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國外生態城市都市設計案例分析

第四章 生態城市與都市設計

第二節 國外生態城市都市設計案例分析

所謂他山之石可以攻錯,本章節論述世界各國建設生態城市的案例,提 供許多實現生態城市的思考方向與方法。本研究參考一般常用依人口數劃分 都市的位階(區分為都會生態型、區域生態型、地方生態型等三等級等級), 作為國內外案例選擇基準,並參考國外具代表性且為生態城市典範之同等級 都市的都市設計政策,藉瞭解該生態城市之理念與背景,作為後續研究之參 考依據。

一、都會生態型

(一)巴西-庫里蒂巴生態都市(Curitiba Eco-city)

Curitiba 該市面積約 432 平方公里,氣候潮濕且高溫,屬於熱帶雨林氣 候。為巴西成長最迅速的都市,自 1950~1980 間由於大量人口湧入該市,人 口增加率達最高峰(約 5%),至 2005 年總人口數以達約 300 萬人。因此在缺 乏人口控制策略下,造成該市資源嚴重缺乏與長期處於危機中,於是居住、

交通、廢水與環境問題影響了都市的整體發展。

自 1966 年頒布綜合性整體規劃方案,其中發展策略包括都市發展的長遠 目標、運輸、交通、工作、居住與社會凝聚力等內容,建構主要以公共交通 為基礎的帶狀城市發展模式。1971 年以改造「綠色城市」為目標,將該城市 建構成極具自然環境與人性空間的生態城市,也因此入選聯合國評定為「最 適宜人居的都市」。

Curitiba 最重要的發展原則是將公共運輸、道路建設與土地利用相結 合,建構了“結構道路"(structural avenues),此為建設新社區的設計 中的重要中樞,街道的配置由此系統構成,因此公共交通運輸系統為主要該 規劃之核心。(圖 2-2)此外,該城市除完整的交通網絡外也滿足了其他相關

第四章 生態城市與都市設計

政策,其中包括居住、水資源、廢棄物、公共建設及環境等生態建設策略。

以下茲整理 Curitiba 生態城市建設策略說明:

1.環境建設 (1)環境綠化:

A.高度綠化:增加綠地面積,提高綠地比。採用高遮陰率的喬木;自然 與人工結合之複合式生態系統,並進行生態復育;串連開放空間與自 然地,組成縝密的綠地系統。

B.樹種多樣性:樹種多樣性配置,考量生物棲息環境。

C.公園設置:發展生物多樣性及風格特色。

D.效益:每人平均綠地享有面積達 581 平方公尺,為聯合國推薦標準之 四倍;公園展現多樣民族特色,符合該城市多民族之特色。

(2)水環境保護

A.基地保水:公園全面採用透水性鋪面。

B.保護自然資源:保護並建設都市內之自然資源,如濕地、滯洪池等;

臨溪沿岸公園建設規劃為森林、草地與濕地景觀,並大量植樹。

C.效益:保存既有之自然環境,使其免於人為開發而遭受破壞。

(3)交通網絡

A.大眾運輸:徹底執行公車優先權政策。

B.自行車道系統:與大眾運輸系統做整體結合;無障礙空間設置。

C.效益:增加人口運輸量、減少環境污染量及汽車使用率。

TERMINAL DE TRANSBORDO

CARRIL EXCLUSIVO-TRANSPORTE MASIVO

CIRCULACION CONTINUA TRANSPORTE INDIVIDUAL

ESTACION INTERMEDLA

都市設計審議結合生態城市概念之研究

圖 4-3 Curitiba 市區鳥瞰示意照片

(資料來源:維基百科/Andre Bonacin)

圖 4-2 Curitiba 街道示意照片

(資料來源:維基百科/koyothe)

圖 4-4 Curitiba 交通系統節 點示意照片

圖 4-5 Curitiba 住宅區示意照片

(資料來源:Ruano,2007)

(資料來源:Ruano,2007)

(二)新加坡-花園城市(Singapore Garden-city)

新加坡位於馬六甲海峽南口,馬來半島南端,南面有新加坡海峽與印尼 隔海相望,北與馬來西亞相隔柔佛海峽,以長堤相連;面積為 646 ㎞2,總人 口數約 420 萬,人口密度約 6000 人/㎞2;具有「花園城市」的美稱。

新加坡地處亞熱帶,因處於赤道低壓帶之故,為赤道多雨氣候,長夏無 冬,氣溫年較差和日較差小,年平均溫度在24攝氏度至34 攝氏度之間,濕度 較高,每日平均濕度為84%。降雨充足,年均降雨量在2,400 毫米左右。其氣 候條件相似於台灣地區。

1960~1970 年間著手綠化策略開始大面積種植行道樹、建設公園、制訂道 路綠化政策、強調立體綠化及大量植樹造林及停車場綠化。1980 年制訂綠化 建設長期發展策略,其中為增加色彩的多樣性,開始種植多樣的開花樹種,

