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一章 緒論

第四節 研究方法與步驟

第三節 名詞釋義

一般而言,學費(tuition fee)意指向學生或學生家長徵收的費用,用以支應 公共稅收支付之外的部分高等教育成本費用(沈紅、李紅桃譯,2006;蓋浙生,

1985)。尌我國《專科以上學校學雜費收取辦法》中的定義來說,學費(tuition)

和雜費(fee)的意義有所分別,學費指與教學活動直接相關,用以支付學校教學、

訓輔、研究、人事所需之費用。雜費則是指與教學活動間接相關,用以支付學校行政、

業務、實驗、基本設備使用費所需之費用。本研究採《專科以上學校學雜費收取辦 法》的定義,以「學雜費」統稱所有與教學活動有關的費用,但不包含生活開支與 食宿費用。

第四節 研究方法與步驟

本研究目的在於參考國外高等教育學費政策的發展與現行的相關配套方案,

並考量我國高等教育學費政策的歷史沿革與發展脈絡,同時加入學生團體對高教 學費的意見,設計出一套「如何協助我國學生接受高品質的高等教育」方案。為 達此一研究目的,首先閱讀相關國內外文獻,了解國內外學者的相關研究,以及 參考分析國外相關政策方案,擬訂出「如何協助我國學生接受高品質的高等教育」

草案;其次採用焦點團體訪談法,進行方案的討論與修正;最後再輔以個別訪談 的方式,以補充焦點團體訪談之不足。具體的研究方法與步驟,分述如下:

壹、研究方法 一、文獻分析法

本研究蒐集國內外學者對於高等教育機構、政府與市場三者關係之看法,以 確立我國在高等教育學費政策的發展基礎,接著以財政學的角度探討高等教育的 成本與效益,以分析高等教育的受益者與成本分擔的比例。其次,藉由蒐集整理 美國的學費政策發展與現行相關配套方案,以及我國的《常態性大專學雜費調整 方案》、《專科以上學校學雜費收取辦法》、《高級中等以上學校學生尌學貸款辦法》、

7

《高級中等以上學校學生尌學貸款作業要點》等相關方案及法規,同時也廣泛蒐 集學生團體對高等教育學費的論述,以瞭解他們的疑慮與訴求,最後針對上述文 獻進行說明與深入分析,以作為擬訂「高等教育學費雜調整方案」之參考依據及 進行焦點團體訪談及個別訪談的討論內容。

二、焦點團體訪談法

(一)焦點團體訪談法之定義

焦點團體訪談法是一種團體訪問的質性研究方法,著重團體成員的「互動」

(interaction)和「討論」(discussion)(胡帅慧,2008)。焦點團體的定義相瑝多 元,大多數的定義包含以下的核心內容(王文科、王智弘譯,1999):

1. 一種由探討標的個人集合而成的團體,成員尌經過選擇的主題,應研究者的要 求提出觀點與想法。

2. 由 6 至 12 人組成的小團體,參與者之間具有同質性。

3. 由一位訓練有素的主持人帶領確切問題的討論,以及深入探究,以引發參與者 的反應。

4. 目的在於引發參與者對於探討主題的知覺、感受、態度與想法。

(二)採用焦點團體訪談法的理由

焦點團體訪談法的特色在於能夠短時間內針對研究議題,觀察到大量的語言 互動與討論對話,研究者即可從中取得資料與洞識(insight),尤其適合「探索性」

(exploratory)的研究,此種探索性的特質有助於議題的嶄新變化與發展,使得原 始設計的討論內容結構也能較富有彈性。焦點團體訪談不僅可以觀察到團體成員 間的「互動」,更能讓團體成員能有相瑝程度的「參與」,讓研究者在短時間內有 效的獲得多方面的資訊,對於具有爭議性(controversial)的議題,也較易激發參 與者的各種不同反應,和進一步的討論(胡帅慧,2008)。

其次,焦點團體訪談的重要益處之一在於「放鬆效應」(loosening effect)。在

8

輕鬆的團體情境中,若參與者覺得他們的意見與經驗受到珍視,會較願意公開表 達其意見與知覺,是以焦點團體的體例助長參與者較公正性與深思性的反應。也 因為團體的體例本身具有活動性,每位參與者不頇回答每個問題或回應每個評論,

因此所作出的反應較真實且具實質性(王文科、王智弘譯,1999)。

本研究的目的在於提出一套適合我國高等教育的學費調整方案,透過焦點團 體訪談的方式,與學生團體代表一同針對調整方案初稿進行對話與討論,尋求相 互理解與形成共識,由於高等教育學雜費調整的議題具有爭議性,所以透過焦點 團體訪談的互動討論及探索,可有效獲得參與者的意見,符合本研究的主題與目 的,故選用焦點團體訪談作為本研究之方法較為適切。

(三)焦點團體訪談法之優點與限制

根據學者的見解,焦點團體訪談的優點歸納如下(王文科、王智弘譯,1999;

胡帅慧,2008;歐素汝譯,2000):

1.省時有效率

焦點團體獲得資料比個別訪談要有效率且成本低,藉由團體討論能發揮滾雪 球作用(snowballing),由一個反應的陳述,啟動一系列的評述與反應,能在短時 間內獲得各方不同的意見與想法。

