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三章 研究方法

第五節 資料蒐集與分析

研究資料的蒐集來源有輔導歷史文件、觀察記錄、訪談記錄、教學 日誌、研究札記、文件檔案等。

一、主要的資料蒐集方法:

(一)參與觀察

從事田野工作時,不僅要分享少數主要報導人的經驗與知識外,更 重要的是要分享田野中多數人的生活及思考方式(余光弘,1996)。我 雖一直從事著與偏遠地區學校特殊教育有關的行政工作,卻也一直是從

「局外人」的觀點從旁瞭解,在本研究中,參與觀察為主要的資料蒐集 方法之一。在參與觀察中,觀察者與被觀察者一起生活、工作,在密切 的相互接觸和直接體驗中傾聽和觀看他們的言行(陳向明,2001)。在 自然的情境下,對於研究現象可以得到較具體的認識,也可以隨時進一 步詢問想要瞭解的問題。

在我行動的各個事件中,如協助校內特殊教育學生轉介、召開各項 會議、提供教學介入及相關諮詢等,「儘速且詳實的記錄」記錄的是現 場發生的社會過程和情境脈絡。在離開研究場域後,透過不斷回溯與記 錄的過程來蒐集研究資料。在教學觀察部分,進行觀察前,我擬定了「觀 課視角」為課堂觀察活動提供方向,在觀察初期提醒自己須像漏斗般,

32

先做全方位的觀察,對現場抱持整體性的感受,體會現場發生的一切,

並保有彈性,留意早習以為常的事物,用新的眼光來探究。

(二)訪談

本研究中,我將採取開放及半開放的訪談做為進一步蒐集資料的方 式。在行動的過程中「訪談作為一種交談行動」(畢恆達,2010),交 談指的是談話雙方在平等的互動關係下進行的對話與溝通。

多數的時間我採開放引導式的訪談,儘可能的與受訪者交談,澄清 所觀察到的行為及其背後的想法,以便更加瞭解學生及生態在行動介入 之後的影響及改變,尤其是在每次教學行動結束後,會固定與兩位普通 班老師對話,聽取他們的感受與建議。而這些對話我並不會採取錄音,

而是當下的簡要紀錄,當天行動結束,立即事後回溯書寫訪談紀錄。

為了深入瞭解研究參與者的經驗與觀點,會另決定正式訪談的對 象,以一對一的半開放性訪談為原則,訪談前並擬定簡要的訪談大綱,

對象如:普通班玲老師、學校業務承辦人,這樣的正式訪談前會事先徵 得其同意並在當下進行錄音,訪談結束,立即做錄音檔逐字稿的騰錄與 整理。訪談逐字稿範例如附錄二。

此外,為了避免自己對事物單一的觀點,每次到校服務結束或是行 動遇到瓶頸時,我都有幸與兩位資深同事 P 老師、H 老師諮詢並討論,

33

我將這兩位教師視為我的同儕督導,每次討論完,也立即事後回溯書寫 訪談紀錄,以作為更深刻的反思與後續行動的參考。

(三)文件檔案

學校或官方組織內的官方文件,如:內部規則、會議紀錄、相關計 畫、學生紀錄及個人檔案等內部文件資料。這些資料甚至能提供豐富來 源,能充分描述資訊製造者對於自己所處世界的觀點(Bogdan & Biklen,

1982;引自李奉儒等譯,2001)。事先掌握相關的文件資料也能幫助我 對於研究學校輪廓有初步的掌握,更快的進入研究情境。文件內容的閱 讀也具有引發思考、分析資料的想法、挑戰或佐證訪談及觀察記錄的功 能。

(四)研究札記

在質性研究的範疇中,研究者本身就是研究工具。不論從現場觀察、

與人訪談等等記錄中,我將同時透過研究札記與自己對話重複檢驗、反 省自己的理解,反省的內容依 Bogdan 與 Biklen(1982)包括:分析的反 省、方法的反省、倫理的反省、觀察者心境的反省及疑點的反省,這當 中包含了行動歷程的感受、看法、在研究場域觀察到的議題、與人交談 的想法以及自己天南地北的連結。研究札記範例如附錄三。

34

「記錄中記下這些主觀的反省,藉以追蹤自己對現場的瞭解,辨認 未來探究的方向」(黃瑞琴,1991)。研究札記是我資料最重要的來源,

透過自我對話與反映思考,在實踐場域中發展認識歷程,唯有如此,行 動研究的脈絡才能建立在以實踐者為行動主體的探究邏輯上(夏林清,

1990)。

二、資料的整理:

本研究資料登錄代碼的方式,第一碼為資料的日期,第二碼為資料 來源,如表所示:

表 3-1:研究資料類型與代碼範例

研究資料類型 代碼範例

觀察紀錄 「1010320 觀」表示 101 年 3 月 20 日在自然國小的觀察紀錄

討論紀錄 「1010320 討玲」表示 101 年 3 月 20 日與玲老師的討論紀錄。

「1010320 討福」表示 101 年 3 月 20 日與福老師的討論紀錄。

訪談 「1010320 訪弘」表示 101 年 3 月 20 日與弘組長的訪談紀錄。

電子郵件 「1010320 郵玲」表示 101 年 3 月 20 日與玲老師的電子郵件內容。

輔導紀錄 「1010320 輔紀」表示 101 年 3 月 20 日研究者的輔導紀錄。

研究札記 「1010320 札」表示 101 年 3 月 20 日研究者的研究札記。

35

第六節研究信實度

「質性研究的價值不在找到變數以及分析變數與變數間的因果關 係,而在透過個案,將意涵由深鎖中的衣櫃釋放出來,使人看見」(引 自蕭瑞麟,2007,P134)。這是我期許本研究能達到的目標,我以下方 法,提高研究的信實度:

(一)長期參與與持續觀察:本研究將至少持續一學期,每週一至二天 的田野工作,盡可能的參與學校的相關活動,進行持續的觀察。

(二)多方的詮釋:針對同一事件,儘可能蒐集不同角色對象的觀點,

瞭解不同受訪者之間事件的理解與詮釋,分析事件時,考量多方 的意見與想法,將有助對問題與情境的深入瞭解。

(三)資料的檢核:資料檢核包含受訪者核對、多方資料核對與同儕檢 核。受訪者核對部分,除在訪談的過程中隨時確認其表達的意思,

訪談後也將彙整的資料與受訪者再次確認。針對同一事件,不同 來源、不同對象、相關文獻等多方資料進行交叉檢核,持續驗證。

(四)厚實的描寫事件情境:在不同的社會文化、時空背景下,對事物 的理解便有所不同,把研究中的人、事,放在組織、社區、歷史 情境下理解,以降低詮釋過程中的偏見。

(五)自我檢核:透過研究札記,時時檢視自己的主觀對研究過程中詮

36

釋角度的影響,是全由個人經驗與定見或反省過後的觀點及立 場,是否為具有「專業素養的主觀」(丁雪茵、鄭伯燻、任金剛,

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