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跨理論模式與身體活動之相關研究

本節針對跨理論模式與身體活動的相關研究加以論述,共分成二 小節,一、跨理論模式的理論基礎;二、跨理論模式的研究。較常用 於改變健身運動行為的理論模式包含跨理論模式、健康促進模式、健 康信念模式、自我效能理論、驗證計畫行為理論等五種,本研究將針 對跨理論模式與身體活動對於過重青少年之運動行為,分述如下:

28

一、跨理論模式的理論基礎

卓玉蓮(2002)跨理論模式之理論架構已被證實具有良好之構念 效度及內部一致性和再測信度,並已被應用於青少年之行為改變者。

跨理論模式的內容架構,提供青少年行為改變時有效的評估,三個面 向為How:過重青少年如何參與(過程)?When:過重青少年在何 時參與(階段)?What:過重青少年參與什麼類型(層次)?TTM

之決策理論可衡量過重青少年本身贊同或反對某一行為的改變,或是 某一行為改變帶給過重青少年的益處(pros)與損失(cons)的評估:

1.知覺運動利益(與身體活動成正相關) 例如:身體健康、控制體 重、精神愉快等。2.知覺運動障礙(與身體活動成負相關)例如:生 病、時間、氣候、缺乏同伴等。

彙整卓玉蓮(2002);盧俊宏(2005)與Prochaska(1997)等文 獻,研究指出跨理論模式是由Prochaska和Diclemente二位於1982年所

發展出來,從早期用於戒菸行為,接著則應用於健康行為、運動行為、

規律運動行為及身體活動上。跨理論模式內容(圖2-1)分成四大部 分:1.改變階段 2.改變方法 3.決策權衡 4.自我效能,首先行為改變 又分成五階段,以下依各期加以闡述:

29

2-1 跨理論模式內容

(一)改變階段(The Stages of Change)

1.無意圖期(Precontemplation Stage)

代表個人沒有意願改變現狀或是現在的行為,並且絲毫不關心跟 自身相關的問題或行為,也可以說是無思期,因為處於本期的人沒有 改變的想法,更對有益於本身的行為模式不關心、不思考,甚至於排 斥,一般要改變這些人往往需要費更多時間、方法及耐心,而用對方 法才能讓其改變。

2.意圖期(Contemplation Stage)

代表個人已有意識到問題,開始思考問題,也可稱為思考前期,

比起無意圖期,此期的人對於問題已經意識到,並瞭解其存在的意 義,在將問題做出分析後,仔細思考行為改變後的利害得失,雖然考 慮後不會立即改變,但是行為改變的想法已開始發酵。

3.準備期(Preparation Stage)

處於本期的人是經過思考而擬訂計畫,近期內預定要實行行為改 變,並且在計畫中設定目標。不管是何種目標,以可達成及具測量性

跨理論模式

改變階段 改變方法 決策權衡 自我效能

Bandura社會認知理論 Janis and Mann決策

30

為準則,事前的諮詢及準備是必要。

4.行動期(Action Stage)

代表本期的人已開始實行計畫,依計畫所安排的時程逐步執行,

並按照相關指導要則,朝既定目標進行,以規律運動為例,其運動原 則為每週3 天,每次採低強度,運動達 30 分鐘以上,此象徵行為已 經改變,一般行為改變的原則持續能達到六個月以上,就有機會到達 下一個階段。

5.維持期(Maintenance Stage)

處於本期的人需持續行為改變達六個月以上,甚至到五年以上,

並且進一步預防心理或生理的改變減弱,所加強的重點是對於動機的 強化及持久性提升。

以上這五期為行為改變階段,以各期的行為改變之變化來瞭解研

究對象的運動行為表現,藉以分析研究其行為改變的情形。另外也有 部分研究者先增第六期,也就是終止期(Termination Stage),一般 已維持正面行為改變六個月以上,甚至超過五年,負面的行為已消 除,成功達到行為改變,重要的是將其行為成為生活的習慣,此為行 為改變計畫的最終目標。

(二)改變方法或過程(The Processes of Change)

改變的方法包含有十個,其各方法的內容敘述如下:

31

1.意識提升(意識覺醒)(Consciousness Raising)

對於問題的相關事實有所認知,例如:找出減重的問題,問題出 在飲食不均衡,那就去瞭解食物的成分、哪些食物會吸收變成脂肪囤 積,問題出在運動量太少,那就去瞭解哪些運動可消耗較多的能量,

哪些運動對減重有幫助等等。

2.情感喚醒(情感激發)(Emotional Aroual、Dramatic Relief)

在教學的過程中,有分成認知、技能、情意三部分,也就是創造 情境、引起動機,再來親身體驗,瞭解教材,進而轉化陶冶情操,以 對問題的親身體驗,來激發其感動,例如:看到因肥胖所帶來的副作 用而導致死亡的案例等。

3.環境再評價(環境控制)(Environmental Reevaluation、

Environmental Conrtol)

重新創造一個環境來改變現有狀態,例如:房間掛滿肥胖者的照 片、周遭擺滿運動的健身器材等,都是希望能影響自身的行為來達到 改變的目的。

4.社會支持(社會解放)(Social Liberation)

