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國內外社會工作意象研究探討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三節 國內外社會工作意象研究探討

一、國內的相關研究

雖然國內社會工作的發展歷史並不長,但已經衍伸出許多服務領域。儘管人 們不一定會使用到這些服務或與社會工作人員接觸,也可能知道有這樣的一群助 人工作者。不管有沒有實際接觸,只要當人們知道有社會工作或社會工作人員的 存在時,心理就會依照自己得到的資訊,給予這個專業,以及這群人,依照自己 的社會知覺,產生出對於社會工作及社會工作人員的意象。關於社會工作意象的 研究,國內的研究者,如李沐蓁(2010)、劉庭歡(2013)的研究,研究的內容 包括了社會工作人員們在媒體上,或是在社會工作人員系學生眼中的形象。李沐 蓁(2010)進行的研究是以報紙上針對社會工作人員的報導作為標的進行整理,

以聯合報系(包含聯合報和聯合晚報)於 2000 年 1 月 1 日開始,到 2009 年 12 月 31 日為止,所有帶有「社會工作人員」或「社會工作人員」的報導(共 8255 篇)作為母群體,並從中抽取了 691 篇作為樣本。

大致上,李沐蓁的研究發現報紙對於社會工作人員的報導是正面的。結果如下︰

1. 社會工作的領域。特別是兒童與少年的領域,以及貧窮與公共福利這兩 個領域的服務,被報導的頻率最高。

2. 社會工作的工作內容,如個案工作、方案設計…等。其中因為個案工作 被報導的次數為最多,於是又深入針對社會工作人員們如何針對個案們 進行處遇以及使用了什麼服務。如訪視、電訪…等。

3. 社會工作人員扮演的角色。

4. 社會工作人員的特質。例如關懷人群的、友善的…等特質。

從李沐蓁(2010)的研究結果,可以發現報紙對於社會工作的意象形成可能 有正面影響。依據報紙的報導,只要有人有困難,社會工作人員就會出面介入處 遇,也會主動地去慰問和關心。那些有困難的人們,如受虐兒童、獨居老人,社 會工作人員也會去照顧他們,保護他們。即便報紙並不會詳細的寫社會工作人員

29

到底在做什麼,但對於讀者來說,接收到對社會工作人員的正面訊息,就形成了 可能改變意象的刺激。因為報導當中的隻字片語,都可能會影響到讀者的思考。

劉庭歡(2013)也曾經針對社會工作專業協會曾經舉辦過的活動,「社會工 作人員的模樣」,網友們所提到的社會工作人員形象進行整理。提到了社會工作 人員除了要溫暖和富同理心之外,還必須無所不能,能解決案主的所有問題。而 劉庭歡針對新北市大專院校(輔仁大學與臺北大學)的社會工作人員系學生(大 一到大四全員)進行問卷調查,回收了 373 份的有效問卷。在問卷裡面,受訪者 除了填答對社會工作人員形象感受的問題之外,還特別針對社會工作人員系學生 實習經驗的有無進行探討,比較實習經驗對於社會工作人員系學生對社會工作人 員的形象認知的影響,以及日後投身社會工作的意願。根據劉庭歡的研究結果,

社會工作人員系學生對於社會工作人員的印象大多認為他們是多元發展、溫柔和 善,以及致力於社會正義的。不過也有學生認為,社會工作人員是一個很容易讓 人感到沮喪無奈的工作,或是消極的在做善事、積功德的行業。

劉庭歡的研究,人口對象為社會工作人員系的學生,社會工作人員系的學生 對於社會工作人員的意象和感受,本來就會與其他人不同。年級的不同,或是實 習經驗的有無,對於學生來說,也有著外在刺激程度的差距。例如年級越高,經 由專業課程的選修,通常越了解社會工作人員到底是什麼,以及社會工作的精神;

實習能讓學生實地去了解社福機構的業務,社會工作人員的日常等等。前述有提 到每個人的意象並不盡相同,當然,每位社會工作人員系學生對於社會工作人員 和社會工作也都會有屬於自己的觀點。即使接受了相同的專業課程,也還是會有 個人的差異存在。實習的內容,各學校的規定又大多要求學生到不同機構進行實 習,如此又會產生不同的刺激。社會工作人員系學生儘管較大多數人了解社會工 作人員的性質和工作內容,卻也是會對社會工作人員產生自己的意象,並作出行 動(如畢業後考不考慮投入社會工作的行列)。

關於社會工作意象的第一手研究因為目前數量還很稀少,故必須要借鏡其他

30

研究,如張德聰(1996)、羅美芳等人(2006),以及郭丁熒(2016)的研究。張 德聰(1996)提到了諮商心理學的發展也不過是百年時間,與社會工作同樣是一 門年輕的學門,因此兩者有著相似的問題存在。張德聰嘗試去探討諮商輔導人員 和社會大眾對於諮商輔導人員看法,以期未來能夠提升諮商輔導人員的形象。張 德聰有提到研究中對於「社會大眾」的定義,但該研究指的「社會大眾」是救國 團學員、空中大學學生,或是高中及大學學生,教師,以及參加退役職業輔導的 軍官。為了比較差異,諮商輔導人員本身也在研究受試對象之一。也就是說,張 德聰的研究對象,是比較可能跟諮商輔導人員有所接觸的人群。張德聰使用了量 化研究量表來調查研究對象對於諮商輔導人員,該量表的內容,在於要了解受試 者對於諮商輔導人員以下部分的感受與理解,這些變項包括了服務態度、外在的 表象,溝通對話技巧等會談能力的感受、給予心理支持的能力,專業倫理的看法,

