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跨理論模式應用於高身體質量指數青少年運動行為之探討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跨理論模式應用於高身體質量指數青少年運動行為之探討"

Copied!
227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i.

(2) ii.

(3) 跨理論模式應用於高身體質量指數青少年運動行為之探討 研究生:洪誌忱 指導教授:林麗娟 共同指導教授:卓俊伶. 日期:2009 年 6 月. 摘 要 目的:瞭解高身體質量指數青少年運動行為的現況,並探討其個人背景、社 會心理變項與運動行為階段的差異。方法:採自編結構式問卷進行調查,研究對 象以台南市公立國民中學學生為母群,以簡單分層抽樣,針對各區高身體質量指 數(BMI≧22.2)學生發出問卷921份,有效問卷750份作為研究樣本,有效回收 率86.4%。統計資料以單因子變異數分析、卡方檢定進行分析。結果:一、研究 對象的運動階段以維持期最多(27.5%),其次分別為準備期(26.8%)、意圖期 (17.1%) 、行動期(14.8%) 、無意圖期(9.9%) 。二、不同運動行為階段的高身 體質量指數青少年在個人背景因素(區域、年級、性別、自覺健康狀況、體位、 自認體適能測驗最不理想、運動時間)上有顯著差異(p<.05) ,在年齡無顯著差 異。三、不同運動行為階段的高身體質量指數青少年在知覺運動利益、知覺運動 障礙、運動自我效能、運動改變方法、社會支持上有顯著差異(p<.05) ,在身體 型態上無顯著差異。四、不同性別高身體質量指數青少年在運動行為階段、社會 心理變項、身體型態上有顯著差異(p<.05) 。結論:台南市之高身體質量指數青 少年的維持期比率最高,顯示有規律運動者,為有效控制體重,需進一步注重營 養教育的實施;高身體質量指數青少年的社會支持為首要改善的部分,其他社會 心理變項中影響運動行為的關鍵因素包括生理意像的知覺運動利益、天氣及時間 有關的知覺運動障礙、自我效能中的運動自我承諾及身體型態的自我評價。建議 :高身體質量指數青少年運動時,宜避免高溫的運動環境,降低其運動障礙,並 針對不同運動行為階段、採取不同之策略,無意圖期以認知教育為主,配合訂定 運動契約與使用運動媒體可進一步提昇其運動意圖;已有規律運動者則急需要營 養教育的導正。不同性別策略上男性青少年應提昇運動技能,女性青少年則需強 調以團體性運動的介入。. 關鍵詞:高身體質量指數、青少年、跨理論模式、運動行為 iii.

(4) Application of Transtheoretical Model to Exercise Behavior with High Body Mass Index in Adolescents Date: June, 2009. Heng, Chih-Chen Advisor: Linda L. Lin, Ph. D. Co-Advisor: Hank Junling Jwo, Ph. D.. Abstract Purposes: To examine the current situation on the exercise behavior and comparing personal background, psychosocial variables between stages of behavior by using the transtheoretical Model in an adolescent population with high body mass index (HBMI). Methods: Students (BMI≧22.2; n = 750) from six different district high schools (Grades 7-9) in Tainan City completed self-administered questionnaires, all of which were adapted from previous literature. The questionnaire included demographics, self-reported levels of exercise, stages of change and social psychology constructs from the Transtheoretical Model (TTM). One-way ANOVA, chi-square test, t-test, were used to assess the concurrent and construct validity of the staging algorithm. Results: (1) In the exercise stages of change, the maintenance stage has the highest population ratio (27.5%), followed by preparation stage (26.8%), contemplation stage(17.1%), action stage(14.8%), and finally the precontemplation stage(9.9%). (2) The exercise behavior in the demographics showed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except for the age. (3) Perception of movement, perceived exercise barriers, exercise self-efficacy, changing of exercise method, and social support showed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but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was shown on the body image. (4) The different sex showed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the exercise behavior, social psychological variable, and the body image of. Conclusion: High body mass index adolescents in Tainan City have a high ratio of maintenance stage. Therefore, nutritional education is necessary for those already have been exercised regularly in order to manage a healthy weight. These HBMI adolescents need a lot of encouragement, but mostly they need social support follow by the benefits of physical. iv.

(5) cognitive, time and weather barriers, the effectiveness of self-commitment, and self-evaluation of the body image. Recommendations: HBMI adolescents should avoid exercising in the high-temperature environment, and reduce exercise barriers. Implement different strategies at different exercise behavior stages. Precontemplation stage should be focusing mainly on cognitive education, stipulate an exercise commitment and use any exercise media or apparatus to enhance exercise intention. Nutritional education would be needed for those who have already been exercised regularly. Male adolescents should enhance exercise skill and female adolescents should be emphasis on the group exercise.. Key words: high body mass index(high BMI), adolescent, Transtheoretical Model, exercise behavior. v.

(6) 謝. 誌. 鳳凰花開,隨著畢業季節的到來,以臺灣師範大學研究生的身份 帶著家父(臺師大地理系畢)踏上已經畢業四十幾年沒有回來的母 校,我終於做到了,真的要兼顧學業、家庭和學校工作三方面很不容 易。回首當初在臺師大求學時,接受卓教授的諄諄教誨,並引薦指導 教授林麗娟博士,其嚴謹的態度不管是日後在作學問或是返校教學時 皆深深地影響著學生,且每每適時地給予學生協助,衷心地感謝;更 慶幸在免除南北往返之交通勞累下,接受成大林教授的細心教導,並 屢屢指引經常陷入迷途的學生,特別在此致上最高的敬意及謝意;並 感謝口試委員國北教大鐘敏華教授能在百忙中撥空指導,且對於本論 文鉅細靡遺的指正,感激之意同樣溢於言表。 在研究所的修業期間感謝讀書會成員純鈴、敏華、俊明、沛彤、 弘明、志忠及碩士班全體同學的照顧,更感謝成大體健休所研究室靜 怡、婉臻、泰祐的協助,及最照顧學生的忠孝國中晉源主任與提供寶 貴建議的靜雯組長,大學同學正奇、中興的鼓勵與支持,每一個都是 誌忱的貴人,在此誠摯的感謝大家;最後衷心感謝爸、媽、兄嫂、台 北姑姑、姑丈以及我最愛的老婆盈文、小兒明耀,這段時間辛苦大家, 希望完成的喜悅與你們一同分享。. 洪誌忱 謹誌 中華民國九十八年六月. vi.

(7) 目 次 頁次 口試委員與系主任簽字證書……………………………..……………...i 授權書……………………………..…………………………..................ii 中文摘要………………………………………………………………...iii 英文摘要………………………………………………………………...iv 謝誌……………………………………………………………………...vi 目次……………………………………………………………………..vii 表次………………………………………………………………………x 圖次…………………………………………………………………….xiii. 第壹章 緒論…………….……………………………………..1 第一節 問題背景…………………………………………………2 第二節 研究目的………………………………………………..10 第三節 研究問題………………………………………………..10 第四節 假設……………………………………………………..11 第五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12 第六節 名詞操作性定義………………………………………..12 第七節 研究重要性……………………………………………..13. 第貳章 文獻探討………….………………………………….15 第一節 過重青少年之相關研究..………………………………15 第二節 運動行為之相關研究…………………………………..22 第三節 跨理論模式與身體活動之相關研究…………………..27 第四節 總結……………………………………………………..44. 第參章 研究方法………………………………..…………...45 第一節 研究架構…………………………………………….….45 第二節 問卷架構………………………………………………..46 vii.