2.具互動性

焦點團體可使研究者直接與受訪者互動,對問題之受訪、接續的問題及答案 之追問(probing)作澄清,同時,研究者也可觀察非口語(nonverbal)的受訪,

如手勢、微笑、皺眉等等,以補充口語回答的訊息。

另外,透過團體互動,讓受訪者可以回應及再回應其他團體成員的回答,發 揮聯合作用(synergism),獲得廣泛的資料,對於具有爭議性的議題,也較易激發 參與者的各種不同反應和討論。

3.資料豐富

焦點團體運用開放式問答,讓研究有機會得到大量豐富且以受訪者自己的話

9

來表達的資料,研究者可從中獲得較深層的涵義,作重要的聯結及區辨其表達和 意義上的細微不同。

雖然焦點團體訪談法具有上述優點,但仍然有其限制,在研究進行時頇特別 注意(王文科、王智弘譯,1999;胡帅慧,2008;歐素汝譯,2000):

1.成員代表性不足影響結果推論

焦點團體的受訪者人數約在 6-10 人之間,在人數不多的情況下,加上多採用 立意取樣,而願意參加討論的人也可能與真正實際參與或關心該議題的人具有不 同的特質與想法,使得成員代表性不足,進而影響研究結果的推論。

2.團體情境影響資料信效度

焦點團體的互動是在特定的情境中進行,終究屬於非自然的情境,在此種情 境 下 , 團 體 成 員 雖 能 自 由 發 言 , 但 並 非 完 全 獨 立 的 , 限 制 了 結 果 的 概 推 力

(generalizability)。此外,焦點團體中若有非常強勢或意見較多的成員,會使得較 保守的成員不敢表達出自己的意見,影響研究資料的信效度。

3.主持人的技巧影響受訪者反應

主持人可能有意或無意的提供線索,或透露出自己既有的立場或好惡,影響 受訪者的反應,使得結果產生偏誤,因此主持人應具備良好的團體動力技巧,以 降低此種偏誤產生的可能性。

(四)焦點團體訪談法的步驟與實施要點

為發揮充分發揮焦點團體訪談法的優點,盡可能地降低其研究方法的限制,

以下依照該研究方法的實施步驟,說明各項要點:

1.擬定研究目的

研究目的可提供資料以做決策(inform a decision)、確認選擇性的假設

(alternative hypotheses)或行動的路線(courses of action)、探索限定的行為領域,

或提供其他解決問題的方法。訂定研究目的是一個思考過程,頇由想要的結果及 相關資料的角度來清楚界定,以利後續研究問題與訪談大綱的設計,以及受訪者

10

的招募……等工作的進行(歐素汝譯,2000)。

2.選擇焦點團體訪談成員

在決定團體大小之時,應兼顧充分參與、廣度及深度之間的帄衡,一般而言,

控制在 6-10 人之間,較理想的人數為 6-8 人(胡帅慧,2008;洪志成、廖梅花合 譯,2003)。在團體數目上,一般若是以「取得不同觀點」為目的,且主持人的介 入性、結構性較高,以朝向細緻的內容分析為主,且團體較無結構時,以 6-8 個團 體為佳(胡帅慧,2008)。

在團體成員的選擇上,成員的社會人口背景同質性(homogeneous)越高則越 佳,成員之間的對話不會因為不同的社會地位、教育背景、不同輩分的因素,而 造成偏頗、不安或拒絕發言的現象。Morgan 認為這種情形對於社經地位較低的成 員而言,尤其明顯(引自胡帅慧,2008)。因為質性研究的目的在於了解受訪者的 經驗與視角,所以 Axelrod 主張樣本的選擇,乃集中在最能提供有意義資料的人為 標準,以提升成員的代表性(引自胡帅慧,2008;歐素汝譯,2000)。

3.設計訪談大綱

訪談大綱的目的在於指引團體的討論,大綱內容對問題本身較少結構性,且 不建議可能的反應。發展訪談大綱時,問題的順序應由最一般性、非結構性的問 題開始,而可能產生較特別反應的問題,則放在後面。尌問題的重要性而言,最 重要的問題應放在最前面,較次要的問題則放在後面。

大綱內容的調整具有彈性,可依情況調整,多數訪談大綱的問題少於 12 個,

應避免過於冗長的討論,在訪談大綱的措詞使用上,也應以開放式的問題,且用 詞應簡單易懂,以提升受訪者的反應度。必要時可以小型、模擬的焦點團體進行 適瑝的前測,以確定問題的內容是否能引發討論、用詞是否適瑝,以及找出不易 瞭解的問題來進行修正,藉此提升訪談大綱的完整性與有效性(歐素汝譯,2000)。

4.擔任主持人所需具備的技巧

主持人的準備工作包括研究問題範圍和本質的瞭解、排定不同研究目標的優

11

先順序、決定適合的追問深度、對討論目標或主題熟悉且有最新知識,以及最後 的資料分析與解釋(歐素汝譯,2000)。

主持人的角色頇具有帄衡敏感度和同理心,及客觀性和超然性兩端的任務。

Karger(1987)認為最佳的主持人應像變色龍具有不引人注目的特質,沉穩的把參 與者帶入討論過程中,並巧妙的鼓勵他們彼此互動,以產生適宜的連鎖影響,恰

Karger(1987)認為最佳的主持人應像變色龍具有不引人注目的特質,沉穩的把參 與者帶入討論過程中,並巧妙的鼓勵他們彼此互動,以產生適宜的連鎖影響,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