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檢討 45

第二節 嘗試討論期

學生認為互動討論教學的好處有:課堂討論需要先閱讀與主題相關的資料,

促進主動學習的動機、師生同儕間的互動能培養學生合作、人際溝通,訓練思考、

口語表達能力(邱美文,2010)。

壹、 教材範圍與實施過程(106年10月-106年12月)

國小國語課是每周有六節國語課,一節為 40 分鐘。學生在第一節教師朗讀 教學後在便利貼寫下第一個提問,待教師課程結束進行討論前再寫下第二個提 問,小組討論時間則安排在每一課國語課的教學課程結束後讓學生進行小組討 論,教師在透過統整歸納學生討論過程,促進學生思考及口語表達。

在國語課融入學生深度討論進行方式,說明小組討論的實施規則及遵守事 項,張正仁(2005)小組中組員會相互協助,高能力的組員會帶領小組討論。C 教師擔心學生在組內不參與討論發言,異質分組間指定組內一位同學擔任小組 長的角色賦予任務,希望讓每位學生都能輪流提問討論發言的機會。

透過嘗試討論並公開學生個人提問的好問題,除了學生可以得到教師肯定 讚賞,增加自信也提供同儕模仿學習效應,提昇學生提問討論的深度與廣度。透 過不斷練習與提醒要追問利用深度討論的問題類型討論、教師參與討論提供示 範學習鷹架及全班進行討論統整歸納,學生由回答問題式的討論逐漸有追問和 連結生活經驗的回應,主動參與討論的人數也慢慢提升。

53

54

55

貳、 教學過程觀察與省思

嘗試討論期為期二個月共進行五次討論,此時期教師主要進行學生提問小 組討論及全班歸納討論的教學方式,以下由學生提問討論教師歸納的優點及影 響小組進行深度討論的原因分述如下

一、 從學生提問教師引導全班討論歸納的好處:

(一) 以學生為主的引導教學,教科書的答案不是唯一

以第一組提問為例,請問「請問古城遺址是臺灣的古文明」嗎?多數學生以 文本的澎湖為答案,教師請小組討論組員分享,引起討論。S5:如何把城建到海 裡面,還是發生什麼事?讓城沉到海裡,更讓學生學習其它思考層面。

第一組:請問「請問古城遺址是臺灣的古文明」嗎?

SS:是

T:回到課第一段,請問結束了嗎? 第一組請分享你們小組其他想法 S9:也有可能是中國大陸飄過來的(SQ)。

T:等下等下請大聲分享。

SS:不可能啦!超大的怎飄?

T:他們的推測有可能原本在大陸。

S5:如何把城建到海裡面,還是發生什麼事?讓城沉到海裡(SQ)。 以前教師提問都只有那固定的幾位回答問題,透過先小組討論,全班在討論 歸納就多ㄧ些同學舉手回應。第二組學生的提問是我們現在看到古蹟是古城,那 以後大家會看到我們留下什麼?這時學生覺得討論是有趣,沒有標準答案,此時 引起參與課堂討論由2-3 人增加到 15 人舉手反應。

第二組:你覺得以後大家會看到現在的我們留下什麼?

T:分享您們討論後的想法:

S:留下建築物、建築、人的屍體、埋的東西、時空膠囊、子孫、毀滅性

56

的東西讓所有東西都不見、世界毀滅、世界末日再也沒有了。

(二) 以學生為主的思考提問,師生互動開啟新視野

第三組認為六千年是葛瑞姆的推測,但也有可年一千年前才沉下去的,這時 底下討論的聲音更多了,SS:翻課本,對耶!課本是寫大膽假設,全班熱烈討論,

學生說我們這樣的討論可以寫一部小說了(觀1061027)。

S:因為是石頭。

S5:或許時間再久一點也沒有了。

S16:推測:雖然作者說六千年但不一定是六千年或許才一千年。

T:S16 說六千年是「葛瑞姆」推測,也有可年一千年前才沉下去。

SS:進入全班熱烈討論。

第四組:如果沒有「臺灣通史」或其他文獻還會不會有其他人發現海底古城 S5:應該會有,因為他遲早會被發現。

T:您們覺得什麼樣的人會看到?

SS:浮潛的人、潛水夫、觀光客、漁夫、衛星、空拍機。

T:你們會有好奇心去看嗎?

SS:點頭。

第五組:為什麼只有澎湖有海底古城其他地方也沒有嗎 S5:臺灣在地震帶或許我們只看到一部分。

S23:我們這樣的討論可以寫一部小說了。

S4:或許已被侵蝕。

SS:也許只有少數人知道(觀 1061027)。

(三) 以學生為主的互動討論,學生參與被動轉主動

下課後 S:22 說我喜歡這種上課方式,討論活動非常有趣且我們要動腦思 考,掃地時間 S:22 還意猶未盡的跟老師繼續分享提問的內容與答案(觀 1061027)。

57

此時鐘響已下課,全班還是專注討論,認為其它地方還是有古城,是因為還 沒有被發現,是觀察的問題(觀1061027)。

二、 影響小組進行深度討論的原因:

影響小組進行深度討論的原因,從教師教學及學生學習表現分述如下:

