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國中生科技問題解決歷程的能力指標

科技問題解決歷程即為設計與製作的歷程,以培養問題解決的能力,亦 可說是培養設計與製作的能力。問題解決能力即是「能合理有效處理問題、

解決問題,最後獲得好的結果」(黃茂在、陳文典,2004),此概念較為抽象,

透過問題解決能力指標的建構,使其能夠被評量、被觀察。因此本節先探討 能力指標建構的基本概念,接著再探討科技問題解決能力的指標,最後歸納 出能力指標以及其定義。

一、能力指標的基本概念

「指標(indicator)」的意思即為「指示者」,如鐘錶中的指針位置是時 間的指示器、理化課所學的石蕊試紙為溶液的酸鹼指示劑、透過統計數字來 表示績效(如 KPI),從上述例子,我們將「指標」用來指出、顯示以及反 應某種存在的現象(黃政傑、李隆盛,1996)。

黃政傑、李隆盛(1996)整理眾多學者研究,從經濟、社會、教育指標 歸納出指標有以下的特點:(1)指標所處理的現象是可測量建構的;(2)指 標能反映出現象的重要層面,其選定依據應依據理論的引導,才能對現象做 更進一步、有系統的解釋;(3)指標為一種統計量數,為了便於做數學的運 算,可透過操作型定義的過程,將理論品質轉化為實證可測量的意義;(4)

指標所測量的對象提供一個中性的描述,並不進行深入的價值判斷,需以某 些效標為標準或參照點。

29

「能力指標」一詞,可從九年一貫課程綱要說起,課程目標在於培養中 小學生具備十大基本能力,從七個學習領域中將這十大基本能力轉化為能 力指標,以作為課程設計的依據和學習成效的評估(蔡清田,2008)。因此,

透過指標的訂定,讓原本定義較為模糊或抽象的概念,使用具體的文字描述,

將概念行為化,使概念能夠被清楚瞭解並有一個目標可依循。

二、科技問題解決能力之指標

問題解決涉及許多複雜的歷程與認知能力,包含心智結構的描述、訊息 處理能力,以及問題解決的行動步驟(簡良平,1999)。因此,要評量一個 人的問題解決能力,若依其特定或單一問題解決的成敗來決定,極有失準的 可能,透過建立「問題解決能力」指標作為衡量標準,以評估問題處理者在 問題解決各階段運用能力的表現(黃茂在、陳文典,2004)。

從過去到現在有許多問題解決相關研究,林人龍(2006)認為在科技教 育的觀點中,中學生問題解決的活動所設計的問題必須是真實的問題,透過 三個自我評鑑的能力隨時檢視潛在的八項問題解決能力,如表 2-3。

30 表2- 3 三項自我評鑑與八項潛在問題解決能力

自我評鑑 潛在問題解決能力

1. 自我監督的能力 2. 達成目標的意圖 3. 建立準則的能力

→ 1. 判斷正確的能力 2. 每日觀察生活的能力 3. 發展創新的構想的能力 4. 充分做成計畫的能力 5. 自我發現工作任務的能力 6. 設計改良的能力

7. 有效實施的能力

8. 使用機具、材料的能力

資料來源:林人龍(2006)「動手做科技」-創作與設計的尋思與釋例。科技教育月刊,39(2),15-37。

陳美芳(1994)的研究指出「問題解決能力」包含以下五種能力:

1. 問題的辨識:能辨認出真正問題所在的能力。

2. 將問題解析成為較小的問題:細分問題為數個問題,以便逐一解決的 能力。

3. 尋求解題方法:發展適當方法並評選出最佳解決方法的能力。

4. 執行解題計畫:執行自己選擇之解決方法的能力。

5. 評鑑成效加以延伸:審視解題後成效並加以擴展,防範問題再生的能 力。

為了提高國中階段科技素養,陳玫良(1996)以問題解決教學策略六個 步驟作為教學活動的設計,並在每一步驟中說明學生需達成的目標,如表 2-4 所示。

31

32

33

34

表2 - 5 「設計」與「製作」能力指標八個層級(續)

設計能力指標 製作能力指標

層 級 八

(1)能藉由設計的設計程式策略以發 展適合的構思。

(2)能檢試使用者對真實産品的需求 和喜好,並歸納結論以發展構思。

(3)能依據對産品的物理與工作特性 的瞭解,以決定材料和技術。

(4)能檢試設計衝突需求,並能表達 及記錄這些需求,利用這些因素 分析以呈現設計計畫內容。

(1)能提出製程計畫說明。

(2)能確認製程能完整的完成。

(3)能依計劃說明選用適合的工 作和技能。

(4)能檢試一連串的批判並說明 其他非原計劃目的之議題。

資料來源:整理至魏炎順(1999)。英國科技能力標準與課程對我國小學九年一貫「科技」課程改革的啟 示。生活科技教育月刊,32(7),20-30。

在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的自然與生活科技課程綱要八個要領中,包含

「設計與製作」的能力與「思考智能」,「思考智能」項內包括「問題解決的 能力」(教育部,2003),將「設計與製作」與「問題解決能力」各學習階段 所應達成之能力指標統整如表 2-6。為了更進一步瞭解設計與製作能力的指 標,游光昭、林坤誼(2005)以「設計與製作歷程」為綱,闡述學習者在各 步驟應有的行為表現與學習成效(能力表徵),如表2-7 所示。

35

36

263-282)。台北市:國立台灣師範大學。

37

English、King 與 Smeed(2017)提出一個基於工程設計的問題解決模 型,希望學生能設計和建設出一個抗震建築,其問題解決模型包含五個步驟,

每個步驟包含數個可達成的目標,如下圖 2-2。

問題範圍-理解問題邊界

˙釐清目標

˙確認限制

˙考量可行性

˙考量背景

˙用材料進行實驗

˙建立合作團隊

構想創建

˙擬定並分享想法

˙考量策略

˙擬訂計劃

設計和構建

˙草圖設計

˙解釋設計

˙預測可能的結果

˙轉換為模型

評估設計

˙檢查設計條件

˙測試模型

˙評估目標達標

重新設計和重建

˙回顧第一個設計

˙繪製第二個設計

˙將設計轉變為模型

2- 2 工程設計的問題解決模型

38

(2005);English, King, & Smeed

(2005);English, King, & Smeed

39

40

41

研究方法

根據前述研究目的及相關文獻分析結果,將本研究方法分為五節:依 序為研究設計、研究對象、研究流程、研究工具及資料分析與詮釋,分別 敘述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