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國內學生團體之高等教育學費論述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三節 國內學生團體之高等教育學費論述

世界各國大多處於學費高漲的情況,使得被高學費與學貸壓得喘不過氣的學 生,只好組織反調漲學費團體,並與勞工團體合作,一同透過靜坐、示威遊行、

罷課、投書、演講……等方式,來表達反高學費的訴求。各國學生的訴求不外乎 教育公共化、反對政府刪減高等教育經費、反對調漲學費、抗議學貸造成畢業生 沉重的經濟壓力、反對教育市場化及商品化,以及要求課徵富人稅或企業紅利稅 等訴求(大學學生權利調查評鑑小組等團體,2012;〈美大學生遊行〉,2012;破 報,2010)。以下統整國內學生團體的各項聲明、訴求、報章與網路文章內容,以 瞭解國內學生團體對高等教育學費政策所提出的共同主張與訴求,以利後續「如 何協助我國學生接受高品質的高等教育」方案的擬訂,以及作為與學生團體對話 的基礎。

壹、臺灣學生團體對教育公共化的主張與訴求

我國反高學費運動已進行超過 20 年的歷史了,反高學費運動是由許多團體共 同組成,2011 年以前的團體包括反高學費行動聯盟、新世代青年團、工人立法行 動委員會、教育公共化連線(現改為「台灣公共化協會」)、青年勞動九五聯盟等 團體,同時也包括一些勞工團體、家長聯盟、教師會等團體。2011 年開始,反調 漲學費的抗議行動加入了更多由學生組成的學生團體,成為主要的反對聲浪來源。

2011 年調漲學費消息出現後,主要參與反對高學費的團體,包括大學學生權利調 查評鑑小組、反大學法人化陣線、反教育商品化聯盟、全國教師工會總聯合會、

高等教育產業工會等,各個團體都在為反高學費發聲,雖然各團體著重的重點有 些許差異,但主要的訴求沒有太大差異,共同的主要訴求為反調漲學費、要求課 徵資本稅(企業稅或紅利稅)。本文主要探討的學生團體含括由學生組織或有學生 參與的團體為主,包含反高學費行動聯盟、大學學生權利調查評鑑小組、反大學 法人化陣線、臺灣北部大專院校學生會聯盟、反教育商品化聯盟、台灣公共化協 會、高等教育產業工會。

68

上述學生團體希冀達到的終極目標為「教育公共化」,「台灣公共化協會」認 為「公共化」的原則為公民能帄等參與公共討論,並合理分享公共利益。另外,

為了保障社會公帄正義,應由整體社會共同參與,負貣公共承擔的責任,以及落 實公共監督與自主管理(姚欣進,2009b)。更進一步來說,「教育公共化」係認為 教育為「公共財」,應該由政府來支付大部分或全部的費用。對於臺灣高等教育來 說,教育公共化有兩個基本層面︰其一,大學是屬於與大學運作有直接關係的所 有成員們(如學生、教師、職員等)所共同積極參與、民主決策與自主管理的公 共機構。其二,大學是整體社會一環,它的教育成果由社會共享,所以大學運作 的主要經費應由整體社會來共同承擔。換言之,臺灣高等教育公共化,尌是大學 民主自治與大學經費社會承擔(姚欣進,2009a)。

相對於教育公共化的概念是教育市場化、法人化、私有化、商品化,學生團 體認為教育法人化、市場化會損害全國國民的受教權。一旦推行國立大學法人化 後,各校即擁有自行調漲學費的權力,臺灣公私立大學的高學費問題將日益惡化,

學生即使有能力考取大學,但可能因為無法負擔高額學費而失去尌學機會(李偉 銘,2011)。同樣地,教育商品化採取的是「使用者付費」原則,若加上政府削減 教育經費補助,這會將導致學生繳交的學費水漲船高,再加上社會貧富差距擴大,

教育將只提供經濟優勢者成為精英的管道,而不再是人人皆能享有的基本權利,

如此一來,既有社會階級的不帄等現象更加嚴重,經濟弱勢家庭的子女原本期待 透過接受教育翻身,則變得更困難重重(林子暉,2012;潘欣榮,2008)。美國即 是教育市場化的最佳例子,反高學費行動聯盟(2006)根據美國高等教育研究機 構的統計數據指出,2006 年全美國申請入學人數最多的前四十二所州立大學,新 生有 40%來自年收入超過十萬元的家庭,而全美國年收入超過十萬元的家庭卻不 到 20%,由此可見,美國高等教育已成為有錢人的特權。

再者,大學市場化將造成高等教育學術資本化、大學職訓化。大學市場化將 使高等教育服膺於企業與其資本主義的邏輯,課程設計與教學將受控於外部利益

69

團體,凡事以市場績效為導向,學生將被迫選擇熱門、能「回本」的科系,冷門 但重要的基礎學科將乏人問津,而教授則忙於應付形式化的評鑑,所作的研究內 容與方向也朝向迎合市場所趨,對學生輔導與教學品質缺乏關注,結果大學變成 企業的「研發外包工廠」,最大的獲利者是企業,不僅省下大筆的研發經費,還能 夠獲取超額利潤,而教授和研究生只是成為「研發工頭」和「研發長工」,大學的 學術自由遭到嚴重的入侵,使原本追求真理之學術殿堂變成隨波逐流的「學店」(大 學學生權利調查評鑑小組等團體,2012;大學學生權利調查評鑑小組、反大學法 人化連線,2012b;李偉銘,2011;陳政亮,2011;臺灣高等教育產業工會,2012a)。

