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二節 問題解決能力

本章節探討問題解決能力的定義、特徵、指標、教學模式與理論基礎,促使研究者 能發展適合高中學校的環境服務學習課程,並在課程中培力學生具有問題解決的能力。

一、 問題解決能力之定義

認知心理學認為問題的定義是個人面對追求的目標,在尚未找到方法時所感到的心 理困境(張春興,1997)。蔡培村(1996)認為當實際情況與當事者所期待或應有的情 況具有差距時,問題就會產生。除此之外,問題也會受到人和情境的交互作用的影響,

使個人無法以適當或直接的方法,達成目標,而產生問題的狀態(曾瑞雲,1999)。禚 建茹(2014)也認為問題是人與環境交互作用而形成的,在尚未尋找到方法達成目標時,

所產生的心理困惑。從以上定義我們可以知道問題是個人與環境交互作用下,所產生的 心理困境,然而個體對於心理的困境預設了想要達成的目標。

然而不同的理論學派對問題解決定義皆有不同,完形心理學認為問題解決的策略在 於個體重組問題情境中的各項線索後,頓悟出來的結果。行為學派認為問題解決是嘗試 各種方法以解決問題的歷程。心理計量學認為問題解決指的是個體對新情況所產生的新 反應。Piaget認為個體在遭遇問題時,會採用同化、調適的方式來達到解決問題的目的

(楊美雪,1994)。由此可知問題解決是一個歷程,指的是個人為了達成心理困境所預 設的問題解決目標,會積極的尋找資源、嘗試各種方法,以達到解決問題的目的。

至於問題解決能力之定義,Ploya(1981)認為問題解決能力是個人盼望達成一個既 有的明確構想,但卻無法立即達成,因此尋找某些恰能達到此目的的行動。Gagne(1985)

認為問題解決是一種歷程,利用先前所學的規則去解決新的問題情境,並在歷程中產生 新的學習,因此問題解決可以提升學生在高層技能力表現。Hunt(1994)認為問題解決 能力是學習者在問題產生後,個體開始進行的認知思考活動,並利用既有的知識與技能 以符合新情境的需求,而獲得解答的歷程。Solso(2001)認為直接針對所想要解決的特 定問題進行思考,包括反應的形成與所有可能的反應中做出選擇。因此問題解決能力是

24

個人在問題解決的歷程中,利用先前所學的知能再加上課程中不斷被訓練的處事能力去 解決面臨的問題,簡而言之問題解決能力指的就是在問題解決的過程中所運用能力的統 稱,並無固定性。

從以上定義我們可以發現,問題解決能力是從發現問題的開始,而問題的產生會因 為對象與情境的不同而有所差異,使得有些人無法發現問題;前往目標的歷程中也可能 會遇到許多的障礙,障礙可能包含了內、外在因素,如心理狀態、先備知識、心智活動 與技巧等原因;在過程中,對象將試著思考解決方法,運用聯想、推論、理解、分析、

綜合、歸納等技巧,計畫問題解決的辦法;最後在過程中,累積了相當多的問題解決經 驗之後,而培養出新的能力。

二、 問題解決能力之特徵

問題解決能力其實是相當複雜的人類行為(Halakova & Proksa, 2007)。當個人遇 到問題時,會因為對象、情境、心理狀態、先備知識、技巧等因素的影響,而造成對問 題解決的方法與歷程有所差異,但從個體的表現上,仍有許多相同的特徵,禚建茹(2014)

對於問題解決能力擁有的特徵,歸納為四項說明:

(一)問題解決能力是一項問題解決的歷程

問題解決能力是問題解決的歷程(Mayer & Wittrock, 1996; Woolfolk, 1987;

葉水福,2005),利用所學的知識經驗解決問題,並在過程中產生新的學習(Gagne, 1985),Mayer(1987)認為問題解決能力具備條件、目標和障礙,分別為問題 開始階段包含的條件訊息,問題預定達成的階段,解題者並不一定能馬上知道解 決的方法為何,會遇到許多障礙需要去克服。因此探究問題解決能力必須要觀察 課程中學生問題解決的歷程。

(二)問題解決能力是一種學習的歷程

問題解決能力是一個連續漸進的歷程,從問題解決的歷程中學習新的方法及 新的解決方式(劉曜源,1999)。Jonassen(2003)認為問題解決能力是透過個

25

人先前的學習經驗,將所學應用在相似的情境上。問題解決能力需要學會發現方 法,解決一連串問題的過程,這樣的認知的過程,可以透過行為來觀察,獲得新 的新知(Funkhouser & Dennis, 1992)。問題解決並沒有明確與直接的方法,而 要達成目標,過程中會遇到許多的困難,需要不斷的思考來解決,經由思考與嘗 試,均可能成為下一次的經驗基礎,也就是從實做中學習。

