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

第一節 結論與建議

我以一位特教巡迴輔導老師的角色進入自然國小行動,所有的介入 目的在:幫助特殊生在普通班的學習參與。在行動研究的過程中實踐了 巡迴輔導的模式、我看見了影響特殊生在普通班學習參與的的核心關鍵 行動過後,我成長與省思。

一、偏遠地區巡迴輔導可以這麼做

個別評估,多元處遇介入

通常巡迴輔導服務會依據巡迴學校的特殊生學生數,在學期初,就 排定好到校服務的天數及節數,而教育局會督導教師的授課節數與課程

102

規劃的適切性。實際到現場,我發現因應每個孩子的狀況與孩子及學校、

班級老師、學生組成的獨特生態,應該有更多元的服務介入方式,正如 莉琪與晴玟,即便在同在自然國小,都可嘗試不同的介入方式。而「評 估」正是是決定每個孩子/學校服務方式前重要的步驟,評估向度包含孩 子、老師的需求及其所處環境生態之優劣、具備的資源和可能的阻力。

巡迴輔導是與不同人員專業合作的工作,因此,先行實地入班觀察及收 集相關人員的需求與期待是必要的措施,而在學期初,巡迴輔導對於學 校乃至班級、學生的服務規劃,重要性應高於學生及教師課表。

行政支持與協助

要提供特殊生良好的支持環境,行政的協助不可或缺,特教的相關 支持服務,舉凡助理人員、相關專業團隊、教育輔助器材、交通服務、

特殊教育方案等等,多如繁星,對於偏遠地區學校行政人員是一大考驗。

沒在自然國小服務的時間,更多時候是透過電話及電子郵件協助學校業 務承辦人弘組長相關的服務申請事宜與說明公文中的「特教專有名詞」。

巡迴輔導給學校行政支持包含各項資源的引進、資訊的提供與相關 的行政程序協助,幫助學校就是幫助孩子,也能在協助學校的過程中,

建立起更密切的合作關係。

103

特殊需求學生的發現

特殊學生的發現與鑑定是特殊教育資源分配的依據,因此鑑定評量 是偏遠地區巡迴輔導的重點工作之一。不管在偏遠地區小校或是都會地 區大校,我看到教育現場每個孩子與大人都需要不同程度、不同向度的 協助,或許因為資源的有限或許因為迷信專業,我們必須透過標記刻意 區分出不同的專業與不同的資源,才得以進行後續教育服務。而這樣的 資源分配方法,在這裡,更是凸顯荒謬。因此,特殊學生鑑定並不是我 巡迴輔導工作的首要任務,也不透過標準化測驗工具在決定特殊需求來 篩選特殊需求學生,而是回到從自然國小盡可能的瞭解每個老師認為的 困難與期待的需求,並且以這個資源(我),能給老師什麼、給學生什 麼?來做為服務的決定。

如果標記是資源分配前的必要之惡,我們更該確定專業與資源是符 應孩子需求,有助孩子學習的。

教學介入的方式不只一種

許多研究指出巡迴輔導師資不足、服務時間有限是影響教學成效的 主要因素,也有研究建議調整巡迴輔導服務實施方式,轉型直接教學為 特殊教育諮詢服務(金祈君,1996;林仲川,2002;賴永和,2009;賴 怡君,2005)。然而以莉琪為例,她在普通班學習在團體生活、生活自 理、人際互動、溝通等,有很大的進步,但是在學科能力的學習,仍需

104

要額外的補強,教學介入仍有其必要。在我行動過程中,教學時間的有 限及固定,我並不將其視為巡迴輔導的困境,而是現況條件。因為這樣 的現況條件與巡迴輔導的主要目的,我認為教學介入的目標應更重視教 學素材及教學方法的移轉。我的實施方式有以下三種:

(一)入班教學示範

我希望幫助老師能在課堂中透過教學方式的調整增進莉琪的學習,

雖然受限我教學經驗及莉琪的學習準備度不足,導致入班的教學無法提 升莉琪在班上的學習參與,但這樣的教學介入方式仍值得嘗試,而介入 的對象如果具備較佳的學習準備度、學習常規,應該更容易成功。

(二)抽離個別教學,再將教學素材及教學方式移轉

我替莉琪跟晴玟都安排了每週一至二節的抽離個別教學,目的在補 強他們的基本學習能力,並透過這樣的教學示範,移轉教學素材及方式 給校內人員利用其他時間指導。兩個孩子在個別的教學情境之下都有不 同於原班學習的反應,雖然介入的時間不長,也沒有對照組,但從孩子 當下對學習的融入狀態、動機表現及評量對教學目標的達成,這樣的介 入對她們是有幫助的,而透過這樣的個別指導,讓其他老師看到孩子是 具備學習潛能與意願,只要給方法、給機會,一樣能樂於學習。

105

在我行動中,莉琪及晴玟導師也或多或少參考我的教學素材及教學 方式利用其他時間幫孩子做個別加強。提供個別教學活動的示範對孩子 的學習反應影響是最快的,介入主要目的在經由個別指導的教學示範及 教學素材的移轉,讓校內更多的人員共同增進孩子的能力,並非替代普 通班的教學,因此授課時數的多寡不會是影響成效的主要因素。

