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國小學生經濟認知與消費行為之現況分析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

第一節 國小學生經濟認知與消費行為之現況分析

本節主要了解受試者在背景變項的分布概況,並根據受試者在「經濟認知測 驗」以及「消費行為問卷」的填答結果進行分析比較,以了解受試者在這兩變項 的差異情形。

一、國小學生之背景分布

本研究針對台中市國小六年級學生進行問卷調查,受測學生共有 861 人。問 卷回收後排除填答不完整的無效問卷後,共得有效問卷 834 份,問卷可用率為 96.86%,本研究之背景分布概況如表 4-1,說明如下:

(一)個人變項 1.性別

在性別方面,男生樣本 427 人,51.2%;女生樣本 407 人,48.8%。男、女 學生數相近。

2.閱聽(讀)大眾傳播媒體時間

在閱聽(讀)大眾傳播媒體時間方面,一天之中閱聽(讀)大眾傳播媒體 1 小時

85

的學生數最多,有 34.5%;花費 2 小時的學生次之,有 27.2%;花費 3 小時的 學生又次之,有 15.2%;而花費 4 小時的學生,僅 5.3%。

(二)家庭變項 1.零用錢

在零用錢有無方面,有零用錢的學生 55.5%,沒有零用錢的學生 45.5%,

台中市父母有給予子女零用錢習慣的約略超過半數。

2.給予零用錢的週期

在給予零用錢的週期方面,以家長不定期給零用錢的學生最多,總人數的 23.7%;家長每週給零用錢的學生次之,12.9%;家長每月給零用錢的學生又次 之,12.0%;家長每天給零用錢的學生再次之,3.5%;最後家長所設定的其他 給予零用錢的週期尚有兩天、兩週、一年或依成績表現、需要程度、做家事等標 準,僅 3.4%。

3.零用錢金額

家長平均一週給學生的零用錢為 50 元以下的最多,有 17.0%。接下來依序 為 51-100 元,16.7%;101-200 元,8.3%;201-500 元,5.6%;而 0.4%的家 長給予學生零用錢為 1001 元以上。另有 5.6%的學生零用錢金額為不定額,包括 有時 50-1000 元、100-1000 元、不定時 5-10 元、250 元之用餐錢剩餘、依不同 成績獎勵 5-500 元、一次打掃家裡 30 元之家事獎勵及 4000 元等。由以上可知,

約 33.7%的學生之一週零用錢在 100 元以下;約 13.9%的學生之一週零用錢為 101-500 元,一般說來父母親給學生的零用錢都不會太多。

4.家庭型態

在家庭型態方面,來自雙親家庭的學生最多,85.5%;其次為單親家庭的學 生,10.6%;寄居的學生又次之,2.3%;而源自於其他如折衷家庭、三代同堂、

再婚家庭、分居家庭等家庭型態的學生,僅 1.7%。雙親家庭的學生仍絕大多數。

5.家庭社經地位

在家庭社經地位方面,排除未作答學生 15 人,其他 819 位學生中來自高社

86

87

二、國小學生「經濟認知」之現況分析

茲將 834 位國小學生在「整體經濟認知測驗」及各分項測驗:「個體經濟認 知測驗」、「總體經濟認知測驗」、「其他經濟認知測驗」的結果做分析,結果如表 4-2。

本研究所使用的「整體經濟認知測驗」共計 43 題,答對一題得一分,最高 可得 43 分,最低得分為 0 分,得分愈高代表學生在經濟認知方面的學習成效愈 好。學生全測驗與分測驗的整體表現情形如表 4-2,各項經濟概念與相對應之各 試題答對結果如附錄七。

