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台中市國民小學六年級學生經濟認知與消費行為之相關研究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台中市國民小學六年級學生經濟認知與消費行為之相關研究"

Copied!
174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國立臺中教育大學區域與社會發展學系 暑期在職進修專班碩士論文 指導教授:賴苑玲 博士. 台中市國民小學六年級學生經濟認知 與消費行為之相關研究. 研 究 生:李怡蓉 撰. 中華民國一百年八月.

(2) 謝. 辭. 回顧這幾年寫論文的日子,覺得自己是如此幸運,身邊總不乏幫助我的師 長和朋友。因此,即使單獨深處在寫作的空間、呼吸著寂寞的氣味,但你們的 關懷與支持卻讓我擁有了繼續前進的動力與完成論文的信心。 親愛的賴教授,謝謝您在這段時間裡對我的指導與照顧,雖然我總是拖到 最後一刻才完成您所交代的進度,但您從來不責怪我,還不厭其煩的解答我所 有的問題、認真的審視我論文的初件,那種愛與寬大我如何才能回報呢!但若 要說將來什麼讓我最想念,那必定是和教授您坐在桌旁閒聊的下午溫馨時光。 對我來說,您亦師亦母,所以請您一定要注重自己的身體健康,祝您一切安好! 親愛的玉芳、毅玲、懿瑩、姝伶、千毅以及惠芬學姊,在我寫作遇上瓶頸 時,你們給予我許多的指引與協助,陪伴我突破種種的難關,那種盡力幫助別 人的態度也讓我想向你們學習!有你們真好~ 親愛的全班同學,有幸能在這幾年與你們一起相處、共同成長,讀書的過 程雖然辛苦,但只要大家在一起,就總是充滿歡笑,因此我很感謝老天能賜予 我與你們為伴的機會! 最後,感謝爸媽、姊姊與弟弟這段時間以來對我的支持與鼓勵,並感謝小 妹不畏辛苦花上寶貴的時間陪我一起印資料。我能如此自由的寫作都是因為你 們的協助,有家人如此,夫復何求? 另外,也謝謝廖淑台教授、陳海泓教授以及施孟隆教授對我的指導,有了 你們才能成就我這篇論文。再次對以上所有的人致上我最深的謝意,祝福你們 一切平安順心!. 怡蓉. 2011 年夏天.

(3) 摘. 要. 本研究旨在探討國小六年級學生經濟認知與消費行為之現況及其相關情 形,並分析不同背景變項的國小學生其經濟認知與消費行為的差異情形,以作 為推行國小經濟教育之參考。 本研究以分層比例叢集抽樣方式,抽取台中市國小六年級學生 834 位學生 進行問卷調查。問卷資料以描述性統計、獨立樣本 t 檢定、單因子變異數分析、 Pearson 積差相關以及多元迴歸分析等統計方法加以分析。再選取 9 位六年級 學生進行深入訪談。研究結果發現: 一、國小六年級學生「整體經濟認知」的平均答對率為 75%,而「個體經濟認 知」 、 「總體經濟認知」 、 「其他經濟認知」各分層的答對率依次為 78.04%、 70.94%、77.05%。其中,「個體經濟認知」的答對率最高,「總體經濟認 知」最低。 二、國小六年級學生有積極的消費行為。六年級學生重視各個「消費資訊蒐集」 管道及各項「消費評估標準」 ,並經常去大型或中型連鎖賣場及便利商店、 專賣店、雜貨店等「消費地點」 。其「整體消費行為」與「消費資訊蒐集」、 「消費評估標準」、「消費地點」三個分層的每題平均得分皆高於每題總分 的平均數。 三、不同性別、閱聽(讀)大眾傳播媒體時間、零用錢、家庭型態及家庭社經地 位的學生在經濟認知上有差異。女生在「整體經濟認知」 、 「個體經濟認知」 、 「總體經濟認知」的表現皆優於男生。一天閱聽(讀)大眾傳播媒體 2 小時 的學生在「整體經濟認知」、「個體經濟認知」方面優於一天閱聽(讀)大眾 傳播媒體 4 小時以上的學生。沒有零用錢的學生在「整體經濟認知」 、 「總 體經濟認知」及「其他經濟認知」分數上優於有零用錢的學生。雙親家庭 學生之「整體經濟認知」、「個體經濟認知」優於單親家庭的學生。高、中. I.

(4) 家庭社經地位學生之「整體經濟認知」 、 「個體經濟認知」 、 「總體經濟認知」 優於低社經地位家庭學生。 四、不同閱聽(讀)大眾傳播媒體時間、零用錢之學生在消費行為上有差異。一 天閱聽(讀)大眾傳播媒體 4 小時(4 小時以上)的學生比一天閱聽(讀)大眾 傳播媒體 1 小時或沒有此習慣(3 小時、2 小時、1 小時或沒有此習慣)的學 生去各種「消費地點」的頻率更高。有零用錢的學生的「整體消費行為」 比沒有零用錢的學生積極,其去各「消費地點」的頻率比沒有零用錢的學 生高。 五、國小六年級學生的經濟認知與消費行為有低度負相關。 六、國小六年級學生「總體經濟認知」可以預測整體消費行為 2.4%的變異量。 本研究最後根據研究結果對教育單位以及家長提出幾點建議。. 關鍵詞:經濟認知、經濟測驗、經濟概念、經濟素養、消費行為. II.

(5) Abstract This study aims to investigate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other circumstances related to the economic cognition and consumption behavior possessed by the 6th graders of elementary school, it is also for the purpose of making analysis of the differences in economic cognition and in consumption behavior arisen out of the students of elementary school who are in discrepant evaluation of their background, the result of doing so is for promoting referential economic education in elementary school. The way of stratified cluster sampling is adopted in this study,. a. questionnaire survey for 834 students of the 6th graders of elementary school in Taichung City was conducted. The data of questionnaire is analyzed by relying on the statistical methods of descriptive statistic, independent-samples t-test, one-way ANOVA, Pearson Correlation and multiple regression. Among them, 9 students were sampling for in-depth interview, findings show that:. 1. The average of correct answer to the whole economics cognition made by the 6th graders of elementary school was 75%, the correction average in stratification about micro-economics cognition, macro-economics cognition, and other economics cognition were 78.04%、70.94%、77.05 %. respectively,. among. them,. the. correction. average. of. micro-economics cognition was highest and macro-economics was lowest in comparison with the others. 2. The 6th graders of elementary school have active consumption behavior,. III.

(6) they pay much attention to each channel of collection of consumption information and individual consumption assessment criteria, and often go to the consumption place, like big or middle chain shopping mall, convenience stores, special stores, and grocery stores…etc. The average grade attained to each question in three-stratification, the whole consumption behavior and collection of consumption information, consumption assessment criteria, and consumption place is higher than the average grade in each question of the total. 3. There are differences among the students in their economic cognition that are in the light of their gender, time for audio-reading mass medium, pocket money, family type, family’s social position…etc. The female students’ performance of the whole economic cognition, micro-economics, macro-economics is better than the male students.The student who is audio-reading mass medium 2 hours per day is more excellent than the one who is over 4 hours per day in the whole economic cognition and micro-economics. The grade of the student without pocket money is better than the one who is with pocket money in the whole economics cognition, macro-economics cognition and the other economics cognition. The student of two-parent family is better than the single-parent family in the whole economics cognition and micro-economics cognition. The student whose family’s social and economical position is in high and middle level is better than the student coming from a family in low social and economical position in the whole economics cognition, macro-economics cognition. IV. micro-economics cognition, and.

(7) 4. There are differences among the students in their consumption behaviors that are on the strength of different time for audio-reading mass medium, pocket money. The student who is in audio-reading mass medium for 4 hours a day (more than 4 hours) is much frequency to go to various kinds of consumption places than the one who is in audio-reading mass medium just one hour a day or without such habit (3 hours, 2 hours, 1 hour or without such habit). The student with pocket money is more active in the whole consumption behavior than the student without pocket money, the frequency going to consumption places is higher than the one having no pocket money as well. 5. There is low negative relation to economics cognition and consumption behavior among the 6th graders of elementary school. 6. A 2.4% variance may be predicted in the whole economics cognition concerning the 6th graders of elementary school.. This study is on basis of the findings to make some suggestions to the education authority and parents of student.. Key words: economic cognition, economic test, economic concept, economic literacy, consumption behavior. V.

(8) 目 第一章. 次.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 5. 第三節. 研究問題--------------------------------------------------------------------------------- 5. 第四節. 名詞釋義--------------------------------------------------------------------------------- 6. 第五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第二章. 6. 文獻探討----------------------------------------------------------------------------- 8 8. 第一節. 國小經濟教育的內涵與課程規劃----------------------------------------------. 第二節. 經濟認知的相關理論與實證研究---------------------------------------------- 29. 第三節. 消費行為的相關理論與實證研究---------------------------------------------- 43. 第三章. 研究設計與實施----------------------------------------------------------------- 64. 第一節. 研究架構--------------------------------------------------------------------------------- 64. 第二節. 研究對象--------------------------------------------------------------------------------- 65. 第三節. 研究工具--------------------------------------------------------------------------------- 67. 第四節. 研究步驟--------------------------------------------------------------------------------- 80. 第五節. 資料處理與分析---------------------------------------------------------------------- 82.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 84. 第一節. 國小學生經濟認知與消費行為之現況分析-------------------------------- 84. 第二節. 不同背景變項之學生在經濟認知、消費行為的差異------------------- 96. 第三節. 國小學生經濟認知與消費行為相關情形探討----------------------------- 112. 第四節. 國小學生經濟認知與消費行為之迴歸分析-------------------------------- 114. VI.

