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四章 短距離交通系統特性分析

4.2 行人之步行特性

短距離交通系統的本質乃是一種對行人的支援,短距離交通之設 置乃須突破此類行人之不便或不舒適,以達其目的。因此本節首先就 行人的特性以及行人所可能感受的障礙做一分析。

4.2.1 行人步行距離之限制

行人之行走因個人體能之物理條件,距離上有一定的限制。簡而 言之,太長的步行距離會使行人感到疲累;而外在的氣候晴雨、溫度 冷熱等條件也會影響步行的心境,進而左右行人繼續步行的意願。

Kent A. Robertson (1994) 在《Pedestrain Malls and Skywalks》一書中 指出:有的時候人們不願意步行並不完全是因為懶得耗費體力;反而 是因為步行環境條件的不適甚至嚴苛,使得行人會盡可能地縮短其步 行的距離。[39]

岡田光正在《建築と都市の品現工学─空間と行動のしくみ》一 書中曾整理了若干國家對步行距離限制的差異,如表4-1 所示。由其 中可見,一般行人對於步行距離的彈性極大,若是環境條件良好的情 況下,可以步行超過 1 公里的距離而未感到抗拒或疲累;然而若天氣 或設施等的條件惡劣,即使距離僅百公尺,仍會喪失步行的意願。此 結論乃再一次說明了步行環境的條件是影響步行意願的主因。[40]

表 4-1 各國步行者感到抗拒的距離

國別 環境條件

感到抗拒 之距離

(m)

備註

一般道路 400

瑞典(I) 50%以上受訪者表示不

表 4-1 各國步行者感到抗拒的距離(續)

850~1150 並未感到極度抗拒之距 離

資料來源:[40]。

參考上表的結論,若將短距離交通系統視為行人的輔助與延伸,

其服務範圍大約是以1.5 公里左右以內的旅次為考量對象。

4.2.2 行人所感受之物理及心理障礙

Robertson (1994)指出,下列因素是行人會感到環境不友善的主 因:

(1) 相對於機動車輛而言,行人的權力太不優先。

此處所指的行人權力不單指路權(right of the way)的優 先性而言,同時也說明了在同一條路上,汽車駕駛人無論 在速度、便利性、和安全性上都相對比行人享有更高的權

供給車輛有效地停等、起步或通過而不致衝突,但是卻不 一定讓行人能享有同等的效益,而必須閃避轉彎車,或者 趕在號誌變為紅燈之前通過馬路。

此外,在道路的設計概念上,行人被納入設計考量的 優先次序也往往遠低於車輛。例如在美國某些 20 世紀中 期,亦即小汽車時代後才新近發展城市,甚至並沒有人行 道的設置。這個狀況不僅見於美國,許多城市在由開發中 國家躋身已開發國家的進程中,街道上的機動運具在短期 間大增,卻無法同時改善為人車分離的道路環境,也造成 人車爭道的現象,而使行人感受到障礙。

(2) 由各種交通設施的終點前往真正的目的地愈來愈遙遠。

在現今的城市裡,各種複合機能大量體建築物日漸興 盛,配合這些建物大量停車需求又興建了巨大的停車場。

表面上似乎把所有的機能囊括在同一場所,但卻因為量體 太過巨大而難以接近。例如要走進一座大樓的入口可能必 須繞到其所座落基地的另一面;或從停車場走到大樓本身 就是一段不近的距離。其次,隨著城市商業中心的過度擁 擠造成產業外移到城市較外圍的區域甚或衛星城市裡,社 經活動之間的聯絡如果要依賴步行,不但完全不吸引人,

甚至不可能達成。

(3) 人行空間上的各式各樣障礙物。

行人所感受到的障礙除了基本的空間和路權不受尊重 之外,在已然狹小不足的人行空間上所出現的各式障礙物 也是使行人感到不適宜步行的原因。這個問題廣見於世界 各大城市,所謂的障礙物包括行道樹、號誌桿、燈桿、各 種標誌的不當設置,以及車輛、私人物件的非法佔用。

這些障礙物除了實體上阻礙了行人的動線之外,其之 所以成為行人的阻力,乃是更肇因於對行人步行經驗的衝 擊。若是行人必須時時注意前方的障礙,時時提心吊膽擔 心步行時的安危,便無法享受步行時的樂趣,也侵佔了行 人和街道互動體驗的機會。

(4) 整體的步行環境品質低落。

承上所述,人行空間上的障礙乃是步行環境品質低下 的一例。步行環境直接左右行人步行時的心境,如果一條 街道是安全的、多樣化的、有吸引力的,那將大大提升步 行的效用。無論是街道上的建築、店鋪、活動、人潮或街 道本身的設計,若能引起行人觀察駐足的機會,就能提升 步行環境的品質。反之,在近代的城市中,建築量體經常 未和街道產生融合,也沒有以步行者為導向所設計的景觀 或設施,這種負面的環境其實就意謂著對行人的阻力。[39]

綜上所述,可將行人步行時所感受到的實體和心理障礙以下圖 4-1 表

示。

物理障礙 行人空間不足或沒有

行人空間中的阻礙 衝突的交通動線 寒暑雨雪等不良氣候

行人動線過長

心理障礙 危險性 冷漠的建材或設計

無趣味性 權力不受尊重 行人所感受到的障礙

圖4-1 行人感受之障礙

4.3 短距離交通運具及設施之特性

在不同的交通環境及規畫條件下,應採用不同的系統。本節除了 討論各種現有都市運輸系統的配當之外,另近年來世界各城市陸續開 發或採用新式的特殊短距離交通系統設施,亦在此一併討論。

