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問題背景與動機

本章分為三節,分別就研究問題的背景與動機、研究目的與問題以及研 究限制提出界定與說明。

第一節 問題背景與動機

人無法依賴自己單獨的力量而生存,互助與互賴可說是社會生活的本質 和必要條件。在傳統的原始社會中,人們的需求是靠一些直接和非正式的方式 來維繫。例如那些生活在同一社區的人,彼此都很熟悉,一但有人有些什麼問 題,很快大家都會知道,熟識的鄰居、商家或有錢的企業主就會提供足夠的食 物、金錢或照顧工作。社會福利的出現可溯及過去對弱勢者提供的服務,這種 互助的協助包括早期基督教教會對於貧病孤苦者所提供之照顧和救援。但是到 十七世紀伊莉莎白濟貧法案頒布之後,政府才正式介入,當時的主要工作放在 對老年人和貧民的照顧與教養工作(曾華源,2003)。

社會福利領域運用志工提供服務,已經有很長的一段歷史,例如:歐美 的志願服務就具有「公民參與」與「社區」的概念(曾華源、曾騰光,2003)。

因此志願服務往往扮演著為他人解決問題或維持社會功能的角色。中國的儒家 思想,自古即有「人飢己飢,人溺己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 人之幼」的倫理觀念,佛教思想中更以「慈悲為懷」、「普渡眾生」為其宗旨

(白秀雄,1980 )。所以我國的傳統慈善事業是以個人情感為出發、不定期 的助人行為,其精神在於要關心社會大眾。但隨著社會不斷發展,志願服務的 內涵,自發和互助的精神雖並未改變,但現在已擴大到參與活動的組織化(蘇 瑞琴,1998)。因此志願服務已經慢慢不再是單純的的行善行為,故對於志工 的動機可再做深入的研究。

此外,現今障礙者在我們的社會不可否認是弱勢族群,從人類的發展階段 而言,福利對象有所謂的兒童、青少年、婦女、老人、貧窮、障礙者福利等;

而弱勢是一個相對的名詞,比較一般人,兒童、未成年青少年、婦女、老人是 較成人或男人弱勢;而障礙者則也可能發生在這些弱勢者身上,如障礙兒童、

障礙青少年、障礙婦女、障礙老人,甚至是貧窮障礙者,因此更成為弱勢中的 弱勢者(周月清,2001)。

為了提供身心障礙者在物質及精神生活所必須的一切措施,滿足身心障礙 者在日常生活中最大的需求,所以藉助於教育及福利措施,讓身心障礙者潛能 得到最大的發揮(黃志成、王麗美,2000)。至於身心障礙者的生活照顧則以

「機構養護收容」為最優先(詹火生、林萬億,1991)。因此很多中、重度的 身心障礙者都會被送往養護機構來進行照顧及訓練。由於照顧身心障礙者需要 專門的技巧及高度的耐心,所以在有限的經費及人力的限制下,養護機構開始 招募鄰近地區的居民們加入志願服務的志工團隊。

但照護身心障礙者並不像照顧一般的小孩或老人一樣,甚至也和一般醫院 中照顧病患的方式不同。以稚齡的院生為例,他們和正常的孩子一樣都處於正 在積極學習的年紀,不過由於先天上的學習能力限制,所以照護及教育他們的 人要比一般人花更多的心力,而且有時也必須長期承受無法達到教學目標的挫 折感。醫院中的病患,因面臨立即的重大傷痛,所以醫院志工的任務通常是給 於病患身體上的醫療輔助服務及精神上的支持安慰為多,主要是希望病患能早 日康復(黃國城,2003;楊勝任,2003)。至於安寧病房中的志工,則是要分 擔病患及家屬即將面臨生死離別的傷痛(蘇秋雲,2002)。因此照護服務殘障 服務志工必須學習如何和身心障礙者相處,院生們可能是情緒上有障礙、行動 上有障礙或是與人接觸互動上有障礙,這些複雜多樣的障礙都在考驗著志工們 的耐性。所以在照護院生時,志工們必須要學習很多的服務技巧、醫療輔助技 巧、和他們建立最好的信任關係並相信他們有一天一定能夠學好如何照顧自 己,有這樣的積極想法才能真正去幫助院生。因此本研究希冀透過和志工們的 訪談,來呈現志工們照護經驗的完整脈絡。

近年來國內研究生命意義及價值觀的論文有增加的趨勢,在全國博碩士論 文資訊網中鍵入關鍵字「生命意義」及「價值觀」時,共有80篇相關論文,有 以高齡者、教師、青少年、癌症病患、慢性病患、在校學生及志願服務工作者 等等為研究對象,其中以志願服務工作者為研究對象的論文有:佛教生死服務 志願工作者之生命意義追求歷程(林鳳榆,2004);安寧照顧志工照護經驗及 其生命意義之探討(蘇秋雲,2002);醫院志願服務對志工生命價值觀的影響 研究(楊勝任,2003);高雄市醫院志工幸福感、死亡態度與生命意義感之相 關研究黃國城,2003)。經由以上的研究整理中發現,並未有論文來研究照 護身心障礙者志工的照護經驗和生命價值觀。其實志工在參與照護服務時,不 僅身心障礙者的生活獲得改善,其實志工本身在心理層面上也或多或少會有所 改變。

