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研究背景與動機

一、 研究背景

少子化的現象使孩子成為每個家庭的焦點,不論何種家庭型態的父母,多少都會憂 心孩子在講求效率的社會中失去競爭力。對孩子的憂心與期待交織成複雜的心情,許多 父母不斷將孩子的學習提早,也將學習項目增加,無非是希望孩子不輸在起跑點(翟本 瑞,2012)。然而,父母為家庭生計、為給孩子更好的教育而忙於工作,孩子的時間也被 各種安親班、補習班、才藝班填滿,屬於家庭的時間越來越少,家庭的功能日漸薄弱,

彷彿只剩下生育與經濟。表面看來,社會的功能不斷增強取代家庭;然由系統觀之,實 相卻是社會價值的失衡與家庭的失能。家庭做為最小的社會組成,有著無可取代的意義 與價值,足以帶給孩子最長久且深遠影響(黃迺毓,1988)。

童年時期的玩耍經驗,是每個人都回味無窮的記憶,特別是那些發生在溪流裡、自 然中的種種歡笑,但許世璋(2003)指出隨著都市化的發展,臺灣的孩子要擁有親近自 然的童年顯得困難。事實上孩子與自然疏離的現象不僅是臺灣,現任兒童與自然網絡

(Children & Nature Network, C&NN)主席 Richard Louv,亦觀察到許多都市孩子和自然 的關係普遍疏離,意味著現在及未來的家庭與自然的關係有斷裂的隱憂,在其著作《失 去山林的孩子》一書指出當前多數孩子在電子產品陪伴下成長,因長期與自然環境隔絕 大量出現過胖、過動、注意力不集中等令人擔憂的兒童發展趨勢,因此鼓勵家長多帶孩 子接觸自然(郝冰、王西敏譯,2009)。但這並非告訴父母又多了一件必須要做的事,而 是提醒父母回到家庭的本質重新思考生活價值的問題。所以如果我們都還同意情愛與養

育是家庭最重要的價值,那麼在快速變遷的社會中,讓一些時間回到家庭,單純地陪伴 孩子在環境中探索與發覺,增加家庭的互動不正是澆灌著家庭幸福的種子?

要解決人類與自然疏離最好的方法,便是回到真實環境中體驗感受與自然連結。此 時家庭與環境教育皆可成為連結人與自然的橋樑。家庭,至今依然是多數人來到世上最 初的學習環境,在個人的成長脈絡中家庭的影響絕對不容忽視,尤其是童年時期家人的 陪伴與共同經歷。環境教育的目的之一則是,培養個人具有環境意識及關懷人類整體發 展與生態之間的關係(楊冠政,1997),因此從「在環境中教育(teaching in the environment)」

到「為環境而教育(teaching for the environment)」是一段漸進的過程。但臺灣當前正規 教育仍著重於抽象知識學習,缺乏具像經驗累積,就連少數的戶外教育機會的實質意涵 也逐漸式微,取而代之是遊樂式的旅遊活動(許彩梁,2013)。許多家庭雖會安排出遊,

但父母卻可能為彌補學校的不足,投注過多讓孩子學習的期待,或者依然專注於手機等 電子產品,於是家人難得的相聚時光,互動卻是平行而缺少交集。陪伴應該是一種分享,

如同 Rachel Carson 所說:「我們所分享的自然有暴風雨和晴天,有白晝也有黑夜,這是 基於樂趣的共享,而不是教導(李毓昭譯,2006)。」父母陪伴孩子探索自我與環境的關 連,是孩子成長中重要的過程,如今家庭卻隨都市化與自然漸行漸遠,也隨著網路的無 遠弗屆,讓人們從虛擬世界登入,而從現實生活登出。

在國外,許多重要生命經驗(Significant Life Experience, SLE)研究已經發現,對於 環境公民的形成,「童年時的自然經驗」是關鍵的影響因子,在童年時期父母又是孩子的 重要他者,因此「父母」自然也是重要的影響因子,當父母帶領孩子直接去接觸自然並 啟發孩子對自然的感情,或父母親尊重生命或惜物的生命信念影響孩子,都將影響孩子 意識到我們所生活的環境(許世璋,2003)。由此可知,童年時期的自然經驗可能深受父 母或其他重要他者的影響,如今都市的孩子欲接觸自然,條件卻是更加嚴苛,若無成人 陪同將更難實現。

近年來多種原因的驅使下自然體驗(nature awareness)課程逐漸興起,大臺北地區四 面環山,半日、一日可來回的親山步道很多,自然經驗豐富的老師就以這些步道為場域,

起初稱做「自然遊戲」或「自然體驗」,到最近也有人稱為「爬山課」和「步道課」,並以 學期制的模式長時間經營班級,引領孩子們觀察和體驗自然。但 Zylstra、Knight、Esler 與 Le Grange(2014)指出自然連結感的形成並非一蹴可幾,需要不斷的投入時間累積經 驗。如同投資時間給家庭才有機會製造更多且優質的家庭互動,而投資時間給自然,才 可能有足夠的情感累積並與自然建立連結。

二、 研究動機

在就讀研究所之前,因為朋友的緣故,以及研究者對兒童自然體驗課程的好奇,便 開始以助教的身份參與其中。彼時在花蓮的一所小學利用社團課時間進行,可以感覺合 作上有非常多限制,多半是校方顧及學生安全而定,其次是社團課無限定學生人數以致 選課學生達三十多位,又中低年級輪流隔週進行一次等,種種複雜的阻礙條件,始終無 法讓研究者清楚感受到自然體驗對孩子所帶來的影響。致使自然體驗一直放在心中,但 卻仍是一團無法釐清的問號。

