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第二節 建議

本節根據前述之結論,提出以下幾點建議,作為推動經濟與消費教育的意 見,以供教育單位、家長以及未來研究之參考。

一、經濟教育推展方面 (一)教育單位方面

1.國小社會教科書之經濟認知相關教材內容應要更完備

本研究發現學生在總體經濟認知的表現低於個體經濟認知,若以經濟學國家 內容標準(VNCSE)對照九年一貫社會領域第七主題軸能力指標,在社會領域第七 主題軸能力指標中尚缺少標準 18「國民生產毛額」之經濟概念,若能將此概念安 排在國小社會領域能力指標與課程中,將使其經濟相關課程內容更為充實完整。

2.教師在教學時,宜加強某些特定經濟認知

本研究發現國小學生對「市場」、「供給與需求」、「競爭的功能」、「外部性、

公共財」、「經濟成長」、「銀行」、「儲蓄」、「外部性、公共財、市場失靈」、「經濟 成長」及「消費觀念與態度─消費者權益」的答題情形不甚理想,因此教師在經 濟課程中可以加強以上幾項經濟認知,使學生有更完善的學習。

3.教師應根據學生背景的差異,加強或調整經濟教材的教學

本研究發現性別、零用錢的有無、家庭型態、家庭社經地位等因素皆會影響 學生的經濟認知表現,因此教師若能事先根據這些背景因素調整自己的教學方 式、教材難度或作補充教學,可以打穩學生經濟認知基礎或加深學生經濟認知理 解程度。舉例來說,班級中若有單親家庭或家庭社經地位背景較低的學生,老師 可先複習學生基礎經濟概念,以日常生活例子解釋教材內容,可幫助他們的經濟 認知理解。

(二)家長方面

1.讓孩子參與家庭經濟生活

本研究發現學生對平日生活經驗中的經濟認知理解較佳,因此讓孩子實際參

120

與家庭經濟生活不失為增進學生經濟認知理解的方式。建議家長在作任何有關家 庭經濟的決定時,宜向孩子說明作此決定的理由、未來可能的結果等,亦可鼓勵 孩子嘗試提出處理辦法,甚至讓孩子作部份的決定,負起部分的責任,使學生在 未來能順利成為現實社會中的經濟體。此參與可激起學生對現實生活的感受,關 心家庭中的任何經濟決定,對家庭更有責任感。

2.抽空與孩子共同討論經濟相關議題

本研究發現高家庭社經地位及中家庭社經地位學生之經濟認知優於低家庭 社經地位學生,可能顯示低家庭社經地位學生經濟認知的不足常是父母親認知不 足或沒有時間教導有關,若低家庭社經地位的家長可參與並與學生討論經濟認知 方面的學校作業,不僅能省下時間、減少學習經濟課程的麻煩,更能與孩子一同 提升經濟知能。

3.限制孩子接觸大眾傳播媒體的時間並協助他們選擇優良大眾傳播媒體內容 本研究發現適度接觸大眾傳播媒體能提升學生的經濟認知,但若一天內花過 長時間接觸大眾傳播媒體反而會得到反效果;另一方面,電視節目的選擇亦可能 是影響學生經濟認知的因素。因此建議學生一天接觸大眾傳播媒體的時間不應超 過兩小時,而家長也要小心注意孩子所閱聽或閱讀的大眾傳播媒體內容,優良的 內容能提升孩子經濟認知的能力;劣質的內容則可能致使學生產生過度消費之行 為,戕害自己與他人。

二、消費教育推展方面 (一)教育單位方面

1.澄清學生的消費價值觀

本研究發現大眾傳播媒體影響著學生的消費行為,若學生接觸過久則愈易產 生過度消費的傾向,然而大眾傳播媒體的影響無遠弗屆,深入每人生活,因此教 導學生正確消費價值觀實乃刻不容緩的要務。

2.加強學生的消費知識並認識與執行消費者權益

所謂「知易行難」,本研究發現雖然南一、康軒、翰林三個版本的教科書中

121

皆搭配各式圖表清楚介紹消費者權益以及消費時應要注意的事項,然而學生在消 費者權益的答題表現卻略低於平均水準,這可能與學生比較注意所購買物品的表 面及品質,較不重視其產品內容成分、購後發票索取以及售後服務等項目有關。

因此,教師在教學中對學生強調消費者教育是必要的,以正確維護自己的權益。

3.教師與學生共同認識與討論各大眾傳播媒體中的消費相關訊息

本研究發現 90%以上的國小學生每天皆有接觸大眾傳播媒體的習慣,而消費 廣告訊息則充斥於各式大眾傳播媒體之中,為避免學生被誤導或不清楚消費廣告 內容的真正意涵而有不當的消費,因此教師應運用日常生活中隨手可得的消費資 訊與學生在課堂上討論,共同認識並解讀消費廣告的內容,甚至模擬各種情況用 最少的金錢作最有效的消費。