為了讓弱勢族群能擁有良好的生活素質,國家政府及一些私人慈善機構都 積極地提供最好的服務,讓身心障礙者能適應並學習如何地生存下去。但是在 經費有限、專職人員人力不足的情況下,志願工作者的參與便是非常重要的問 題解決方式。不過目前全省的社會福利志願服務隊員根據內政部統計資訊服務 網的統計數字只有71443人,而且這些人員並非是全部投入在照護身心障礙 者,以總服務時數3,137,370小時,身心障礙福利服務時數只有232,274小時,

約只佔7.4%來看,照護身心障礙者的福利服務仍嫌不足(內政部,2006)。

針對志工的研究論文不在少數,如研究與志願服務工作者的態度有關的研 究(林秀英,2004;陸金竹,2003)、對志工訓練或服務成效的評估研究(王宗 媛,2001;范美翠,2004;謝文亮,2002)、對志願服務組織體系的研究及參 與志願服務對志工影響的研究(黃志弘,2004;賴學仕,2001)。以上這些研究 大部分都是以量化問卷調查為主要研究方法。不過對於志工本身的照護經驗、

心情感受、心路歷程、對生命意義價值的體認、面臨的困境及支持他們持續擔 任志工的因素等等的論題,卻都不是量化式的研究方法及數據統計所能完整呈

現的,故研究者採用不同的研究方式--質化研究,希望能夠真正探知志工們內 心最完整最真實的想法,深入了解其內在的觀點並做出最接近其想法的豐富詮 釋。而且多數以志願服務為研究主題的論文,所選擇的研究場域大部分以醫 院、學校、老人安養機構、宗教慈善組織為主,較少選擇以照護身心障礙的私 人慈善機構為研究場域。而本研究會以照護身心障礙者的彰化縣二林喜樂保育 院為研究場域、機構中的志工們為研究對象,首先是因為喜樂保育院從一開始 就是收留肢體障礙的小兒麻痺患者,而且在近幾年轉型後也都是收容重度以及 極重度的身心障礙者,以這樣從一開始就堅持為海口地區的殘障弱勢族群服務 的機構,將是很具代表性的。另外喜樂保育院的志工組織直至目前為止,成立 已經十年,當中不乏從一開始就服務到現在的組織元老,也有新生代熱心服務 的年輕志工們,志工組織的發展是已經臻於完備的。所以本研究希冀能夠更了 解喜樂機構中的志工為何會選擇擔任殘障服務志工、他們如何為身心有障礙的 朋友們提供完善的服務以及在服務過程中面對弱勢的身心障礙者,自己內心對 生命價值觀的看法。更希望能藉著研究來體會志工們所付出的愛心及耐心,讓 更多願意奉獻自己時間、精神及勞力的朋友對於照護殘障者服務有初步的了 解,期待更多人投入這樣的服務工作。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研究問題

基於上節之研究背景與動機,本研究處在身心障礙照護志工的立場,透 過文獻資料、參與觀察及深度訪談的方式,來分享這一群參與照護工作之志工 如何面對這群沒有自主能力的院生以及接觸院生後對生命的一些省思與感受 的過程,希望能透過志工們和身心障礙的院生們相處過後所延生出的價值觀與 力量,重新思索生命存在的意義。

研究中探討喜樂保育院志工的參與動機、照護經驗以及參與服務工作後

價值觀的轉變與對生命意義之體認,並運用質性研究的深度訪談法,以了解志 工們實際上的工作經驗及內心的想法,且以此為未來想加入照護身心障礙者的 志工們及相關養護機構要成立志工組織時的參考。希望讓政府及社會大眾更重 視志工們的付出與感受,讓更多想加入志工行列的人能對此一服務工作有先一 步的認識,並做好心理準備,面對往後的各種挑戰及困境。

本研究主要目的是希望從身心障礙養護志工們親身到服務機構時的實際 照護經驗、真實的心情感受與成長、對生命價值意義的體認與轉變以及支持他 們持續擔任志工的因素等面向來進行深度的研究,而據此所提出之研究問題如 下:

一、 喜樂志工的參與動機?

二、 喜樂志工在服務過程中的工作內涵及工作態度的轉化與心理調適為何?

三、 讓喜樂志工持續參與志願服務工作的因素?

四、 擔任喜樂照護志工後,對志工本身的成長、生命價值觀產生何種影響或

四、 擔任喜樂照護志工後,對志工本身的成長、生命價值觀產生何種影響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