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三章 研究方法

第二節 研究參與者

第二節研究參與者

本來選擇新北市另一所偏遠地區學校做為研究場域,但因莉琪的出 現,她與她就讀的自然國小及處於當中的學生及教師,理所當然成為我 的研究參與者。

所謂偏遠地區的判斷標準常以人口密度與交通距離來劃分,以內政 部的偏遠地區定義「人口密度低於全國平均人口密度 1/5 之鄉(鎮、市),

或距離直轄市、縣(市)政府所在地 7.5 公里以上之離島」,新北市定 義偏遠地區學校的規準包括:交通條件狀況、班級數(學校規模)、社

25

區發展等條件(甄曉蘭,2004),自然國小是教育部公告 100 學年度新 北市內偏遠及特殊偏遠地區 54 所國民小學其中之一。

自然國小全校有六個年級三十四位學生,每個年級一個班,人數最 多的班級是 7 人,最少的 3 人,教職員工共 15 位。

莉琪是研究開始的原因,莉琪領有染色體異常、障礙等級中度的身 心障礙手冊,特教資格類別鑑定為智能障礙,入學前評估報告對於她的 教育安置是這樣建議的:「個案在生活自理尚可與普通班學生一同進行,

但需要功能性的課程以符合其學習需求,建議就讀○○國小特教班,以 獲較多特教資源」(10001 特殊教育需求評估報告),莉琪在學前教育 階段就讀自然國小附設幼稚園普通班,入小學就讀前,家長原希望繼續 就近就讀自然國小,後來經在鑑輔會的專業建議下,讓孩子到車程 40 分 鐘外設有特教班學校就讀,一個學期後,不顧學校教師的「勸說」,將 莉琪轉回沒有任何特殊教育資源的自然國小。

晴玟是本研究的另一主人翁,學校老師們口中形容「教都教不會的 孩子」(1010215 訪玲)。晴玟就讀三年級,從小一開始,老師就發現 她的學習困難,尤其在記憶及抽象概念的理解上,可以與同學互動,但 因為情緒表現較為幼稚,在班上並沒有較好的朋友,評估其學科學習基 本能力,語文的讀寫字、數學的基本運算都顯著落後其他同儕。

26

本研究我最主要的合作伙伴是莉琪一年級的導師,玲老師。玲老師 跟我年齡相仿,具有合格教師資格,在自然國小代課已經有三年多時間,

除了在自然外,也曾陸續在都會區學校有過代課經驗,後來還是選擇回 到自然,住在教師宿舍,過著每週通勤往返住家的生活。玲老師在我眼 中是位對孩子很有耐性,說起話來輕輕緩緩。除了教學外,對孩子生活 教育、品格等都很重視,在這群多數活潑好動、充滿跳躍自由靈魂的孩 子裡,自然的成為溫柔敦厚的典範。玲老師自述沒有輔導特殊孩子的經 驗,每次我到學校服務結束前,她總會放下手邊繁忙的工作與我討論孩 子的學習狀況,對於我的介入方案,不太習慣提供直接回饋,多是給予 支持,但透過許多對話與觀察教室中的變與不變,都給了我更真實的回 應讓我反省與調整。從一開始的接觸,她總是謙虛的希望我提供意見並 指導,總說特教是專業,但後來,我從玲老師身上學到的,其實更多。

研究中還有許多合作伙伴,如晴玟的導師福老師、特教業務承辦人 弘組長及其他校內的老師,都幫助我從不同的角度重新思考我的特殊教 育工作。

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