(9)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117. 第一節. 結論---------------------------------------------------------------------------------------- 117. 第二節. 建議---------------------------------------------------------------------------------------- 119. 參考文獻. ----------------------------------------------------------------------------------------------- 124. 中文部份 ----------------------------------------------------------------------------------------------- 124 西文部份 ----------------------------------------------------------------------------------------------- 130. 附錄-------------------------------------------------------------------------------------------------------- 136 附錄一. VNCSE 概念劃分為個體、總體及其他經濟概念表----------------------- 136. 附錄二. 問卷內容經濟概念內涵------------------------------------------------------------ 137. 附錄三. 國小六年級學生經濟認知測驗與消費行為問卷------------------------- 142. 附錄四. 經濟概念與問卷題號對照表----------------------------------------------------- 149. 附錄五. VNCSE 經濟概念、社會領域能力指標與問卷題目內容對照表-------- 151. 附錄六. 訪談大綱--------------------------------------------------------------------------------- 158. 附錄七. 經濟概念細目與相對應答對結果分析表------------------------------------ 159. VII.

(10) 表. 次. 表 2-1. 皮亞傑的認知發展階段論----------------------------------------------------------- 15. 表 2-2. 經濟學基本概念教學架構(FTBC)的主概念群與次概念群-------------- 18. 表 2-3. 經濟學基本概念教學架構(FTBC)1988年版與1995年版K-12教學順 序---------------------------------------------------------------------------------------------. 19. 表 2-4. 經濟學國家內容標準(VNCSE)的經濟概念與年級配置------------------- 21. 表 2-5. 九年一貫國小階段社會領域第七主題軸能力指標經濟概念分析---- 26. 表 2-6. 社會領域第七主題軸能力指標與FTBC及VNCSE架構經濟概念分 表---------------------------------------------------------------------------------------------. 27. 表 3-1. 正式樣本人數分配表------------------------------------------------------------------ 66. 表 3-2. 受訪者背景因素及訪談日期、地點--------------------------------------------- 67. 表 3-3. 社會地位等級與類別------------------------------------------------------------------ 70. 表 3-4. 經濟認知測驗預試問卷各層面題目分析-------------------------------------- 72. 表 3-5. 消費行為預試問卷各層面題目分析--------------------------------------------- 72. 表 3-6. 內容效度專家審查名單--------------------------------------------------------------. 表 3-7. 專家意見修正表------------------------------------------------------------------------- 74. 表 3-8. 經濟認知預試問卷之通過率、難易度及鑑別度之項目分析表-------- 76. 表 3-9. 消費行為問卷項目分析結果-------------------------------------------------------. 表 3-10. 經濟認知測驗預試問卷之信度分析結果-------------------------------------- 79. 表 4-1. 有效樣本背景分佈統計表----------------------------------------------------------- 86. 表 4-2. 經濟認知測驗整體統計分析表---------------------------------------------------- 87. 表 4-3. 學生消費行為各層面分析----------------------------------------------------------- 93. 表 4-4. 有效樣本消費行為敘述性統計表------------------------------------------------- 95. 表 4-5. 不同性別的學生其經濟認知測驗之t考驗分析------------------------------ 97. VIII. 73. 78.

(11) 表 4-6. 不同閱聽(讀)大眾傳播媒體時間的學生其經濟認知測驗之單因 子變異數分析---------------------------------------------------------------------------- 98. 表 4-7. 不同閱聽(讀)大眾傳播媒體時間的學生其經濟認知測驗之雪費 法事後比較摘要表---------------------------------------------------------------------. 98. 表 4-8. 有零用錢及無零用錢的學生其經濟認知測驗之t考驗分析------------ 100. 表 4-9. 不同給予零用錢的週期的學生其經濟認知測驗之單因子變異數分 析--------------------------------------------------------------------------------------------- 101. 表 4-10. 不同零用錢金額的學生其經濟認知測驗之單因子變異數分析------- 101. 表 4-11. 不同家庭型態的學生其經濟認知測驗之單因子變異數分析----------- 102. 表 4-12. 不同家庭型態的學生其經濟認知測驗之雪費法事後比較摘要表---- 102. 表 4-13. 不同家庭社經地位的學生其經濟認知測驗之單因子變異數分析---- 103. 表 4-14. 不同家庭社經地位的學生其經濟認知測驗之雪費法事後比較摘 要表------------------------------------------------------------------------------------------ 103. 表 4-15. 不同性別的學生其消費行為之t考驗分析------------------------------------ 106. 表 4-16. 不同閱聽(讀)大眾傳播媒體時間的學生其消費行為之單因子變異 數分析--------------------------------------------------------------------------------------- 107. 表 4-17. 不同閱聽(讀)大眾傳播媒體時間的學生其消費行為之雪費法事 後比較摘要表---------------------------------------------------------------------------- 108. 表 4-18. 有零用錢及無零用錢的學生其消費行為之t考驗分析------------------- 109. 表 4-19. 不同給予零用錢的週期的學生其消費行為之單因子變異數分析---- 110. 表 4-20. 不同零用錢金額的學生其消費行為之單因子變異數分析-------------- 110. 表 4-21. 不同家庭型態的學生其消費行為之單因子變異數分析----------------- 111. 表 4-22. 不同家庭社經地位的學生其消費行為之單因子變異數分析----------- 112. 表 4-23. 學生經濟認知與消費行為的積差相關分析----------------------------------- 113. IX.

(12) 表 4-24. 經濟認知對消費行為之迴歸預測分析------------------------------------------ 115. X.

(13) 圖. 次. 圖 2-1. EBM消費者決策過程模式------------------------------------------------------------- 46. 圖 2-2. 消費者行為模式------------------------------------------------------------------------- 47. 圖 3-1. 研究架構圖-------------------------------------------------------------------------------- 64. 圖 3-2. 研究步驟流程圖------------------------------------------------------------------------- 80. XI.

(14) 第一章 緒論 本研究在探討台中市國小高年級學生經濟認知與消費行為之現況與關係。本 章旨在闡述本研究的基本概念與架構,全章共分五節:第一節研究動機;第二節 研究目的;第三節研究問題;第四節名詞釋義;第五節研究範圍與限制。. 第一節. 研究動機. 由於社會經濟文化變遷快速、思想多元開放,家長給予兒童相較於過去較大 的尊重與自由。徐淑敏(2002)指出國民所得不斷增加、家庭結構改變,雙薪家庭 較普遍且子女數減少,使得兒童的經濟力提高。多位研究者發現(李調棟、呂錘 卿,1990;陳振坤,1991;蕭美智,1993a、1993b)隨著社會生活水準的提高, 兒童的零用錢愈來愈多。李調棟、呂錘卿(1990)的報告指出台灣每位兒童每週的 零用錢平均是 139 元。直至 2009 年,每位 7-14 歲的小朋友每週零用錢平均已達 到 179 元(陳珮雯,2009)。根據卡通頻道的「台灣新世代 2009 兒童調查」顯示, 全台灣 7-14 歲的孩子估計有 308 萬,且每人一年約有 16362 元的進帳,這些孩 子每年可支配的零用金加總起來即高達 415 億元 (陳珮雯,2009)。行政院主計 處(2009)的統計也發現台灣 0-14 歲的人口比例總人口的 16.44%。根據推估 ,這 些孩子一年直接消費額至少在 75 億元以上,如果加計他們對父母、家庭的消費 影響力,那麼可能來自孩童影響的間接商機應再乘以三倍以上(林建煌,2007)。 王永銘(2004)的研究指出多數學童其購買能力有限,卻具有學習消費自主的需求 及影響家長消費習慣的能力。由於學童有自己的金錢可供花費,又是家中購買家 用品的直接或間接的命令者,應有一個獨特的市場區隔(McNeal, 1987)。由以上 的研究結果可得知,國民所得增加與家庭結構改變等因素使兒童經濟力提升,兒 童在金錢的使用上更為頻繁,即使不是消費的最後決定者,也能間接影響家長的 消費決策及行為,甚至進而影響其家庭消費型態,他們能為消費市場帶來的龐大 商機也足以顯示出兒童消費的重要性。. 1.