第四章 生態城市與都市設計

以豐富街道景觀;在此一時期的發展過程中,亦增加歷史建築與文化遺產的 保護權責單位。

1990 年後制訂生態平衡公園策略,發展多樣的公園特色,建立公園廊道 系統,並提高人行道綠化量及遮陰率。在一系列的建設中,新加坡政府擬定

「藍與綠計畫」,主要目的在確保快速都市化的發展過程中,該城市仍能擁 有高品質的自然環境;因此整體建設著重於開放空間的綠化,並利用串連各 公園建構綠色廊道網絡。

新加坡為達到花園城市之目標,大量運用植栽綠化手法,柔化都市大量 人工產物的僵直線條,也增加都市內多樣的生態景觀。茲針對新加坡花園城 市建設之策略內容彙整如下:

1.規劃推動:

(1)將新加坡劃分55區域,並依其特性設置規劃前景,及開發控制參數,如 土地使用情形、強度等。

(2)依據開發指導計畫制訂人居環境、土地與建物退縮、綠覆率、建築高度 與人行道等指導性評估。

2.都市景觀:

(1)建設大量公園綠地(約337座),住宅區每500m,設置一座1.5hm2。 (2)強調人行步道綠化環境,設置生態廊道系統串連各公園、道路、開放空

間,以提供人行空間與自行車行進的舒適、安全空間。

(3)提高每人享有開放面積,每4000人應有0.4公頃的開放面積。

(4)大型住宅建設要求高綠覆率之全面綠化。

(5)集合住宅之開放空間需與基地周邊綠帶連結。

(6)公共設施物如人行天橋、高架橋等立體綠化。

(7)建築垂直綠化結合道路水平綠化,建構多層次綠化景觀。

(8)街道全面複層植栽綠化。

(9)商務建設集中於金融區內,重視建築天際線。

(10)整合道路、水系與建築風格,突顯城市整體意象。

(11)規劃網狀污水排放系統,建設垃圾焚化場及污水處理廠。

3.環境保護:劃設自然保護區、保護樹林、生物棲地、沼澤地等生態環境。

都市設計審議結合生態城市概念之研究

圖 4-6 新加坡街道綠化示意照片

(資料來源:http://www.greenfun.

org.hk/chi/articles/2002/2002_03_hk ila_singapore.asp)

圖 4-7 新加坡人行天橋綠化示意 照片

(資料來源:http://www.greenfun.

org.hk/chi/articles/2002/2002_03_hk ila_singapore.asp)

(三)日本富山市(Toyama-shi)

位於日本本州中部富山縣的縣廳所在地。東界為立山黑部北阿爾卑斯立 山山脈,北臨富山灣,為日本海沿岸的工業城市,因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市 區曾受轟炸,成為戰後重建的新城市,面積 1241.85平方公里,人口數 421,239 人。

2008 年 3 月制訂“環境基本計劃" 推動系統性的城市環境維護措施,試 圖創造具豐富資源與循環再生的城市。其環境方針四大目標分別為創造能源 豐富的城市(保護自然資源)、創造宜居城市(具良好的生活環境及機能)、 創造循環型城市(能源的循環再造)、創造環境保育的區域性城市(結合學習、

環境和經濟政策三方面的環境政策)。同年為因應地球暖化效應,制訂〝防止 地球暖化實行計畫〞陸續推動一系列的減少廢棄物排放量的相關資源政策,

如廢棄物量、水污染、排碳量及能源再利用等各項減量措施。

茲整理日本富山城市環保建設策略說明如下:

1.環境建設

(1)樹木保存綠地計畫:制訂〝綠化月〞作為推廣植樹造林及鼓勵市民共 同參與綠化工作,

(2)森林保存再生計畫:自然公園保護及推動政府與民間團體共同維護森 林保存。

(3)鼓勵市民開放空間綠化,提高市民人均綠地面積(現為 13.63 ㎡,目 標為 14.90 ㎡)。

第四章 生態城市與都市設計

(4)推動環境教育,以落實環境、教育、經濟與社會並重的永續理念。

2.都市景觀

(1)市中心街道活化計畫:2007 年 2 月制定以「提昇公共交通便利性」、「 創造熱鬧據點」、「推動市內居住」三項計畫為主軸的富山市繁榮市中

心街區基本計畫,以提昇都心地區魅力。

(2)市街區再開發計畫:為小型造鎮計畫,主要防止市街區的擴散,讓地 區人口聚集在都市的核心內,集中各項生活機能、需求和都市功能,

發展步行範圍內即可滿足生活需求的「小型城鎮」。 3.交通計畫

(1)推動富山市公共交通活化計畫:採市內環狀輕軌電車及串連周邊高架 鐵路系統作為重點交通建設,並降低公眾電車票價,以提高市民使用 意願,減少市中心車輛數。

4.資源循環

(1)推動以成為循環型城市為目標的環保城市事業:以「零排放量」(Zero Emission)的生態城市構想為基礎,活用產業所產生的廢棄物,達成 零廢棄物的目標,打造與環境調和的城市。

(2)打造環保的循環型城市:將地區的特色明確化,抑制廢棄物產生,推 動資源回收;其相關推動事業如環保城市交流推動中心、混合型廢塑 膠再生事業、木質類廢棄物再生事業、廚餘與剪下的樹枝再生事業、

汽車再生事業、生質柴油燃料製造事業等。

(3)建立公共下水道系統:改善水資並推動水質源再利用源環境。

(4)鼓勵市民使用太陽能源,並增列補助方案。

圖 4-8 富山市鳥瞰示意照片

(資料來源:http://visit-toyam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