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生態城市都市設計原則

ch_t/entry.php?nid=10006)

第五節 生態城市都市設計原則

一、生態城市都市設計與傳統都市設計的差異

生 態 城 市 的 規 劃 乃 基 於 生 態 價 值 觀 的 生 態 整 體 規 劃 設 計 方 法

(Methodology of Ecologically Integrated Planning and Design),城市 生態設計即是將建設過程中對自然環境的衝擊降至最低,利用擬自然設計的 手法與過程,將人工產物有效的與自然結合。生態設計提供一套較完善的執 行系統,幫助我們重新審視都市環境、設計與自然環境的相互關係,強調技 術、生態與美學內涵落實生態設計的基礎理念。

現今的人類城市由於長期建設過多的人工環境並忽略與自然環境相依互 存的重要性,導致環境結構破壞及生態環境基礎的破壞。生態城市的建設可 稱之為是重建都市生態系統的積極方法。對生態的破壞必須以生態的觀點思 考生態的復原;為有建立於生態的方法才能使生態系統 回覆原有的能力,進 行生態城市的設計必須要了解傳統的設計與生態城市的差異。參考 Van der Ryn and Cowan(1996)提出有關傳統設計與生態設計對照差異研究(表 4-5),

能幫助吾人對生態城市建立中都市設計層面的操作項目有進一步的了解。

表 4-5 生態城市設計與傳統城市設計對照表

問題 生態設計 傳統設計

能源

充分利用太陽能、風能、

水能、或生物能。

消耗自然資本,基本上依賴於不 可再生的能源,包括石油和核 能。

材料利用

循環利用可再生物質,廢 物再利用,易於回收、維 修、靈活可變、持久。

過量使用高質量材料,使低質材 料變為有毒、有害物質,遺存在 土壤中或釋放入空氣。

汙染 減少到最低限度,廢棄物 大量、氾濫

都市設計審議結合生態城市概念之研究

資料來源:van der Ryn and Cowan,1996

第四章 生態城市與都市設計 二、生態城市都市設計原則

我們的建設決定了我們的生活,建設生態城市將創造嶄新的生態文化和 生態經濟,使我們有可能解決城市良性循環和健康進化的問題;城市的生活 方式決定了城市的價值取向,想要有健康和負責任的生活,應當要自身去適 應環境、改造自己 Register (2002),生態城市的都市設計是關乎生活空間的 實踐生態城市建設的具體方法。

歐盟提出可持續發展人類住區(sustainable human settlement)十項關 鍵原因可說是生態城市設計的基本概念。Hough (1984)提出生態城市設計 原則,包括了過程、經濟的方式、多樣性、以家為環境教育的起點、有益環 境健全之人類發展。Register 於 1993 年在生態城市國際會議中提出「生態城 市設計原則」(Ecopolis Design Principles),包括:恢復退化的土地、與 當地生態條件相適應、平衡發展、制止城市蔓延、優化能源、發展經濟、提 供健康和安全、鼓勵共享、促進社會公平、尊重歷史、豐富文化景觀及修復 生物圈,內容涵蓋明確永續性觀念(引述 Register,2002)。加州柏克萊城市 生態學會(1996),以生態為原則由社區環保工作推及到綠色城鎮規劃,由小 尺度至到大尺度以落實生態原則在具體的工作項目。Register (2002)認為要 改善環境必當抑止〝掠奪式工業生產方式〞的生活價值觀;強調汽車繁忙交 通引起環境惡化的嚴重性,透過還原自然地、廣設市中心步行及大眾轉運交 通系統、屋頂花園及水體設置,建立與自然平衡的〝和諧〞環境;緊湊、便 利、多樣性是生態城市建設的關鍵。Van Der Ryn 與 Cowan(1996)歸納出五種 生態設計原則:本土化、參照生態量化資訊、依循自然法則、獎勵民眾參與 及順應自然,作為都市設計依循。Lock(2007)以營造生態城市可進行規劃設 計的對象分為八類,包括了生態城市都市設計考量的能源、物質、設施等元 素。

總括來說,生態城市建設的深層含義是要尊重和維護大自然的多樣性,

為生物的多樣性創造良好的繁衍生息的環境。每個城市所處理的地理環境都 有其不同於其他地區的生態要素和生態條件,要充分利用各地的差異性來創 造有特色的生態環境。合理的生態城市建設應與自然融合,在充分尊重自然 生態的前提下,在城市整體面上建立自然環境與人文環境的有機融合,保障

