。臺北:五南。

吳明隆、涂金堂 (2007)。SPSS 與統計應用分析。臺北:五南。

吳敬恩 (2013)。高中青少年運動參與、動機與偏差行為之相關研究。未出版論 文。國立臺北大學犯罪學研究所,臺北。

吳啟安、譚子文 (2013)。負面人際關係、低自我控制對青少年偏差行為的影響-接觸偏差同儕的中介作用。青少年犯罪防治研究期刊,5(1),35-62。

周愫嫻 (2004)。社會階級與少年偏差行為關係。犯罪學期刊,7(1),31-48。

胡凱揚、周嘉琪 (2005)。非行少年動起來!運動讓你找回自己。輔導季刊,

41(3),61-67。

紀俞民、張智傑、徐永億 (2011)。東豐綠廊自行車休閒運動參與者遊憩行為調 查研究。運動健康休閒學報,2,66-76。

侯崇文 (2001)。家庭結構、家庭關係與青少年偏差行為探討。應用心理研究,11,

79

25-43。

洪煌佳 (2001)。休閒運動體驗對青少年自我概念影響之初探。國立臺灣體育學 院學報,9,249-258。

洪義筌、吳龍山 (2012)。運動樂活島推廣-單車成年禮。國民體育季刊,41(1),

46-50。

高晶、馬艳萍 (2008)。3-4 年級小學生的獨立性和自我控制關聯系研究。沙洋師 院高等專科學校學報,6,86-89。

高曉光、蔡蘇南 (2009)。探討自行車休閒運動之價值。休閒保健期刊,1,

61-68。

高雄市政府工務局 (2012)。幸福輪轉大高雄。高雄市:作者。

高詩琴 (2013 年 5 月 21 日)。單車酒駕昨開兩罰單。聯合報,B1 版。

韋俊仲、楊菁倩 (2003)。大專生休閒活動參與之研究-以中州技術學院為例。中 州學報,18,204-216。

莊耀嘉 (2009)。衝動性、管控功能、特質與家庭因素在兒童至少年階段犯行發 展的角色:自我控制論的檢驗。犯罪與刑事司法研究,12,101-144。

曹清國、楊凱 (2008)。家庭因素對兒童自我控制能力的影響。中國青年科技,

174,57-59。

畢璐鑾、陳仲杰 (2006)。從事休閒運動之動機因素。大專體育,83,140-147。

陳康怡 (2012)。隱蔽青年之背景及自我控制與其進行偏差行為的研究。犯罪與 刑司法研究,18,1-35。

陳容、崔文肖、雷浩、劉衍玲 (2012)。大學生自我控制與攻擊性行為的關係研 究。中華行為醫學與腦科學雜誌,21(8),751-753。

陳慧如 (2004)。自我控制、青少年自我中心與偏差行為之關係。未出版碩士論 文,國立成功大學教育研究所,臺南。

連廷嘉 (2004)。高危險群青少年衡鑑量表編製及其應用之研究。未出版博士論 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

國立編譯館 (2000)。教育大辭書。臺北:文景書局。

許明彰 (2005)。運動社會學。臺北:華格那。

許春金 (2007)。犯罪學。臺北:三民。

許春金、蔡田木、鄭凱寶 (2012)。青少年早期偏差價值觀與偏差友伴接觸對犯 罪變化影響研究。青少年犯罪防治研究期刊,4(2),109-138。

郭進財、黃佩鈴、孫美蓮 (2011)。生活品質與工作滿意度之研究一以嘉義地區 自行車參與者為例。長榮運動休閒學刊,5,1-10。

郭芳君、譚子文、董旭英 (2011)。內在性自我控制、復原力對不同類型青少年

80

偏差行為之交互作用效應。教育與社會研究,22,1-37。

黃俊傑、王淑女 (2001)。家庭、自我概念與青少年偏差行為。應用心理研究,11,

45-68。

道路交通管理處罰條例 (2012 修正)。

道路交通安全規則 (2012 修正)。

溫淑盈 (2004)。家庭結構、家庭功能、自我控制與兒童問題行為之縱貫性研究。

犯罪與刑事司法研究,3,151-200。

趙光華 (2007)。荷蘭‧阿姆斯特丹。臺北:太雅。

張進輔、馮維 (2002)。心理學。臺北:新文京開發。

葉至誠 (2001)。社會學概論。臺北:揚智。

劉淑燕、林玉茹 (2005)。偏差行為少年與一般少年之休閒心理特質與復原力之 相關研究。中正教育研究,4(2),37-56。

鄧宏如、葉珮如 (2012)。休閒涉入與地方依附之研究-以新北市八里左岸自行 車道為例。休閒保健,7,9-18。

鄭峰茂、許龍池 (2011)。自行車休閒運動參與行為模式之研究-以高雄市自行車 道為例。屏東教大體育,14,468-485。

蔡文輝 (2001)。社會學。臺北:三民。

蔡東霞、張冬梅 (2010)。兒童自我控制能力的研究綜述。世紀橋,11,

121-123。

謝曜任 (2005)。國小兒童偏差行為與其學校經驗相關之初探研究。高應科大人 文社會科學學報,2,249-272。

謝旻凱、蕭嘉惠 (2011)。體育活動介入中輟生輔導之探討。海峽兩岸體育研究 學報,5(2),59-70。

譚子文 (2011)。臺灣地區高中生依附關係、自我概念與偏差行為關聯性之研究。

青少年犯罪防治研究期刊,3(1),41-80。

譚子文、張楓明 (2012)。緊張因素、接觸偏差同儕及低自我控制與青少年偏差 行為關聯性之研究。臺中教育大學學報:數理科技類,26(1),27-50。

譚子文、范書菁 (2010)。依附關係、參與傳統活動、社會緊張因素與臺灣地區 青少年外向性偏差行為及內向性偏差行為關聯性之研究。輔導與諮商學報,

32(1),17-42。

魏永村、陳昭彥、曾銀助 (2003)。青少年休閒教育發展趨勢之探討。92 年度體

魏永村、陳昭彥、曾銀助 (2003)。青少年休閒教育發展趨勢之探討。92 年度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