(8) 第三節 研究對象………………………………………………..47 第四節 研究工具………………………………………………..48 第五節 研究步驟…………………………………………..……52 第六節 資料處理………………………………………………..69. 第肆章 結果……………………………………..…………....71 第一節 高身體質量指數青少年的個人背景因素、社會心 理變項與運動行為階段的分佈……………........….....71 第二節 不同運動行為階段的高身體質量指數青少年與個 人背景因素的差異…………………………….………88 第三節 不同運動行為階段的高身體質量指數青少年與社 會心理變項的差異………………………………….....94 第四節 不同性別高身體質量指數青少年與運動行為階段 的差異..….................................................................100 第五節 不同性別高身體質量指數青少年與社會心理變項 的差異…......................................................................102. 第伍章 討論……………………………………..…………..109 第一節 高身體質量指數青少年的個人背景因素、社會心 理變項與運動行為階段的分佈…….……………….109 第二節 不同運動行為階段的高身體質量指數青少年與個 人背景因素的差異.……………….…………………123 第三節 不同運動行為階段的高身體質量指數青少年與社 會心理變項的差異.………………………………….129 第四節 不同性別高身體質量指數青少年之運動行為階段 的比較..……………………………………………….149 第五節 不同性別高身體質量指數青少年與社會心理變項 的差異..……………………………………………….151 第六節 總結..….…………………………………………….. .162 viii.

(9) 第陸章 結論與建議……………………………..…………..163 第一節. 結論…………………………………………………...163. 第二節. 建議…………………………………………………...164. 引用文獻…….…..…………………………..……………….167 一、中文部份……………………………………………………167 二、英文部分……………………………………………………179. 附錄…….…..…………………………..…………………….185 附錄一 專家效度名單……..…………………………….....185 附錄二 研究工具使用同意書.………………………..........186 附錄三 青少年運動行為問卷(預試問卷)………………187 附錄四 青少年運動行為問卷(正式問卷)………………195 附錄五 不同運動階段的研究對象在各變項分佈情形…….203 附錄六 高身體質量指數的研究對象在各變項分佈情形…….209 附錄七 不同運動行為階段的高身體質量指數青少年在背景 因素情況一覽表……………..…………..…………….214. 個人小傳….…………………………………………………………215. ix.

(10) 表 次 表 1-1 1997 年及 2002 年男女生身體質量指數(平均數)比較表…5 表 2-1 94 學年度全國國中小學生 BMI 評價表……………………..19 表 2-2 正常體重與過重肥胖國中生的運動項目比較表....…………21 表 2-3 國中小學童為研究對象從事規律運動行為的百分比………26 表 2-4 運用跨理論模式於不同研究對象運動行為…………………37 表 2-5 問卷方式調查不同研究對象從事規律運動行為....................42 表 2-6 應用跨理論模式於學生身體活動等行為之運動階段............43 表 3-1 95 學年度台南市各區學生人數比率與問卷發放情形……...47 表 3-2 「知覺運動利益」量表項目分析摘要表………………………54 表 3-3 「知覺運動障礙」量表項目分析摘要表…………………........54 表 3-4 「運動自我效能」量表項目分析摘要表………………………55 表 3-5 「身體型態」量表項目分析摘要表……………………………55 表 3-6 「運動改變方法」量表項目分析摘要表………………………56 表 3-7 「社會支持」量表項目分析摘要表……………………………57 表 3-8 社會心理變項因素分析總表…………………………………58 表 3-9 「知覺運動利益」量表因素分析表……………………………59 表 3-10 「知覺運動障礙」量表因素分析表……………………………59 表 3-11 「運動自我效能」量表因素分析表……………………………60 表 3-12 「身體型態」量表因素分析表…………………………………60 表 3-13 「運動改變方法」量表因素分析表……………………………61 表 3-14 「社會支持」量表因素分析表…………………………………62 表 3-15 問卷各量表內部一致性分析結果……………………………63 表 3-16 「知覺運動利益」量表信度分析表……………………………64 表 3-17 「知覺運動障礙」量表信度分析表……………………………64 表 3-18 「運動自我效能」量表信度分析表……………………………65 x.

(11) 表 3-19 「身體型態」量表信度分析表…………………………………65 表 3-20 「運動改變方法」量表信度分析表……………………………66 表 3-21 「社會支持」量表信度分析表…………………………………67 表 3-22 正式問卷之題型與題數一覽表………………………………68 表 3-23 各觀察變項檢定統計方法總表………………………………70 表 4-1 研究對象個人(區域)分佈表………………………………72 表 4-2 研究對象個人(年級)分佈表………………………………72 表 4-3 研究對象個人(性別)分佈表………………………………73 表 4-4 研究對象個人(年齡)分佈表………………………………73 表 4-5 研究對象個人(BMI)分佈表.….….….……………………74 表 4-6 研究對象個人(自認體適能測驗最不理想)分佈表………74 表 4-7 研究對象個人(自覺健康狀況)分佈表……………………75 表 4-8-1 研究對象個人(運動項目)分佈表…………………………76 表 4-8-2 研究對象個人(運動項次)分佈表…………………............77 表 4-9 研究對象個人(運動時間)分佈表…………………………78 表 4-10 社會心理變項的分佈情形....…………………………………79 表 4-11 知覺運動利益量表各題的分佈情形…………………………80 表 4-12 知覺運動障礙量表各題的分佈情形…………………………81 表 4-13 運動自我效能量表各題的分佈情形…………………………82 表 4-14 運動改變方法量表各題的分佈情形…………………………83 表 4-15 社會支持量表各題的分佈情形………………………………84 表 4-16 身體型態各題的分佈情形……………………………………86 表 4-17 不同運動階段的研究對象分佈情形…………………………86 表 4-18 不同運動行為階段在「區域」的卡方檢定表……………….89 表 4-18-1 不同運動行為階段在「區域」之人數分佈情形…………..89 表 4-19 不同的運動行為階段在「年級」的卡方檢定表……………90 表 4-20 不同的運動行為階段在「性別」的卡方檢定表……………90 xi.

(12) 表 4-21 不同的運動行為階段在「年齡」的卡方檢定表……………91 表 4-22 不同的運動行為階段在「自覺健康狀況」的卡方檢定表…92 表 4-23 不同的運動行為階段在「BMI」的卡方檢定表……………92 表 4-24 不同的運動行為階段在「自認體適能測驗最不理想」 的卡方檢定表…………………………………………………93 表 4-25 不同的運動行為階段在「運動時間」的卡方檢定表………94 表 4-26 不同運動階段的研究對象在「知覺運動利益」之構面……96 表 4-27 不同運動階段的研究對象在「知覺運動障礙」之構面……96 表 4-28 不同運動階段的研究對象在「運動自我效能」之構面……97 表 4-29 不同運動階段的研究對象在「運動改變方法」之構面……98 表 4-30 不同運動階段的研究對象在「社會支持」之構面..………..99 表 4-31 不同運動階段的研究對象在「身體型態」之構面…………100 表 4-32 高身體質量指數青少年在運動行為階段情況一覽表……..101 表 4-33 不同性別高 BMI 青少年在運動行為階段之卡方檢定…….101 表 4-34 高身體質量指數青少年在「知覺運動利益」之構面 分佈情形……………………………………………………..103 表 4-35 高身體質量指數青少年在「知覺運動障礙」之構面 分佈情形……………………………………………………..104 表 4-36 高身體質量指數青少年在「運動自我效能」之構面 分佈情形……………………………………………………..104 表 4-37 高身體質量指數青少年在「運動改變方法」之構面 分佈情形……………………………………………………..106 表 4-38 高身體質量指數青少年在「社會支持」之構面 分佈情形……………………………………………………..107 表 4-39 高身體質量指數青少年在「身體型態」之構面 分佈情形……………………………………………………..107 表 5-1 不同研究對象之運動階段與規律運動的分佈情形.………..123 xii.

(13) 圖 次 圖 2-1 跨理論模式內容………………………………………………29 圖 3-1 研究架構………………………………………………………45 圖 3-2 問卷架構………………………………………………………46 圖 5-1 青少年影響運動及其改變之相關因素……………………..162. xiii.

(14) 1. 第壹章 緒論. 現代人越來越注重所謂的養生觀念,也比以前懂得健康的重要性 ,更會特別注意影響身體健康的危險因子,所以為順應現代社會的發 展與世界衛生醫療進步的情勢,不管是東西方國家對於健康的問題都 已經明訂所謂的健康指標或衛生指標。過重與肥胖一直以來就是大家 一致關注的健康課題,許多研究調查顯示,一般肥胖者最容易得到的 疾病常見的有高血壓、心臟病、腦血管疾病等,而這些疾病都是增加 死亡率的危險因子,所以降低「高體位」儼然成為降低罹病率並提升 身體健康的不二法門,因此本研究之目的在瞭解高身體質量指數青少 年的運動行為的現況,並且探討個人背景、社會心理變項與運動行為 階段的關係及差異,調查結果期能作為學界及業界之參考。 本章主要針對研究問題背景及相關議題的設定進行探討,共分成 七部分,第一節為問題背景;第二節為研究目的;第三節為研究問題; 第四節為假設;第五節研究範圍與限制;第六節為名詞操作性定義; 與第七節研究的重要性。.

