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一、隔宿露營活動之計畫內涵

隔宿露營是戶外教育的一種實施方式,因而在進行隔宿露營活動時可以戶外教 育為基礎,且配合現行教育主管機關之相關規定,以充實隔宿露營活動之實施內涵。

戶外教育並無「統一」或「課程」的課程 (呂建政,1998),而其意涵及涵蓋範圍也 隨著時代潮流及社會發展而有所變化 (朱妍蓓,2007) ,故隔宿露營活動的課程安 排與教學設計應是多樣化的。呂建政 (1998) 認為露營模式的戶外教育課程似乎最 具包容性,頗能兼顧青少年的興趣和學校教育的整體目標。

從許多教育主管機關對於戶外教育的相關規定來檢視,如桃園縣政府教育局公 佈之「桃園縣政府各級學校辦理班級暨班群校外教學實施要點 」中規定校外教學係 教師配合課程教學之需要,內容以學生學習為核心概念,辦理活動前應向學校提出 申請。在實施內容以下列活動為限:(一)結合本縣藝術與人文教育之「學習路線」,

納入學校校外教學探索課程。(二)推動學校與社教場館策略聯盟,鼓勵學生認識及 運用場館資源。(三)配合「社區有教室」方案課程,進行社區踏查。(四)參加「校 際文化交流活動」,分享與觀摩學習他校特色。同時在「桃園縣立各級學校辦理校外 教學活動注意事項 」中第二點規定,辦理校外教學活動配合各學習領域課程教學之 需要,並擬定相關實施計畫 (含教學計畫、學習單或學習手冊) ,以落實校外教學 活動之實施。與第三點規定,辦理校外教學活動應善用社區資源,以學生生活經驗 為中心,由近而遠妥適規劃,避免以遊樂為主之校外教學活動。對於國中學生來說,

隔宿露營可能是他們第一次在戶外露營的經驗,對於學生產生的經驗可能是刺激、

新奇、充滿挑戰與冒險;或是無聊、低挑戰與低冒險性。所以學校在辦理隔宿露營 活動之前,在帄日學校課程中應安排教導學生野外生活技能,包含搭帳、生火、野 外炊事與野外急救等,讓學生能在隔宿露營活動中應用帄日課程所學之技能,獲得 相互印證之效。

二、隔宿露營之實施內容

近年來,許多學校將年級性或全校性的戶外教學活動與旅行社合作進行辦理 (朱妍蓓,2007) ,隔宿露營活動也是當中項目之一。學校提出需求與旅行社共同規 劃隔宿露營活動內容,隨著戶外教育呈現多樣化樣貌,隔宿露營活動內容也有些改 變,將探索教育課程加入課程內容中。以下綜合學校舉辦的隔宿露營活動內容進行 介紹:如團旗、小隊旗製作、儀態訓練、營地建設、炊事活動、分站教育、營火晚 會、開閉幕儀典等。以下是 99 學年度桃園縣立某國中八年級學生隔宿露營活動內容 說明:

(一)團旗、小隊旗製作

小隊提供學生「小團體」的學習情境 (沈六等,1997) ,透過團旗、小隊旗製 作,全隊一起進行討論且分工合作,讓學生感受到團隊氣氛,製作屬於自己小隊的 隊旗,進而對自己小隊產生認同感,使學生在團體互動中學習,體驗群己關係,爭 取團隊榮譽。

(二)儀態訓練

童軍露營教育將青少年所應、所能做到的行為規範,以積極的口吻訂定出來,

尌是誓詞、規律與銘言。將誓詞、規律與銘言融入儀態訓練之中,訓練學生的儀態 舉止,發揮榮譽心。讓學生在露營的過程中,思想、行為有所依循,為人處事有所 準則。儀態訓練可幫助日常生活教育、道德生活教育、公民生活教育的實施 (沈六 等,1989) 。藉由儀態訓練讓學生在隔宿露營活動中行為舉止得宜,並且藉由儀態 訓練讓學生產生團隊意識與群己關係。

(三)營地建設

小隊進到營區負責自己架起自己的營帳,做自己的營地建設的工作。每小隊應 分為架營組與炊事組。架營組工作包含:搭營帳、鋪床、排床位、佈置小隊活動場 等;炊事組工作包含:築灶、整理炊事場、找水源、撿柴等 (劉彥俊,1995) 。在 隔宿露營活動中,大型的營地建設與炊事場主辦單位大多已經備妥,必頇使用到的 器材主辦單位也會準備以供學生使用。學生在營地建設部份只需負責整理環境與架 設小隊帳篷。

(四)炊事活動

露營生活,最重要的是糧食與膳食的供應 (劉彥俊,1995) 。炊事活動可分為

生火、炊事與滅跡 (王澤玲等,2003) 。透過炊事活動讓學生進行分工合作,達到 事事有人,人人有事,使其發揮小隊精神並且融入團體生活之中。

(五)分站教育

在活動場四周環境,架設幾個站,每站設一位主持人。同時進行幾種不同的知 能研習或活動 (沈六等,1989) 。先集合全體,說明本次分站活動的意義與方法,

由小隊長帶領全體隊員依指示順序進行活動,統一時間換站,可在短時間內介紹多 項技能與活動。分站教育是隔宿露營活動的核心之一,在此一部份,課程設計者想 要傳達給學生的認知、情意與技能,皆可以透過分站教育來教導。分站教育課程內 容廣泛,活動內容可以包含技能訓練。技能訓練:如操法、禮節、結繩、方位、訊 號、刀斧使用、生火、建灶與炊事、星象、氣象、野外急救、野外安全、防火、防 颱、防震等。通常隔宿露營之分站活動為:硫酸河、大圈小圈、傷患搬運、拆搭帳、

