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自然,

不是堆疊,

是浸潤。

然而,

我從堆疊開始,

才知道浸潤更美。

現在,

我想帶孩子,

浸潤在自然裡,

然後,

緩慢堆疊。

──四季自然體驗方案授課者

四季自然體驗方案(以下簡稱四季方案)為本研究之研究個案,並以長期參與方案之七 個家庭做為主要訪談對象,聚合這七個家庭的關鍵即是四季方案本身。若在研究脈絡中若對 四季方案的樣貌說明不夠完整,理解的鑰匙終將帶有瑕疵而無法順利開啟。因此研究者將盡 可能完整呈現四季方案的輪廓及其細節,本章內容主要從研究者長期參與觀察及家長撰寫的 課程記錄文件分析而來,各節內容分別為:第一節四季方案架構,將呈現方案的輪廓及內涵;

第二節四季方案特色,主要呈現授課者與家長皆認同的方案價值,亦是本研究選擇以四季方 案為研究個案的主要原因;第三節四季方案實境,透過家長的課程記錄,盡可能呈現四季方 案的原貌。

四季方案架構

自然體驗課程近年來在大臺北地區快速增加,周圍四面環山的環境,半日、一日可來回 的親山步道很多,自然經驗豐富的授課者就以這些步道為場域,起初稱做「自然遊戲」或「自 然體驗」,後來也有人稱為「爬山課」和「步道課」。這類課程在時間方面雖然各家運作模式 不一,但多為非單次活動,甚至如四季方案是以學期制的模式長時間經營班級,引領孩子們 觀察和體驗自然。在自然中情意的累積與態度的建立並非一蹴可幾,不論家庭或自然,時間 都是唯一籌碼,投資時間給家庭才有機會產生更多優質的家庭互動,也唯有投資時間給自然,

才可能有足夠的情感累積並與自然連結。

一、 四季方案的願景與價值

有限的空間和時間,卻要放入社會無限期望的教育和服務功能,現在的學校彷彿是 桌上型電腦,移動不易,但要能夠不停擴充軟硬體。現有的學校環境多以圍牆和建築將 孩子的學習環境侷限,致使孩子多數的學習都發生於室內,不僅過度偏重於知識,亦疏 於經營身體各種感官的感受經驗。相較而言,非正規教育則如同智慧型手機,機動性高,

受制於空間的限制較小。許多非正規教育,嘗試提供更多不同學習可能的提案來充實體 制不足之處。如同智慧型手機並非對立於桌上型電腦的存在,非正規教育也不是為了打 倒體制,而是為了促使身在其中的人們都可以變得更好。

四季方案如同許多非正規教育/學習,都是看見一般學校所能給予孩子的第一手經驗 不足而形成的方案。只是四季方案聚焦於自然,期望經由規律且長時間的陪伴引領孩子 走入自然,對自然產生情感,並透過自身感受直接經驗世界。也因此,四季方案的具體 目的為引導孩子「親近、喜愛自然」、「喜歡自己、尊重他人」及培養孩子「獨立與負責」。

(一) 親近、喜愛自然

四季方案相信的是,知識或許能夠帶來人類對環境的理解,但情感才是影響人 們願意承諾和採取行動的關鍵。然而,情感的累積卻往往比知識更需要時間和直接 經驗,所以在課程中此信念落實為長期且規律的在戶外環境中體驗與學習。過程中,

知識的供應僅是輔助,更多的時間在自然中行走、聆聽、觀察、觸摸、嗅聞及品嚐,

是期盼孩子在實際感受的經驗中得到啟發,並且延伸至課後的生活中。

感受自然的方式很多種,引導孩子們以自然物在環境中直接創作,是山菊(化 名,授課者)很常在課程中帶孩子體驗自然的方式。希望讓孩子在創作的過程去感 覺樹木的質感、葉子的形狀,或是如同一次在溪邊的創作,期望孩子去感受石頭的 個性。

山菊邀請孩子到溪邊坐定,說明一種用石頭的創作方式。石頭像我們每一 個人,是有個性的,在團體中,不同個性的人串連、合作,尊重彼此的不同並 看見不同的優點,是讓團體更棒的過程。我們平常看石頭,常常只是拿起來丟,

但其實不夠瞭解石頭的個性。並說明在花蓮遭遇的一個創作者,也希望孩子用 類似的方式來創作,可以考量石頭的大小、顏色、扁平程度…在 20 分鐘的自由

孩子們很棒的各自沉靜在自己與石頭的互動過程中,然後大家集合後,從近到 遠去觀看完所有孩子的創作(課-F-20160108- 002)。

(二) 喜歡自己、尊重他人

孩子在小學階段認知與道德發展較傾向於自我中心,但當課程需要走向戶外時,

同儕團體的互助與分享更顯得重要。因此孩子在課程中經由實際的經驗不僅是更熟 悉自然,同時也更認識自己,除此之外也必須學習與團隊溝通及分享,並尊重其他 夥伴的感受。此一目的跟隨授課者自身原則,所以在課程中也時常會和孩子說道:

「常常有人覺得小孩就該如何,男生或女生就該如何,其實不以為然。課程就是要 帶大家接觸自然中美麗的事物,在不妨礙他人的狀態下,我不會被這些狹隘的分化 方式限制住(課-F-20140314-003)。」

(三) 獨立與負責

獨立與負責雖是四季方案授課者對於孩子的期待,卻也是在戶外行走不可或缺 的能力。課程進行雖然都是團體行動,但在戶外的環境中存在更多的風險,孩子必 須學習辨識危險及思考解決問題的方法,授課者也逐步引導孩子累積經驗。獨立與 負責最基本的即是整理自己的背包,因為在課程中家長僅能跟隨於隊伍末段,孩子 被凝聚成一個團體,所以必須練習自理或尋求同儕或授課者的協助,也因此自己整 理該放進隨身背包內的物品即是最基本的獨立與負責。每學期初山菊總會帶著孩子 分享背包中應該裝些什麼?通常續班的舊生,便會在這時刻擔任小助教的角色。

我們請 K(孩子,化名)分享背包該有什麼?把背包拿出來講,K:「要帶 水、雨衣、藥、點心。」山菊:「不要用寶特瓶當水壺,用久了塑膠的毒物會釋 放出來。水是很重的登山必須用品,要控制喝水量,小口小口的喝,到山頂至 少還有一半;點心其實是行動糧,萬一迷路了,可以幫你支撐,不要帶高熱量、

高糖的點心,除非這堂課是玩水,需要補充熱量。背包要雙肩的,裝必要的東 西就好不要過重」(課-F-20140912-005)。

二、 四季方案的運作

持續型的自然體驗課程是四季方案中最具代表性的特色,因此圖 4-1 以一年的時間 做為呈現四季方案整體的主軸。由外圍至中心,表示不同課程在四季方案中的定位與期

待,越中心則越趨近於四季方案期望引導孩子「親近、喜愛自然」、「喜歡自己、尊重他 人」及「獨立與負責」的目標。

位於最外圍的是班級數最多的週間班,提供學齡前及中低年級的孩子自然啟蒙與郊 山行走的基礎經驗,因此上課地點也距離臺北都會區最近,通常以捷運和公車等大眾運 輸即可抵達。其次是提供中高年級孩子戶外生活經驗的過夜班,搭配長程的步道及搭營、

烹煮的戶外生活體驗,課程範圍也隨之擴張,需要家長協助開車或是搭乘台鐵才能抵達。

接著是讓孩子擁有多天數的戶外團體生活經驗的暑期營隊,主要地點是蘭嶼,期望給孩 子有別於臺北都會區的文化體驗,因此不僅火車,更需要搭船才能夠抵達,在島上也因 為距離的限制,孩子們的主要代步工具為單車。畢業登山則是授課者希望帶給國小畢業 的孩子這一階段的休止符,期望孩子不僅擁有臺灣的高山經驗,也透過登山將孩子過往 在自然中累積的經驗加以整合。

圖 4-1 四季自然體驗方案運作時間與架構

儘管四季方案提供的課程結構已具有由淺至深的階層,但目前主要授課者僅一人,

因此暑期營隊及畢業登山兩個項目,現階段授課者將之視為提供與課家庭選擇的延伸活 動,並不在方案課程的常態規劃內。目前週間班和過夜班穩定且持續經營的班級共有四 個班,每一班招收至多 12 位孩子。其中週間班共有三班,學齡前的一班及中低年級的兩 班;過夜班一班則是以中高年級為主要對象。本研究研究者參與觀察及參與訪談家庭以 週間班(F)和過夜班(R)為主,以及 2015 年暑期的蘭嶼營隊。

表 4-1 四季自然體驗方案架構與運作

(課-R-20141220-008)。」

因此在課程中授課者對不同階段的孩子有著不一樣的期待,從學齡前對自然啟蒙及 接受自然的不同狀態,到中低年級對自然好奇探索並練習承擔責任,中高年級的過夜課

程納入戶外生活的紮營、烹飪等技術與能力,授課者的陪伴角色亦隨之轉變。課程安排 的具體內容與形式,也基於孩子累積的經驗與信任逐步增加項目與挑戰,如過夜班具有 更多技術性的項目,期望帶給孩子更多元的自然體驗,詳如表 4-2。

課程規劃出一學期的步道其實都是漸進式的幫助孩子累積經驗,「學習沒有用跳的,

一定是累積出來的,從公園的步道到今天的自然步道(課-F-20141212-003)。」期望孩子 能夠從公園開始,慢慢的累積朝著更原始的自然走去。「平常,我們在山下的時候,我們 最常接觸自然大概就是在公園裡面,我們以為那就是自然,這個課會希望讓大家慢慢一 步一步走,能夠有能力到離家更遠、更野的地方,當你們大一點,就會有機會在外面生 活,直接住在山裡面(課-F-20140912-002)。」

表 4-2 四季自然體驗方案持續型課程目標與內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