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家庭休閒對家庭關係的影響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三節 家庭休閒對家庭關係的影響

家庭在社會中有著育成全人的重要性,但成長過程中不僅知識、社會化的學習是重要的,

孩子在生活上的學習也同樣重要(翟本瑞,2002)。尤其現今家庭型態已不像過往的大家庭,

孩子能夠擁有許多玩伴,因此當代家庭的休閒娛樂功能更顯重要,家人的陪伴往往是讓孩子 運用身體探索世界的開端,端看家庭如何安排休閒活動。「玩」得好不僅促進孩子快樂學習與 發展,亦可增進家庭凝聚力,因此西方俗諺說「玩在一起的家庭就不會分開(The family plays together, stays together)」(黃迺毓,1988)。家庭共同親近自然的休閒亦具有許多好處,Louv

(2012)在其著作《The Nature P rinciple》一書中以「維生素 N」作為隱喻,強調自然的重要 性。Louv(2016)再提出進一步的解決方案《Vitamin N》一書,作為指引普羅大眾如何服用 維生素 N 來對抗大自然缺失症的處方。並強調當家庭走入自然時,不僅是創造個人與自然的 連結,同時也幫助親子能夠更專注於彼此的互動,建立更強韌的家庭關係。因此陪伴兒童從 事戶外活動、步入自然,對成人而言同樣能夠獲得好處,如減輕壓力、獲得精神和身體健康 的改善等,而非只是「為」孩子走入自然。本節將從家庭休閒與幸福感的研究切入,再探討 建立安全親子依附關係的重要,以及探討親近自然的家庭休閒對家庭關係的益處,最後提出 健康的家庭是終身學習的環境。

一、 家庭休閒與家庭幸福感

家庭休閒活動的類型多元,不論是逛街、爬山、宗教、園藝和拜訪親友等都屬於家 庭休閒。而目前研究多以量化研究探討家庭休閒頻率、家庭互動與主觀幸福感和家庭滿 意度之間的關連。國內多份針對國小學童的研究調查皆指出,家庭休閒頻率越高、家庭 互動越多對孩子的主觀幸福感有正向影響(邱淑清,2008;林慈婷,2012;施錦蓉,2013)。 其中施錦蓉(2013)研究樣本選取高雄市國小五年級至國中三年級,結果發現國小學童 家庭休閒參與度較國中高,且家庭休閒參與度越高其家庭功能性較佳,且主觀幸福感也 越強,而平常家庭休閒活動參與程度高的學童,其家庭功能優於只在寒暑假參與程度高 而平日參與程度低的學童。並建議家長在參與量及多元性兩方面著手。

家庭休閒容易遭遇的阻礙,柯福財(2007)與黃珮綺(2007)分別針對高雄市家長 與國小學童調查家庭休閒阻礙因素發現「時間」與「金錢」是最大的阻礙因素,如「工 作忙碌」、「家人時間無法配合」、「休閒活動花費大」等。與劉文菁(1993)調查臺北市

從父母及子女的觀點來探討後發現,家庭休閒活動對家庭生活滿意度的關係以子女觀點 之相關性較高,顯示出家庭休閒活動對於子女的重要程度高於父母,因此建議為維繫家 庭關係父母更需要注重家庭休閒活動及其品質,以獲得更高的家庭生活滿意度。

二、 家庭關係與親子依附關係

孩子的成長,需要的不只是營養。美國心理學家 Harry Harlow 在 1957 至 1963 年間 經由恆河猴系列研究說明,一隻小猴子要健康長大需要的不只是營養,更需要母猴關愛 與同儕遊戲。在 Harlow(1959)著名的「絨布媽媽與鐵絲媽媽」研究中,更確定了母猴 與幼猴間的無形連結--正是依附關係。

常言到「有奶便是娘」。就語意解讀,是指孩子與母親之間的關係僅建立在食物(奶 水)的供給上。Harlow 以八隻幼猴進行實驗,八個籠子中分別設置兩個代理母親,分別 是絨布母猴與鐵絲母猴。並為四個籠子中的絨布母猴裝上奶瓶,另外四個籠子則在鐵絲 母猴身上裝上奶瓶,研究人員記錄幼猴每天分別在兩個代理母親身上花多少時間。根據 研究記錄顯示幼猴每天大約有十八小時和絨布母猴在一起,由鐵絲母猴供應乳汁的幼猴,

會衝去鐵絲媽媽身上吃奶,但每天時間不到一小時。Harlow 藉此證明了「接觸的慰藉」, 而慰藉正是安全感的另一種說法。就是當幼猴/幼兒遇到恐懼時,能夠給予安全感的避 風港(鄭谷苑譯,2004)。

另一位美國心理學家 Mary Ainsworth(1978,轉引自趙文滔、許皓宜,2012)也在兒 童身上觀察到不同的依附關係型態,第一種為「安全依附(secure attachment)」嬰兒對媽 媽很有信心,而且內化了這份信任,即使媽媽短暫離開也不致於經花失措;第二種為「矛 盾依附(anxious-ambivalent attachment)」(焦慮/抗拒依附)當媽媽暫時離開時,嬰兒會 激烈的尋求媽媽安慰,卻又透露出很大的不確定感。好像擔心媽媽隨時會消失,於是總 在焦慮與抗拒間徘徊;第三種為「逃避依附(avoidant attachment)」嬰兒彷彿已經放棄依 賴媽媽的安慰,看起來迷失又充滿憤怒。