(15) 2. 第一節 問題背景. 世界衛生組織(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WHO], 2009)將過重 與肥胖視為一種慢性病徵,體重過重或肥胖已經成為一種國際共同的 健康課題,更是全世界的流行病,WHO(2009)指出從 2000 年起, 成人過重比率超過三億人口,且 2005 年全世界至少有 2000 萬 5 歲以 下兒童為過重,並預估 2015 年過重成人為 23 億人,屆時肥胖成人將 有 7 億多人,比 2005 年過重預測人數多了 7 億,肥胖人數多了 3 億, 皆呈現倍數成長;過重與肥胖的持續增加與糖尿病、心血管的疾病、 中風、高血壓和某些癌症等慢性病有關。美國糖尿病協會(American Diabetes Association [ADA], 2009)在 2007 年已診斷出罹患第二型糖 尿病患者十人當中有九人是過重,並認為過重是糖尿病的危險因子。 行政院衛生署(2008)所公佈 2007 年最新公布國人十大死因 統計有惡性腫瘤、腦血管疾病、心臟病、糖尿病、高血壓等疾病都與 過重有直接或間接相關,這些疾病都是影響健康、增加死亡率的危險 因子。美國疾病控制與預防中心(Centers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CDC] , 2004)認定 6 種在童年及青春期出現的主要健康危 險行為中,不健康的飲食行為及不適當的運動都與造成死亡有關。 從國外資料中發現肥胖症確實有流行的趨勢,美國衛生與健康公.

(16) 3. 眾服務部(U.S. Department of Health and Human Services [HHS], 2000)在提出的 2010 年健康白皮書中指出 1988~1994 年 6~19 歲學 生過重及肥胖的人數比率為 11%,超過 20 歲比率則為 23%。 Hedley 等(2004)指出美國 2001 年至 2002 年國家健康與營 養調查資料發現從 12 到 19 歲的青少年估計有 16%為過重;且過重 比率逐年增加。美國心臟協會(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 [AHA], 2009)指出美國 2004 年有超過 900 萬個 6~19 歲的學童及青少 年是過重的,CDC(2008)指出過去 30 年中,不管是成人與兒童, 過重與肥胖的情況明顯地增加,2005~2006 年有超過 34%的 20 歲以 上的成年人是肥胖的;以 1976~1980 年時期與 2003~2004 年時期相 比較,2~5 歲的孩童過重比率從 5%增加到 13.9%;6~11 歲的青少 年的過重比率從 6.5%增加到 18.8%;12~19 歲的年輕人過重比率則 從 5%增加到 17.4%。HHS(2000)預估美國到 2010 年有 20%的兒 童將是肥胖的,而過重青少年有將近 70%的機會成為過重成年人,因 此明訂 2010 年健康白皮書的重要指標之一為 6~19 歲學生有過重及 肥胖的人數比率降低為 5%,20 歲則為 15%。 在臺灣的研究資料顯示,國家衛生研究院(2000a)發現世界各 國之肥胖人口皆有增加的趨勢,西方國家之情況明顯比亞洲國家嚴 重,臺灣肥胖盛行率雖不比歐洲國家嚴重,但中年肥胖有明顯增加趨.

(17) 4. 勢,行政院衛生署(2005)所發表的「台灣地區2010年衛生指標白皮 書」中,表列30項衛生指標,第20項指標:肥胖盛行率,13~19歲青 少年肥胖盛行率為4~17%,而年齡層13~14歲盛行率最高。教育部 (2005)94學年度國中小學生健康狀況調查報告指出國小學童體位過 重,顯示各年級男性體位過重比率皆高於女性且逐年級而增加;國小 學童體位肥胖顯示:男性部分各年級體位肥胖有逐年級而增加之趨 勢,女性部分則從小一、小二、小三之各年級肥胖比率逐年級而增加, 但小四、小五、小六年級肥胖比率有趨緩及下降之趨勢,而國中的報 告結果體位過重部分顯示:各年級男性體位過重比率皆高於女性,整 體男女性體位過重比率有逐年級下降之趨勢。在體位肥胖部分顯示: 各年級男女性體位肥胖率最高者皆集中於國二,且各年級男女性體位 肥胖比率,以國三女性下降幅度比率為最大。教育部體育司(2002) 發現台灣青少年身體質量指數逐年增加,男生增加幅度比女生高(表 1-1) 。許秀鳳(2004)彙整1990年至2003年歷年臺灣地區青少年肥胖 盛行率調查研究發現近幾年來青少年肥胖盛行率明顯上升,由此可知 瞭解青春期肥胖情況的急迫性,因為可預期80%的青少年肥胖很可能 進而形成成人肥胖(Abraham, Collins, & Nordsieck, 1971;Sara A. Pyle, S.A., 2006),且青少年在青春期的生理及心理都有其異於其他成長 期的變化,可塑性更是大於其他時期,所以更需要重視過重青少年這.

(18) 5. 一個階段。. 表1-1 1997年及2002年男女生身體質量指數(平均數)比較表 1997年. 年代. 2002年. 年齡. 男生. 女生. 男生. 女生. 7.0 8.0 9.0 10.0 11.0 12.0 13.0 14.0 15.0 16.0. 16.42 16.99 17.66 18.28 18.88 19.37 20.01 20.37 20.84 21.35. 16.06 16.51 17.07 17.66 18.26 19.08 19.67 20.12 20.56 20.60. 16.67 17.36 17.72 18.78 19.08 19.88 20.55 21.04 21.44 21.69. 16.18 16.65 17.25 18.04 18.44 19.24 19.97 20.57 20.88 21.10. 資料來源:教育部體育司(2002)。教育部新聞稿:91年度臺閩地區中小學 校學生身體發育測量結果。. 由眾多研究過重與肥胖的文獻中探究其成因得知:國家衛生研究 院(2000)指出主要因素為熱量不平衡;蘇俊賢(2002)指出導致過 重是能量的攝取與消耗兩者處於不平衡的狀態,且為達到能量平衡可 從「飲食」及「運動」兩方面做行為改變;WHO(2006)進一步指 出過重和肥胖的根本主因是卡路里的攝入與消耗不均所引起。過重與 肥胖確實是影響健康的危險因子,且各年齡層因此病徵而花費不少醫 療資源;CDC(2008)2000年美國防治肥胖症估計花費大約1170億元。 在臺灣方面,蔡文玲(2005)研究過重對臺灣人健康問題的影響,.

(19) 6. 其結果顯示不論性別,過重與高血壓、高膽固醇等疾病有高比例的相 關;張育菁(2005)在臺灣過重對醫療利用之影響研究結果顯示, 過重者比正常者較多利用醫療上的相關資源,換言之就是過重者越多 社會醫療成本的支出也越多,以現今社會的狀態,為能有效運用社會 醫療資源,更必要讓社會大眾多瞭解過重的狀況,以便防治過重及肥 胖所帶來的負面效益。 在瞭解過重與日遽增的情形下,須進一步探究正確的體重控制策 略,莊博雯(2006)對於四到六年級肥胖國小學童體重控制行為意向 與健康信念、自我效能之研究發現,肥胖學童實施控制體重的意願以 及可得到利益成正相關,運動行為自我效能越高,越有意願參與體重 控制;鄭麗璣(2003)不同對象則有不同的減重策略,例如:以飲食 與運動減重方案針對過重國中生也有達到減重效果;孟儀華(2003) 以運動-飲食行為控制策略介入對過重高職智障學生,研究結果能達 到減重的成效;林素玲(2002)對於過重成人的減重研究發現,過重 容易造成血壓及血液分化值的異常,以營養教育搭配運動介入能有效 改善血液生化值。進一步探究運動成效的研究指出,曹德弘(2001) 運動對全身體脂肪分佈與內臟脂肪的影響研究結果,以慢跑最能有效 減少各部位身體脂肪,且長期規律慢跑可顯著地降低內臟脂肪體積; 紀依盡(2006)對高體脂女大學生運動行為影響因子及肥胖變化之研.

