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壹章 緒論

現代人越來越注重所謂的養生觀念,也比以前懂得健康的重要性

,更會特別注意影響身體健康的危險因子,所以為順應現代社會的發 展與世界衛生醫療進步的情勢,不管是東西方國家對於健康的問題都 已經明訂所謂的健康指標或衛生指標。過重與肥胖一直以來就是大家 一致關注的健康課題,許多研究調查顯示,一般肥胖者最容易得到的 疾病常見的有高血壓、心臟病、腦血管疾病等,而這些疾病都是增加 死亡率的危險因子,所以降低「高體位」儼然成為降低罹病率並提升 身體健康的不二法門,因此本研究之目的在瞭解高身體質量指數青少 年的運動行為的現況,並且探討個人背景、社會心理變項與運動行為 階段的關係及差異,調查結果期能作為學界及業界之參考。

本章主要針對研究問題背景及相關議題的設定進行探討,共分成 七部分,第一節為問題背景;第二節為研究目的;第三節為研究問題;

第四節為假設;第五節研究範圍與限制;第六節為名詞操作性定義;

與第七節研究的重要性。

2

第一節 問題背景

世界衛生組織(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WHO], 2009)將過重

與肥胖視為一種慢性病徵,體重過重或肥胖已經成為一種國際共同的 健康課題,更是全世界的流行病,WHO(2009)指出從 2000 年起,

成人過重比率超過三億人口,且2005 年全世界至少有 2000 萬 5 歲以 下兒童為過重,並預估2015 年過重成人為 23 億人,屆時肥胖成人將 有7 億多人,比 2005 年過重預測人數多了 7 億,肥胖人數多了 3 億,

皆呈現倍數成長;過重與肥胖的持續增加與糖尿病、心血管的疾病、

中風、高血壓和某些癌症等慢性病有關。美國糖尿病協會(American Diabetes Association [ADA], 2009)在 2007 年已診斷出罹患第二型糖 尿病患者十人當中有九人是過重,並認為過重是糖尿病的危險因子。

行政院衛生署(2008)所公佈 2007 年最新公布國人十大死因

統計有惡性腫瘤、腦血管疾病、心臟病、糖尿病、高血壓等疾病都與 過重有直接或間接相關,這些疾病都是影響健康、增加死亡率的危險 因子。美國疾病控制與預防中心(Centers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CDC] , 2004)認定 6 種在童年及青春期出現的主要健康危 險行為中,不健康的飲食行為及不適當的運動都與造成死亡有關。

從國外資料中發現肥胖症確實有流行的趨勢,美國衛生與健康公

3

眾服務部(U.S. Department of Health and Human Services [HHS], 2000)在提出的 2010 年健康白皮書中指出 1988~1994 年 6~19 歲學

生過重及肥胖的人數比率為11%,超過 20 歲比率則為 23%。

Hedley 等(2004)指出美國 2001 年至 2002 年國家健康與營

養調查資料發現從12 到 19 歲的青少年估計有 16%為過重;且過重 比率逐年增加。美國心臟協會(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 [AHA], 2009)指出美國 2004 年有超過 900 萬個 6~19 歲的學童及青少 年是過重的,CDC(2008)指出過去 30 年中,不管是成人與兒童,

過重與肥胖的情況明顯地增加,2005~2006 年有超過 34%的 20 歲以

上的成年人是肥胖的;以1976~1980 年時期與 2003~2004 年時期相 比較,2~5 歲的孩童過重比率從 5%增加到 13.9%;6~11 歲的青少 年的過重比率從6.5%增加到 18.8%;12~19 歲的年輕人過重比率則 從5%增加到 17.4%。HHS(2000)預估美國到 2010 年有 20%的兒 童將是肥胖的,而過重青少年有將近70%的機會成為過重成年人,因 此明訂2010 年健康白皮書的重要指標之一為 6~19 歲學生有過重及 肥胖的人數比率降低為5%,20 歲則為 15%。

在臺灣的研究資料顯示,國家衛生研究院(2000a)發現世界各 國之肥胖人口皆有增加的趨勢,西方國家之情況明顯比亞洲國家嚴 重,臺灣肥胖盛行率雖不比歐洲國家嚴重,但中年肥胖有明顯增加趨

4

勢,行政院衛生署(2005)所發表的「台灣地區2010年衛生指標白皮 書」中,表列30項衛生指標,第20項指標:肥胖盛行率,13~19歲青 少年肥胖盛行率為4~17%,而年齡層13~14歲盛行率最高。教育部

(2005)94學年度國中小學生健康狀況調查報告指出國小學童體位過 重,顯示各年級男性體位過重比率皆高於女性且逐年級而增加;國小 學童體位肥胖顯示:男性部分各年級體位肥胖有逐年級而增加之趨 勢,女性部分則從小一、小二、小三之各年級肥胖比率逐年級而增加,

但小四、小五、小六年級肥胖比率有趨緩及下降之趨勢,而國中的報 告結果體位過重部分顯示:各年級男性體位過重比率皆高於女性,整 體男女性體位過重比率有逐年級下降之趨勢。在體位肥胖部分顯示:

各年級男女性體位肥胖率最高者皆集中於國二,且各年級男女性體位 肥胖比率,以國三女性下降幅度比率為最大。教育部體育司(2002)