(三)問題解決能力必須具有先備的知識或經驗為基礎

Mayer(1983)定義問題解決能力是一個多面的歷程,需要透過現存的問題 與現在的經驗做認知的連結。問題解決能力會根據以往的知識、經驗,運用分析、

推理的技巧,重新思考與整理(葉水福,2005),所獲得的經驗可以藉由過去所 學的知識,搜尋方法或請教他人的經驗來獲得解決的方法。

(四)在問題解決的同時,需要具備良好的問題解決態度

黃茂在與陳文典(2004)認為問題解決能力是一種面對問題的習慣和處理問 題的能力,可以由面對問題的態度、處理問題的方法、問題解決的成效來評估。

因此問題解決能力不單單只是解決問題而已,還需要擁有正向積極的態度,在經 過問題解決的方法與流程後,最後達到目標的成效。

解決問題能力簡而言之就是人們在處理各種問題所需運用能力的代表,並統稱這些 能力為問題解決的能力。因此問題解決的過程中,可能會在不同性質的問題上,運用到 不同項的能力。但由問題解決能力之特徵中,我們可以發現問題解決能力是一個學習的 歷程,而涵蓋的層面包括情意、知識與技能層面,透過參與者的先備經驗,在問題解決 的過程中創造新的學習經歷,進而成為下一次問題解決時的基礎,進而不斷的磨練問題 解決的能力。

26

27

四、 問題解決能力教學模式

環境教育是「一種教育過程,過程中個人和社會群體瞭解他們的環境,以及組成 環境的生物、物理和社會文化因素的交互作用,並得到必需的知識、技能和價值觀,

進而能個別或集體行動,以解決現在和將來的環境問題。」(UNESCO, 1977)。由此可 知環境教育是教育人擁有環境行動及問題解決能力,以解決現在和未來的環境問題。

但是現今面臨的環境問題常錯綜複雜,牽涉生物、物理和社會文化的相互關係,

需要以整體性的觀點來分析環境問題。為了使世人能夠具備「解決環境問題能力」,並 實際應用於生活當中。需以結合理論與實務並應用的「環境議題探索」教學法,培力 學生民主的態度和蒐集資料、分析資料、批判思考、價值澄清等技能,以實踐環境教 育理念,在國內外的環境教育介入研究(Ramsey & Hungerford, 1989; 許世璋,2000)

顯示,注重「環境議題調查與行動技能培養」的教學模式,可有效提升學習者的內控 觀、採取環境行動策略的知識與技能及環境行動。透過環境議題來訓練學生們的調查 分析能力,進而提出環境行動策略,這是一種能滿足環境教育精髓的教學方式(許世 璋,2001)。

三、形成策略 1. 能藉推論、想像來開拓「問題」的發展空間。

2. 能同時擬構多種的解題策略,也能決斷地選擇其一。

四、執行實現 1. 能以行動來處理問題,具有動手實做的習慣。

2. 具行動力,能控制變因做有條理的處理。

3. 能隨機處理未如預料的情境變化,使工作持續沿主軸推進。

4. 養成能在過程中隨時做好欲達成的目標、教學活動及評量的三角 校正工作的習慣。

5. 能與人分工合作完成工作。

五、整合成果 1. 對所獲得的資訊,能統整出成果及作合理的評價。

2. 能由事件的前因及後續發展中看出其意義並作詮釋。

3. 觀察到處理過程的瑕疵及改進的空間。

六、推廣應用 1. 體會處理事件過程所產生的影響,並做合理的調節。

2. 發現事件後續的發展,並做合理的處理。

3. 獲得經驗,應用於解決其他的問題上。

28

此教學法是以學生感興趣之環境議題為中心,解決問題為教學導向。學生在課程 中不但能學到問題解決的技能,也能培養社會公民的責任感與面對問題的態度。教學 過程著重「學習如何解決問題的技能」,而非「解決問題本身」,其理念在於學生學到 問題解決的技能後,能夠實際運用在未來生活中所面臨的各種問題上(王順美,1994)。 聯合國UNESCO的國際環境教育計畫提出七項解決問題的技能精神為「辨識環境問 題、研究環境問題、蒐集資料、建議可能解決的方法、評估可能解決的方法、環境行動 分析基準、採取環境行動」(楊冠政,1997)。Chiro與Stapp(1986)提出一套解決問題 的教學模式,界定此教學模式為「學生就學校或社區實際問題,選擇一個關切且感興趣 的議題,親自蒐集資料、調查該問題、思考、規劃、實際採取行動來解決問題」(王順 美,1994)。此解決環境問題包含下列五步驟:

(一)認定問題、確立問題

社會問題一旦形成,首先重要的是要確定該問題。對於問題不瞭解時,是很 難專注於可行的解決方案和策略。這階段不要匆忙的提出一個解決方案,否則,

其他解決方案可能將不會被考慮到。因為當問題有了狹義的定義,日後是很難突

其他解決方案可能將不會被考慮到。因為當問題有了狹義的定義,日後是很難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