(20) 7. 究結果發現,健走對運動行為影響因子及肥胖改善具有正向效益;綜 合以上可知,對於青少年最理想之體重控制機制應以控制飲食及運動 介入相輔進行方能達到預期效果,不過青少年正值「青春期」的階段, 也是身體的快速成長期,由於生理的自然需要,導致攝取食物的需求 量增加,且大多為了升學課輔多以靜態活動為主要生活型態,如果以 改變飲食為策略,在攝取食物上給予限制更會造成營養不良,影響生 長發展,所以青少年要體重控制達到成效,應著重於「運動」方面, 方進隆(1993)也指出運動就是減肥或控制體重最重要且最有效的方 法之一。 在不同時期比較不同體重之青少年運動狀況研究結果相同:高年 級肥胖與非肥胖國小學童的身體活動量相比,非肥胖學童之身體活動 表現較佳,而肥胖學童研究顯示為低身體活動量(丁文貞,2001); 男女國小六年級學童正常或過輕的學童身體活動量顯著優於肥胖者 ,不同性別在規律運動習慣的比率上,男肥胖學童明顯低於正常、過 重學童,女肥胖學童顯著低於正常、過重學童(劉明賜,2003);正 常國中生比過重肥胖國中生運動頻率較高(邱秀珍,2004);非肥胖 國中生之身體活動量大於肥胖國中生(許秀鳳,2004);有六成肥胖 學童及七成體位適中學童未達教育部中等費力身體活動量 210 分鐘 ,未有任何身體活動的肥胖學童比率高於體位適中學童(范瑞瑩,.

(21) 8. 2008)。由此可得知過重肥胖青少年的運動狀況比一般青少年較差, 如何增加過重肥胖者的身體活動是促進健康體位極為重要的目標之 一,也是本研究最重要的目的。 美國 HHS(2000)所提出的 2010 年健康白皮書訂定了 22 個主 要健康目標,第 3 個健康目標為:規律身體活動,建議以每天規律身 體活動來改善健康,明確指出規律身體活動的重要性。教育部(2005) 指出 94 學年度大約有 300 萬名的學生沒有養成規律身體活動的習慣 ,近五成的學生沒有達到健康體位的標準,和亞洲其他國家相比,我 國學生的體能狀況也是逐年下降。因此針對國中生的健康狀況,建議 多增加身體活動量來增進健康,而且對於學生而言,能主動增加運動 的機會,是維持健康的重要關鍵,而健康狀態是影響學習及生活品質 的重要因素,這時學校在學生及教職員工的健康促進上就扮演非常重 要的角色,要將促進健康化成具體行動就需從教育政策方面開始著手 ,以兩次基本學測代替舊式的聯考,是減輕學生學業負擔,解除升學 壓力的開始,教育部(2005)所明訂的學校體育政策也積極鼓勵多辦 有益健康的活動,如一校一團隊、一人一運動或是推動新式健康操都 是健康促進的策略,鼓勵國中小學生把握促進身體健康的黃金時機, 並養成規律運動的習慣,讓健康的概念從小開始扎根,從學校開始發 芽茁壯。.

(22) 9. 所以對於過重與肥胖青少年,除灌輸健康利益觀念及增加運動時 間的配套外,更重要的是提升參與運動的興趣及經驗,本研究希望探 究青少年之運動行為,並針對身體質量較高的族群給予適度的輔導, 整合近年來在國內運動行為或身體活動的相關研究依其研究年代由 近至遠包含跨理論模式(張淑華,2007;許妮茜,2007;廣怡秀,2007; 莊秀娟,2007;武靜蕙,2006;紀依盡,2006;蕭慶堂,2006;康曉 翠,2006;陳秀娟,2005;周友蓮,2005;陳優環,2005;林麗鳳, 2004;陳嘉成,2004;黃賜福,2003;李武雄,2003;楊佩瑄,2003; 洪翠嬰,2003;江衍偉,2003;張碧芳,2003;王蕙雯,2003;陳秀 萍,2002;林曉薇,2002;徐國陽,2002;黃婉茹,2002;蔡佳宏, 2001;高毓秀,2001;卓玉蓮,2001;林旭龍,1999) ,健康促進模 式(許靜宜,2007;賴妙純,2003;吳碧蓮,2001;馮木蘭,2001), 健康信念模式(吳益宏,2008;林彥廷,2003;蘇振鑫,1998) ,自 我效能理論(李月萍,2003) ,驗證計畫行為理論(許哲彰,1998), 以跨理論模式最常被研究者廣泛使用,舉凡戒煙行為、規律運動行為 、身體活動、運動行為、健康促進行為、體重控制行為等,皆有研究 驗證。本研究藉由瞭解過重青少年規律運動的情形,希望能明白以何 種運動介入策略為較有效,以作為未來推廣青少年減重時的運動處方 設計或推廣策略,以期做為降低或改善國中過重或肥胖青少年人數的.

(23) 10. 參考。. 第二節 研究目的. 本研究主要目的如下: 一、瞭解高身體質量指數青少年的個人背景因素、社會心理變項及運 動行為階段。 二、瞭解不同運動行為階段的高身體質量指數青少年在個人背景因素 上的差異。 三、瞭解不同運動行為階段的高身體質量指數青少年在社會心理變項 上的差異。 四、瞭解不同性別高身體質量指數青少年在運動行為階段上的差異。 五、瞭解不同性別高身體質量指數青少年在社會心理變項上的差異。. 第三節 研究問題. 根據研究目的,提出研究問題如下: 一、高身體質量指數青少年的個人背景因素、社會心理變項及運動行 為階段的分佈為何? 二、不同運動行為階段的高身體質量指數青少年在個人背景因素上是 否有顯著差異?.

(24) 11. 三、不同運動行為階段的高身體質量指數青少年在社會心理變項上是 否有顯著差異? 四、不同性別高體位之研究對象在運動行為階段上是否有顯著差異? 五、不同性別高體位之研究對象在社會心理變項上是否有顯著差異?. 第四節 假設. 根據研究問題,提出以下假設,並以 α 值定為.05 的統計顯著水準做 為考驗: 一、高身體質量指數青少年的個人背景因素、社會心理變項及運動行 為階段分佈皆有不同。 二、不同運動行為階段的高身體質量指數青少年在個人背景因素上有 顯著差異。 三、不同運動行為階段的高身體質量指數青少年在社會心理變項上有 顯著差異。 四、不同性別高身體質量指數青少年在運動行為階段上有顯著差異。 五、不同性別高身體質量指數青少年在社會心理變項上有顯著差異。. 第五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25) 12. 一、本研究範圍 (一)本研究對象為台南市 96 學年度年齡 12~16 歲,體適能檢測 判定為 BMI≧22.2 之就讀國中青少年族群。 (二)本研究工具為探討各心理變項之結構性問卷。 二、本研究限制 本研究結果僅針對高身體質量指數青少年,日後結論不適宜運用 於體重正常之青少年或過重之國小學童或不同跨理論模式所推論的 結果。. 第六節 名詞操作性定義. 一、高身體質量指數(高 BMI): 本研究之身體質量指數係指 Body Mass Index,簡稱 BMI,BMI 值計算公式為 BMI =體重(公斤)/身高(公尺)2。高身體質量指數 則是指 BMI 值超過正常範圍,屬於過重或肥胖者,本研究以行政院 衛生署 2005 年所公布:兒童與青少年肥胖定義為參考。 二、青少年:本研究以台南市公立國民中學之 12~16 歲學生。 三、規律運動: 每週至少 3 次(天) ,每次(天)20 分鐘以上的運動,程度以中 等強度為原則(狀態:呼吸急促、身體出汗)的運動。.