如同環境一樣,社會的軟硬體也提供了一些協助,或許能讓行為 改變更容易進行,例如:廣設運動公園,多辦理體育活動等增加運動 人口,減少坐式生活的人口。

32

5.自我再評價(Self Reevaluation)

自己最瞭解自己,透過自我的對話,勇於面對自己,並一一檢視 自己的行為,透過自我分析,才能進而找到解決方法,除此之外最重 要的是先要具備堅定的意志。

6.刺激控制(監控)(Stimulus Control、Monitoring)

將影響行為的危險因子移除,可降低行為的再發生率,例如:減 重的方式之一就是控制飲食,三餐以外的時間避免接觸食物。

7.幫助關係(同儕協助)(Helping Relationship)

有可以傾聽自己聲音的朋友,協助支持改變不健康的行為。

8.情境替代(行為置換法)(Counter Conditioning、Countering)

當誘發出不健康的行為,轉換從事不同的的行為模式來代替,例 如別人在下午茶吃點心,就以運動時間取代。

9.酬賞(Reinforcement Management、Rewards)

獎勵是最有效的方式,也是最受歡迎的方式,但是以需配合運 用,如果變成浮濫,將失去原本的用意。

10.承諾(自我解放)(Commitment、Self Liberation)

在準備期中,擬定相關計畫並設定目標,與他人分享,進而提供 建議,像是一只合約,對自己也對別人負責。

過重青少年較缺乏運動,也較無意願運動,應多處於運動行為改

33

變前三階段,可配合TTM理論之改變方法介入:意識覺醒、社會支持、

情感喚醒承諾、自我再評價等五種。

(三)決策權衡或衡量決定(Decisional Balance)

此概念主要是瞭解行為的改變,源自Janis與Mann(1977)的決

策理論,其行為改變包含八個權衡概念,跨理論模式採納權衡點之好 處及壞處(Pros & cons),將其好處稱為行為之利益(知覺利益),

壞處則稱為行為之障礙(知覺障礙),以探究行為改變階段與權衡利 弊得失的相關(Prochaska等,1992)行為改變在自我衡量後如「利益」

大於「障礙」,則行為改變將容易進行,如「障礙」大於「利益」,

則行為改變將有可能停止。以運動行為為例,運動後會使人身心愉 悅、增進健康、減少生病此為運動利益;如運動後容易造成運動傷害、

體力透支、身體流汗不舒服等為運動障礙,兩者結果相比較,如評估 利益重於障礙,那將會產生運動行為;反之,則減少或停止行為。

國內針對身體活動的研究:卓玉蓮(2002)研究對象國中生實驗 組的身體活動階段進展情形,經實驗介入後與控制組無顯著差異,知 覺運動利益以影響健康居多,知覺障礙則以時間缺乏主要影響因素,

結論是國中生在運動改變階段的行動期及維持期之比例低於國外研 究,行為改變應朝縱向長期追蹤研究。陳秀娟(2005)則是研究對象 國中生因不同背景因素在運動行為階段上有顯著差異,結果發現國中

34

生的運動階段以準備期最多,無意圖期最少,有參加體育社團或校 隊,有較高的運動自我效能,五個不同運動階段在運動自我效能、知 覺運動利益、知覺運動障礙及運動社會支持方面,有顯著差異。黃婉 茹(2003)研究對象行政院女性主管年齡越輕,知覺運動障礙越高,

使用運動行為改變方法頻率因不同背景因素而有所差異,建議女性選 擇簡單較不費力,時間及場地具彈性的活動。張碧芳(2003)研究對 象大專女性具備高知覺運動利益及知覺運動障礙,使用運動改變方法 的頻率較低,最常運用情感喚起的方法。年齡越高知覺運動障礙也越 高。因此,可知利益與障礙是在討論決策權衡時的重要關鍵。

(四)自我效能(Self-efficacy)

盧俊宏等(2005)將自我效能定義為:個人對自我完成特定行為

的一種能力判別,也是一種個人能有效完成特定目的所展現的能力表 現。此理論源自Bandura(1986)的社會認知理論的核心理論,自我 效能是動態的概念,Bandura(1989)指出:自我效能通常會經由動

機處理的共同作用,影響一個人的認知能力。所以個人動機的強度會 受自我效能的信念影響。

一般而言,自我效能理論又可分成效能預期及結果預期,效能預 期就是自我衡量能力能成功預測行為表現,結果預期則是個人對行為 造成的的既定成果所產生的預測(Bandura,1977)。以運動行為為例:

35

當學童認為自己可以達到每週至少3次(天),每次(天)20分鐘以 上的運動,程度以中等強度為原則(狀態:身體出汗)的運動 ,此 預期就是效能預期;在達到此規律運動行為後,同學及朋友皆視學童 為榜樣,父母也因此稱讚並獎勵,也因為如此自己維持了很好的體態

,此預期則稱為結果預期。

江衍偉(2004)以研究國小女教師為對象年齡越大運動自我效能 越高,年紀越長,參與運動項目越多,使用改變方法的頻率也就越高。

女教師有高知覺運動利益,但運動自我效能比較低,透過團體運動較 能提升運動行為階段。宜採縱貫性研究,探討影響改變階段之間的因

女教師有高知覺運動利益,但運動自我效能比較低,透過團體運動較 能提升運動行為階段。宜採縱貫性研究,探討影響改變階段之間的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