還有就是希望可以從諮商輔導人員處得到的幫助等等。研究問卷最後回收有效問 卷的數量為 2277,而各分量表的 Cronbach’s alpha 值均在 0.8 以上,這表示使用 的量表相當具有可信度。

羅美芳等人(2006),研究標的則是以護理人員為標的,研究對象則是某大 學的護理學系新生,要探討這些護理學系新生對於「好護士」的意義。羅美芳等 人對 46 位護理學系新生在期末進行了意見調查,並從回收的內容當中進行文本 分析。從中歸納出學生們對於好護士的特質分為兩個部分:個人特質以及專業特 質,包括了與人相處的能力,個性,以及護理相關的知識技能,而這些回答受到 外在媒體,或是根深蒂固的傳統文化,或是他們接受護理學系課程的影響。

郭丁熒(2016)的研究,研究的對象是針對不同年代的社會大眾,對於大學生的 角色知覺的探討,郭丁熒對角色要探討的內容定義為:理想角色、實際角色,以 及這兩者之間的差距,也就是所謂的角色差距。而郭丁熒在研究中,對大學生角 色的具體定義是:自我形塑、探索學習、素養陶冶、社會參與、品格養成,以及 專業準備。以上述的幾個定義為方向,調查社會大眾對於大學生應該有的角色作

31

為的定義,並且從中分析出不同年代的社會大眾對於大學生應有角色之間的差異。

郭丁熒的研究當中的受試者一共為 2903 位,而在各個定義的分量表裡面,得到 的 Cronbach’s alpha 值均有在 0.79 以上,並且整體量表的值在 0.94,這說明了該 量表的具有相當程度的可信度。

二、國外的相關研究

國內目前針對社會工作(人員)的意象、形象,或是社會知覺的相關研究並 不多。國外的研究方式大致上可分為兩種:對特定對象(如學生)進行問卷施測 或訪談,看這些人對於社會工作或社會工作人員的認識或印象;或是從報章媒體 上對社會工作(人員)出現的部分進行分析,以得知社會工作人員怎麼被描述。

目前國外常見探討社會工作意象研究上的用詞,通常是使用 perception,也就是 知覺。也就是探討社會大眾或特定對象如何理解並感受社會工作人員為主。

LeCroy & Stinson(2004)透過電話調查的方式,訪問了 386 位社會大眾。

訪問社會大眾有關他們對於社會工作的理解,知識與態度,並且針對社會工作和 其他助人專業(如心理師、護理師…等)進行比較。該研究透過隨機的方式進行 電話(僅選擇有效,而且是家用電話的號碼。當然,這些號碼本身隸屬於其他研 究單位的資料庫,研究者有得到授權)訪談,訪談的內容除了基本變項(如:年 齡、性別、教育程度、收入、種族…等)之外,還有詢問受訪者關於社會工作人 員角色、得知社會工作人員訊息的來源、對社會工作人員的整體評價、對社會工 作人員的刻板印象、對社會工作人員抱持的態度,以及與其他的助人專業(如護 理師、諮商師)作比較。

結果發現,社會工作人員或社會工作專業在民眾心目中的認知和意象,大多 數(約 59.4%的有效樣本)對於社會工作人員的評價是正面的,社會工作人員在 兒童保護的角色地位上最為明確。民眾也認為社會工作人員善於處理家庭關係,

是一個容易尋求資源的管道,肯定社會工作人員的積極作用,有不下於諮商師或 心理師的助人能力,還有國家需要更多的社會工作人員。在社會工作人員訊息取

32

得管道方面,則是以個人自身經驗,還有從認識的社會工作人員那邊取得訊息為 大宗,電視和報紙雖然不及前兩者,但仍有各約有 10%以上的受訪者是從這兩個 管道得到社會工作人員相關的資訊。儘管在此研究中,LeCroy & Stinson 得到了 相當正面的結果,但仍認為社會工作人員的除了要持續精進,也要積極的去增進 民眾對於社會工作人員的認識。LeCroy & Stinson 的研究,為後續的相關研究,

得管道方面,則是以個人自身經驗,還有從認識的社會工作人員那邊取得訊息為 大宗,電視和報紙雖然不及前兩者,但仍有各約有 10%以上的受訪者是從這兩個 管道得到社會工作人員相關的資訊。儘管在此研究中,LeCroy & Stinson 得到了 相當正面的結果,但仍認為社會工作人員的除了要持續精進,也要積極的去增進 民眾對於社會工作人員的認識。LeCroy & Stinson 的研究,為後續的相關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