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器官捐贈相關研究理論與應用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四節 器官捐贈相關研究理論與應用

目前臺灣在器官捐贈相關研究當中,顯少有特定的理論,僅有少部份研究,

諸如譚君琪(2012)針對大學生器官捐贈意圖-計畫行為理論之運用、李淑如(2012) 針對成人器官捐贈意圖-計畫行為理論之運用、廖玉珍(2012)針對高中生器官捐贈 意圖-計畫行為理論之運用、李秀娟(2012)台北市國小教師器官捐贈意圖之研究-計劃行為理論之應用等,運用理性行為理論(Theory of Reasoned Action,簡稱 TRA) 來探究影響器官捐贈行為意圖因素。所謂的「理性行為理論」是指個體的器官捐 贈行為意圖是否會受到行為的內在因素-對特定行為的態度(Attitude toward the behavior),以及行為的外在因-社會主觀規範(Subjective Norm)所影響的客觀論 點(李淑如,2012)。

然而,器官捐贈除了可以用理性行為理論來解釋之外,張雅音、林惠娟、謝 佳恩、林麗絲、劉貴嬌、陳堯俐(2010)也提出其他三種會影響器官捐贈行為意圖 的理論因素,包括(一)利己主義,比如是一種做善事行為,可獲得福報、可獲得 部份金錢補貼、生命的自我實現與尊嚴的表現方式;(二)行善原則,比如是一種 助人行為、回饋社會的方式、可以延續生命;(三)自主原則,比如是個人生前的 遺願或器官捐贈意願意思表示方式。

由於本研究非以探究受訪者之器官捐贈意圖為主要研究目的,故此,以下則 以張雅音等人(2010)的利己主義、自主原則加以延伸論述外,再另加以利他主義 補充說明,以做為本研究架構之理論基礎。

一、利己主義(Self-interest)

利己主義(Self-interest)就字面上的解釋,可將利己行為定義為「個人抱持著 增進自己利益的心態所表現出來的行為」,如同其他學者一樣,認為「以自己的 利益為前提而表現出來的行為」謂之利己主義(蘇士欽,2007)。利己主義所表現 出來的行為可以是作弊、欺騙、不遵守承諾等負向表現;同樣地,它也可以是慷

34

慨助人、幫助他人、熱於公益等正向表現(莫兆鳳,1989),其與社會交換理論有 相似之處,皆認為追求個人利益乃為人類天性之一,用一種較含蓄的方式去記住 在社會關係中的付出與收穫,因此,若從互利、互助觀點而言,幫助他人也是一 種對自己未來的一項投資,意即「現在幫助別人,也許未來某一天需要他人幫助 時,別人也會伸出援手」(廖玉珍,2012;呂基燕,2009;謝佳恩等,2010)。除 了期待日後也能受到他人幫助的心態外,Cohen & Hoffner(2013)認為器官捐贈在 利己部份,以提升自我價值感居多,如增強自尊、自豪感、連結社會的認同。

二、利他主義(Altruism)

以牛津進階當代英文詞典針對利他主義的定義為「不自私」(unselfishness),

更進一步說明為「個人考慮他人幸福先於自己幸福(principle of considering the welfare and happiness of others before one’s own)」(蘇士欽,2007)。有學者認為利 他主義可以是服務為取向(service-oriented),如志願服務或志工服務,藉由服務活 動中對他人提供照顧、關懷,以獲得自己付出的滿足感,猶如一種「助人為樂」

而不求回報的利他行為表現(朱壽騫,2011;徐俊賢,2004)。以器官捐贈而言,

捐贈者捐贈器官的時候很少考量自己捐出器官後可以獲得什麼,大多數僅是基於 同理/同情那些生病且基於需要器官移植的人,故器官捐贈可以說是在利他主義 當中較無私且純粹的利他行為表現(Cohen & Hoffner, 2013)。基於上述可知,一 般人對器官捐贈所抱持的利他看法,諸如挽救生命、認為他人因獲得器官而過著 正常生活,會是一件美好的事等。