(一) 教師教學

1. 教師堅持就是要「教」學

T:我要教的第一節要透過朗讀理解挑難字、解釋字,到圈詞考聽寫還有一 些學生狀況要處理,課程進度已經很趕,討論只能放在第六節(訪 1061117)。 研究者發現教師畫課文圈詞及解釋時間用掉20 分鐘,教師挑選認為的難字 或許學生並不認為他是難字,建議應由學生自己提出,經第八課學生提問也發現 學生自己提的難字,相對比老師自己挑選的難字還要少許多。教師可依學生提問 教學,不需要把教師認為的難字都教過,或許可增加討論時間。

2. 教師對於「討論」認知不足

T:訝異孩子是真的在討論,孩子表現很開心樂於討論,平常沒參與的人也 非常樂於討論回答別人的問題(札 1061027)。

教師肯定討論教學對學生多元思考有幫助,但擔心學生學習成效,真正的原 因是教師對課堂討論的實質認識不足,教師不認為學生會認真討論,擔心討論會 延遲教學進度且學生無法精熟學習內容,許多實徵研究顯示,教師的教學活動大 多採用講述法,或以教師為主的師生言談模式,歸咎教師排斥運用討論教學在實 際的教學情境中的原因,擔心延誤教學教度,且無法使學生精熟學習內容(李佳 潔,2011)。

T:我在想讓他們就這樣討論討論後,課就結束嗎?這樣討論的意義?這麼 輕

鬆討論說說話就結束?

R:什麼意思?

58

T:討論後,說說話完就結束一堂課,QT 課堂就這樣收尾嗎?

R:這幾次讓學生討論後,學生有說對課文文本印象更深,透過討論也聽 到學生不同角度的思考及對話,舉例說少年家窮為何還能餵魚?學生思考 得面向?

T:對思考變多元。

R:我們不是就讓學生學會思考嗎?

T:確實現在上課時有更多學生是有在思考(札 1061128)。 3. 班級經營

A 班有一位情緒障礙學生,會干擾課堂教學正常進行,C 教師常常需要處理 該生個人行為,這會影響教學進度漸而影響小組討論的情形。

4. 外在因素

學校活動太多有教學進度的壓力,研究者希望依據深度討論的進行方式應 該要讓學生知道上次討論有問題的地方,學生才知道該如何修正討論。

T:讓學生討論確實能幫同學思考,但因為 12 月有全校體育表演會,現階段 有許多時間要練習還有預演,接下來六年級還要畢業旅行及拍攝畢業紀念冊,上 課時間非常趕,要學生討論還要檢討上回的討論情形,時間怎夠用?

T:在臺灣考試制度升學壓力,學生還是要札實的上課才能應付未來的考試 吧!你就讓教授知道小學教學的時間就這麼多(札 1061127)。

(二) 學生學習

學生開始嘗試討論,從不會討論到覺得討論是有趣的,喜歡小組討論的過 程,學生認為小組討論的優點:每個人都可以討論到、思考同學的想法、可以聽 到別人的問題,對課文的印象深刻、知道同學的優點。但學生也認為離題、聊天、

沒在聽、要想很久、有人搗亂、有些同學沒當一回事是小組討論的缺點(札 1061127)。歸納影響學生進行小組討論的原因:

1. 學生喜歡得到答案,不習慣自己思考

59

從對話中發現學生對於提問討論的模式是有提問、有人回答就進入下一題,

喜歡問別人得到答案,不習慣自己思考。

S5:作者為何到緬甸工作?

S23:這問題很好,其實我不知道,你要去問作者?

SS:大笑聲。

S10:他完全沒有講工作是什麼?

S5:我覺得是外交官。

S5:下一題,為什麼要穿小一號的鞋子?(1061-8)

2. 提問為測試型問題無法引起討論

第一次討論,從學生錄音檔會聽到討論內容大多急為說出個人想法居多,例 如學生在不同組別都有人提問S:作者認為大小剛好的鞋子是怎樣的鞋子,有一 組學生在每個人回答小一號後這一題就進行下一題,而另一組學生討論對話就 回到文本,幫助提問同學得到理解,發現組別間學生討論有明顯的差異。

S:作者認為大小剛好的鞋子是怎樣的鞋子?

第一組 S3:小一號 S13:小一號

好下一題

第二組

S:吼!課本有說啊!第二段作者就有提 到因為緬甸雨季長,要是拖鞋比腳大,

每走一步就會濺起地上的雨水。

3. 討論與學生學習經驗有關

蘇琬喻(2016)討論活動中,中、高程度的學生比低成就學生較參與討論發 言,有些學生會害怕出錯,顯的沉默。研究者觀察 10 分鐘的討論對話,S4 是班 上高程度學生,在小組討論時很快也能追問同學及連結自己生活的經驗,S4:如 果你是作者,你要把本文取什麼名字?提問討論也有不同的問題類型。過程中開 始有連結想到上一課第八課文本內容相比較。

60

S:盲人如果沒細心,溫柔跟花朵說話,花園還會有哪麼多花?

S4:照理應該不會,但之前有科學實驗有兩批 1.種米時讓米聽唱歌 2.沒有 聽唱歌只有澆水的米,在收割時是有聽唱歌的米長得比較好(CQ)

S4:照理應該不會,但之前有科學實驗有兩批 1.種米時讓米聽唱歌 2.沒有 聽唱歌只有澆水的米,在收割時是有聽唱歌的米長得比較好(CQ)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