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生態城市發展緣起

第二章 生態城市

第一節 生態城市發展緣起

在城市發展,社會經濟體制的變革和科學技術的進步,總是不斷影響著 城市的結構(經濟結構、社會結構、空間形體結構)。人類探索居住環境的各 種知識,表現出對城市機能的各種需求,也反映未來城市的理想和期望。

由集居到村落,村落到城鎮,人類以地球提供無限資源的觀點大量掠取 環境資源,工業革命後應用機具提供土地開發更大的便利性,大量生產的趨 勢下,工作人口與工作時間密集,這些發展與原有城市結構產生矛盾,出現 大量城市醜陋現象;以經濟效益為前提的土地使用方式,今日以環境污染、

氣候異變、環境資源短缺的現象,提醒人類對環境保育的覺醒,對平衡環境 資源的方法與知識需求與日俱增,永續性觀念因應而生。

永續性(sustainability)在 20 世紀初期已被資源管理領域廣泛的使用,

其所指「最大的永續產量」,意指在維持可再生性資源存量不損耗下,藉由適 當的資源管理政策以確保之最大生產量持續性(Brown et al,1987)。1972 羅馬俱樂部提出「成長的極限(Limits to Growth)」研究報告、1987 年世界 環 境 發 展 委 員 會 在 聯 合 國 大 會 中 提 出 「 我 們 共 同 的 未 來 (Our Common Future)」、1992 年聯合國地球高峰會通過「21 世紀議程」及聯合國「千年宣 言」等國際重大會議,皆把推展永續發展的觀念視為全球重要問題,積極改 善日益惡化的環境保育問題的浮現。雖然永續發展的觀念已成為國際間各國 施政的策略參考,然而「永續發展」是提供概念而不是一種科學的方法,為 確實解決人類開發與環境資源間的平衡問題,而後發展的『生態城市』

(Ecocity)概念乃是永續發展觀念於都市規劃與設計的具體落實。

「生態城市」名詞最早則是在 1971 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人與生物圈計 畫(Man and the Biosphere Species Databases)討論中被提出。會議中建立 城市生態規劃的五個原則,包含(1)生態保護策略;(2)生態基礎設施;(3)居 民的生活標準;(4)文化歷史之保存;(5)將自然融入城市。此後生態城市的

都市設計審議結合生態城市概念之研究

發展構想與理念、意涵逐漸引起熱烈討論,人類開始意識到生態系統受破壞 之嚴重性與人類生活環境和生態互利共生的必要性。

此外,1984 年前蘇聯生態學家 Yanitsky 所提出的生態城(Ecopolis)觀念 強調生態結合科技的發展模式,以得到身心與環境的最大保護。1987 年美國 生態學家 Register 出版了『Ecocity Berkeley』ㄧ書,說明美國城市 Berkeley 從 1975 年開始成立地區非營利的城市生態學會組織至今生態城市建構的成 果。『Ecocity Berkeley』提出生態城市具體的建議,同時認為科技對於永續 環境經營不見得是絕對有益的;唯有逐步回歸自然的法則,減少人為迫害,才 是對人類及生態最佳的活動方式,Register 不但廣泛規範生態城市的內容,

對生態城市建構的想法成為後續生態城市研究與規劃的重要依據。

國際間對於「生態城市」理念的推動至今約有 30 年的時間,有關「生態 城市」的發展也從早期的觀念推廣,到今日的城市建構,目前國際間已有諸 多以生態城市觀點建構地區發展的成功案例。國內部份,「生態城市」論點觀 念最早出現於 1991 年國政研究報告的永續發展議題;目前許多的民間團體、

論壇與學術研討會舉辦與相關策略的訂定,主要進行觀念與相關議題推廣與 探究階段。在生態城市的實現上,2004 台北市成立永續發展委員會,積極推 動「永續臺北生態城」之發展願景,其思維方向乃是自永續發展理念(永續 發展意涵、永續都市的內涵、民眾參與)、國際/國家之永續發展願景,及自 地方發展特色的思維方向,即地區發展特色及本市施政願景等四個成形要素 來加以掌握,以達到「環境資源循環共生」目標,將臺北市永續發展願景勾 勒為:「永續臺北生態城」。2005 年台南市因應行政院「挑戰 2008 -國家發 展重要計畫」之「水與綠建設計畫」中的「地貌改造與復育」及「城鎮地貌 改造-創造台灣城鄉風貌示範計畫」原則,結合台南市歷史文化資源、發展 特色構想,提出三生(生活、生態、生產)一體的構想,推動台南市生態城市 發展政策與規劃構想。有關生態城市的發展與實踐,為當前國際間關注的重 點,也是未來都市發展的重要方向。有關國內外「生態城市」推動歷程詳表 2-1。

第二章 生態城市 (The First International ECO-CITY

conference,Berkeley, U.S.A)

促成超過 700 人次的世界會議。討論議題 (The Second International ECO-CITY Conference, Adelaide ,Australia)

共 21 國,超過 400 個組織參加。介紹 Adelaide 城市發展與生態規劃相關原則。

1996 第三屆的國際生態城市會議 (The Third International ECO-CITY Conference, Yoff, Senegal, West Africa)

驗收生態村落(Ecovillage)Yoff 的發展 成果並討論以下議題: (The Fourth International ECO-CITY Conference, Curitiba ,Brazil)

以新生態城市案例介紹為主題。討論議題

都市設計審議結合生態城市概念之研究 2002 第五屆的國際生態城市會議

(The Fith International ECO-CITY Conference ,

運動創始人 E.霍華德(Ebenezer Howard),其著作《明日:一條通往真正改革 的和平道路》(To-Morrow: A Peaceful Path to Real Reform)于 1898 年出 版,提出建設新型城市的方案。1902 年修訂再版,更名為《明日的田園城市》

(Garden City of Tomorrow);書中具體提出住宅分區、綠地、林蔭大道、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