4.教導學生將自己的零用錢作妥善的安排與分配

根據本研究結果發現,超過一半的學生都有屬於自己的零用錢,因此若是不 給予適當的金錢觀念與理財教育,可能就會產生不知節制、過度花費的後果。教 育單位應教導孩子根據自己的需求對零用錢有長期的規劃,作最有效益的安排,

用最少的金錢創造最大的價值,務使孩子能妥善運用自己的零用錢。

5.學校可辦理媒體識讀的親職教育講座

本研究發現由於大眾傳播媒體能影響學生之消費行為,但其釋放出來的訊息 多元複雜,為避免學生及家長因無法辨別各種訊息的真正意涵而蒙受損失,因此 學校可辦理有關媒體的識讀教育講座,協助家長及孩子了解及判讀媒體訊息。

(二)家長方面

1.家長需管制孩子在家中閱讀(聽)大眾傳播媒體的時間

根據本研究,學生若過度接觸大眾傳播媒體,其消費的頻率就愈高。此現象 也提醒家長要教育孩子正確的消費觀,以避免孩子因不斷受到物質誘惑而作出不 理智之消費行為,所以控管孩子在家中接觸電視、廣播、網路等大眾傳播媒體的 時間是必要的。況且學生還能運用省下的時間來作其他的學習或休閒活動,可謂 一舉兩得。

122

2.家長需與孩子共同討論、解讀大眾傳播媒體的消費相關訊息

家庭是孩子學習如何消費的起點,家長對兒童消費的影響力更不在話下,本 研究發現學生若長時間接觸大眾傳播媒體,則易有過度消費之傾向,為了避免兒 童被五花八門的消費訊息所迷惑,而造成不必要的消費與浪費,家長在平日可與 孩子共同討論、解讀與辨識各類廣告的消費內容,然後作最優質的消費選擇,成 為一個會維護自己權益的聰明消費者。

3.家長需教導學生妥善運用並規劃其零用錢的使用

本研究發現有零用錢的學生之消費頻率較高,因此在學校、教師的教育與宣 導外,家長也要教導孩子學習安排與規劃自己的零用錢,以作出最有效益的運 用,此舉更進一步可協助他們在面對未來多變的世界時,作出最聰明的決定。

三、對後續研究的建議 (一)發展研究工具

本研究工具之「經濟認知測驗」可再調整其難度及鑑別度,以對學生的經濟 概念的理解狀況有更客觀、正確之判定。其次,經濟認知測驗若能有「知識」、「理 解」及「應用」等不同層次的題目,更能進一步了解學生的學習深度。建議未來 可編製一套符合國內經濟課程的標準化測驗,不僅可檢測學生的經濟認知情形,

也可幫助教師了解學生學習狀況,施以後續的教學。此外,本研究工具所含括之 經濟概念根據的是 2003 年社會領域課程綱要,但自 2011 學年度開始,社會領域 教材的編寫將依 2008 年社會領域課程綱要為標準,建議未來的研究工具可依據 此改變而有所更新。

(二)增加背景變項、經濟認知變項或消費行為變項

本研究所探討之背景變項只限於學生的個人及家庭變項,建議可擴充至社會 背景變項,如行政區、學校類型(公立或私立)等。其次,本經濟認知測驗的分層 有三層,但也可依別種標準重新予以區分,以對學生經濟認知的理解概況有更多 元、細部的認識。最後,增加其他消費行為變項如需求確認、購後方案評估等,

也能擴充研究的項目。

123

(三)進一步探討背景變項及經濟認知變項在各消費行為細項的差異

建議未來研究者可進一步探討各背景及經濟認知變項的學生在消費行為各 細項上的差異情形,如不同性別的學生在蒐集消費資訊時,重視「媒體的宣傳」

程度上的差異。此舉有助於研究者更了解其各變項之間的細部關係與差異。

(四)擴大或改變研究對象

本研究對象僅侷限於 2010 年 12 月 25 日改制前的台中市國小六年級學生,

不足以代表全台灣國小學生,因此未來的研究可將對象擴及到其他區域或年級的 學生以比較其差異,其研究結果也可推論到其他區域或年級。

(五) 增加或使用其他研究方法

本研究以問卷調查為主,再以訪談方式深入了解學生的經濟認知理解程度以 及消費行為狀況,建議未來的研究也可將訪談對象擴及至家長,以更清楚認識家 庭對學生的影響力。此外,也可依研究需要採用實驗法來對照不同經濟認知教學 方法對學生經濟認知學習的成效或對其消費行為的影響力。

(六)繼續探討影響學生消費行為的重要因素

本研究發現學生之經濟認知對其消費行為的影響力不大,因此後續研究者可

本研究發現學生之經濟認知對其消費行為的影響力不大,因此後續研究者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