由表 4-2 可知,學生在「整體經濟認知」測驗的平均答題正確率為 75.40%,

平均答對 32.42 分,最高得分為 43 分,最低得分則為 7 分。在三個分測驗中,

以「個體經濟認知」分測驗的平均答對率最高,為 78.04%;「其他經濟認知」分 測驗的平均答對率次之,77.50%;「總體經濟認知」分測驗的平均答對率最低,

為 70.94%。由以上可知,整體經濟認知測驗與各分測驗的平均答對率皆在 70%

~80%之間。「個體經濟認知」較「總體經濟認知」的平均答對率高,與林玟秀(2009) 的研究結果相符合。根據賴穎莉(2008)的研究,這或許是因為國小社會教科書之 個體經濟概念的出現比例(25.5%)比總體經濟概念的出現比例(19.3%)高的原 因。另一方面,學生「總體經濟認知」中「經濟組織」與「政府的角色」兩方面 的答對率明顯偏低,究其原因或許是因為這兩個概念與學生平日接觸的買、賣經 驗較無直接相關的關係;而「總體經濟認知」的「薪資與所得」、「投資與成長」、

「失業與物價膨脹」三個認知的答對率較高,這可能是因為此三項經濟認知與自 己無直接相關,但與其父母之職業及家庭經濟生活有密切關聯。

表 4-2 經濟認知測驗整體統計分析表

經濟認知測驗 平均數 答對率 標準差 最高分 最低分 整體經濟認知測驗(43 題) 32.42 75.40% 8.40 43 7 個體經濟認知測驗(25 題) 19.51 78.04% 4.84 25 4 總體經濟認知測驗(16 題) 11.35 70.94% 3.77 16 1 其他經濟認知測驗(2 題) 1.55 77.50% 0.65 2 0

88

除了分析三大經濟認知的答題表現外,並就其經濟認知各主題及答對率作探 討。以下為學生在學習現今九年一貫社會領域課程內容後,答對率較高及較低的 經濟認知,並進一步探討造成此結果之原因。

(一)「個體經濟認知」方面

1.學生答題表現較佳的經濟認知 (1)「企業」─「企業家決策」

學生在「企業家決策」認知的平均答對率為 87.8%(如附錄七)。根據陳美 君(2007)的研究顯示,康軒、南一、翰林三個版本的社會教科書中皆有強調利潤 與企業能力之關係,且在所有經濟概念中,此概念有中等以上的出現頻率(陳美 君,2007)。另外,賴穎莉(2008)亦表示翰林版教科書對此概念之編排符合學生 之經濟認知發展。

(2)「市場與價格」─「匯率」

學生在「匯率」認知的答對率為 85.5%。然而陳美君(2007)卻發現康軒、

南一、翰林三個版本的社會教科書中,只有康軒版提及「匯率」的概念,其他兩 個版本都未說明。賴穎莉(2008)亦表示此經濟概念未出現在翰林版國小社會教科 書中。與本研究結果不符,值得進一步探討。

(3)「自願性交易」─「貿易」、「進出口」

學生在「貿易」、「進出口」認知的平均答對率分別為 85.05%、84.4%。此 結果顯示學生能理解交易的成立來自於交易雙方皆能獲得利益的概念,這或許是 六年級學生平日常有買賣的行為。陳美君(2007)的研究亦發現康軒版教科書針對 此一概念的教材編寫既完整且能符合學生的認知發展順序;而南一和翰林兩個版 本的教科書對此概念亦有說明。南一版的社會教科書對於此經濟概念教材安排亦 符合學生之認知發展(賴穎莉,2008)。

(4)「誘因」─「積極誘因」

學生在「積極誘因」認知的平均答對率為 84.1%。由於學生平日總是處於 學校、老師、父母等各種獎懲制度的氛圍之下,他們很清楚獎懲制度的設計目的

89

及其帶來的結果,因此學生在「獎勵」誘因的導引之下會盡力表現出能得到好處 的行為並避免受到懲罰。另外,隨著學生消費經驗的增加,他們亦能了解商家推 出各種促銷活動的用意,這些促銷活動皆是吸引消費者購物的誘因。

