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六節 國內融合教育實施成效和問題之探討

雖然國內已開始朝向融合教育發展,然而實務操作層面仍存 在著許多問題,例如特殊教育服務沒有真正帶進普通班級來;因 此,如何在普通班級中提供特殊兒童所需要的各種教育服務與協 助,是相當迫切與需要的。有鑑於此,對於國內身心障礙學生的 教育安置方式,由隔離式特殊學校,進到普通學校特殊班安置,

再擴展到部分時間到資源教室,或巡迴輔導方式,在在顯示國內 身心障礙學生的安置朝著最少限制環境的目標而努力。而就回歸 主流安置做法來說,首推民國五十六年,實施視覺障礙學生混合 教育為先趨(教育部特教小組,民 89)。

近二十年來,一些秉持回歸主流理念,因應反隔離、最少限 制的環境及正常化原則的實驗計劃亦陸陸續續在進行著。例如民 國七十八年起,新竹師院學前特殊教育班實施融合教育實驗,並 於八十一年將學前融合教育班延伸至國小階段(吳淑美,民 85);

台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中心亦自八十四年起,於附設學前班實施 障礙幼兒與普通幼兒融合教育計劃;民國八十七年財團法人融合 教育文教基金會成立大津融合教育中小學實驗班,進行融合教育 實驗。上述回歸主流方案與融合教育計劃的執行,無非是在最少 限制的環境下,讓身心障礙兒童和普通兒童安置在一起,使其有 社會性互動的機會,並使普通兒童對於身心障礙學生能有所了解 和尊重。

之後,民國八十六年五月十四日總統明令頒布的修正特殊教 育法,已揭櫫了「融合教育」的意涵。可說是針對身心障礙教育 報告書(教育部,民 84)及教育改革總諮議報告書(行政院教改

會,民 85)的具體回應,並且也反映出美國 IDEA(1990 P.L.

101-476;1997 P.L.105-17)的精神。第二次全國特殊兒童普查之 後的安置措施,以資源班增加最多(吳武典,民 87);根據教育部

(民 89)統計資料顯示,八十九學年度全國 2,600 所國小,已有 1,235 所國小設有不分類別的資源班;依據黎慧欣(民 85)的研 究,融合教育實施模式方面最適合推展的為資源教師模式,但是 資源教室的教學品質全賴於學校能提供教學上的支持與協助,學 校全體人員對身心障礙學生持積極的態度,同時普通教師應具備 特教專業知能,並且對普通班級中特殊學生人數加以限制。

綜理近年來國內學者對融合教育相關議題的探討,吳淑美(民 85)以就讀竹師實小特教實驗班一年級及二年級的 48 名學生為研 究對象,其中每班有三分之一為特殊學生,類別不拘,評估父母 及教師對完全融合的態度,學生在班上學習的情形,對學校的態 度,以及在班上的社會地位等變項,以瞭解實施完全融合課程模 式之成效。結果顯示完全融合模式對普通學生和特殊學生的學習 都有助益,且認為對普通兒童的益處大於對特殊兒童的益處。

根據(蔡淑玲,民 86;曲俊芳,民 87;王天苗,民 88;徐美 蓮、薛秋子,民 89)分別探討發展遲緩兒童在國內試行融合教育 政策下,與同儕相處的情形,在學校及其相關人員的經驗,和其 教師所遭遇的困難,以及對支持服務的需求。研究結果幼兒們從 剛開始對特殊兒童的排斥、不理會,到後來參與能力及社交技巧 上有明顯改變,不良的適應行為也逐漸的降低當中。但是發展遲 緩兒童在求學過程中遭遇在校園中移動不變,無法使用學校的設 備,參與學習機會減少,教師和同儕的接納缺乏等問題,因此需

要的支持服務需求包括改善校園無障礙設施,提供適當教育輔助 器材、調整學習內容與評量方式,認識並接納他們等。根據普通 班教師的經驗,他們遭遇的困難是因為缺乏專業知能,無法因應 學生提供教學和處理特殊問題、缺乏行政支持等。他們期望行政 單位積極提供有關學生障礙情形的訊息、召開個案會議、減少班 級人數或授課時數、彈性的作業抽查與成績處理、提供參與研習 的機會。此外他們需要專業人員以諮詢、合作教學等方式提供專 業知能;更需要助理人員協助進行教學活動和處理學生如廁、用 餐等生活事宜。另外在教學支援系統的建立,及特教和復健治療 等專業人員提供個案評估與教學諮詢服務及義工協助班級教學等 方式,以及課程與教學策略的調整下,瞭解融合教育實施方式的 可行性和成效,並發現可能的問題和尋求解決之道。結果發現讓 發展遲緩幼兒融入班級內與一般幼兒一起學習,因為有一般幼兒 的學習模範,發展遲緩幼兒在各項發展能力上有明顯的進步,尤 其是語言和社會互動能力增長。普通幼兒懂得接納、包容發展遲 緩幼兒,更富有同理心與愛心。就班級老師而言,會因瞭解而不 怕發展遲緩幼兒,逐漸有較正向的態度,並且隨著專業輔導,特 教知能增加,能具體掌握發展遲緩幼兒學習起點而設計課程,逐 漸能引導特殊幼兒融入班級活動中,給一般幼兒正確對待特殊幼 兒的機會。

劉博允(民 89)的研究在探討瞭解融合教育,並比較台灣與 美國融合教育政策之異同,提出台灣未來在融合教育的發展上可 供參考的意見。結果發現融合教育的產生,是對以往隔離政策的 反思,並受到多元文化教育理念和社會建構論的影響,在國際組

織的宣導努力之下,逐漸落實。台灣與美國推行融合教育的背景 因素並不相同,美國主要受到民權運動的影響,台灣地區則是由 於受到美國及國際間教育思潮的影響,並為了進行特殊教育改 革,於是在立法和政策研擬的過程中,逐漸朝向融合教育的精神。

分析歸納國內的研究,重點主要放在教育人員與家長對融合 教育的態度及融合教育實施成效和問題探討。目前國小階段實施 融合教育仍需相關的配套措施,尤其必需從法令和制度著手,給 予特殊兒童最少的限制,和最適切的就學機會,另外教師的專業 成長更需加強,讓每位教育工作者皆具備特殊教育的正確態度和 觀念。因此研究者將以本章的文獻探討做基礎,探討於融合教育 的情境學校與家庭所面臨的挑戰,提供學校、老師、家庭進一步 了解國小階段實施融合教育的困難與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