繩結運用、團歌團呼、急救訓練、野外植物辨識、戰術偽裝。其中,硫酸河與大圈 小圈屬於探索活動課程;傷患搬運、拆搭帳、繩結運用、團歌團呼、急救訓練、野 外植物辨識、戰術偽裝屬於童軍活動技能。

(六)營火晚會

營火晚會是隔宿露營活動的高潮,自營火的點燃儀式、活動表演到晚會結束的 感性時間,都可以讓學生留下深刻印象。對於學生來說,從晚會前的籌劃表演、練 習到晚會現場演出,可以激發學生的創意、相互分工合作、發揮團隊精神充分達到 教育的目標。並且加入評分項目,邀請榮評委員進行評分,讓學生更積極努力爭取

(七)開閉幕儀典

童軍露營活動以榮譽方式鼓勵向上,除制服、徽章等外在榮譽象徵之外,更設 計各種莊嚴的儀典活動,激發學生的榮譽心,促使他們在品格方面力爭上游 (沈六 等,1989) 。同時在開幕的儀典中,包含營主任致詞、授旗、宣誓、宣佈露營期間 重要注意事項等;閉幕儀典中,適當公開表揚表現優良的小隊,並頒發榮譽錦旗,

增強學生未來繼續力求表現的動機,也提供其他學生楷模學習的榜樣。

綜合歸納以上各項活動,隔宿露營活動中,可以發現在隔宿露營的活動精神是 重視團隊、榮譽與做中學習。學生在活動中體驗露營的歷程與特性,運用帄日所學 的知識技能在活動中得到印證。團旗、小隊旗讓學生對於團體產生初步的認同感,

之後透過營地建設、炊事活動、分站教育、營火晚會等活動建立團體情誼,一旦達

成任務目標,過程中,小隊成員需要互相分工合作、發揮團隊精神。最後,在露營 結束前表揚表現優良的小隊,讓學生把在露營中所學的經驗帶回學校,應用在往後 的日常生活之中。然而所有隔宿露營活動的課程與活動目的地頇透過學校老師與旅 行業者的安排與規劃,如何選擇適當且安全的場地是承辦活動單位與國中教師們特 別重視的主要因素。

三、教師對隔宿露營目的地之期望

李晶 (2001) 曾以國小教師觀點,探討休閒農場提供資源實施校外教學活動之 研究,發現「輔助教學目標的達成」、「活動安全的協助」、「課程設計的配合」是影 響教師是否願意再度安排農場實施校外教學活動的主要因素。然而校外教學活動是 一種有目標導向性、有系統性、有計劃性、有程序性的教學活動,絕對不是隨興所 致的活動 (李崑山,2000) ,因此,和一般的旅遊活動是有所差異。學者指出,國 中學生正處於「他律」階段,正需要教師專業的領導,透過完整的規劃與設計,使 得校外教學活動真正符合「寓教於遊、寓教於樂」的教學策略。當學生在進行校外 教學活動的同時,教師也透過本身專業能力,對整個活動地點的安全性、相關服務、

環境設施及課程設計進行評鑑的工作,以做為下一次校外教學活動之參考。然而隔 宿露營活動的目的地選擇關係到活動的課程,在「課程設計」部份有事前主動提供 有關當地特性,如自然、人文等資料、事前主動提供有關場地內部的資料、可提供 有助於隔宿露營活動課程編排的相關資料、亦可提供依當地特性配合露營活動課程 設計的校外教學活動。

因此,教師在整個隔宿露營活動的過程中,不僅是規劃者、引導者、體驗者,

更是扮演著評鑑者的角色,而非僅只是一般的遊客。而教師在活動的提供與地點的 選擇上,有相當程度的決策能力 (賴欣釧,1998) 。

學者宋秉明 (1983) 提出影響遊客滿意度之五大因子:

1.遊客內在的心理性因子:包括遊憩動機、遊憩目的、遊憩需求、知覺服務、過去 經驗、興趣、偏好、感受、敏感度、價值判斷、年齡、性別、教育程度及家庭、

文化、經濟等背景。

2.遊憩區社會環境因子:遊程設計、遇見之遊客人數多寡、次數與其遊客行為、遊 客團體之大小與均質度、遊客的空間及時間分佈。

3.遊憩區自然環境因子:環境安全性、遊憩設施的數量、環境景緻、面積大小、環 境易被破壞性、隱蔽性、環境限制、環境的整潔與衛生。噪音、方便度、形式及 外觀和位置、交通狀況。

4.遊憩活動因子:遊憩活動的種類與數量、活動期間的衝突程度、設備與基本條件 質量的適合度、活動進行中所受限制、遊憩所需的費用、時間與活動之安全性。

5.其他因子:氣候、意外事件的發生、不明原因。

5.其他因子:氣候、意外事件的發生、不明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