(15) 然而,兒童用何種方式來學習消費行為呢? Ward 於 1974 年提出「消費者社 會化」一詞,係指兒童學習與發展與消費有關之技能、知識及態度,以發揮消費 者在市場所具備之機能。洪慕妮(1992)歸納影響兒童消費者社會化之來源,可劃 分為外在環境因素和個人內在因素。其中外在環境因素又分為人際與非人際因 素,人際因素包含家庭、同儕、學校及店員;非人際因素則論及人口統計、社會 階級、電視節目廣告、印刷廣告、商店展示以及產品本身。蔡美瑛(1996)、徐淑 敏與林麗華(2007)的研究指出家庭、學校、同儕團體等都可能影響兒童的消費行 為。國小學童的消費行為亦會隨學校區域、家庭狀況、家庭社經地位、電視廣告 態度及消費金額的差異而有所不同(王永銘,2004;李仁芳,1981)。另外,在個 人內在因素方面,年齡、性別、出生序會影響兒童的消費者社會化過程。胡蘭沁 (2002)的研究發現國小學童的消費決策評估能力與購物技巧,隨著年齡持續增 強。徐淑敏(2002)與王永銘(2004)的研究也指出學童的消費行為會受到性別及出 生序的影響。榮泰生(2007)將消費者行為視為「刺激─反應」過程,認為影響消 費者購買行為的刺激因素包括環境、情境、群體以及個人等四個影響因素,並進 一步影響消費者購買決策的制定。由以上研究得知,環境、社會、個人等因素都 會影響兒童的消費行為,兒童在外在環境和內在因素的影響下,學習消費相關技 能、知識與態度,進而成為市場上的消費者。 近年來台灣的兒童消費經驗逐漸增加,李淑靜(2003)的研究指出國小六年級 學童零食飲料消費頻率以每星期二至三次者最多,而陳子玲(2010)則發現國小四 年級學童之休閒零食消費頻率以一星期一次的人次最多。兒童福利聯盟於 2005 年的「台灣城鄉兒童假期生活調查報告」顯示,儘管台灣的法令規定十二歲以下 的兒童不能工作,但國內兒童想趁暑假打工的比率還是從 2004 年的 6%增加到 2005 年的 17%,成長了近三倍。兒盟擔憂,消費時代下名牌掛帥的社會習氣, 已經養大兒童的消費慾望。此外,國內的「卡債」問題也相當嚴重。王意茹(2007) 指出台灣的自殺潮,絕大部分都是因為經濟因素,特別是因欠下巨量卡債、無力 償還而走向絕路,然而台灣的學生以及償還能力薄弱者卻人手一張信用卡或現金. 2.

(16) 卡。李禮仲(2007)更進一步指出我國「卡奴」問題層出不窮的原因,除了金融機 構過度銷售誤導消費者外,消費者理財知識的貧乏以及投資不理性也是重要因 素,應要求消費者有正確的理財觀念、量入為出,適時克制物慾與消費慾念。政 府和金融業者對消費者積極落實消費教育的行動已刻不容緩,此亦為解決「卡奴」 問題的根本之道。由於兒童可塑性高,在日常生活中所學的消費知識、態度及技 能皆會影響其成人後的消費行為 (胡蘭沁,1997;徐淑敏、林麗華,2007)。 Ward(1974)也提出一個人在成長過程中所發展的消費行為與偏好往往會持續到 成人期 ,影響深 遠。因此,若能儘早教導兒童學習並建立基本且正確的消費知識、 消費態度以及消費技能等,不但可以減少兒童受到外在環境的不良影響,亦有助 於兒童應付未來變化多端的消費市場(McKitric, 1986)。總而言之,隨著兒童消 費經驗的增加,為建立其正向的消費觀,應趁早替兒童實施消費者教育。 經濟學可說是使當今人們能有效扮演生產者、消費者、國家公民及世界公民等角 色的最佳工具(黃劍華,1999)。Saunders、Bach、Calderwood 與 Hansen (1984) 也說明應以經濟教育培養學生的經濟判斷能力,使其在面對經濟議題時,能合理 的判斷與應用經濟學知識、經濟推理技巧來處理個人或社會的經濟問題。賴淑齡 及 徐 新 逸 (2002) 指 出 美 國 對 於 學 童 經 濟 教 育 之 重 視 可 由 美 國 經 濟 教 育 協 會 (National Council on Economic Education, NCEE)於 1999 年的報告中所提出 之五項經濟教育目標裡看出。這些目標希望學童在了解基本的經濟概念後,能在 未來成為下列五大角色:1.明智的問題解決者與決策者;2.有知識的消費者、儲 蓄者與投資者;3.具有生產效率的勞動者;4.成為參與全球經濟中的有效參與 者;5.參與經濟議題並且成為明智的投票者。經濟教育在國小施行有其重要性, 此時若能實施適當的經濟教育,將為學生更高階段的學習奠定良好的基礎 (林永 珍,2007)。因此,經濟教育的施行在國小階段就應受到重視,其目的是期望透 過培養學童經濟學知識、技巧,來解決日常生活中包含消費、儲蓄、投資、生產 等方面的個人或社會經濟問題,最終成為明智的經濟參與者。 經濟教育的實施有其必要性已無庸置疑,然而,如何將經濟概念的內容適切. 3.

(17) 的呈現出來?陳美君(2007)分析我國於 2003 年所頒佈之九年一貫課程綱要,發 現國小社會學習領域乃以第七主題軸「生產、分配與消費」作為經濟概念教學的 主要內容,再配合第九主題軸「全球關聯」的能力指標,就能符合 1997 年美國 經濟教育協會(NCEE)所提出經濟學國家內容標準(Voluntary National Content Standards in Economics, VNCSE),其內容共有 20 個經濟概念群,兩者的內涵 和實施年段也大致相近。 教育部於 1993 年將同年公佈之經濟學八條通則融入國小的生活及社會學習 領域的經濟教育課程之中,目的在培養兒童基本的經濟認知、參與經濟活動以及 解決經濟問題的能力,並於 1999 年針對九年一貫課程社會領域提出十項社會科 課程目標(教育部,2000),其中有關於經濟教育內涵的就有五項,包含第二項─ 瞭解人與社會文化、生態環境之多元交互關係及環境保育和資源開發重要性;第 三項─充實社會科學之基本知識;第五項─培養民主素質、法治觀念及負責的態 度;第七項─發展批判思考、價值判斷及解決問題的能力;第八項─培養社會參 與,做理性決定以及實踐的能力。教育部更進一步(2009)表示理財教育已納入國 中小課程綱要能力指標,目的是培養學生建立正確金錢價值觀、儲蓄習慣以及理 性消費態度。這些作法都是期望藉由經濟教育的實施,使學生成為經濟活動的有 效參與者。 綜上所述,研究者身為第一線的教育工作者,基於對教學的熱忱,並有感於 「消費」在學童日常生活中所扮演的重要性,故亟欲探討影響學童消費行為的因 素,以期透過正確的方法來培養學童正向的消費行為。然而,目前國內有關影響 國小學童消費行為因素的研究,多注重學童的性別、年齡、家庭社經地位、零用 錢數量、父母、同儕團體及大眾傳播等因素之影響,或只分析探討國小經濟認知 教育課程的內容以及國小學童之經濟認知情況,卻甚少研究在學校教育情境中國 小學童的經濟認知對其消費行為的影響程度,有鑑於學校教育在兒童日常生活中 所扮演的重要角色,故研究者欲探討在九年一貫經濟教育課程之下,學童的經濟 認知與其消費行為之現況及相關情形,以提供家長、教師與學校各界人士作為施. 4.

(18) 行有效的兒童消費教育之參考。. 第二節. 研究目的. 一、了解台中市國小六年級學生經濟認知之現況。 二、了解台中市國小六年級學生消費行為之現況。 三、了解不同背景變項的台中市國小六年學生在經濟認知上的差異情形。 四、了解不同背景變項的台中市國小六年級學生在消費行為上的差異情形。 五、探討台中市國小六年級學生的經濟認知與消費行為的相關情形。 六、探討台中市國小六年級學生的經濟認知對消費行為的預測力。. 第三節. 研究問題. 根據前述研究目的,本研究的研究問題條列如下: 一、台中市國小六年級學生經濟認知之現況為何? 1-1 台中市國小六年級學生個體經濟認知之現況為何? 1-2 台中市國小六年級學生總體經濟認知之現況為何? 1-3 台中市國小六年級學生其他經濟認知之現況為何? 二、台中市國小六年級學生消費行為之現況為何? 2-1 台中市國小六年級學生消費資訊搜集之現況為何? 2-2 台中市國小六年級學生消費評估標準之現況為何? 2-3 台中市國小六年級學生消費地點之現況為何? 三、不同背景變項的台中市國小六年級學生在經濟認知上是否有差異?其差異的 情形為何? 3-1 不同個人因素之國小六年級學生在經濟認知上有何差異? 3-2 不同家庭因素之國小六年級學生在經濟認知上有何差異? 四、不同背景變項的台中市國小六年級學生在消費行為上是否有差異?其差異的 情形為何?. 5.

(19) 4-1 不同個人因素之國小六年級學生在消費行為上有何差異? 4-2 不同家庭因素之國小六年級學生在消費行為上有何差異? 五、台中市國小六年級學生經濟認知與消費行為之間的相關情形如何? 六、台中市國小六年級學生的經濟認知各層面中,哪一項對消費行為具有預測 力?. 第四節. 名詞釋義. 一、經濟認知 經濟認知依照國小社會領域內容包含有個體經濟學概念、總體經濟學概念及 其他經濟學概念(陳美君,2007)。本研究所指的經濟認知係指研究者所自編的「國 小六年級學童經濟認知測驗」之得分,包含個體經濟概念、總體經濟概念、其他 經濟概念,問卷上得分越高,表示學生經濟認知愈充足,反之則愈不足。 二、消費行為 消費者行為是一種包含所有關於購買決策過程的行為,從消費者對產品或服 務的尋求、評估、購買、使用,到止用某產品或服務的全部過程(李宜 霏,2008)。 本研究之消費行為係指在研究者自編之「國小學生消費行為問卷」上,以學童在 「消費資訊搜集」 、 「消費評估標準」及「消費地點」三大部分題目的答題情況來 表示。學生在問卷總分得分愈高,表示其消費行為愈積極;在「消費資訊蒐集」 層面分數愈高表示其資訊蒐集面向愈廣;在「評估標準」層面分數愈高,表示其 使用的購物標準條件愈多元:在「消費地點」面向分數愈高,表示其購物地點愈 廣泛且愈常去各購物地點。. 第五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本研究依據研究目的,考量時間、人力、物力、環境等相關限制因素,決定 本研究之研究範圍與限制如下: 一、研究對象. 6.