三、自主原則(Principle of autonomy)

自主原則包含了自我決定與自我管理,乃尊重個體是有自主能力,可以為自 己做選擇,也就是說認同個體個人行為所秉持的價值信念或觀點,同時也有做出 抉擇並採取行動的權利(廖玉珍,2012)。學者們認為器官捐贈中唯一有自主原則 的部份在於生前的器官捐贈意願簽署/註記的部份,是一種預立遺願或生前意思

35

表示的方式,即可以決定自己死後身體可以發生什麼事(張雅音等,2010;Perenc et al., 2012)。

綜合上述,器官捐贈除了是一種利己、利他及自主行為的表現之外,有學者 進一步指出,器官捐贈的助人行為出現與否,尚還有一個關鍵點—同理心,即個 體能夠體會他人心境,設身處地為他人著想的感受(廖玉珍,2012;呂基燕,2009;

張雅音等人,2010),那麼助人行為的意願也油然而生。

由此,雖然回應了本研究者欲將同理心納入調查研究因子當中,但目前僅國 外有部份學者將同理心應用於器官捐贈研究當中,而國內研究文獻則尚未窺見,

故為了提升研究的價值性,研究者將於後續章節說明同理心與器官捐贈相關研究 外,同理心與器官捐贈到底有沒有關聯性,以及關聯性強弱為何,則有待本研究 調查結果分析之後,才能獲得印證。

36

第五節 影響器官捐贈簽署意願的相關因素

器官捐贈在醫療上不只是提供移植所需而已,事實上它仍有一些好處,包括 (一)節省醫療資源,減少/停止腦死病人無目的或無意義的醫療行為;(二)受贈者 的生命獲得重生,如洗腎者,獲得器官移植後,可多一份貢獻社會之力量;(三) 捐贈家屬得到欣慰感,並且對日後不幸之事件產生較多正向想法(柯文哲,2000)。

不過,僅管有上述之優點,國人對器官捐贈簽署意願仍會受到一些個人或社會文 化因素所影響,諸如害怕屍體不被尊重、有違傳統全屍觀念、擔心器官移植到壞 人身上,反而危害社會等(陳瑞娥、謝春滿,2008)。援此,本小節先從器官捐贈 看法,以及人口特徵因素說明其如何影響大學生和碩博士生的器官捐贈簽署意願,

再於第七小節說明同理心如何影響大學生和碩博士生的器官捐贈簽署意願。

一、器官捐贈看法

根據相關研究,茲歸納與探討影響器官捐贈簽署意願的器官捐贈看法,分別 就是否接觸/聽過器官捐贈資訊與來源、器官捐贈認同程度、器官捐贈認知等因 素,說明如下:

(一)是否接觸/聽過器官捐贈資訊與來源

國外學者Stoeckle及Swamson皆指出,器官捐贈知識的增加會影響及改變器 官捐贈的認同態度,而Farquhar更進一步指出知識的增加與預期行為改變之間存 有相關性(杜素珍、史麗珠、廖美南、黃慈心、陳麗娟,2001),再者國外學者Gauher, Khehar, Rajput, Hayat, Bakshi, Chawla, Cox &Warrens (2013)也指出,若要提升學 生器官捐贈簽署之意願,則應讓學生處於容易獲取到器官捐贈相關知識的環境中,

例如學校教育,否則將導致大學生對器官捐贈抱持冷漠的態度。因此,若要提高 器官捐贈的簽署意願,可以透過短片、廣告、明星代言等連續大規模的媒體宣傳,

以達到提升器官捐贈簽署意願(Annadurai, Mani & Ramasamy, 2013)。

37

而就下表(表2-5-1)可以瞭解到,無論國內或國外研究,皆顯示目前社會大眾 獲得器官捐贈知識的來源,以大眾傳播居多,其次為醫護人員,再者為家人或朋 友,其餘則是偶爾參與捐血活動或校園宣傳而得知。可見,為了讓民眾得知器官 捐贈議題的重要性,以及獲得較多的知識,使得宣傳的管道愈來愈廣及多元化,