(26) 13. 第七節 研究重要性 一、學術面 以跨理論模式來研究運動行為已經普遍被研究者所運用,對象包 含了國中青少年、高中職學生、大專學生、國小女教師、女性公務人 員、職員、老人、教官、國小學童家長、膝部骨性關節炎患者、心臟 病學童、氣喘青少年等,但對於過重或肥胖青少年並無相關研究,本 研究結果有助於提供跨理論模式在國內學術研究上的參考。. 二、政策面 教育部(2007)開始推動 96 至 98 年的 3 年「快活計畫」 ,目的 在促 進 學 生 的 身 體 活 動,藉 以 提 升 學 生 健 康 與 學 習 效 能,以 期 能 增加規律運動的人口比率。教 育 部( 2008)再辦理「走路上學計 畫」 ,希望透 過 走 路 或 騎 腳 踏 車 之 動 態 通 學,達 到 顯 著 增 加 學 童 的 身 體 活 動 量,進 而 改 善 慢 性 疾 病 危 險 因 子。本研究試著找出促 進過重青少年養成規律運動習慣的關鍵,以做為日後青少年減重時的 運動處方設計或推廣策 略的參考。.

(27) 14.

(28) 15. 第貳章 文獻探討. 青春期是青少年重要的人生階段,在生理及心理開始會產生不同 於兒童期的變化,並對於自我的身體健康有不同的見解,又青少年健 康與成人健康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鑑於青少年對健康的認知太過薄 弱,應及早給予適當的正向建議,假設身體情況能及早注意與防範, 就能降低可能因過重或肥胖而得到糖尿病、高血壓等疾病的發生比 率,可有效提升國民的健康品質,所以要如何增強青少年對健康的概 念,進一步改變其行為並潛移默化地融入生活,特別是運動的行為是 本研究的要點。 本研究首先瞭解青少年過重對健康的影響,並探討過重青少年的 規律運動行為情況,進而分析過重青少年之運動行為改變階段。本章 節分為四部分,第一節為過重青少年之相關研究;第二節為運動行為 之相關研究;第三節為跨理論模式;第四節總結。. 第一節 過重青少年之相關研究. 本節針對過重青少年相關研究加以論述,共分成四部分,一、過 重的定義;二、過重的原因;三、過重對健康的影響;四、過重青少.

(29) 16. 年與非過重青少年身體活動之比較。分述如下: 一、過重(over weight)與肥胖(obesity)的界定 肥胖是以身體內脂肪儲存比率過高為判定標準(方進隆,1992) 。 國家衛生研究院(2001)在國家衛生研究院論壇之兒童之肥胖問題與 對策研究指出在彙整肥胖症流行病學研究文獻中多以身體質量指數 為測定依據,並以臺灣地區 7 至 18 歲學生為 BMI=26 為基準,建議 大於第 85 百分位數且小於第 95 百分位數為體重過重,超過第 95 百 分位數為肥胖(陳思遠,2001;巫菲翎,1999;Barlow & Dietz,1998)。 行政院衛生署(2002)正式公布 BMI24 則代表過重,估計其人口比 率就占全國的有三分之一,BMI27 時則代表肥胖,有 85%的成人罹 患肥胖所引起的代謝症疾病。根據 ASCM(1991)指出有關以人口為 基準的健康研究文獻, 「BMI」是用於全身組成的良好指標(束有明, 1995) ,WHO(2006)對於過重與肥胖的定義為:身體脂肪的異常或 過度累積,對健康會造成某種程度的傷害,並指出身體質量指數 (BMI)為過重與肥胖最有用的衡量標準,將「過重」界定為 BMI25, 「肥胖」則界定為 BMI30。一般而言過重與肥胖有程度上的差別, 本將研究參考行政院衛生署(2008)兒童與青少年肥胖定義及處理原 則,以此為界定本研究對象青少年之標準。.

(30) 17. 二、過重與肥胖對健康的影響 過重或肥胖對身體健康影響甚多;與身體組成過高所造成較直接 相關的疾病包括腦血管疾病、心臟病、糖尿病、高血壓等慢性病,美 國 2001 年十大死因中包含上述所提之疾病排名為:心臟疾病排名第 一名、腦血管疾病第三名、糖尿病第七名(江麗玉,2004)。行政院 衛生署(2008)96 年國人死因統計調查指出,十大死因死亡人數合 計占總死亡人數的 75.8%,其中占心臟疾病 9.3%、腦血管疾病占 9.2%、糖尿病占 7.3%、高血壓占 1.4%皆比 95 年提高;台灣地區少 年組(1~14 歲)與青年組(15~24 歲)平均主要死因中以心臟病排 名第四,腦血管疾病排名第五,糖尿病排名第八,與其他國家之比較: 行政院衛生署(2007)95 年國人死因統計調查指出各國因腦血管疾 病死亡之比率與我國 55.2%相比,除低於韓國 85.3%外,皆高於英、 美、日本等國,且 96 年比率又增加為 56.2%,而過重或肥胖皆為心 血管疾病的危險因子。 近幾年之青少年死因比較發現在 2005 年青少年因腦血管疾病之 死亡率為歷年來最高,其中腦血管疾病、高血壓、高膽固醇、第二型 糖尿病等疾病明顯受過重肥胖影響,而且過重兒童可能會成為過重大 人,在童年時期防治過重可能會降低成人後得到過重的風險(ADA, 2009),蔡文玲(2005)針對過重對臺灣人健康問題及生活品質影響.

(31) 18. 所做之研究結果指出,不同型態的肥胖者對健康及生活品質之影響有 差異,一般型肥胖者及中廣型肥胖者較無顯著差異,嚴重型肥胖者在 從事日常生活之生理功能方面會明顯受肥胖影響。王元玲(2000)所 作之調查研究發現參加減重班肥胖兒童身體自尊明顯低於正常兒童 ,性別與自尊關係,國中男優於女。為了避免青少年在未來因身體組 成的高低影響身心健康狀況進而造成日常生活不便,累積消耗社會的 成本,應及早預防並嚴重正視青少年的過重與肥胖情形。. 三、過重的原因與情形 WHO(2006)指出過重與肥胖的原因在於身體攝取的卡路里與 消耗的卡路里彼此間所造成的能量不均,此情況不斷上升的因素多半 受飲食改變與便利生活化所造成身體活動量降低的影響,國內的一些 研究也對過重與肥胖的成因有相似的結果:國家衛生研究院(2000) 指出影響熱量不平衡的基本三大因素是代謝、飲食與活動量,蘇俊賢 (2002)認為過重原因有遺傳、能量消耗不平衡及生活形態以坐式生 活為主與後天飲食不均等因素。鄒孟婷(2006)分析 2000 年國民健 康局所做之臺灣國民健康訪問調查分析成人與青少年肥胖決定因素 ,研究結果顯示青少年肥胖原因與本身的主觀認知及父母是否肥胖的 遺傳因素有明顯的關聯性。升學主義造成青少年長時間處於坐式生活 形態,缺乏正常的身體活動的後果就是更容易過重,甚至於肥胖。進.

(32) 19. 一步瞭解青少年過重情形:教育部(2005)94 學年度全國國中小學 生體位評價表(表 2-1)指出:男女性體位過重比率是逐年級下降, 各年級男性體位過重比率皆高於女性,各年級男女性體位肥胖率最高 者皆集中於國中二年級,且各年級男女性體位肥胖比率,以國三女性 下降幅度為最大,此結果顯示可能是因為青春期女性越來越注意自己 身體型態,且比男性在意他人的看法所造成。由此可知應更加瞭解青 少年的體位下降之原因,且找出不同性別之不同情形。 表 2-1. 94 學年度全國國中小學生 BMI 評價表. 體. 位. 體位正常. 體位不良. 年. 級. 體位適中. 體位過輕. 體位過重. 一年級男性. 53.21%. 15.93%. 17.97%. 12.89%. 46.79%. 二年級男性 三年級男性 一年級女性 二年級女性 三年級女性. 55.26% 57.25% 64.24% 65.75% 65.45%. 16.23% 17.12% 13.09% 11.44% 14.34%. 15.00% 14.51% 12.56% 11.73% 13.19%. 13.51% 11.12% 10.11% 11.08% 7.02%. 44.74% 42.75% 35.76% 34.25% 34.55%. 體位肥胖. 體位不合格率. 資料來源:教育部(2005)94 學年度全國國中小學生健康狀況調查表。. 四、過重青少年與非過重青少年身體活動之比較 在身體活動量方面過重青少年與非過重青少年體型及體重皆有 所差異,其因素也間接或直接造成青少年在從事身體活動的情況。 (一)青少年前期的研究: 丁文貞(2001)研究指出:高年級非肥胖男女學童之身體活動量 顯著高於肥胖男女學童,體適能方面非肥胖男女學童顯著優於肥胖男.