(20) 本研究之研究對象為 2010 年 12 月 25 日改制以前台中市範圍的國民小學六 年級學生,故研究結果的推論範圍上僅適用於 2010 年 12 月 25 日改制以前台中 市範圍的國民小學六年級學生,無法推論至其他地區與不同年級之學生。 二、研究內容 影響學生消費行為的因素相當多,本研究係探討台中市國民小學六年級學生 經濟認知與消費行為之相關情形。其他影響台中市國民小學六年級學生消費行為 的因素,如人格、有無儲蓄習慣等,則不在本研究範圍之內。 三、研究方法 本研究以問卷調查為主,訪談法為輔來進行研究。問卷調查法是根據學生認 知與經驗來調查,而學生在填問卷時,除了可能受到當時情境、身心狀況的影響 外,還可能因為對於家庭實際情形沒有正確的了解,而使填答結果與事實有所出 入。另外,訪談法須以個別方式進行,但受限於時間、人力、經費、環境等因素, 在訪談對象與人數的決定上,勢必有所取捨,故本研究只針對學生進行訪談,且 人數上也有限制。. 7.

(21) 第二章 文獻探討 依據本研究的目的,研究者蒐集相關的理論與研究文獻加以探討,以作為本 研究之依據。本章內容共分為三節:第一節為國小經濟教育的內涵與課程規劃, 第二節為經濟認知的相關理論與實證研究,第三節為消費行為的相關理論與實證 研究。. 第一節. 國小經濟教育的內涵與課程規劃. 本節旨在探討國小經濟教育的內涵與課程規劃,共分為兩部份:經濟教育之 意義與重要性、國小經濟教育課程內容分析。 一、經濟教育之意義與重要性 (一) 經濟教育的意義 關於經濟教育的意義,起初學者所下的定義較為單一,內容常強調經濟知 識、經濟推理能力或瞭解經濟機構等要項。如國內學者楊朝祥(1984)認為經濟教 育為增進一個人在現代生活中所需要的經濟知識之教育,以期能對經濟結構有所 了解與體認;Gavian(1942)強調經濟教育是要教導學生如何扮演消費者、生產者 和公民所需要的技巧;Nourse(1966)認為經濟教育就是經濟能力的教育,要教導 學生解決生活所遭遇到的種種經濟問題;也有人認為經濟教育是要教導學生現代 經濟運行的機制,例如經濟機構的運作(Trujillo,1977)。 根據國內外學者對經濟教育所下的定義,大致有幾個重點: 1.重視經濟概念的學習 與各科教學情況相同,凡定義經濟教育者,大多數脫離不了「認知」的部份, 認為每個人都應先學習、理解基本經濟知識或是經濟概念,以做為進一步運用的 基礎。因此要讓學生獲得基本的經濟知識,理解基本的經濟概念,以符合現代生 活中的需要(王若文,1992;周秋潔,2001;高希均,1977;徐秋婷,2002;張 怡婷,2000;陳舒怡,2005;黃美筠,1996;楊朝祥,1984;溫騰光,1992;蕭 8.

(22) 行易,1983)。其中, 「基本經濟知識」的學習範疇隨著學生的學年段而有所不同, 根據美國經濟教育協會(NCEE)與其他四個全美教育組織於 1997 年共同發展出的 ─非強迫性的經濟學國家內容標準(Voluntary National Content Standards in Economics, VNCSE),國小 5-8 年級的學生需要學習的經濟概念內容有「稀少性 與選擇」 、 「邊際分析」 、 「分配體系」 、 「誘因」 、 「自願性交易」 、 「專業化」 、 「市場 與價格」 、 「供給與需求」 、 「競爭」 、 「經濟組織」 、 「貨幣」 、 「薪資和所得」 、 「企業」、 「投資與成長」、「政府的角色」、「國內生產毛額」、 「失業與物價膨脹」。 2.依教學原理、學生理解力編排經濟課程 依照教學的觀點,為了使學生有效的吸收經濟知識,學者及教育工作者根據 教學對象之能力,審慎安排其經濟課程的教學時機、教材內容與教學方法等,以 達到最好的學習效果。經濟課程內容的組織必須符合連續性、順序性以及整合性 等三項原則(Tyler, 1949)。其內容設計需考量經濟學知識的範疇,並從中選擇 正確而重要的知識,配合學生的興趣、需要以及社會現實生活,作有系統的呈現 (陳舒怡,2005)。黃美筠(2006)也提出中小學的經濟教育可採用直接講授法、探 究教學法、合作學習法、模擬教學法及以體驗為基礎的教學方法,甚或運用網路 資源來進行教學活動,配合學生年級的不同,結合時事、經濟議題,利用角色扮 演、分組討論來解決經濟方面的迷思。因此,根據教育的原理,配合學生經濟概 念理解力的發展,採取適當的教材與教法,使學生在不同學習階段對經濟概念有 不同程度的了解,可讓經濟知識的講授與學習更為有效 (周秋 潔,2001;高希均, 1977;張怡婷,2000;陳舒怡,2005;黃美筠,2006;溫騰光,1992)。這也是 定義經濟教育時,許多實證研究者所強調的部份。 3.培養經濟推理的能力 除了學習經濟概念,學生應更進一步用他們所學的知識來分析、判斷周遭的 各個事件、問題,進而成為一種實用的日常生活工具。這些推理能力包括:能夠 界定目前的問題、運用知識理性分析各種選擇後的可能結果、評估各種不同結果 的成本與效益,最後做出經濟選擇並採取行動(王若文,1992;周秋潔,2001;. 9.

(23) 張怡婷,2000;黃美筠,1996;溫騰光,1992;賴穎莉,2008;蕭行易,1983; Buckles & Watts,1998; Symmes & Gilliard,1981)。 4.以解決經濟問題為重要目標 無論處於哪一種經濟體系,每個人每天都會接觸到與經濟相關的議題,大者 如國際性貿易組織的參與、國家經費的運用,小至整個家庭的支出、兒童零用錢 的安排,如何有效解決這些經濟相關問題遂成為經濟教育的重要目標。換言之, 經濟教育要落實在生活中,以解決個人及社會所所遭遇的社經問題(周秋潔, 2001;溫騰光,1992;賴穎莉,2008;Banaszak,1987;Nourse,1966)。 5.為公民教育的一環 另外有一些學者以公民教育的觀點來探討經濟教育的定義。Parker 與 Jarolimek(1984)認為公民教育應教育出有知識、技能以及致力於民主價值的公 民,而 Miller(1991)則更進一步指出經濟教育不僅促進了公民教育的這些層面, 同時也是公民教育的不可或缺的一部份。因此,經濟教育在使學生或國民成為具 有價值判斷、有責任感、有效率參與公共事務的公民(王若文,1992;陳舒怡, 2005;黃美筠,1996;溫騰光,1992;賴穎莉,2008;蕭行易,1983),強調經 濟教育的社會性目標。 綜上所述,經濟教育的意義在於根據學生經濟概念理解力,安排適當教材及 教法,教導學生具備基本的經濟知識和運用經濟推理做選擇的能力,以幫助學生 面對個人和社會問題時,能做出合理的分析與理性的決策,成為有效率且參與公 共事務的的公民。由於本研究是要了解學生在接受今日國小社會領域經濟課程的 教學後,其經濟概念的理解與運用對其消費行為(經濟問題)的影響,因此將經濟 教育定義為依據學生經濟理解力,教導學生具備基本經濟知識,並運用經濟推理 能力做出理性的分析與決策,以解決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個人和社會經濟問題。 (二) 經濟教育的重要性 為了求生存,人類就會有需求及欲望,因此在日常生活中,無論是食衣住行 育樂各方面皆脫離不了經濟議題。. 10.

(24) 在眾多支持經濟學納入學校課程的研究中,以「學習經濟學的雙重效益說」 被引用最多。在個人方面,無論是扮演消費者、工作者、投資者或是企業家的角 色,學習經濟學可以幫助個人在做決策時得到效益;而另一方面,國家和社會也 因為擁有具有經濟知識的公民或選民而得到效益(黃美筠,1998)。賴穎莉(2008) 表示經濟教育能協助個人設定適當的目標並有效的努力完成,促進個人發展。 Meszaros(1997)亦指出瞭解經濟概念能幫助學生理解身處的世界,有助學生問題 解決,並為其扮演消費者、工作者、選民、父母及世界公民做好準備。因此有許 多學者或機構基於個人的發展、國家的利益等理由主張經濟學應納入學校課程 中。 透過學習經濟教育的歷程,其中對學生幫助最大的就是使其得到邏輯分析、 推理和做決策的能力。經濟教育中所涵蓋的獨特推理思考方式有助於提升人們判 斷與選擇的能力,而這些思考與決策早已遠遠超過經濟事務的範疇(賴穎莉, 2008)。美國全國社會科學會(National Council for the Social Studies, NCSS) 於 1994 年亦指出所有學童都需具備有用的經濟知識,並發展批判思考能力。 Buckles(1991)更解釋經濟教育需存在的最重要理由為其能訓練學生邏輯、審慎 的思考。在一定的程度上,能增進學生以一種理性的方式去分析情況和問題的能 力,並能促成小學和中學教育的主要目標。 另外,經濟教育和其他教育密不可分,許多社會科學都與經濟學產生極大關 聯(程健教,1990)。如 Miller(1991)認為公民教育的目標在於教育出有知識、技 能以及致力於民主價值的公民,而經濟教育促進了公民教育,也是公民教育不可 或缺的一部份。 美國經濟教育聯合協會(Joint Council Economic Education, JCEE)在其 1988 年出版的 What and When 一書中,曾提出小學經濟教育可做為其他概念的基 礎經驗,所以教師們應利用機會與小學生討論、分析與經濟學有關的事物,這是 幫助學生瞭解生活周遭經濟體系與所應扮演角色的最佳時機。小學生透過經濟教 育可以發展出合理的決策架構,對自己的世界有更深入的瞭解,並培養出較高的. 11.