讓民眾能逐漸接受並認同器官捐贈。至於是否接觸/聽過器官捐贈資訊對個人器 官捐贈簽署之意願有所影響,有待研究證實。

表 2-5-1 是否接觸/聽過器官捐贈資訊與來源

研究者(年代) 內 容

史麗珠等人(2001) 97.5%的護專學生表示聽過器官捐贈,且資訊的來源依序為大眾傳播、

宣導手冊、醫護人員、朋友、家人、其他處。

杜懿韻(2011) ①醫護大學生得知器官捐贈訊息或相關認知來源,依序為大眾傳播、學 校教育、從醫護人員得知、從朋友、從家人、從網站、捐血活動、其他 處。

②非醫護大學生得知器官捐贈訊息或相關認知來源,依序為大眾傳播、

學校教育、從網站、從醫護人員得知、從家人、從朋友、捐血活動、其 他處。

Perenc et al.(2012) 波蘭大學學生得知器官捐贈訊息或相關認知來源,最高比例的依序為電 視、宣傳冊、學校。

Annadurai et al.

(2013)

印度清奈藝術與科學學院學生得知器官捐贈訊息或相關認知來源,依序 為電子媒體、從衛生保健人員、朋友和同事。

(二)器官捐贈認同程度

爬梳過去至目前器官捐贈相關研究,發現對器官捐贈抱持認同的人愈來愈多,

且能夠接受並支持它,但實際有簽署或註記的人卻少之又少,例如在英國約有 90%公民贊成並支持器官捐贈,但實際有註記的僅有 29% (Mercer, 2013;NHSBT, 2011a)。另外,杜懿韻(2010)針對醫護及非醫護相關科系學生進行器官捐贈行為 的知識、態度與意願關係之研究當中,發現醫護及非醫護學生在器官捐贈態度上 並無顯著差異,皆抱持正向態度,再者對器官捐贈態度愈正向,則個人的器官捐 贈意願愈高。葉翔婷(2014)以基隆民眾對家屬器官捐贈意願及相關因素研究調查

38

結果發現,受試者對器官捐贈認同的程度愈正向,則對家屬器官捐贈的意願愈高,

兩者為正相關。

然而,個人對於器官捐贈認同與不認同,其影響因素尚來自個人價值觀、家 人意見、醫療人員的信任感(如醫師、護理師、社工師等)或社會化文化的薰陶等,

諸如 Wu, Tang & Yogo(2013)研究指出,日本人民無法認同器官捐贈的原因大部 份來自社會文化因素,有三:(一)死亡和身體的傳統觀,即認為人死亡後身體、

頭腦和靈魂要集結在一起才算死亡,若器官被移植或切除,則將會影響靈魂成功 去下一個的世界;(二)互惠利他的獨特性,係指在日本社會中,收送禮物是一種 相互交流的社會行為,而器官捐贈行為是一種不確定的互惠關係,因此日本民眾 不覺得有必要把自己的器官給別人,特別是別人根本不知道他們是誰,同時他們 也不願意接收陌生人的器官。至於國內相關研究,則發現國人對於器官捐贈抱持 認同的原因,大多數認為那是一種正向的行為表現,且可以帶給個人、受贈者,

甚至社會皆有正向影響力,諸如造福人群、挽救生命、是件有意義的事、大愛表 現等(表 2-5-2)。反之,無法認同器官捐贈的原因,則是害怕身體不完整、家人不

甚至社會皆有正向影響力,諸如造福人群、挽救生命、是件有意義的事、大愛表 現等(表 2-5-2)。反之,無法認同器官捐贈的原因,則是害怕身體不完整、家人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