(33) 20. 女學童。劉明賜(2003)研究針對不同體型的國小六年級學童所做的 身體活動量與規律運動習慣的調查研究發現:身體活動量會因不同體 型而有顯著差異,而男女學童體型正常或過輕的學童身體活動量顯著 優於肥胖者;其身體活動程度分別為男、女學童體型均以正常組最 佳;其次是過輕組;再其次是過重組;最後是肥胖組。在規律運動習 慣的比率上,男肥胖學童(38.1%)明顯低於體型正常(47.1%)、過 輕(44.4%)及過重(42.9%)學童;女肥胖學童(34.2%)明顯低於 體型正常(42.4%)、過重(41.6%)及過輕(40%)學童。由此可知 在青少年前期過重者的身體活動量明顯低於正常者及過輕者,且青少 年運動以課後及課間居多,可建議過重青少年應多增加課後運動。 (二)青少年中期的研究: 邱秀珍(2004)指出在從事身體活動上,正常體重男國中生比過 重男國中生運動頻率較高,平時正常體重國中生比過重肥胖國中生較 常運動;過重國中生在從事靜態活動(如使用電腦)的時間則較長。 在從事運動的種類方面正常體重國中生與過重國中生兩者皆相似,以 騎腳踏車、打球及走路散步居多,過重青少年在從事騎腳踏車的比率 遠少於正常體重青少年(表 2-2) 。陳美燕(2004)研究過重青少年與 非過重青少年健康之相關行為結果顯示,過重青少年在健康促進行為 上明顯少於非過重青少年,且健康促進行為的多寡,與青少年過重清.

(34) 21. 況有直接相關。 表 2-2. 正常體重和過重肥胖國中生運動項目比較表. 項目 騎腳踏車 打球 走路散步 慢跑 仰臥起坐 游泳 跳韻律操 伸展操 其他. 正常 58% 47% 30.9% 13% 8% 6.2% 1.9% 1.2% 2.5%. 過重 67.7% 46.9% 36.5% 6.3% 9.4% 5.2% 2.1% 0% 0%. 資料來源:邱秀珍(2004)。. (三)青少年後期的研究: 陳冠如(2005)針對不同肥胖度之大學入學新生身體活動所做之 調查結果發現,其肥胖、過重、理想體重、過輕等四組研究對象之身 體活動無顯著差異。 從以上文獻可得知,以青少年前中後三期過重及非過重青少年的 身體活動情形作比較,在前、中期有顯著的差異,過重青少年身體活 動量明顯少於非過重青少年,一直到後期則趨於不顯著。因此,對於 有助於降低青少年肥胖或過重的運動行為,應及早在青春期開始調 整。.

(35) 22. 第二節 運動行為之相關研究. 本節針對運動行為相關研究加以論述,共分成二小節,一、運動 能幫助減重;二、規律運動的重要性,分述如下: 一、運動能幫助減重 能量平衡與否為影響身體組成是否過高的關鍵,蘇俊賢(2002) 提出能量平衡就是能量的攝取與能量的消耗兩者取得平衡,假設攝取 多消耗少體重就會增加,反之攝取少消耗多體重就會減少,減肥要成 功,應該融入平日生活形態中並且長時間合理及妥善地運用運動、飲 食及行為改變法等方式;其基本概念就是飲食的節制與運動量的提 高,兩者缺一效果打折,雙重進行將會是一種最有效的體重控制方 法。陳秀萍(2003)研究高中職學生之體重控制,結果發現運動及飲 食控制是學生最常使用控制體重的方法。青少年時期為身體的快速成 長期,因為其身體成長的需要以及青春期的轉變情況,飲食攝取最難 以控制,飲食的限制容易導致營養不足,建議減肥應以增加身體活動 的機會為原則,並以提升能量的消耗為重點。蔡明憲(2002)針對長 期從事不同單項運動的運動者,探討全身體脂肪分佈與內臟脂肪的影 響研究發現:規律運動者比沒有運動者能有效地減少體脂肪的含量。 曹德弘(2001)研究長期規律運動對腹部脂肪分佈與瘦身蛋白的影響.

(36) 23. 指出:長期規律運動有助於維持與降低體脂肪。賴翠琪(2000)針對 肥胖國中生之體重控制研究指出:進行體重控制行為意向,能自覺需 體重控制且在體重控制能達到成效;劉倖吟(2001)以 15~18 歲過 重女性實施運動、飲食及自我效能課程,發現這樣的課程可以幫助控 制體重及提升自尊、減少焦慮情緒。 行政院衛生署與國家衛生研究院共同指出運動對肥胖者之影響 甚廣,其中包含生理(增強體能) 、心理(紓解壓力) 、社會(促進人 際關係) (國家衛生研究院,2005) 。WHO 於 2004 年已經通過預防過 重與肥胖之有效策略應採取健康飲食和定期身體活動,根據上述的研 究結果可知規律運動對於降低體脂肪或體重控制有正面的效益,特別 是正在生長發育的青少年,其體重管理策略著重於維持能量平衡,目 的在於持續維持個人適當的體重。國內過重和肥胖青少年之研究多以 體重控制、減重方案或運動介入為主題,針對其運動行為層面之研究 不多,本研究期望能以提高身體活動量來替代以限制飲食為主的體重 控制策略,探討過重和肥胖青少年之運動行為概況。. 二、規律運動的重要性 (一)規律運動的定義 行政院衛生署(1994)將規律運動定義為每週至少 3 次,每次 20 分鐘以上的運動。教育部(1999)研訂提升體適能中程計畫,提.

(37) 24. 到體適能「333」就是將規律運動習慣定義為每週至少運動 3 次;每 次至少 30 分鐘;每次運動視個人身心狀況心跳能達 130 次/分以上。 美國 HHS (2000)提出 2010 年健康白皮書訂定了 22 個主要健康目標, 其中一個重要目標就是規律性的身體活動訓練,從 1990~1999 年的 調查發現,9~12 歲平均有 65%的青少年有規律運動的習慣,其規律 運動定義為:每人每週 3 天以上每次持續 20 分鐘高強度的運動,10 年間變化不大,因此以 2010 年為目標,期望能達到 85%的人口。另 外 18 歲以上的成人有 15%有規律運動的習慣,則將規律運動定義為 每人每週 5 天以上每次持續 30 分鐘低強度的運動,同樣希望能進步 達到 30%。 (二)規律運動與學童健康體育發展情形 1.健康方面: 參考多項文獻皆證實規律運動會為健康帶來正面的效益,以成人 為例:ACSM(1990)建議擬定運動處方內容為每週 3~5 次,每次 持續 20~60 分鐘,需達最大心跳數之 60~90%或最大攝氧量之 50~ 80%,近年來建議中強度規律運動每週五天,每天 30 分鐘,才能維 持健康狀態並降低生病風險。HHS(1996)規律運動可以促進心肺耐 力及預防心血管疾病、高血壓、防治肥胖等。CDC(2008)規律運動 可降低心臟病、結腸癌、糖尿病、高血壓等發作風險。AHA(2007).