4.3.1 各種都市交通系統之特性比較

都市中的各種運輸系統應用範圍關係可用下圖 4-2 表示。圖中的 縱軸為運量,大略分為低、中、高三個等級。橫軸為旅次長度,其中 距離近者約在5 公里以內,大略可屬於短距離交通的處理範疇;距離 中等者大約以 10 公里左右的旅次長度為主;距離遠者則泛指數十公 里的旅次。

運量

A

B 軌道

徒步 公車

自小客

機車 距離

C

圖中每一區塊代表一種運具的在運量和旅次長度上的適用範 圍。本研究以考慮行人及各種大眾運輸為主體,而灰色部分的私有運 具可供參考對照之用。圖中以虛線畫設的區塊 A、B、C 則是目前大 眾運輸服務對象的缺口。其中 A 代表短距離內的大量人潮移動,如 交通節點內的轉乘移動或機場內航廈間的移動可為其典型。B 代表距 離未達到一般都市通勤鐵路服務的長度,但運量卻超過公車所能負荷 者,近年來以新型態的 AGT、LRT 或新交通系統等自動化的輕量運 具,通稱為自動旅客載具(automatic people mover, APM),予以滿足。

C 則是利用密度過低,經濟規模不足以支持龐大系統的購置或興建,

因此可以使用小型巴士等運具進行較有彈性的服務。

後文分別根據上述三類服務對象之代表運具討論其特性及差異。

4.3.2 自動移動步道

電扶梯、自動步道等系統雖非一般所認知的運具,但其亦為藉由 驅動機械來提供旅客搭乘,並且對短距離旅次的步行者有相當的輔助 功能,符合本研究所描述的短距離交通方式之一,因此也一併予以比 較。並將各系統之特性於後文詳述。

(1) 定速式移動步道

定速式移動步道在現代已是一種常見的設施。其原理 乃是由馬達帶動牽引一連串的踏板循環朝同一方向運行,

並以此連綴成長條,提供旅客由一般平面步行至其上,隨 其運行移動,又或也可在移動步道上行走以增加步行速度。

早於1983 年美國芝加哥的萬國博覽會便首度展示定速 式的自動移動步道。發展迄今已大量被採用於機場或車 站,也可作為電扶梯的型式提供垂直移動之用。過去由於 牽引機件的體積,設置步道的地點至少必須下挖75 公分深

的型式出現,可以更廣泛地被應用在既有建物的改善。[41]

(2) 可變速移動步道

定速式移動步道的缺點乃在於移動速度受到限制,每 小時的移動速度僅 2 至 3 公里。1975 年起,開始有可變速 移動步道的實驗和研發。其代表為 1975 年法國的 ACB 公 司和TRAX 公司所聯手發展者,利用每塊踏板的型狀延展 變化,在步道的起終點為形狀較小的低速段;步道中則為 形狀較大的高速段,因此突破了速度的限制。

可變速移動步道的速度在低速段為每分36 公尺;高速 段可達每分鐘 167 公尺。然而其輸送能量和定速者相去不 遠,且實驗的系統產生極大的噪音,成本亦相對昂貴,因 此現今並未被廣泛採用。[41]

4.3.3 自動旅客載具(APM)

近年來,隨著自動控制和機械技術的進步,各種輕量化且可以自 動運轉的載具陸續問世,通稱為自動旅客載具(APM, Automatic People Mover)。APM 因開發的廠商不同,形式及規格眾多,各種運具所服 務的對象和能量也有差異。

以運行方式而言,APM 大致上可分為循環式運轉和往復式運轉兩 種。前者乃是軌道(或索道)構成一個迴路,載具在其上循環運轉,提 供迴路上各站點旅客乘降。後者則是類似傳統鐵路軌道的佈設方式,

軌道為線型,運具行駛至兩端時必須折返反向運行。

若以動力方式分類,絕大部份的 APM 都採電力為動力,但動力 源則可分為車上動力或車外動力二者。車上動力乃是將馬達搭載在車

種APM 的系統結構及諸元如下頁表 4-2 所示。

車體,並在外觀、內裝上予以改良,增加其舒適性。

SK系統亦曾用作 1989 年橫濱博覽會會場內之輔助交 通方式;真正實用化則是在 1996 年設置於巴黎戴高樂機 場,作為各航廈間的接駁方式。戴高樂機場之SK系統分為 2 路線,1 號線長 3500 公尺,設有 5 站;2 號線長 800 公 尺,設有 3 站;每車廂可載約 30 人,以 36 公里的時速運 行,最小班距為19 秒。因此通常可提供每小時 3000 至 5000 人次之服務。[41][42]

(2) H-bahn

H-bahn 系統為德國 Dortmund 大學校內的接駁系統。

Dortmund 大學為了解決校內日益擁擠的停車狀況,以及過 度停車造成對校園活動的衝擊,因此在校區外圍統一設置 了較大型的停車場,並於 1984 年開始 建設 H-bahn 系統作 為接駁運輸,以及該校南北兩校區間聯絡之用。

H-bahn 為上部懸掛式的單軌系統,但由於運量不高,

每個運行的編組只使用單一車廂,全系統共僅 5 個車廂營 運。各車廂由行控中心控制自動運轉。系統分 2 條路線,

全長約 2.8 公里,設置 5 個車站,依據學校作業時間,於

全長約 2.8 公里,設置 5 個車站,依據學校作業時間,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