趙文滔、許皓宜(2012)指出依附關係值得重視的原因之一在於:他是非常穩定的 特質。在一歲嬰兒身上觀察到的不同依附型態,到學齡期有八成以上維持原狀,到成年 後仍有七成以上維持不變。且依附關係對兒童發展的影響層面非常廣,安全依附的兒童 在好奇心、創意、學習意願、問題解決、人際能力與敏感度、領導能力、同儕關係上都 表現得比較優異,而不安全依附的兒童在社交上容易退縮、缺乏學習動機、缺乏目標,

容易出現敵意和攻擊行為。

目前在已有研究者經由量化研究調查,確定家庭休閒參與及家庭休閒滿意度對親子 依附關係具有關連性(王建文,2007;林双鳳,2015),家庭休閒滿意度越高,其親子依 附關係越好(秦仙津,2008)。雖然研究調查並未針對親子的戶外活動或自然體驗,但 Erickson(n.d.)認為在戶外活動對於親子依附關係的建立有幾個好處:(1)在自然環境 中父母更能夠專注於孩子;(2)與孩子共同經歷在自然中發生的驚奇;(3)更容易發現 孩子的能力與興趣方向;(4)舒緩日常生活的疲倦感。

三、 家庭的「維生素 N」

工業革命與都市化的發展亦對家庭造成影響,許多過去被視為家庭任務的功能接由 社會取代(劉瓊瑛譯,1996)。但翟本瑞(2002)指出家庭文化資本才是影響孩子學習成 效的最關鍵因素。家庭文化資本所指即是家長看待生活中看待各項事物的態度,由此可 知,外在環境的影響有限,關鍵仍在於父母是否願意從自身態度改變。

根據陳美燕(2015)針對國中小課餘或放假時經常從事的休閒活動調查結果顯示,

「看電視或影片」為最多計 29,505 人(63.8%),其次依序為「電腦(手機)」25,497 人

(55.1%),「打球運動」22,166 人(47.9%)等,其中屬於戶外活動、親近自然的僅「登 山旅遊」6,669 人(14.4%)。經由研究現況可知,青少年與兒童休閒時間對電子產品的使 用與依賴遠高於其它休閒,亦可推測目前臺灣多數家庭休閒活動皆以室內活動居多。父 母是孩子學習的對象,因此 2012 年 Louv 出版《The Nature Principle》強調成人同樣也有

「大自然缺失症」的隱憂,過去提醒孩子的大自然缺失症的症狀是過胖、過動、注意力 不集中等狀況,而今也提醒成人的大自然缺失症的徵兆可能是肥胖、慢性病、抑鬱症等,

並且自然對人類身心靈健康的關連持續有研究提出證實。家庭需要父母樹立健康生活的 榜樣,而成人也有「自然療癒」的需求,Louv 甚至認為自然是人類最終對抗憂鬱的解藥,

並提出七個自然原則的概念(Louv, 2012):

1. 當我們的生活越高科技,我們越需要實現自然平衡。

2. 心靈/身體/自然的連結,也稱為維生素 N,有助於增強身心健康。

3. 應用科技與自然經驗,兩者結合將增加我們的智慧與創新思考的能力。

4. 重新定義社區包含所有生命的事物,將使人類/自然的社會資本更豐富。

5. 自然歷史與人類歷史,對於一個區域及個人認同而言是同等重要的。

6. 經由親生命性的設計,我們的家園、工作場域、街道、鄉鎮,不僅節省能源,更 能使人們充滿能量。

7. 當我們跟自然建立起關係,將更加懂得去保護自然環境,甚至從生活、學習、

工作和休閒等面向上改變與落實。

父母是家庭的建築師,亦是孩子童年時期探索世界的瞭望塔。一個更好且富有品質 的生活,改變的選擇權絕不在於孩子,而是每一個家庭中的大人,是否都意識到自己的 選擇將如何影響孩子?於是,家庭成為兒童與自然網絡(C&NN)的主要影響對象,期望 讓孩子與他們的家庭一起擁抱大自然,甚至在 2014 年開始推廣「自然家庭俱樂部(Nature Clubs for Families)」,協助建立親近自然的社群平台,讓兒童走向戶外的運動更加落實且 穩健。

自然,是公平的。當家庭同在大自然中,獲益的不僅是孩子。若讓孩子走向戶外的 運動本身僅思考孩童的利益與成人的責任,那真的會使得部分家長認為「又多了一件應 該要做的事」,如此沈重的心情與自然的互動品質也不會好。因此兒童與自然網絡(C&

NN)創會董事 Erickson(n.d.)博士在一份名為〈Shared Nature Experience as a Pathway to Strong Family Bonds〉的文件中所提到:

如果是「多一件應該做的事」,但其實可以幫助家長實踐增加家庭時間和建立與 孩子更強且密切的連結?如果這「一件事」還可以減輕一些家長與孩子們經常匆忙 的生活壓力?家庭經由在一起自然體驗,不僅會發現孩子與父母雙贏的局面,在個 人的獲益中更建立起強韌的家庭連結(family bonds),那是兒童與成人都需要的。

綜觀上述,在當今社會快速發展的脈絡中,人類所面對的挑戰不僅有形世界都市化 的危機,更危急的是無形文化正快速流失,卻未有新的精神價值被建立。家庭的價值對 社會而言是全人育成,對個人而言則是生命情感的歸屬,與家人共享自然的時光,不僅

綜觀上述,在當今社會快速發展的脈絡中,人類所面對的挑戰不僅有形世界都市化 的危機,更危急的是無形文化正快速流失,卻未有新的精神價值被建立。家庭的價值對 社會而言是全人育成,對個人而言則是生命情感的歸屬,與家人共享自然的時光,不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