(38) 25. 指出規律運動可以控制體重、降低血壓,並建議青少年每天至少 60 分鐘。ACSM(2007)與 AHA(2009)皆建議每週五天每天至少 30 分鐘中強度的運動可使健康的人維持健康並降低得到慢性病的風險 ,美國 HHS(2000)指出美國的 2010 年國家健康目標中就有一項提 到透用每天的規律運動來提升全民的健康,並以強烈的建議每人每日 都要有一定程度的身體活動,由此可知規律運動之重要性。在臺灣方 面:行政院體委會(2003)對青少年而言,規律運動不但可以增進良 好的身體機能,更可增加適應環境的能力,且為將來的運動能力打下 良好的基礎。教育部 94 學年度中小學體適能檢測結果,中小學生體 適能呈現停滯甚至退步情形,其中又以心肺功能退步最多。 在體育方面,青少年之體育發展皆顯示其規律運動有日趨不足的 現象,國家衛生研究院(2003)2~19 歲男性無規律運動情形 20.9%, 女性 28.2%,且與 20~34 歲相比,年齡越高無規律運動情形越嚴重。 教育部(2006)95 年度教育部各級學校學生運動參與情形調查報告 針對各級學校學生運動參與情形調查結果顯示,有六成國中學生每次 運動時間 30 分鐘以上,各級學生每週平均參與運動之天數(不含體 育課),累積達三天以上其比率國小>國中>高中>大專院校,女性 明顯低於男性,而且只有國小階段超過五成,另外在體育課程部分, 同樣是每週運動的天數隨級別增加而逐次遞減,由兩者數據比對可發.

(39) 26. 現國中的體育課程提升國中生運動參與率最為明顯。國外情形:CDC (2008)指出美國 9 至 12 年級青少年中有 3 分之 2 的人數沒有達到 規律運動的程度,而且從 1991 年至 2005 年每日參與體育課的比率從 42%下降到 32%。綜觀上述,規律運動與健康之關係密不可分,一般 程度的運動只能算是身體活動,應該要達到所謂的中度且有規律的運 動才能有促進健康的功效,對我們身體有益。 (三)規律運動行為的相關研究 1.規律運動的比率: 不同年齡層適合的規律運動項目各有不同,而且其從事規律運動 人口程度也不盡相同,以國內調查國中小生的規律運動為例(表 2-3) ,從事規律運動行為的百分比率從1998年49.9%、2001年21.5%至 2005年59.9%,平均為35.8%,大約4成,所以教育部明訂以每年提升 學生體適能2%,提升學生規律運動人口3%,並且2008年要達到7成的 目標。 表2-3 國中小學童為研究對象從事規律運動行為的百分比 年代 研究者 研究對象 從事規律運動行為的百分比 1998 李彩華 49.9% 國中生676名 2000 龍炳峰 44.4% 國小學童405名 2001 林靖斌 21.5% 國中生368名 2002 馮木蘭 22.7% 國中女生501名 2002 卓玉蓮 36% 國中生381名 2004 劉明賜 高年級學童390位 41.3% 2005 陳美昭 國一、二生377位 59.9%.

(40) 27. 2.規律運動的項目: 劉明賜(2003)提出規律運動之狀態為運動時或運動後皆有感覺 呼吸急促及身體出汗,並建議可從事跑走、游泳、爬山、舞蹈、騎腳 踏車等運動,教育部(2006)調查結果也顯示國中生運動地點多以學 校為主,選擇運動項目以球類運動、跑步、騎自行車為主。運動主要 對象為朋友、同學、自己、家人,在運動參與的選擇逐漸以同儕朋友 為主,一般建議運動項目多以團體性的運動為準。但對於過重學童是 否有相似的趨勢,則有待進一步調查。 綜觀全球的多所國家都正視到健康的重要,更體認到運動對健康 的重要,並進一步尋求以規律運動的方式,來達到健康的目的,由他 律後漸進式達到自律,最後終能養成終生規律運動的習慣。. 第三節 跨理論模式與身體活動之相關研究. 本節針對跨理論模式與身體活動的相關研究加以論述,共分成二 小節,一、跨理論模式的理論基礎;二、跨理論模式的研究。較常用 於改變健身運動行為的理論模式包含跨理論模式、健康促進模式、健 康信念模式、自我效能理論、驗證計畫行為理論等五種,本研究將針 對跨理論模式與身體活動對於過重青少年之運動行為,分述如下:.

(41) 28. 一、跨理論模式的理論基礎 卓玉蓮(2002)跨理論模式之理論架構已被證實具有良好之構念 效度及內部一致性和再測信度,並已被應用於青少年之行為改變者。 跨理論模式的內容架構,提供青少年行為改變時有效的評估,三個面 向為 How:過重青少年如何參與(過程)?When:過重青少年在何 時參與(階段)?What:過重青少年參與什麼類型(層次)?TTM 之決策理論可衡量過重青少年本身贊同或反對某一行為的改變,或是 某一行為改變帶給過重青少年的益處(pros)與損失(cons)的評估: 1.知覺運動利益(與身體活動成正相關) 例如:身體健康、控制體 重、精神愉快等。2.知覺運動障礙(與身體活動成負相關)例如:生 病、時間、氣候、缺乏同伴等。 彙整卓玉蓮(2002);盧俊宏(2005)與Prochaska(1997)等文 獻,研究指出跨理論模式是由Prochaska和Diclemente二位於1982年所 發展出來,從早期用於戒菸行為,接著則應用於健康行為、運動行為、 規律運動行為及身體活動上。跨理論模式內容(圖2-1)分成四大部 分:1.改變階段 2.改變方法 3.決策權衡 4.自我效能,首先行為改變 又分成五階段,以下依各期加以闡述:.

(42) 29. 跨理論模式 改變階段. 改變方法. 圖 2-1. 決策權衡. 自我效能. Janis and Mann決策. Bandura社會認知理論. 跨理論模式內容. (一)改變階段(The Stages of Change) 1.無意圖期(Precontemplation Stage) 代表個人沒有意願改變現狀或是現在的行為,並且絲毫不關心跟 自身相關的問題或行為,也可以說是無思期,因為處於本期的人沒有 改變的想法,更對有益於本身的行為模式不關心、不思考,甚至於排 斥,一般要改變這些人往往需要費更多時間、方法及耐心,而用對方 法才能讓其改變。 2.意圖期(Contemplation Stage) 代表個人已有意識到問題,開始思考問題,也可稱為思考前期, 比起無意圖期,此期的人對於問題已經意識到,並瞭解其存在的意 義,在將問題做出分析後,仔細思考行為改變後的利害得失,雖然考 慮後不會立即改變,但是行為改變的想法已開始發酵。 3.準備期(Preparation Stage) 處於本期的人是經過思考而擬訂計畫,近期內預定要實行行為改 變,並且在計畫中設定目標。不管是何種目標,以可達成及具測量性.

(43) 30. 為準則,事前的諮詢及準備是必要。 4.行動期(Action Stage) 代表本期的人已開始實行計畫,依計畫所安排的時程逐步執行, 並按照相關指導要則,朝既定目標進行,以規律運動為例,其運動原 則為每週 3 天,每次採低強度,運動達 30 分鐘以上,此象徵行為已 經改變,一般行為改變的原則持續能達到六個月以上,就有機會到達 下一個階段。 5.維持期(Maintenance Stage) 處於本期的人需持續行為改變達六個月以上,甚至到五年以上, 並且進一步預防心理或生理的改變減弱,所加強的重點是對於動機的 強化及持久性提升。 以上這五期為行為改變階段,以各期的行為改變之變化來瞭解研 究對象的運動行為表現,藉以分析研究其行為改變的情形。另外也有 部分研究者先增第六期,也就是終止期(Termination Stage),一般 已維持正面行為改變六個月以上,甚至超過五年,負面的行為已消 除,成功達到行為改變,重要的是將其行為成為生活的習慣,此為行 為改變計畫的最終目標。 (二)改變方法或過程(The Processes of Change) 改變的方法包含有十個,其各方法的內容敘述如下:.