(25) 數學與閱讀能力,對於成功有較高的渴望及堅忍度。 溫騰光(1990)也認為普遍社會大眾自幼就接觸周遭的種種經濟現象卻尚未 形成正確的經濟理念,中小學階段的學生可塑性大且經濟教育可以彰顯其他各科 的教育效果,因此主張學校應加強經濟教育的推展,以導正當前種種社經發展的 不良現象。國民小學是我國義務教育的起點,對於學生日後的學習有相當大的影 響,因此,此一階段的學生正處於人生的啟蒙及奠基時期,此時若能實施適當的 經濟素養教育,將為學生更高階段的學習奠定良好的基礎(黃美筠,2000)。 美國國家評鑑委員會(National Assessment Governing Board, NAGB)於 2002 年所出版的全國教育進展評估(National Assessment of Educational Progress, NAEP)中顯示美國只有 63%的人在高中畢業後會進入大學,進入大學就讀的人裡 修習經濟課程的人只有 40%,這個數據表示有 75%的人如果在高中畢業之前沒 有學習相關課程,將來也沒有機會學到。周秋潔與徐新逸(2000)的研究也指出國 家未來的主人翁若在完成國民教育後並非選擇就讀商管科系或是自我充實經濟 知識,勢必無法應付充斥於生活中各式各樣的經濟問題。 綜上所述,考慮到經濟教育對於個人能力的培養、生活的適應以及國家社會 的助益,其重要性自然不言而喻。因之,無論是站在國家或是個人的角度,實應 重視經濟教育。 (三) 經濟教育的目標 在瞭解經濟教育的重要性之後,其目標就是施行經濟教育的方向與指引。以 下為國內外學者或相關機構的看法: Horton 及 Weidenaar(1975)徵詢兩百位以上經濟與社會學相關學者、專家意 見,歸結出經濟教育之目標是要增進我們對所居住世界的理解,若缺乏此等理 解,我們就會經常對周遭許多本質上是經濟層面的事物產生困擾,且無法成功的 確認、分析與解釋它們。經濟教育可以增進人理解世界經濟事實的能力,提高個 人的自信和自尊。因此,在我們根據個人的價值運用經濟學所提供的架構與工具 時,可降低理智或情緒的障礙,最後對個人和社會事件做理性的個別決策,順利. 12.

(26) 的話, 「較好的」社會決策將能產生。 另外,在推動學校經濟教育方面有重大貢獻的機構─美國經濟教育聯合協會 (JCEE)於 1977 年出版之經濟學基本概念教學架構(A framework for teaching economics:Basic concepts, FTBC)初版中,揭示其經濟目標是為促成有責任的 公民素養和有效率的做決策。之後,有許多學者(黃美筠,1998;Saunders et al., 1984)也都視此條件為重要目標。 此機構更進一步改組為美國經濟教育協會( The National Council for the Economic Education, NCEE),並於 1999 年的報告中提出之五項經濟教育目標。 這些目標希望學童在了解基本的經濟概念後,能在未來成為下列五大角色:1.明 智的問題解決者與決策者;2.有知識的消費者、儲蓄者與投資者;3.具有生產效 率的勞動者;4.成為參與全球經濟中的有效參與者;5.參與經濟議題並且成為明 智的投票者(引自賴淑齡、徐新逸,2002)。此目標強調使學生運用明智的決策, 扮演全球經濟體系中的各種角色,成為一個負責任的公民。 若從個人與社會教育階段的觀點來看,多位學者指出從小學到成人階段,經 濟知能的學習應是由淺至深、由瞭解到應用,以教育學生成為一個了解經濟體系 運作世界,能運用經濟推理能力解決經濟問題的責任公民。就如同 Miller(1991) 的說法,其認為經濟教育的目標應使學生能理解其居住的世界,做理性的決策, 且能對重大之個人和社會的議題採取合宜的行動。Seefeldt(1993)提出小學經濟 教育的目標是要教導學生適當的個人財務管理、瞭解並感謝生產人員的貢獻、對 經濟體系感到興趣並瞭解其運作、對經濟問題做批判思考並能為該等問題負擔責 任。到了中學畢業以後,瞭解足夠的經濟學,俾便對經濟問題做理性的判斷,有 助於成為更有效率的決策者和更有責任感的公民(Saunders et al.,1984)。余宗 羲(2001)認為在現今多元的社會型態下,經濟教育的目標應該培養學生積極參與 公共事務、強調社會責任、重視生活素質並能有效利用本身所具備的經濟知識, 瞭解且參與經濟體系的運作,進而對經濟問題做出理性的判斷,為未來公民的生 活做出準備。黃美筠(1998)亦指出經濟教育在使學生能習得足夠的經濟學知識和. 13.

(27) 推理能力,俾便在此一複雜和變動的世界中,無論是對個人的經濟問題或是較廣 泛的經濟政策問題,終其一生都能做理性的決策,成為能參與、有責任感的公民。 這些說法都與美國經濟教育協會(NCEE)的目標互相呼應。然而,張怡婷(2000)卻 指出以經濟學的推理方式做決策一直是眾多學者所強調實行經濟教育的最重要 目標,此較偏重於經濟教育的認知與技能目標,然而在一個人運用任何知識、技 能之前,其態度與思想才是主導其行動的重要指標,所以情意目標在經濟教育中 所扮演的角色與重要性值得進一步深思(張怡婷,2000)。 王若文(1992)在綜合國內外學者的看法後,將經濟教育的目標分為「認知目 標」、「情意目標」與「技能目標」。所謂「認知目標」是使學生具備成為有效率 和參與、負責的公民所需的經濟素養;「情意目標」是在教養學生成為在現行混 合市場的成功參與者所需要的氣質與態度;「技能目標」則是使學生在做有關經 濟和個人方面的決定時,能使用經濟推理的程序。國內許多相關研究者(徐秋婷, 2002;陳舒怡,2005)亦持類似的看法。 綜上所述,本研究認為經濟教育的目標在使學生培養出理性、負責、主動、 關懷的態度,並以經濟知識為基礎的推理能力來解決個人與社會的經濟問題,成 為世界經濟體系中負責的公民。希望學生從情意的角度出發,推及參與經濟事務 的實用功能,務使個人的生活、國家的發展、世界的經濟體系運作更為美好。 二、國小經濟教育課程內容分析 經濟教育的課程內容應以學生經濟概念的認知發展情形為基礎來作設計,才 符合教育的原理。因此,本處先介紹兒童經濟概念之認知發展,再進一步探討經 濟教育的課程內容。 (一) 兒童經濟概念之認知發展 經濟教育在國小階段的推展有其重要性,因此必須先了解學生建構知識的方 式,及其在經濟概念上的的認知發展,才有助於經濟教學的實施。 皮亞傑(Piaget)的認知發展論(cognitive-development theory)是透過持續 的觀察與記錄,發現當兒童遇到某種客體或事件時,會用其組織與處理訊息的認 14.

(28) 知結構去核對和處理,Piaget 將此認知結構稱為基模(schema),且基模為人類吸 收知識的基本架構。兒童使用基模來瞭解世界,將新的知識透過同化的方式納入 既有的基模之中,或者是透過調適的方法將既有的基模主動修改到符合新知識的 要求。經由這兩種適應歷程,兒童不但會因與環境事物互動而增加其知識範圍, 且其智力也隨其生活經驗的擴大而成長。異言之,兒童的認知成長與發展,是因 為認知結構產生變化的結果(張文哲譯,2008;張春興,1999) 另一方面,皮亞傑發現認知結構會隨著年齡的增長而產生改變,而認知結構 的改變,不只是容量上的增加,更重要的是質的變化。個體自出生到成年期,會 歷經四個認知發展階段,每一個階段都有新的智能(基模功能)展現出來,使人能 以更複雜的方式來瞭解這個世界,參見表 2-1。 表 2-1. 皮亞傑的認知發展階段論. 階段. 大約年齡. 感覺動作期. 出生到 2 歲. 主要成就 形成物體恆存性概念。 從反射行為逐步推展到目標導向行為。. 前運思期. 2到7歲. 能以符號表徵世界中的事物。 思考仍為自我中心,並有專注現象。. 具體運思期. 7 到 11 歲. 1.邏輯思考能力有進步。 2.新能力產生,包括運思具有可逆性。 3.思考去專注化;問題解決較不受制於自我中心 主義。 4.尚無法進行抽象思考。. 形式運思期. 11 歲到成年期. 1.能進行抽象及純符號思考。 2.能透過有系統的試驗來解決問題。. 資料來源:出自張文哲譯(2008:39) 與皮亞傑提出的認知發展階段論述相類似,國內學者黃美筠(1996)綜合 Lephardt 與 Lephardt 於 1983 年所提出的經濟概念學習理論模型以及國內外的研 15.