來臺北就讀研究所後,才有機會以課程助教的身份正式參與臺北的自然體驗方案。

方案進行會避開學校寒暑假,期間每週一次固定時間上課,不論當天是豔陽高照,或是 颳風下雨課程都如期進行。在臺北的課程由於未與任何學校合作,在運作上彈性且靈活,

但最不同的是臺北的自然體驗課程有家長的參與。每次上課都會有家長分別輪值記錄、

照相與安全等工作,未值勤家長也會隨課觀察,慢慢的研究者發覺雖然孩子是課程主要 的學習者,但父母其實才是影響孩子學習的關鍵,所以過程中很多時候需要溝通的對象 其實是家長。必須讓父母看見孩子的能力,才能夠讓父母相信孩子的能力,並漸漸放手。

起初研究者也看輕孩子的能力,在一片陡峭的山壁前,但當孩子們手腳並用的攀爬 上山壁,微笑迎著風時,我除了一起喜悅也隱隱的羞愧。也見過許多孩子的眼淚,在熟

也可能無法跨越恐懼。記得曾見過一位女孩從最初對高的懼怕與不安的心情,在父親的 陪伴與引導下慢慢嘗試,當她在擺盪的鞦韆上自在開心的笑著時,在我心中的感動滿溢 而出。才發現,這是父母才給得起的幸福。因為一位戶外教育/自然體驗教師能夠給予的 是知識和經驗,當然也會有對孩子的關懷,但卻無法與父母親的陪伴和愛劃上等號。

只是,對家庭而言這份幸福也是需要學習的。部分父母的成長過程已經與自然疏離,

那麼他們又如何知道自然經驗的重要與發覺自然的樂趣,並且還有勇氣帶著孩子走入其 中。於是研究者逐漸將重心移往家庭,期盼看見自然經驗在家庭中的流動樣貌,究竟在 都會區的父母相信孩子需要自然經驗的信念從何而來?平時又是如何支持孩子進行自然 體驗?參與自然體驗方案之後,對於家庭戶外活動的影響又如何?而當中親子共同的自 然經驗帶給家庭關係的影響又為何?期許透過研究出發探尋現代社會中,被忽視的自然 與失落的家庭功能與價值間重新連結的機會。

研究目的與問題

一、 研究目的

自然帶給人類的福祉日益受到重視,但自然經驗不僅為個人的生命帶來啟發,也為 家庭關係創造出更強韌的連結。本研究藉由持續型自然體驗方案,來探討參與之家庭成 員如何受方案及自然經驗影響,促進個人發展與家庭互動,並提升家庭走向戶外休閒活 動的意願與能力,進而為家庭、社會及環境帶來更好的效益與福祉。

二、 研究問題

根據研究目的,本研究問題如下:

(一) 父母為孩子選擇持續型自然體驗方案的信念及來源為何?

(二) 持續型自然體驗方案對親子產生的影響為何?

1. 方案對孩子的影響為何?

2. 方案對家長的影響為何?

(三) 自然經驗在家庭中的作用為何?

研究主要概念說明

一、 持續型自然體驗方案(long-term nature awareness program)

長久以來人類的生活與自然的互動是不斷在發生的事情,只是隨著工業化、都市化 發展使人與自然疏離,才成為人們需要再次學習的。在國外文獻中自然體驗並未成為專 有名詞,部分文獻以 experiencing nature 稱之(Kellert, 2002; Collado, Staats, & Corraliza, 2013),亦有文獻以 nature experiences 表示(Wells, & Lekies, 2006; Sweatman, & Warner, 2009)。在美國以自然教育著名的 Joseph Cornell(1998)則以 nature awareness 表達自己 經由流水學習法(Flow Learning)來引領人們體驗自然的活動。並在其著作《與孩子分享 自然》中說明具體概念,自然體驗(nature awareness)是以親近、瞭解、喜愛自然為目的,

實際走入自然並經由身體感官的直接體驗活動,覺察自我與自然是一個整體(王家祥、

張美惠譯,2005)。在臺灣 Cornell 的自然教育方法,是由涂淑芳於 1996 引進並創立「涂 大芳體驗自然中心」推廣至今(涂淑芳,2011)。本研究個案之授課者,亦是從涂大芳體 驗自然中心學習 Cornell 的自然教育相關方法、技術與經驗。因此研究者遵循此脈絡,在 本研究中自然體驗方案採用 Cornell(1998)所訂定之 nature awareness 作為自然體驗方案 之英文名。持續型的意思,則是指不同於一次性的自然體驗活動,如單日、兩天一夜或

張美惠譯,2005)。在臺灣 Cornell 的自然教育方法,是由涂淑芳於 1996 引進並創立「涂 大芳體驗自然中心」推廣至今(涂淑芳,2011)。本研究個案之授課者,亦是從涂大芳體 驗自然中心學習 Cornell 的自然教育相關方法、技術與經驗。因此研究者遵循此脈絡,在 本研究中自然體驗方案採用 Cornell(1998)所訂定之 nature awareness 作為自然體驗方案 之英文名。持續型的意思,則是指不同於一次性的自然體驗活動,如單日、兩天一夜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