(44) 31. 1.意識提升(意識覺醒)(Consciousness Raising) 對於問題的相關事實有所認知,例如:找出減重的問題,問題出 在飲食不均衡,那就去瞭解食物的成分、哪些食物會吸收變成脂肪囤 積,問題出在運動量太少,那就去瞭解哪些運動可消耗較多的能量, 哪些運動對減重有幫助等等。 2.情感喚醒(情感激發)(Emotional Aroual、Dramatic Relief) 在教學的過程中,有分成認知、技能、情意三部分,也就是創造 情境、引起動機,再來親身體驗,瞭解教材,進而轉化陶冶情操,以 對問題的親身體驗,來激發其感動,例如:看到因肥胖所帶來的副作 用而導致死亡的案例等。 3.環境再評價(環境控制)(Environmental Reevaluation、 Environmental. Conrtol). 重新創造一個環境來改變現有狀態,例如:房間掛滿肥胖者的照 片、周遭擺滿運動的健身器材等,都是希望能影響自身的行為來達到 改變的目的。 4.社會支持(社會解放)(Social Liberation) 如同環境一樣,社會的軟硬體也提供了一些協助,或許能讓行為 改變更容易進行,例如:廣設運動公園,多辦理體育活動等增加運動 人口,減少坐式生活的人口。.

(45) 32. 5.自我再評價(Self Reevaluation) 自己最瞭解自己,透過自我的對話,勇於面對自己,並一一檢視 自己的行為,透過自我分析,才能進而找到解決方法,除此之外最重 要的是先要具備堅定的意志。 6.刺激控制(監控)(Stimulus Control、Monitoring) 將影響行為的危險因子移除,可降低行為的再發生率,例如:減 重的方式之一就是控制飲食,三餐以外的時間避免接觸食物。 7.幫助關係(同儕協助)(Helping Relationship) 有可以傾聽自己聲音的朋友,協助支持改變不健康的行為。 8.情境替代(行為置換法) (Counter Conditioning、Countering) 當誘發出不健康的行為,轉換從事不同的的行為模式來代替,例 如別人在下午茶吃點心,就以運動時間取代。 9.酬賞(Reinforcement Management、Rewards) 獎勵是最有效的方式,也是最受歡迎的方式,但是以需配合運 用,如果變成浮濫,將失去原本的用意。 10.承諾(自我解放)(Commitment、Self Liberation) 在準備期中,擬定相關計畫並設定目標,與他人分享,進而提供 建議,像是一只合約,對自己也對別人負責。 過重青少年較缺乏運動,也較無意願運動,應多處於運動行為改.

(46) 33. 變前三階段,可配合TTM理論之改變方法介入:意識覺醒、社會支持、 情感喚醒承諾、自我再評價等五種。 (三)決策權衡或衡量決定(Decisional Balance) 此概念主要是瞭解行為的改變,源自Janis與Mann(1977)的決 策理論,其行為改變包含八個權衡概念,跨理論模式採納權衡點之好 處及壞處(Pros & cons),將其好處稱為行為之利益(知覺利益), 壞處則稱為行為之障礙(知覺障礙),以探究行為改變階段與權衡利 弊得失的相關(Prochaska等,1992)行為改變在自我衡量後如「利益」 大於「障礙」,則行為改變將容易進行,如「障礙」大於「利益」, 則行為改變將有可能停止。以運動行為為例,運動後會使人身心愉 悅、增進健康、減少生病此為運動利益;如運動後容易造成運動傷害、 體力透支、身體流汗不舒服等為運動障礙,兩者結果相比較,如評估 利益重於障礙,那將會產生運動行為;反之,則減少或停止行為。 國內針對身體活動的研究:卓玉蓮(2002)研究對象國中生實驗 組的身體活動階段進展情形,經實驗介入後與控制組無顯著差異,知 覺運動利益以影響健康居多,知覺障礙則以時間缺乏主要影響因素, 結論是國中生在運動改變階段的行動期及維持期之比例低於國外研 究,行為改變應朝縱向長期追蹤研究。陳秀娟(2005)則是研究對象 國中生因不同背景因素在運動行為階段上有顯著差異,結果發現國中.

(47) 34. 生的運動階段以準備期最多,無意圖期最少,有參加體育社團或校 隊,有較高的運動自我效能,五個不同運動階段在運動自我效能、知 覺運動利益、知覺運動障礙及運動社會支持方面,有顯著差異。黃婉 茹(2003)研究對象行政院女性主管年齡越輕,知覺運動障礙越高, 使用運動行為改變方法頻率因不同背景因素而有所差異,建議女性選 擇簡單較不費力,時間及場地具彈性的活動。張碧芳(2003)研究對 象大專女性具備高知覺運動利益及知覺運動障礙,使用運動改變方法 的頻率較低,最常運用情感喚起的方法。年齡越高知覺運動障礙也越 高。因此,可知利益與障礙是在討論決策權衡時的重要關鍵。 (四)自我效能(Self-efficacy) 盧俊宏等(2005)將自我效能定義為:個人對自我完成特定行為 的一種能力判別,也是一種個人能有效完成特定目的所展現的能力表 現。此理論源自Bandura(1986)的社會認知理論的核心理論,自我 效能是動態的概念,Bandura(1989)指出:自我效能通常會經由動 機處理的共同作用,影響一個人的認知能力。所以個人動機的強度會 受自我效能的信念影響。 一般而言,自我效能理論又可分成效能預期及結果預期,效能預 期就是自我衡量能力能成功預測行為表現,結果預期則是個人對行為 造成的的既定成果所產生的預測(Bandura,1977)。以運動行為為例:.

(48) 35. 當學童認為自己可以達到每週至少3次(天),每次(天)20分鐘以 上的運動,程度以中等強度為原則(狀態:身體出汗)的運動 ,此 預期就是效能預期;在達到此規律運動行為後,同學及朋友皆視學童 為榜樣,父母也因此稱讚並獎勵,也因為如此自己維持了很好的體態 ,此預期則稱為結果預期。 江衍偉(2004)以研究國小女教師為對象年齡越大運動自我效能 越高,年紀越長,參與運動項目越多,使用改變方法的頻率也就越高。 女教師有高知覺運動利益,但運動自我效能比較低,透過團體運動較 能提升運動行為階段。宜採縱貫性研究,探討影響改變階段之間的因 素。李明憲(1998)也指出自我效能為國中生身體活動的重要預測因 子。過重青少年對自身體態較缺乏自信,其效能預期往往會受過去的 成功表現所影響,口頭說服及替代經驗是否會成為非常重要的關鍵, 則有待進一步研究,所以TTM之自我效能理論對青少年身體活動量影 響甚鉅,是研究運動行為中重要的理論基礎,也是決定運動行為的重 要因素。瞭解跨理論模式之理論基礎後,再針對跨理論模式之相關研 究進行探討。. 二、跨理論模式的研究 (一)研究概況: 國內彙整跨理論模式相關研究資料(表 2-4),涵蓋研究戒菸行.

(49) 36. 為、健康行為、運動行為、規律運動行為等,對象包含國中青少年、 高中職學生、大專學生、國小女教師、女性公務人員、職員、老人、 教官、國小學童家長、膝部骨性關節炎患者、心臟病學童、氣喘青少 年等,共計 44 篇;其中針對青少年運動行為之研究只有四則,本研 究以過重青少年為主,並研究其規律運動行為,以作增加過重青少年 運動動機之參考,因此首先瞭解其跨理論模式在運動行為的研究做為 參考依據。.

(50) 37.

(51) 38.

(52) 39.

(53) 40.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The Composite CPI for June 2009 increased by 0.39% month-to-month, with the price indices of Transport; Clothing &amp; Footwear; and Food &amp; Non-Alcoholic Beverages rising by

 人行行長周小川於2010年指出:資本帳可兌換的定義應可

1960年代 1970年代 1980年代 1990年代 2000年代 市場特性 Mass Mass Mass Small Invidual 生產型態 少樣大量 少樣大量 多樣少量 多樣少量 大量客製 管理系統 MRP MRP II JIT/TQC

蔣松原,1998,應用 應用 應用 應用模糊理論 模糊理論 模糊理論

李友錚【5】指出有關顧客需求特性的探討目前以 Kano 二維品質模式 最具代表。因此,可以利用 Kano

覺察與模仿 身-1-1 模仿身體操控活動 身-1-2 模仿操作各種器材的動作 協調與控制 身-2-1

覺察與模仿 身-1-1 模仿身體操控活動 身-1-2 模仿操作各種器材的動作 協調與控制 身-2-1

本研究以河川生態工法為案例探討對象,應用自行開發設計之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