(三)提供老師教學調整的建議

孩子更多的學習時間是發生在普通班每一天每一節的教學裡,抽離 的補救是補償的、外加的課程,它與普通班的課程應該相輔相成,並非 本末倒置取代普通班的課程,只有在普通班的每一節教學都能讓每個孩 子參與,才是真正治本的方式。

巡迴輔導老師因到校時間的限制,透過諮詢提供普通班老師課程調 整的策劃合作者,困難度是更高的,進行方式建議透過課程實施前的討 論調整的方式,輔以到校入班觀察,再與老師討論回饋。

二、特殊生在普通班學習參與的核心關鍵

接納的環境

這是自然國小的優勢,在這裡沒有標記,莉琪回到這裡,班上的女 同學,把她當不懂事的小妹妹,教她讀書陪她遊戲;班上的男同學,則 把她當頑皮的小弟弟,下課時有爭吵時有打鬧。而學校裡其他的哥哥姊

106

姊,就像糾察隊般,有機會就指點該有的行為舉止。就像一個大家庭所 有的孩子都是兄弟姊妹,而每個孩子都有全校的老師共同關照。他們還 不知道什麼是特殊生、什麼是特教老師、什麼是特教資源。莉琪回到自 然以後自然的融入團體生活、學習生活自理、人際互動、與人溝通等等,

上學期曾出現的焦慮行為已不復見。

好的教學

好的教學能才讓每一個孩子進入到學習狀態之中,好的教學其要素 是能掌握欲教學領域的重要概念,並透過適當的教學方法來幫助孩子學 習,前者指的是熟悉普通班課程領域中的重要核心概念與能力,後者是 指能依據孩子的認知發展、學習特質,提供學習策略、良好的引導或設 計教材教具幫助概念學習。我在行動中,看到莉琪在一節英語課中上老 師的腳步,聚精會神、能跟著老師的提問回應、甚至對於繪本上的情境 圖命名;在我的個別教學課裡,與我一搭一唱,學習豐富的詞彙、跟著 我的教學媒介,專心點數積木;也看到她在班上教室隨處遊蕩當客人;

也曾在我入班教學課堂躲進棉被櫃,很顯然的,好的教學與特教、普教 無關。

誰能提供好的教學?好的示範?是特教教師還是專家教師?

107

許多老師對於教學還停留在自己的舊經驗,並沒有機會持續的參與 好的教學實務成長;看到不同的教學典範,有好的教學觀摩與示範再加 上良好的討論與反思,的確是治本的方式,幫助普通班老師從日常的課 程教學中調整。這應該是一位專家教師能做的吧!

在這樣偏遠地區學校,輔導系統的補救教學、特教系統的補救教學 都一樣,都得回到普通班導師去執行,不管是什麼系統的資源,重要的 是幫助普通班老師,讓他們更有能力幫助這些孩子,他們需要的不是特 殊教育專業知能,而是在好的教學,能引導孩子進入學習的教學。教材 教法應該只有領域之分,而不是以身心障礙類別區分。

教師的教育信念

從很多地方我觀察到老師們對莉琪及晴玟學業學習表現的低期待,

是因為「特殊生」標記的原罪使然?我認為不全然,因為同樣的低期待 其實也發生在對其他學習落後的孩子,與特不特殊無關,關鍵在於老師 的教育信念。是否認為老師有責任因應每個孩子不同的需求,調整教學 以帶好每一位孩子?是否相信透過好的教學可以改變孩子的學習?而教 師的教學專業支持不足、情感面的正向支持不足與教育制度的外控機制 不足,我相信或多或少影響了教師的教育信念。

108

此外,就在我行動焦點放在提升特殊生基本學習能力時,我看到了 這裡的許多孩子經驗我想像之外的生活形態、反覆出現的偏差行為,對 老師而言,為學生樹立一個「常態」的生活形態、建立人身的安全需求 與防護的訴求都有困難時,還談基本學習能力,我看到這裡的老師有心 輔導一些行為偏差的孩子,只是改變一樣有限。如何帶給孩子好的教學,

不只是我行動的重點,也一直是許多政策的方向,萬一這對老師來說,

根本不是最重要的呢?給予老師的專業支持,也必須先滿足他們的需求,

在這裡我想老師輔導知能專業需求不亞於教學專業。

三、我的成長與省思 特教教師角色省思

在研究過程中,我發現我的巡迴輔導行動其實更是教學的行動,我 感受到自己在教學能力的不足,許多教學模式、教學方法,對我而言很 多啟發,但也都是想像,學科領域的概念知識,也在行動的過程中盡量

在研究過程中,我發現我的巡迴輔導行動其實更是教學的行動,我 感受到自己在教學能力的不足,許多教學模式、教學方法,對我而言很 多啟發,但也都是想像,學科領域的概念知識,也在行動的過程中盡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