(5)「邊際分析」─「成本效益分析」

學生在「成本效益分析」認知的答對率為 82.9%。由於南一、康軒、翰林三 個版本社會教科書常提供比較成本與利益的練習(陳美君,2007),使學生不僅能 清楚了解此認知之意義,更能進一步讓學生在衡量成本與利益後,在多種物品與 方案中作出最佳的選擇以及最有效的決策,因此學生在此經濟認知理解上有較佳 的表現。

2.學生答題表現較差的經濟認知 (1)「市場與價格」─「市場」

學生在「市場」認知的答對率為 57.8%。此與李岳鴻(2005)的研究發現學生 對「市場」經濟概念的題目答題表現不佳的研究結果相呼應。究其原因,可能是 台中市國小學生所使用的南一、康軒、翰林三個版本的社會教科書中對「市場」

概念的介紹份量僅全部經濟概念出現次數的 0.99%~1.9%,故無法對「市場」 有 完整的概念(陳美君,2007)。黃丹鈺(2002)在分析國中生對經濟概念的理解後也 指出學生對於「市場」的概念大致為「買賣東西的地方」,他們無法理解一種商 品即有一種市場的概念,更何況是小學生的認知能力。

(2)「供給與需求」─「供給與需求」

學生在「供給與需求」方面的平均答對率為 68.9%。推論可能是與翰林版未 提及「供需」概念;康軒版未詳細說明價格與需求(供給)量之間的互動情形有關 (陳美君,2007)。

(3)「競爭」─「競爭的功能」

學生在「競爭的功能」認知的平均答對率為 71%。然而「競爭的功能」此概 念於社會教科書內容安排中符合學生經濟認知理解狀況(賴穎莉,2008),因此學 生應有更好的表現。推論與康軒版社會教科書內容未對「競爭的功能」有完整的

90

介紹有關(陳美君,2007)。

(二)「總體經濟認知」方面

1.學生答題表現較佳的經濟認知

(1)「貨幣」─「貨幣的定義」、「貨幣的角色與功能」

學生在「貨幣的定義」、「貨幣的角色與功能」認知的答對率分別為 86%、

75%。顯示學生能了解貨幣的定義,並且對貨幣的角色與功能有一定程度的理 解。其原因可能是國小三年級的康軒、南一、翰林三個版本的社會教科書皆對貨 幣的演變及由來、貨幣的角色與功能有具體、明確的說明,可見此為重要基礎概 念,其中南一版教科書還搭配圖解方式來解釋,並提及「支票」、「信用卡」等具 有貨幣功能的價值工具(陳美君,2007),而翰林版教科書在呈現此概念時,亦能 配合學生認知發展(賴穎莉,2008)。

(2)「經濟組織」─「其他組織」

學生在此項概念的答對率為 85.91%。陳美君(2007)的研究指出翰林版和康 軒版社會教科書對於特有的農會組織有詳盡的說明。由於各組織團體的名稱與其 成立目的及其服務項目息息相關,因此學生容易從經濟組織的名稱判對其服務對 象及內容。

(3)「投資與成長」─「投資」

學生在「投資」認知的答對率為 79.9%。根據陳美君(2007)的研究,「投資 與成長」此經濟認知概念在康軒版社會教科書中出現的比例僅次於「稀少性與選 擇」,全部經濟概念出現次數的 12.2%;其在南一、翰林兩個版本中出現的比率 分別為 6.7%、6.9%。賴穎莉(2008)亦發現此經濟概念翰林版教科書所有經濟概 念出現次數的 15.5%,僅次於「稀少性與選擇」的出現次數。雖然以上兩個研究 有部分出入,但皆表示「投資與成長」此經濟認知的確三個版本社會教科書經濟 內容中相當高的比例。總而言之,由於「投資與成長」此經濟認知概念在各版本 教科書中出現的頻率較高,學生較常接觸得到,因此對此認知的答題表現亦較好。

(4)「薪資與所得」─「人力資源」、「勞動市場調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