發現台灣青少年身體質量指數逐年增加,男生增加幅度比女生高(表 1-1)。許秀鳳(2004)彙整1990年至2003年歷年臺灣地區青少年肥胖

盛行率調查研究發現近幾年來青少年肥胖盛行率明顯上升,由此可知 瞭解青春期肥胖情況的急迫性,因為可預期80%的青少年肥胖很可能 進而形成成人肥胖(Abraham, Collins, & Nordsieck, 1971;Sara A. Pyle, S.A., 2006),且青少年在青春期的生理及心理都有其異於其他成長 期的變化,可塑性更是大於其他時期,所以更需要重視過重青少年這

5 療資源;CDC(2008)2000年美國防治肥胖症估計花費大約1170億元。

在臺灣方面,蔡文玲(2005)研究過重對臺灣人健康問題的影響,

6

其結果顯示不論性別,過重與高血壓、高膽固醇等疾病有高比例的相 關;張育菁(2005)在臺灣過重對醫療利用之影響研究結果顯示,

過重者比正常者較多利用醫療上的相關資源,換言之就是過重者越多 社會醫療成本的支出也越多,以現今社會的狀態,為能有效運用社會 醫療資源,更必要讓社會大眾多瞭解過重的狀況,以便防治過重及肥 胖所帶來的負面效益。

在瞭解過重與日遽增的情形下,須進一步探究正確的體重控制策 略,莊博雯(2006)對於四到六年級肥胖國小學童體重控制行為意向 與健康信念、自我效能之研究發現,肥胖學童實施控制體重的意願以 及可得到利益成正相關,運動行為自我效能越高,越有意願參與體重 控制;鄭麗璣(2003)不同對象則有不同的減重策略,例如:以飲食 與運動減重方案針對過重國中生也有達到減重效果;孟儀華(2003)

以運動-飲食行為控制策略介入對過重高職智障學生,研究結果能達 到減重的成效;林素玲(2002)對於過重成人的減重研究發現,過重

容易造成血壓及血液分化值的異常,以營養教育搭配運動介入能有效 改善血液生化值。進一步探究運動成效的研究指出,曹德弘(2001)

運動對全身體脂肪分佈與內臟脂肪的影響研究結果,以慢跑最能有效 減少各部位身體脂肪,且長期規律慢跑可顯著地降低內臟脂肪體積;

紀依盡(2006)對高體脂女大學生運動行為影響因子及肥胖變化之研

7

究結果發現,健走對運動行為影響因子及肥胖改善具有正向效益;綜 合以上可知,對於青少年最理想之體重控制機制應以控制飲食及運動 介入相輔進行方能達到預期效果,不過青少年正值「青春期」的階段,

也是身體的快速成長期,由於生理的自然需要,導致攝取食物的需求 量增加,且大多為了升學課輔多以靜態活動為主要生活型態,如果以 改變飲食為策略,在攝取食物上給予限制更會造成營養不良,影響生 長發展,所以青少年要體重控制達到成效,應著重於「運動」方面,

方進隆(1993)也指出運動就是減肥或控制體重最重要且最有效的方 法之一。

在不同時期比較不同體重之青少年運動狀況研究結果相同:高年

級肥胖與非肥胖國小學童的身體活動量相比,非肥胖學童之身體活動 表現較佳,而肥胖學童研究顯示為低身體活動量(丁文貞,2001);

男女國小六年級學童正常或過輕的學童身體活動量顯著優於肥胖者

,不同性別在規律運動習慣的比率上,男肥胖學童明顯低於正常、過 重學童,女肥胖學童顯著低於正常、過重學童(劉明賜,2003);正 常國中生比過重肥胖國中生運動頻率較高(邱秀珍,2004);非肥胖 國中生之身體活動量大於肥胖國中生(許秀鳳,2004);有六成肥胖 學童及七成體位適中學童未達教育部中等費力身體活動量210 分鐘

,未有任何身體活動的肥胖學童比率高於體位適中學童(范瑞瑩,

8

2008)。由此可得知過重肥胖青少年的運動狀況比一般青少年較差,

如何增加過重肥胖者的身體活動是促進健康體位極為重要的目標之 一,也是本研究最重要的目的。

美國HHS(2000)所提出的 2010 年健康白皮書訂定了 22 個主 要健康目標,第3 個健康目標為:規律身體活動,建議以每天規律身 體活動來改善健康,明確指出規律身體活動的重要性。教育部(2005)

指出94 學年度大約有 300 萬名的學生沒有養成規律身體活動的習慣

,近五成的學生沒有達到健康體位的標準,和亞洲其他國家相比,我 國學生的體能狀況也是逐年下降。因此針對國中生的健康狀況,建議 多增加身體活動量來增進健康,而且對於學生而言,能主動增加運動 的機會,是維持健康的重要關鍵,而健康狀態是影響學習及生活品質 的重要因素,這時學校在學生及教職員工的健康促進上就扮演非常重 要的角色,要將促進健康化成具體行動就需從教育政策方面開始著手

,以兩次基本學測代替舊式的聯考,是減輕學生學業負擔,解除升學 壓力的開始,教育部(2005)所明訂的學校體育政策也積極鼓勵多辦 有益健康的活動,如一校一團隊、一人一運動或是推動新式健康操都

,以兩次基本學測代替舊式的聯考,是減輕學生學業負擔,解除升學 壓力的開始,教育部(2005)所明訂的學校體育政策也積極鼓勵多辦 有益健康的活動,如一校一團隊、一人一運動或是推動新式健康操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