都市設計審議結合生態城市概念之研究

城市可持續發展(鞠美廷等,2007)。

綜合學者對於生態城市設計原則與生態城市案例建設內容,可將生態城 市都市設計發展項目分八大項,以此發展台灣地區生態城市都市設計審議原 則與審議項目。

1.能源與二氧化碳:永續的觀點對於生態城市早期的發展是非常具有幫助 的;朝向最低能源使用策略、提高供給的能源效用並使用替代能源。這種 策略可幫助現有社區避免付出昂貴的購買能源費用,符合能源供應的設施 在建築物未完成前配置於內,能提供基地「零排放量」發展更容易達成。

可以說,「零排放量」必然是能源政策的一部分。

2.水:必須促使每個住宅單元達成永續的目標,確認水的永續使用和管理是 非常重要的,包括住宅、商業用途和澆灌的用水在內以及雨水再利用。建 築物和社區鄰里單元中建立高標準的用水效率政策,增加地表透水率、降 低地表面逕流對土壤損害,生態城市的目標為確認現在與未來水資源的損 耗低於氣候給予的天然補給量。

3.物質材料:生態城市確定建構新社區時使用當地資源與能再生利用的材 料,以永續性的觀點考量當地的資源材料使用的承載量。

4.廢棄物:不論住宅區或商業區都應確實執行廢棄物的暫置、收集、分類與 循環再利用。廢棄物政策應該被地方特別重視,而且應被視為與能源使用、

交通運輸、健康與舒適的發展準則有相當連結的潛力。

5.交通與可及性:社區間設立高品質的交通轉運設施,上班、購物與其他生 活所需服務設施都應當是便利可及的。鼓勵步行與自行車的使用,大眾運 輸成為主要機動性運輸工具,公車站或其他公共運輸搭乘必須是非常容易 到達的。社區的密度、規模和配置與其他設計元素搭配,提高服務的有效 性。

6.生態與綠帶結構:城市不只是人類居住使用的,生態城市提供其他生物生 存的優質環境。單株樹木綠覆範圍或城市綠帶、住宅庭園或大型公園都對 健康、舒適與生物多樣化的環境是有貢獻的,同時能降低都市熱島效應減 緩洪水造成的損害。許多的研究顯示,小型開放空間例如私人庭園或屋頂 花園,對於降低都市熱島效應及洪水損壞,在宏觀的尺度上比大型的公園 更具有效用。

7.食物:已被證實氣候變遷將會影響食物生產。使用當地生產的食物建立地

第四章 生態城市與都市設計 方特色,減短食物運輸的里程降低機具能源使用,能降低二氧化碳的產生。

8.都市形式與土地使用:都市形式與土地使用都市設計準則是生態城市建設 最重要的項目。適當的土地使用混合發展、交通可及性提高、資源回收再 生的效率、注重基地生態的自然循環、利用微氣候特徵進行建築配置與建 築設計,這些方向都能幫助確定永續的進展。

上述八個項目具體指出建設生態城市時,所要改善的對象;如空氣、水 質、土地、食物及交通等。有了具體的對象,更重的是:要對於改善的對象 提出可執行的行動計畫。一個理想的都市實質環境應該具有清晰易辨的都市 空間結構、便利交通系統、完整而高效率的公共服務設施;反映出城市的歷 史文化與公共價值(林欽榮,1995)。建設生態城市為出發點的都市設計,不 僅以達成都市空間與美學需求目標,更以環境資源永續性觀點,創造人與自 然和諧的都市生活品質。

彙整有關生態設計與傳統設計的不同(表 4-6),發現生態城市的建設涵蓋 傳統都市設計有關空間美學與運輸等機能的考量外,更加關注於對該都市本 土化、資源高效率及師法自然觀點的探討;生態城市的都市設計是以生態的 思維為依據,運用空間手法改善人類生活空間,維持人類與資源利用最佳平 衡。

表 4-6 生態城市都市設計原則歸納表

原理 細項

保留傳統文化與地方特色

以地方場所為設計依據,利用設計手法將場所 特徵、元素與自然環境融合。

本土化的設計,凸顯地方 特色

在地材料的運用。(建材或植物)

保護不可再生資源,避免浪費。

降低資源使用,提高資源的再利用率。

再生能源的循環利用,減少能源消耗。

能源高效使用,保護自然 資源

可持續性使用資源的運用與推廣。

生態系統的自我循環與自我設計能力。

讓自然作功,顯露自然

尊重與保護生態系統的自我演替過程與階段。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

都市設計審議結合生態城市概念之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