(29) 究 結 果 , 歸 納 兒 童 的 經 濟 認 知 發 展 可 分 為 三 個 層 次 : 1. 具 體 - 確 定 層 次 (Concrete,Definitional Level)約在 2-7 歲,對應到皮亞傑的前運思期,此階 段學童能夠瞭解十分簡化的、具體可知覺的事例之概念。2.實用-經驗層次 (Functional Experiential Level)約 7-11 歲,對應到皮亞傑的具體運思期。此 階段學童除了具備上一層次的理解,另外也能在有限的社會情況下能實用地使用 此概念。3.抽象-形式層次(Abstract-Formal Level)約 11-15 歲,對應到皮亞傑 的形式運思期,此階段的學童除了具備前兩層次的理解外,另在全盤的社會情況 中能瞭解概念所代表的明確事件以及與其他概念的關聯、因果關係並評估其共有 事實。程健教(1990)整理國外經濟教育的文獻後,發現學童的經濟概念學習有其 發展的模式而且學童的經濟學學習與年齡成長有密切關係。由以上對兒童經濟認 知發展的研究,可知學童的經濟概念遵循於一定的發展程序,且隨著年齡的增 加,其思考會更為抽象與富有彈性。 (二) 經濟教育之課程內容探討 國小階段學生應學習哪些經濟概念?我國九年一貫課程僅提供能力指標來 界定課程發展理念與知識範圍,並沒有提出具體明確的課程內容與教學順序,因 此以發展較完備的美國經濟教育課程內容為指標,提供我國施行經濟教育課程內 容之參考。 1.美國經濟教育課程內容探討 由美國經濟學會(American Economic Association)委派的經濟教育全國特 別委員會(National Task Force on Economic Education) 強調經濟學必須在中 學教導,因為經濟知識對學生未來生活的各方面都有助益,並於其報告(The National Task Force Report)中呈現了以下三個基本觀點:1.經濟學可以被縮 減成相對少數的概念;2.經濟學家負有永續的責任去協助教師;3.知道”思考” 經濟問題就如同知道分析工具一樣重要。接著,美國經濟教育聯合協會(JCEE)以 其觀點為基礎,開始研發發展經濟教育計畫(Developmental Economic Education Program, DEEP)的教師指引(Teachers’Guide),該指引包括了 135 個的「經濟. 16.

(30) 概念」和「經濟概念適合的年級配置與發展建議」兩大部份,並成為 1960 年代 和 1970 年代早期中學教材指引(引自黃美筠,1996)。 其後,Hansen、Bach、Calderwood 與 Saunders 為美國經濟教育聯合協會(JCEE) 於 1977 年發展了一套經濟學課程架構──「經濟學主要課程指引─經濟學基本 概 念 教 學 架 構 (Master currriculum guide in economics: A framework for teaching the basic concepts, FTBC)」 ,其初版內容包含了 24 個主要經濟概念。 1984 年,Saunders、Bach、Calderwood 與 Hansen 為經濟學基本概念教學架構(FTBC) 做的第二版修正中,經濟概念的呈現明顯受到學習和教學理論的影響,將經濟概 念的學習與學習者的生活經驗相結合,並較前版更詳細地說明如圖、表等重要測 量工具的使用。1988 年,Gilliard 等人為 JCEE 出版「經濟學:教什麼與如何教 ─K-12 範圍與順序指引」(Economics: What and when scope sequence guidelines, K-12, 1988)一書,明確指出「小學經濟教育的重點可作為其他概念的基礎經驗」 , 強調小學經濟教育的重要性。Gilliard 等人在此書中綜合社會、心理、教育及經 濟學家的研究內容,將 K-12 年級劃分為六個學習階段,並安排各學習階段的基 本經濟概念,確立各經濟概念的教學順序與年級配置。 美國經濟教育聯合協會(JCEE)於 1990 年改組為美國經濟教育協會(NCEE), 且於 1993 年將 FTBC 作了一番修正(第三版),其內容在基本經濟概念、個體經濟 概念、總體經濟概念、國際經濟概念四個主概念下,共計有 22 項次經濟概念。 1995 年版(第四版)更將總體經濟概念下的「總合供給」與「總合需求」合併成「總 合供給與需求」 ,把原先的 22 個次經濟概念改成 21 個次經濟概念,並將 21 個次 經濟概念分為四個主概念群,包括基本經濟概念、個體經濟概念、總體經濟概念 以及國際經濟概念,如表 2-2 所示;而原來的六個學習階段也調整為三個學習階 段,詳細內容如表 2-3。. 17.

(31) 表 2-2. 經濟學基本概念教學架構(FTBC)的主概念群和次概念群. Ⅰ 基本的經濟概念. Ⅱ 個體經濟概念. 1.稀少性與選擇. 7.市場與價格. 2.機會成本與取捨. 8.供給與需求. 3.生產力. 9.競爭與市場結構. 4.經濟制度. 10.所得分配. 5.經濟機構與誘因. 11.市場失靈. 6.交易、貨幣與相互依存性. 12.政府角色. Ⅲ 總體經濟概念. Ⅳ 國際經濟概念. 13.國內生產毛額. 19.絕對與比較利益. 14.總和供給與總合需求. 20.匯率與國際收支. 15.失業. 21.國際經濟的成長穩定. 16.物價膨脹與物價緊縮 17.貨幣政策 18.財政政策. 資料來源:整理自 Saunders 與 Gilliard (1995:10);黃美筠(2006:73). 18.

(32) 表 2-3. 經濟學基本概念教學架構(FTBC)1988 年版與 1995 年版 K-12 教學順序 年級別. 經濟概念. 1988 年版 K-1. 1.稀少性與選擇. N. 2-3. 4-5. 6-7. 1995 年版 8-10. 11-12. K-4. 5-8. 9-12. R/N. R/N. R/N. R/N. R. N. R/N. R/N. 2.機會成本與取捨. N. R/N. R/N. R. R. N. R/N. R/N. 3.生產力. N. R/N. R/N. R/N. R/N. N. R/N. R/N. 4.經濟制度. N. R/N. R/N. R/N. N. R/N. R/N. 5.經濟機構與誘因. N. R/N. R/N. R/N. N. R/N. R/N. 6.交易、貨幣與相互 N 依存性. R/N. R/N. R/N. R/N. R. N. R/N. R/N. 7.市場與價格. R/N. R/N. R/N. R/N. R. N. R/N. R/N. N. R/N. R/N. R/N. N. R/N. R/N. R/N. R/N. R/N. R/N. R/N. N. R/N. R. N. R/N. N. R/N. N. R/N. R/N. R/N. R/N. R/N. R/N. N. R/N. R/N. N. R/N. N. 8.供給與需求 9.競爭與市場結構. N. 10.所得分配 11.市場失靈 12.政府角色. N. R/N. 13.國內生產毛額 14.總合供給與總合 需求 15.失業. N. N. N R/N. R/N. N. R/N. 16.物價膨脹. N. R/N. N. R/N. 17.貨幣政策. N. R/N. 18.財政政策. N. R/N. N. R/N. R/N. R/N. R. N. R/N. N. R/N. R/N. N. R/N. N. R. N. R/N. 19. 絕 對 與 比 較 利 益、貿易障礙 20.匯率與國際收支. N. N. R/N. N. 21.國際經濟的成長 穩定. N. N:新增內容 R:內容增強/複習/擴充 資料來源:整理自 Gilliard et al.(1988:9)與 Saunders et al.(1995:62). 19.

(33) 經濟學基本概念教學架構(FTBC)已被英、德、韓、日等多國經濟教育學者予 以正面的評價,認為其所建議的內容和方式,足以作為世界各國中小學經濟學教 學的參考典範(黃美筠,2006)。國內亦有許多學者採此概念架構內容以研究經濟 相關領域(王若文,1992;張怡婷,2000;黃美筠,1998;程健教,1988;溫騰 光,1992;蔡欣穎,2001)。 1997 年,美國經濟教育協會(NCEE)聯合其他全美教育組織於發展出一套更為 明確的經濟教育課程內容標準─非強迫性的經濟學國家內容標準(Voluntary National Content Standards in Economics, VNCSE),作為學校經濟教材的依 據。VNCSE 有 20 個內容標準,每一個標準都包含了內容陳述和學習指標兩個部份。 內容陳述說明了基本經濟原則與預期學生學習的推理與決策技巧;學習指標則描 寫學生分別在四、八、十二年級時所應瞭解的概念內容及應用能力。 Siegfried 和 Meszaros(1997)表示經濟學國家內容標準(VNCSE)為美國經濟 教育組織所大力推廣,由於其編製過程十分嚴謹,亦是許多教師都願意接受的教 材媒介。表 2-4 結合黃美筠(2006)分析二十個內容標準之相關經濟概念及各個層 次的學習內容,整理出 VNCSE 所包含的經濟概念及其年級配置。. 20.

