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結論與建議

第七章 結論與建議

第一節 結論

都市是一以人為主體,受到人為改變生態結構、物質循環與信息傳遞的 生態系統。人類不能離開生態系統而獨立生活,維持都市生態系統達成頂級 生態狀態,是人類生命得以存活的保障。透過本次研究,得到以下結論:

一、生態城市的建設中都市設計審議制度位處極為重要的地位,因此,在建 設過程中需具備一套完善的生態城市都市設計審議項目,以落實遵循生 態社會學的複合共生系統及持續發展健康的城市。

二、本研究依據相關文獻、考量都市設計經驗,並藉由模糊德爾菲法之專家 問卷,獲得到較客觀之都市設計審議項目,以作為未來從事生態城市建 設之都市設計時參考。

三、研究發現在生態城市建設理念中民眾非為被管理者,而應是城市管理的 參與者,尤其在城市管理過程中,有極為重要的作用;因此,生態城市 永續的建設與民眾參與機制的落實與否,有著密切的關係,而檢視當前 都市設計審議制度中關於民眾參與制度的建立,仍有待加強的地方。

四、本研究以建設生態城市的觀點,透過檢視當前都市設計審議制度,發現 當前審議制度中關於生態、能源循環及民眾參與等項目仍明顯不足。因 此,未來除強化原都市設計審議項目外,應增加生態面向的審議項目及 民眾參與的落實,以建設舒適、永續及健康的城市。

第二節 建議

生態城市乃是人類城市生活的理想環境,都市設計的手法提供落實的最 佳途徑。都市設計審議制度如同都市設計的圭臬,提供生態城市建設可依循 的具體項目與標準。然而,對於生態建設的都市設計審議制度,就台灣目前 的法令系統橫向及縱向的串聯協調,仍有可待討論的空間。建立未來建設生 態城市時有幾點應加入考量:

一、由宏觀觀點思考台灣土地規劃。

都市設計審議結合生態城市概念之研究

生態系統是一個整體的系統,穩定的生態系是由多個生態鏈交織而成的 網狀系統。不能僅由都市設計審議作為生態城市建立的把關者,應當由國土 計畫、區域計畫、都市計畫循序漸進的規劃城鄉發展、土地利用乃至容積管 制的問題。

二、整體生態量的觀點規劃都市發展規模。

都市生態系統是消耗高、生產少、對於外來資源供應極度依賴的生態系 統,這是人口激度集中與知識經濟發展下必然現象。目前都市設計審議是於 細部計畫下檢討個案開發;若以都市生態承載為都市發展容量上限,考慮不 同都市環境自淨能力與環境衝擊穩定度,進行不同環境特徵的都市發展土地 分區與公共設施用地與綠地的比例,進而控管容積率與建蔽率的控管,更能 落實生態城市都市設計審議制度。

三、生態綠網的觀點規劃綠色運具系統。

綠色運具是達成減能減廢目標的有效途徑,都市中生態綠網可達過濾空 氣、穩定生態系統的機能,建置生態綠廊提供城市居民舒適、健康的環境品 質。為達成生態綠網及綠色運具交通路線規劃,應當在都市計畫通盤檢討中 納入自行車道路規劃建置、自行車收納的數量計算,配合公車等公共運輸系 統專用道,使大眾運輸更便捷,方能減少自用汽車的使用,有效落實減緩都 市溫室效應的速度。

第三節 後續研究方向

一、後續維護管理計畫

現行都市設計審議制度能明確掌控建築開發完成階段,但是對於後續建 築物維護、社區生活環境品質的管理,則分屬於消防、環保等不同單位管理。

若能經由生態社區的經營手法,透過社區組織,輔導居民自發性維持經營本 身生活環境,由社區為點狀的發展,串聯都市生活的生態網,方能建設穩定

第七章 結論與建議

發展的生態城市。

二、都市藍帶與綠帶生態功能的復原

都市集中開發土地不足,昔日以技術征服都市自然資源,改造河道、變 更坡地使用,導致今日人類付出高成本社會代價平復都市環境災難。都市藍 帶與綠帶猶如人體血管與呼吸肺泡,恢復都市河岸及綠地原貌,增加都市綠 地面積,方能落實生態城市的建設。

三、都市閒置空間的再利用

隨著都市社會、經濟變遷,產生許多原有都市產業設施荒廢,老舊市區 經濟活力衰退,廢棄商業建築數量增加,甚至台灣因少子化現象許多學校面 臨廢校的問題;這些閒置空間的再利用,是都市經營永續性發展的重點。如 能以生態、人文的手法,復原這些土地的生態機能,將人文與創意構思填置 其中;使這些原本廢棄無用之地,城為市民娛樂、活動的新場所,不僅提高 生態環境品質,也將振奮活化都市經濟發展。

四、實證研究落實理念

本研究經由建置本土化、具體可行之生態城市都市設計審議項目與運作 機制,並彙整專家意見透過科學方法,研擬生態都市設計審議制度研究,未 來若可以縣市為實證研究,更能由地方自治考量因地制宜之精神。

都市設計審議結合生態城市概念之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