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國內偏遠地區特殊教育探討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二節 國內偏遠地區特殊教育探討

接著我將文獻探討的視野聚焦到國內偏遠地區的特殊教育,發現相 關文獻屈指可數,多是有關臺灣東部地區特殊教育的探討。曾世杰

(1996),從醫療資源、教育環境及交通設施三大向度探討台東縣的身 心障礙教育,歸納出以下結論:由於社經環境及文化刺激的貧乏,偏遠 地區學童學習困難的可能遠遠高於城市地區;教育資源及交通上的限 制,使身心障礙兒童無法得到充足的專業特殊教育服務;因醫療資源及 交通上的限制,身心障礙兒童所能得到的醫療復健資源極為有限。因應 偏遠地區身心障礙學生分佈零散,許多學者皆提出以巡迴輔導方式增加 特殊教育師資改善偏遠地區教學資源及教學品質(曾世杰,1996;林坤 燦,1998;胡永崇 2000)。

「巡迴輔導」是特殊教育法中安置方式中的一種,本研究中所指的 巡迴輔導是指巡迴的資源教室,資源教室的服務不只包含直接的評量與 教學或提供各種環境調整的服務,更提供普通班教師和行政人員所需要 的諮詢和支持(王振德,1999),巡迴輔導正是因應地處偏遠小班小校,

18

特殊教育學生人數較少,無法成立資源教室設置駐點之特殊教育教師,

乃透過特殊教育教師定期或不定期巡迴至各校提供特殊教育服務,將特 教人力、資源與支持系統帶到無特教人力的學校,主要目的在幫助特殊 教育學生更成功的融入普通班的學習環境中。

而這其中,巡迴輔導教師為一關鍵角色,許多研究對其角色與工作 內涵多有論述:巡迴輔導老師的角色除了是教學者外,也是「特教行政 的協助者」、「鑑定評量者」、「課程調整的策劃合作者」、「資源協 調整合者」、「資訊提供者」、「諮詢輔導者」、「個別化教育計畫擬 定與執行者」、「專業團隊合作促進者」。(賴怡君,2005;廖永堃、

魏兆廷,2004;譚婉盈,2009;蕭聖瑜,2009)

由於偏遠地區常以巡迴輔導的方式提供特殊教育服務,因此,探討 偏遠地區的特殊教育的相關研究,幾乎等同於巡迴輔導的相關研究或對 巡迴式資源班的探討,主要的研究發現為特殊教育師資不足,流動率高

(金祈君,1996;林仲川,2002;賴永和,2009);學校行政人員、普 通班教師及特教教師特殊教育專業知能不足(林仲川,2002;廖永堃、

蔣明珊,1996;魯曉玲,2008);調整巡迴輔導服務實施方式,加強與 普通班教師的合作教學及轉型直接教學為特殊教育諮詢服務(金祈君,

1996;林仲川,2002)。

19

以上幾個研究雖採不同的研究取向,從不同的對象進行,大體都指 出偏遠地區特殊教育的困境,包含行政支持、學校人員及普通班教師特 殊教育知能、特殊教育師資流動率高、巡迴輔導的角色定位認知、家長 參與不足等問題。也多建議由教育主管機關加強行政配套、增加相關人 員在職訓練、增加偏遠地區特殊教育教師福利並增加特殊教育教師人力 與類似國外特殊教育諮詢教師的特殊教育專業支援人力。

這些研究結果幫助我之後進行研究可留意的向度,但也思考這些問 題表象之下是否隱藏更深刻的意義,這些研究得到的困境,似乎是以特 殊教育為主體,而非從在地普通教育系統需求出發中,我也懷疑,所謂 特殊教育真的那麼「專業」?藉由特殊教育專業人力增加真的能解決這 些困境?

除了困境之外,偏遠地區是否有都會區沒有的優勢?魯曉玲(2008)

研究發現偏遠地區社區氣氛及家長接納度高。此外,許多關於融合教育 的研究指出普通班教師實施融合教育最大困擾是大班級的教學無法兼顧 身心障礙學生個別化的學習、課程統一進度、團體式教學、班級人數過 多、教材教具缺乏….等(陳國洲 2005;蘇燕華,2000)。偏遠地區的小 班小校不正是提供個別化教育最好的場域,實踐全方位通用設計的課 程,依據每個孩子的需求、特質在普通班教室情境下處理個別差異?造

20

成這些困境究竟是因為偏遠地區獨特的環境,或是對偏遠地區的既定成 見形成比馬龍效應般的惡性循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