(34) 表 2-4. 經濟學國家內容標準(VNCSE)的經濟概念與年級配置. 標準(主概念). 相關概念. 一、稀少性與選擇 稀少性(選擇、欲望) 機會成本 產品與勞務 消費者與生產者 生產資源(自然資源、人力資源、資本、 企業家精神) 邊際分析 二、邊際分析 成本與效益分析 效用極大化、利潤極大化 經濟體系(市場經濟、統制經濟、傳統經 三、分配體系 濟) 經濟問題(生產什麼?如何生產?為何生 產?) 誘因(積極誘因,如報酬、利潤;消極誘 四、誘因 因:如賦稅與懲罰) 行為反應 五、自願性交易 以物易物、自願性的交易 貿易(國際貿易、貿易障礙)、出口與進口 消費者剩餘、生產者剩餘 專業化(生產力、專業分工) 六、專業化 相互依存 絕對利益與比較利益 交易成本 七、市場與價格 市場、生產與消費 價格(相對價格、均衡價格) 市場均衡的調整 匯率 短缺與過剩 八、供給與需求 供給、需求 供需法則 供需的變動、價格管制 競爭的功能(促進資源配置與生產力) 九、競爭 競爭的程度(不同市場結構、如獨、寡等) 創新 銀行(存款、利息、貸款)、儲蓄 十、經濟組織 其他組織(其他金融機構、公會、有限公 司) 財產權、經濟規則. 21. 4 年級 N N N N. 8 年級 R R R R. 12 年級 RR RR RR RR. N. R. RR. N N. R R. RR RR N. N. R. RR. N. R. N. R. RR. N. R N. N N. R R. N N. R R N N. N. R N. N. R N. N. R. RR R N RR RR N N RR RR R R N RR R N RR R N RR. N. R N.

(35) 表 2-4. 經濟學國家內容標準(VNCSE)的經濟概念與年級配置(續). 標準(主概念) 十一、貨幣. 十二、利率 十三、薪資與所得. 十四、企業 十五、投資與成長. 十六、政府的角色. 十七、政府無效率 十八、國內生產毛 額. 相關概念 貨幣的定義、角色與功能 交易成本 貨幣供給、銀行貨幣的創造 實質與名目利率、時間偏好率、物價膨脹 預期、風險、儲蓄與投資的誘因 人力資源(工資) 勞動市場的調整(薪資的決定、邊際生產 力、勞動供需) 所得分配(所得、個人所得分配與功能性 所得分配) 企業家精神(創新、承擔風險) 企業家決策(利潤與其他誘因) 人力資本、實物資本、生產力 勞動生產力、技術改進 經濟成長、投資(項目、機會成本、風險)、 投資與消費的取捨、研究與發展 公共財、政府的收入(賦稅)與支出 外部性、政府的角色(維持競爭) 政府的角色(財產權、自然獨、所得重分 配、管制)、市場失靈 政府失靈、政府政策與社會成本(貿易障 礙、價格管制、利益團體) 國內生產毛額、平均每人國民生產毛額、 經濟行為的循環週流 名目與實質國內生產毛額、潛在的國內生 產毛額、乘數、總合供需、總體經濟的均 衡 失業的定義、物價膨脹的定義. 十九、失業與物價 膨脹 勞動力、購買力 失業率、失業的因素、充分就業、消費者 物價指數、非預期的物價膨脹、物價膨脹 的重分配效果 二十、貨幣政策與 財政政策(政府的收支、預算赤字和盈 餘、國家債務) 財政政策 貨幣政策(中央銀行、存款準備、公開市 場操作、貼現率). N:新增內容 R:內容增強/複習/擴充. 4 年級 N. 8 年級 R N. N N. R. RR. N. R N. N N. R N R N. 22. R RR R N. N. R N. RR R N N. N. R N. N. R N. RR:內容再增強/複習/擴充. 資料來源:修改自黃美筠(2006:83). 12 年級 RR R N. RR R N N N.

(36) 比較經濟學基本概念教學架構(FTBC)以及經濟學國家內容標準(VNCSE)的內 容,除了 FTBC 所列出的「國際收支」與「國際經濟的成長穩定」概念無法在 VNCSE 找到類似的國際經濟概念外,其餘的概念都同時包含在兩種經濟課程架構之中, 兩者所涵蓋的經濟概念相似性很高。另外,由表 2-3、2-4 可知,FTBC 和 VNCSE 的經濟教育的概念教學都是以「螺旋形課程」出現,即是結合經濟學學科邏輯及 學生認知心理發展狀態以協助學生發展出一統整知識結構的課程模式。換句話 說,低年級的經濟教學要以學生能夠理解的方式呈現,所應學的範圍內容較少; 愈至高年級,其經濟內容的學習將更為廣泛且深入。 2.我國經濟教育課程內容探討 我國國小階段的經濟教育課程主要是融入社會科之中實施,並沒有單獨設置 成科。早期社會科教學並不注重知識和生活技能的傳授,一直到了 1975 年教育 部修正社會科課程標準後,才將經濟學知識納入社會科課程,至此經濟教育才正 式在我國國小階段萌芽(引自黃劍華,1999)。 我國國小階段的經濟教育起始於教育部 1993 年社會科課程標準所提出的經 濟學八條通則,並作為國小社會科經濟教材發展的依據,其內容包括(1)個人的 時間能力有限,因此在滿足慾望時必須有所選擇;(2)家庭儲蓄透過銀行或股票 市場,成為投資的資金;(3)實物與人力投資改善生產技術,採取更好的生產方 式或爭取更好的機會,使生產效率不斷提升;(4)供給與需求決定財貨與勞務的 交換價值及家庭的所得分配;(5)家庭所得來自分工合作,所得用於家庭;(6)社 會經濟型態由自給自足,逐漸演進到透過貿易與其他社會交換;(7)利用人力、 資金、生產技術及天然資源,可以創造更多新東西,滿足需要;(8)利用自然資 源時,若未充分做好生態保護的工作,將支付極大的代價,導致環境汙染,破壞 生態平衡。然而,張怡婷(2000)認為有關經濟領域的社會科課程內容並非全然包 含在這八項通則之中。 1999 年,九年一貫課程社會學習領域課程綱要成為國小社會教科書編定的準 則,其內容包括十條課程目標(教育部,2000):. 23.

(37) (1)瞭解本土與他國環境特徵、差異性及面對的問題。 (2)瞭解人與社會文化、生態環境之多元交互關係及環境保育和資源開發的 重要性。 (3)充實社會科學之基本知識。 (4)培養對本土與國家的認同、關懷及世界觀。 (5)培養民主素質、法治觀念以及負責的態度。 (6)培養了解自我與自我實現之能力,發展積極、自信與開放的態度。 (7)發展批判思考、價值判斷及解決問題的能力。 (8)培養社會參與、做理性決定以及實踐的能力。 (9)培養表達、溝通以及合作的能力。 (10)培養探究之興趣以及研究、創造和處理資訊之能力。 若以經濟教育的角度說明之,第三條已經說明了要學習經濟學的基本知識; 第五條與經濟教育的目標不謀而合,也就是要培養負責的公民;第七、八、十條 的內容也是經濟教育所欲培養的能力。總的來看,在十條社會領域課程目標中, 與經濟教育相關者共有五項。 九年一貫社會學習領域課程綱要分為九個主題軸,其中與經濟教育最為相關 的就是第七主題軸「生產、分配與消費」,包括十項內涵和能力指標。以下為十 項內涵之說明: (1)人類追求滿足的動機是構成經濟活動的進步動力。 (2)滿足人類需求的資源有限,故需善加利用。 (3)時間、空間、智慧、勞務、能源及各種天然物產等均為重要資源。 (4)社會透過分化與分工等程序,形成各種專業功能。 (5)交換既使供需相符,也使分工順利運作;交換價格受市場供給與需求的 影響。 (6)生產要素包括土地、勞動與資本。 (7)消費是一種選擇,它既是對自己的需求做取捨,也是對各種供應產品做. 24.

(38) 取捨。 (8)資本的形成由投資而來,投資來自每個人的儲蓄。 (9)公共財(使用者非特定個人或少數人)與外部性(行為的後果不僅及於行 為者)使經濟活動需受公共政策的管理與調節。 (10)經濟活動可能引發社會與環境問題。 然而,在推展九年一貫社會領域課程的過程中,所遇到的最大困難就是其課 程綱要只界定了課程發展理念與知識範圍,並沒有清楚的說明其課程型態或順序 (楊思偉,2002)。賴穎莉(2008)亦認為九年一貫社會領域能力指標的內容除了用 語不夠明晰外,並未以明確的經濟概念為核心來陳述能力指標,使用的亦非一般 經濟學界慣用的用語,除了無法具體看出學習到的經濟概念外,亦不利檢視經濟 概念出現或缺乏的情況,不容易從經濟概念的分布來瞭解課程結構是否妥適,或 是建立一套課程內涵。況且,經濟知能的內涵具有強烈的結構性,宜在不同的階 段透過各種主要與次要的經濟概念形成學習的內容。因此,九年一貫社會領域課 程綱要只界定課程發展理念與知識範圍的的此項特色,反而對實際社會領域經濟 教學產生滯礙。 研究者依據國內學者黃美筠(2006)及陳美君(2007)分析國小階段社會學習 領域第七主題軸「生產、分配與消費」之分段能力指標的經濟概念內涵,修正如 表 2-5。此外,研究者亦參考陳美君(2007)的概念分析表,嘗試將我國的能力指 標與美國經濟教育兩大架構─經濟學基本概念教學架構(FTBC)和經濟學國家內 容標準(VNCSE)進行比較分析,如表 2-6。. 25.