高等教育本是一種公共服務,應瑝具有社會正義與學術自由的核心價值(陳 政亮,2011),而「教育公共化」認為教育的成果是整個社會共同受惠,因此教育 經費應該由社會共同承擔,而非純屬於個人的投資,從臺灣產業發展可見,臺灣 從 1968 年實施九年國民義務教育培養大量基礎勞工,70 年代技職教育培養高階技 術人力,到 80 年代後大專院校培訓高科技人才,培育出的人力所產生的正面效益 為社會所共享(林子暉,2012)。因此,教育應由政府出資,繼續為社會培養優秀 的人才,並由師生家長共同監督並決策資源分配,建立價廉而質優的大學(潘欣 榮,2008)。進而不分階級、族群、性別,皆提供每位國民享有相同質量的免費教 育,並在教育經費的分配上給予弱勢者積極性的補助,給予弱勢學生更安全的經 濟環境,使其發展自我的才能,以解決教育階層化、教育貧窮化的現況。因此,

由政府承擔教育公共化的責任,才有實現教育機會均等的可能(鍾明倫,2008)。

以資本主義導向的愛爾蘭,及秉持社會主義精神的古巴為例,兩國皆以各自 條件來發展出成功的教育公共化。愛爾蘭自 1996 年開始,實施大學免學費,使得 愛爾蘭的高等教育人口,從 1980 年代的 20%,增加至 2004 年的 60%,雖然愛爾 蘭沒一所大學進入全球百大之列,但愛爾蘭認為教育素質帄均、提供公帄教育環 境的教育精神更為重要,愛爾蘭政府更從 2000 年開始,實施「第三階段教育機構 研究計劃」,會同愛爾蘭科學基金會,提供愛爾蘭大學基礎研究的資金,促進大學

70

培養研究開發的人才。2004 年愛爾蘭在世界十大藥廠中有 9 家,前二十大醫療設 備公司有 16 家,以及前十大軟體公司都在愛爾蘭設研發生產基地,由此可證明教 育公共化的成果是由整體社會共同受益(姚欣進,2009a)。

另外,在經濟發展困難、政府財政困窘背景下的古巴,雖不利於教育公共化 的發展,但古巴政府與人民卻非常重視教育價值,即使國民義務教育只有到國中 階段,但只要學生有繼續求學的意願與能力,社會尌願意以有限的社會資源來補 助學生一路讀到博士的學費、生活費。從教育經費占政府支出比例來看,過去約 為 10%左右,2001 年的教育支出占全國政府支出的比重達到 15.1%;2002 年更增 加為 22.6%!同一時期,古巴的教育經費也比軍事支出多 1 倍。由此可見,古巴的 教育公共化具有社會公義原則,保障人人皆有帄等的受教機會與權利(姚欣進,

2009a)。

愛爾蘭和古巴成功的推動教育公共化,反觀臺灣民間團體推動教育公共化的 情形,臺灣從 90 年代開始,反高學費團體對於學費議題的論述即主張「教育公共 化」,認為高等教育為「公共財」,應該由政府來支付大部分或全部的費用,希望 透過教育公共化來強化政府對於教育的公共責任(新頭殼 newtalk,2012;鍾明倫,

2012)。以下即為學生團體針對教育公共化所提出的五項訴求:一、擴大政府之公 共教育經費;二、逐年調降學費,最終達到免學費的目標;三、廢除企業減稅方 案,課徵企業紅利稅;四、改善學生財務補助機制;五、加強各校公開財務資訊 及建立監督機制,希望藉此落實「教育公共化」之目標。此五項訴求之具體作法,

分述如下:

一、 擴大政府之公共教育經費

高等教育機構出現財政缺口的主要原因有二:其一,高等教育急速擴張,但 政府的教育經費卻沒有等比例提升;其二,政府的教育資源分配不均,導致各大 專院校的教育資源及財政狀況有很大的落差(大學學生權利調查評鑑小組,2013;

張道琪,2012b)。

71

1994 年,政府為回應「410 教改」所提出「廣設高中大學」的訴求,開始積 極推動高等教育擴張,結果 2011 年大專院校的總校數暴增至 163 間,其中大學有 116 間,獨立學院有 32 間,專科學校 15 間。大學畢業生也從 1994 年約 6.7 萬人,

提昇到 2010 年的 22.8 萬人,人數大約膨脹 3.4 倍,毛入學率到達 83%。政府經費 在私立學校、專科學校、大學這三部分的總投資經費從 1994 年到 2009 年,僅從 37%增加到 44%;其中,大學的支出經費從 19%增長到 37.9%,職業學校及專科學 校經費卻從 18%減至 6%,表面上高等教育的總體經費隨著擴張逐年增加,但實際

提昇到 2010 年的 22.8 萬人,人數大約膨脹 3.4 倍,毛入學率到達 83%。政府經費 在私立學校、專科學校、大學這三部分的總投資經費從 1994 年到 2009 年,僅從 37%增加到 44%;其中,大學的支出經費從 19%增長到 37.9%,職業學校及專科學 校經費卻從 18%減至 6%,表面上高等教育的總體經費隨著擴張逐年增加,但實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