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11

第三節 深度討論

一、 深度討論的起源

「深度討論」(Quality Talk)這教學名詞是 2009 年由俄亥州立大學和賓夕法 尼亞州立大學(Penn State University,PSU)研究團隊發展,在美國中小學及大 學推動,成效卓著;2012 年研究團隊進行了 42 個量化研究,以談話討論作為基 礎,分析小學的師生間對話及學生的個別理解是如何影響學習成果。

深度討論的重要應該由「論語」便開始記載了。「論語」是孔子師生討論的 對話彙編而成;「深度討論」 也是認為「說話/討論」是促進思考的重要工具,

在討論的過程中,不同的對話,會增強不同的認知與思考層次,而要學生討論,

則需營造出適宜討論的氛圍。

二、 深度討論的定義

Wilkinson(2010)認為深度討論的基礎架構是營造能刺激學生對文本進行深 度討論。深度討論是一種促進學生對文本的高層次理解的討論的方法,高層次理 解是指關於文本的關鍵反思思維和知識的認知。這種做法的前提是相信言語是 一種思考的工具,某種談話可以有助於高層次的理解。

俄亥俄州立大學研究團隊在西元2009 年發表了一項針對「文本討論」的後 設研究,將一般課室熟悉的文本討論分成三類:第一種是「內文討論」(efferent discussion),亦即文章的內容是討論的重點,學生只能針對文本裡出現的詞句和 圖片進行討論、辯證、釐清「這篇文章或這段文字說了什麼?」第二種是「延伸 討論」(expressive discussion),這是課室裡最常見的討論形式,主要的提問是:

「你對這篇文章有什麼看法?」、「這段文字讓你聯想到什麼?」 第三種是「批 判分析」討論(critical analytic),討論的用意是辯證想法,學生來回推敲文本,

談論作者、文章探討的議題,比較讀過的類似主題或文本這種討論最有利培養論

25

證能力(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與美國賓州大學深度討論團隊,2017)。

深度討論主張討論是種雙向溝通,以提問、回應、連結、歸納或追問的方式 進行,一旦進入深度討論,常會連結個人經驗與知識的分享,進而提升了思考層 次(陳昭珍、梁鴻栩,2017)。

三、 深度討論模式

提供教師在課堂上運用討論來增強學生進行批判性思考的教學架構。學生 藉由同儕異質分組討論的方式,師生間對話來幫助學生論證、思考、口語表達的 學習及增加對文本有高層次理解的討論的方法。高層次理解是指學生對文本內 容進行批判性分析的思維及認知知識的能力。深度討論包括四個部分:教學架 構、論述元素、示範與鷹架及及教學原則。

(一) 教學架構:

教學架構由教師選擇開放性具有討論性的文與主題、異質分組、設定討論前 活動、促進學生小組討論發言及示範表達思考。學生則需於討論前讀完文本投入 同儕間的討論並學習尊重聆聽別人的談論。在閱讀過程中的文本討論分成下列 三項:

1. 內文討論:鼓勵學生由文本進行理解盡可能提取資訊。

2. 延伸討論:鼓勵學生連結個人生活經驗、先備知識或情感連結,例如「這 段文字讓你想到什麼」。

3. 批判分析:鼓勵學生依文本訊息討論提出假設,談論作者、文章探討議 題。

26 回應為詳細解釋(Elaborated Explanation,EE)須包含一個論述和兩個論點支持。

共同回應包含探索性談話(Exploratory Talk,ET)和累積性談話(Cumulative Talk,

CT),ET 談話中學生分享、評估、建立知識,這個過程中學生會互相挑戰對方 的概念或想法。相對地來說,在CT 談話中,學生雖共同分享、評估、建立知識,

但是都是正向肯定、沒有挑戰彼此的概念或想法。這三種回應的定義方法和例子 列於下表。

27

表2-2 深度討論六種類型問題定義

問題事件 代碼 定義與範例 求知型問題

Authentic Question

(AQ) 開放性問題,問題具多樣性,提問者對於他 人的回答感興趣。除測試型問題以外都為求 知型問題。

測試型問題

Test Question

(TQ) 特定答案的問題,封閉性的問題,無法誘發 更多的討論。

追問型問題

Uptake Question

(UT) 是追問其它人所說的意見,用以釐清、深化 問題與認知,並會帶出更多的對話。

高層次思考問題

High-Level hinking Question,包括:

分析型問題

Support Question,

包括:感受型問題

28

model of quality talk about literary text. Bringing reading research to life, 142-169.引 自陳昭珍、梁鴻栩(2017)。台灣與長沙小學生在深度閱讀討論中之提問與回應 層次差異研究(未發表論文)。

表 2-3 三種回應的定義

回應類別 代碼 定義 解釋性談話

Elaborated Explanation

EE 回應類別之一,由個人所發表的意見,並在言談中 舉出二個以上的論證以支持個人的論點。

累積式談話 Cumulative Talk

CT 三個人以上加入討論回應問題,並於對話中累積相 同的論點。通常累積性談話中不會挑戰他人觀點。

探索性談話 Exploratory Talk

ET 二個人以上針對主題回應,且有對立/不同的意 見,同時有三輪以上的不同意見進行對話,可能是 辯論或是反駁。

資料來源:Wilkinson, I. A. G., Soter, A. O.,& Murphy, P. K.(2010).Developing a model of quality talk about literary text. Bringing reading research to life, 142-169.引 自陳昭珍、梁鴻栩(2017)。台灣與長沙小學生在深度閱讀討論中之提問與回應 層次差異研究(未發表論文)

29

(三)示範與鷹架:

學生進行小組討論的初階段教師需要提供示範引導學生對文本進行討論,

架起學生進行促進批判性分析思考的談話。

表 2-4 教師於深度討論時使用之教師對策 Summarizing

(總結)

Challenging

(挑戰)

Participating

(參與)

30

31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