(39) 表 2-5 主. 九年一貫國小階段社會領域第七主題軸能力指標經濟概念分析 階. 題 軸. 能力指標. 經濟概念. 段. 國小三四 年 級 國小五六年級. 第七主題軸︱「生產、分配與消費」. 7-2-1 指出自己與同儕所參與的 誘因、需求、消費、機會成本 經濟活動及其所滿足的需求與動 機 7-2-2 辨識各種資源並說明其消 生產、生產資源、機會成本、稀 失、再生或創造的情形,並能愛護 少性與選擇 資源 7-2-3 瞭解人類在交換各種資源 物物交易、貨幣與相互依存性、 時必須進行換算,因此發明貨幣 交易成本 7-2-4 瞭解從事適當的儲蓄可調 儲蓄、消費、利率、稀少性與選 節自身的消費力 擇 7-3-1 瞭解個人透過參與各行各 專業化、薪資和所得、生產力、 業的經濟活動,與他人形成分工合 分工、比較利益、市場結構 作的關係 7-3-2 針對自己在日常生活中的 稀少性與選擇、誘因、價格、市 各項消費進行價值判斷和選擇 場、供給與需求、機會成本 7-3-3 瞭解投資是一種冒風險的 投資、利潤、創新、效益、成本 、 行動,同時也是創造盈餘的機會 資本、企業家精神、誘因 7-3-4 說明政府有時會基於非經 政府無效率、政府的角色、所得 濟原因,去干預社會的經濟活動 分配、市場失靈、失業 7-3-5 瞭解產業與經濟發展宜考 經濟發展、經濟政策、產業、政 量本土的自然和人文特色 府的角色 資料來源:修改自陳美君(2007:39)、黃美筠(2006:97). 26.

(40) 表 2-6 主 題 軸. 社會領域第七主題軸能力指標與 FTBC 及 VNCSE 架構經濟概念分析表. 階 段. 能力 指標. FTBC 經濟概念. VNCSE. 學習 學習 標準 層次 層次 2、5、8 K-4 年級 1、4、7、 四年級 8 1、2、3 K-4 年級 1、2、7 四年級 概念. 誘因、需求、消 費、機會成本 生產、生產資 7-2-2 源、機會成本、 稀少性與選擇 物物交易、貨幣 2、6 K-4 年級 5、(6)、 7-2-3 與相互依存性、 11 (交易成本) 儲蓄、消費、(利 1、2、5 K-4 年級 1、7、 7-2-4 率)、稀少性與選 10、(12) 擇 3、(6)、 專業化、薪資和 3、6、 K-4 所得、生產力、 9、10、 5-8 年級 9、13 7-3-1 分工、(比較利 19 益)、市場結構 稀少性與選擇、 1、2、 K-4 1、4、7、 誘因、價格、市 5、7、8 5-8 年級 8 7-3-2 場、供給與需 求、機會成本 投資、利潤、(創 1、2、 K-4 1、2、4、 5-8 年級 (9)、 新)、效益、成 5、9 7-3-3 本、資本、企業 14、15 家精神、誘因 (政府無效率)、 10、 K-4 (13)、 5-8 年級 16、 政府的角色、(所 11、 7-3-4 得分配)、(市場 12、15 (17)、19 失靈)、失業 (經濟發展)、經 12、 K-4 (15)、 7-3-5 濟政策、產業、 18、19 5-8 年級 (16) (政府的角色) 註:括弧部分為依 VNCSE 標準九年一貫課程提前教學之經濟概念 7-2-1. 國小三 四 年 級 國小五六年級. 第七主題軸︱「生產、分配與消費」. 資料來源:研究者自行整理(2011). 27. 四、八、 (十二) 年級 四、 (十二) 年級 四、八、 (十二) 年級 四、八年 級. 四、八、 (十二) 年級 四、八、 (十二) 年級 四、八、 (十二) 年級.

(41) 從上表可以看出,我國九年一貫社會領域經濟教育相關能力指標與 FTBC 和 VNCSE 的架構內涵和實施年段都相近。由第七主題軸來看 FTBC 的內涵,涵蓋了 14 個概念,但缺少了 7 個概念,包括概念 4 經濟制度、概念 13 國內生產毛額、 概念 14 總和供給與總合需求、概念 16 物價膨脹、概念 17 貨幣政策、概念 20 匯 率與國際收支以及概念 21 國際經濟的成長與穩定。然而從九年一貫第九主題軸 「全球關聯」中,可以找出兩項能力指標能解釋 FTBC 的概念 20 及概念 21,如 9-2-1 說明各種關係網路(如交通網、資訊網、人際網、經濟網等)的全球化對全 球關聯性所造成的影響;又如能力指標 9-3-3 舉出國際間因利益競爭造成衝突、 對立與結盟的例子,因此,單以我國第七主題軸分段能力指標來看經濟教育是不 足的,應加上第九主題軸「全球關聯」的內容,才能讓經濟教育之概念較為完整 (陳美君,2007)。儘管如此,我國社會領域能力指標仍缺少 FTBC 中的 5 個概念。 若再以第七主題軸對照 VNCSE,可以發現第七主題軸的經濟內涵涵蓋了 VNCSE 的 18 個標準,惟缺少了 2 個標準,包括標準 18「國內生產毛額」以及標準 20「貨 幣政策與財政政策」 ,因此若將 FTBC 和 VNCSE 的課程架構與九年一貫社會領域第 七主題軸的內涵作比較,則 VNCSE 的內涵和九年一貫社會領域第七主題軸的內容 較為接近。另外,VNCSE 的標準 12「利率」與標準 17「政府無效率」都應為九~ 十二年級的教材,但我國分別在三~四年級及五~六年級就已經實施(陳美君, 2007),此值得進一步探討。由於我國九年一貫社會領域第七主題軸的經濟概念 與 VNCSE 的內涵較為接近,因此本研究將以 VNCSE 的概念內涵作為研究之依據。 綜上所述,經濟教育能教導學生具備基本的經濟概念,並進一步發展經濟推 理思考能力,使其在面對經濟問題時可以做出理性的決策,以幫助學生的生活適 應,因此經濟教育的實施必須被重視。我國九年一貫社會領域課程所涵蓋的經濟 概念與 VNCSE 的經濟內涵大致相合,尚屬完整,但如何呈現經濟概念的內容才能 讓學生有效的學習,遂成為下一步欲探討的重點。. 28.

(42) 第二節. 經濟認知的相關理論與實證研究. 本節旨在探討經濟認知之相關理論與研究,共分為五個部分:經濟學概念學 習、學童經濟認知發展與經濟概念現況、影響兒童經濟認知的因素、我國國小社 會教科書經濟概念內涵之研究、國小經濟教育教學之相關研究。 一、經濟學概念學習 Bruner 強調任何學科的內容都能以某種明智的方式有效的讓任何發展階段 的兒童去學習。其在「教育歷程」(The Process of Education,1960)一書中, 提出「知識結構」的觀點,認為具有組織的知識能幫助人們的學習並更經濟的連 貫我們的經驗。其應用在經濟學課程中,就如經濟學中有數個大原則,人們在學 習這些原則後,便獲得了經濟學的主要架構,然後再藉以延伸出其他較小的原 則、概念或事實。「知識結構」有助於學習者更易於明瞭所學學科,並有助於記 憶、學習遷移和學科教材的更新。因之,若能以一種結構化的知識來呈現經濟概 念的內容,學生的學習效果會更好。另一方面,黃美筠 (2006)將知識要素分成 事實、概念、通則,概念是由事實組合的,通則則是由概念組合的,而歸納通則 的能力是更深入、快速學習的關鍵。因此,在經濟學的教學中,可讓學生經由概 念的學習理解經濟學的教材結構,進而建立通則,使之能正確運用經濟學概念及 原理來解決日常生活中所面臨的問題。 二、學童經濟認知發展與經濟概念現況 (一) 兒童經濟概念認知發展之實證研究 兒童經濟概念的認知發展與學習有其階段性的性質,類似皮亞傑(Piaget)的 認知發展理論,國外有許多相關研究能予以佐證。 1952 年,Strauss 訪問 66 位四歲半至十一歲的兒童,在做完商店交易的實 驗後,透過訪問瞭解其交易、利潤、受雇、貨幣價值等經濟概念之理解程度。發 現可分為九個認知發展階段。在第一、二階段:平均 5.4 歲的兒童認為貨幣價值 與大小有關,但無法辨識幣值,且認為用貨幣交易是一種習俗,若改用其他交易. 29.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To reduce the leakage current related higher power consumption in highly integrated circuit and overcome the physical thickness limitation of silicon dioxide, the conventional SiO 2

The objective of this study is to investigate the current status of the elementary school teachers who promote Gratitude Education by using Gratified Dream Savings Notebook

The objective of this study is to analyze the population and employment of Taichung metropolitan area by economic-based analysis to provide for government

This study hopes to confirm the training effect of training courses, raise the understanding and cognition of people on local environment, achieve the result of declaring

Therefore, in order to effectively utilize and manage the coastal lands in Tao-Zhu-Miao region, this study will intensively explore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land use and

Therefore,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investigate the hospitality students’ entrepreneurial intentions based on 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r and also determine the moderating

This research tries to understand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supplementary education of junior high school in Taichung City and investigate the learning factors and

This study is aimed to investigate the current status and correlative between job characteristics and job satisfaction for employees in the Irrigation Associations, b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