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經濟認知的相關理論與實證研究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二節 經濟認知的相關理論與實證研究

本節旨在探討經濟認知之相關理論與研究,共分為五個部分:經濟學概念學 習、學童經濟認知發展與經濟概念現況、影響兒童經濟認知的因素、我國國小社 會教科書經濟概念內涵之研究、國小經濟教育教學之相關研究。

一、經濟學概念學習

Bruner 強調任何學科的內容都能以某種明智的方式有效的讓任何發展階段 的兒童去學習。其在「教育歷程」(The Process of Education,1960)一書中,

提出「知識結構」的觀點,認為具有組織的知識能幫助人們的學習並更經濟的連 貫我們的經驗。其應用在經濟學課程中,就如經濟學中有數個大原則,人們在學 習這些原則後,便獲得了經濟學的主要架構,然後再藉以延伸出其他較小的原 則、概念或事實。「知識結構」有助於學習者更易於明瞭所學學科,並有助於記 憶、學習遷移和學科教材的更新。因之,若能以一種結構化的知識來呈現經濟概 念的內容,學生的學習效果會更好。另一方面,黃美筠 (2006)將知識要素分成 事實、概念、通則,概念是由事實組合的,通則則是由概念組合的,而歸納通則 的能力是更深入、快速學習的關鍵。因此,在經濟學的教學中,可讓學生經由概 念的學習理解經濟學的教材結構,進而建立通則,使之能正確運用經濟學概念及 原理來解決日常生活中所面臨的問題。

二、學童經濟認知發展與經濟概念現況 (一) 兒童經濟概念認知發展之實證研究

兒童經濟概念的認知發展與學習有其階段性的性質,類似皮亞傑(Piaget)的 認知發展理論,國外有許多相關研究能予以佐證。

1952 年,Strauss 訪問 66 位四歲半至十一歲的兒童,在做完商店交易的實 驗後,透過訪問瞭解其交易、利潤、受雇、貨幣價值等經濟概念之理解程度。發 現可分為九個認知發展階段。在第一、二階段:平均 5.4 歲的兒童認為貨幣價值 與大小有關,但無法辨識幣值,且認為用貨幣交易是一種習俗,若改用其他交易

30

方式就是錯的。兒童到了平均 6.5 歲時,已具有利潤觀念,對老闆藉由賺錢而致 富感到有興趣,且已經知道貨幣的價值不是以大小作區分。第三、四階段:在兒 童平均 7.1 歲時,已了解生產者要付工人工資和花錢購買機器設備。第五階段:

兒童在平均 8.5 歲時,能瞭解零錢的正確用途,也就是與價格及找零錢相關的錢 的價值觀念。第六階段:大約 8.9 歲時,兒童已經瞭解商店是利用顧客的錢去購 買貨物,再賣給顧客,但不清楚批發價格與零售價格的差別;也知道老闆用較低 的薪資雇用員工以保持利潤。第七、八階段:兒童生長至 10 歲時,已知道批發 價格和零售價格是不同的,但認為如此是不道德的。第九階段:到了平均 10.7 歲時,兒童可以瞭解物品的進價與售價不同的原因,知道商人做買賣是為了賺更 多錢,也知道這種行為是大家所接受且公平的。

Jahoda 於 1981 年訪問 96 位十一至十五歲學生有關銀行功能、利息及利潤 概念的看法。結果發現兒童對其概念的發展分為五個階段。第一階段:兒童沒有 利息、利潤概念;第二階段:其認為存款有利息,放款不必有利息;第三階段:

認為存、放款都需有利息,但強調存款利息。第四階段:認為存、放款利息要一 樣多。第五階段:瞭解銀行是透過放款的利息差額賺取利潤,所以放款的利息要 高過存款利息。僅管兒童此等概念循此階段發展,但至少有三分之一的中產階級 與勞工階級之十六歲兒童未達到最後一個層次。

Schug(1983)和一、四、九年級各 24 位學生面談,欲了解兒童在機會成本、

經濟需求、有限所得、自由貿易、貨幣價值、選擇和價格機能等概念的理解程度,

結果發現兒童在四年級以前迅速發展的概念包含有限所得、機會成本、選擇和價 格機能,並已達到相當程度的水準。四年級以後才迅速發展的概念則有經濟需 求、自由貿易及貨幣價值。同時,研究也顯示學生常有非熟思的經濟推理,包括 有先入為主的觀念、自我中心思考及因果關係的辨識混淆。

Schug 與 Birkey(1985)以 70 位四~十四歲的兒童為對象,研究其在選擇、機 會成本、貨幣價值、價格機能、交易等五項經濟概念的理解程度。發現兒童在六 到八歲時,選擇和機會成本兩個概念已發展良好;一直到八歲到十歲,其對價格

31

機能的概念才加速發展;但直至十二到十四歲時,兒童對交易和貨幣價格的概念 仍不甚理解。

1992 年,Schug 與 Lephardt 為了研究兒童在國際貿易概念的發展,訪問了 25 位一年級、24 位六年級以及 10 位十一年級的學生,發現兒童在國際貿易概念的 發展是隨著年齡的增加而成長。一年級學生對國際貿易概念模糊,常無法解釋貿 易問題。六年級學生則較能了解全球貿易本質,但其對貿易效益的理解仍是有限 的。據此,可以發現兒童在六年級時已可以被教導某些較複雜的國際貿易概念,

並針對此等概念在國中階段繼續做延伸。

到了 1993 年,Seefeldt 針對三至十一歲兒童,研究其在金錢概念、交換、

生產、消費、工資、信用、利潤、價格、成本、國際貿易等經濟概念的理解情形,

共分為六個發展階段:三歲時,兒童能區別錢和其他物品。四至五歲時,有交換 概念,但無生產概念。六歲時,能了解金錢概念,但不能區別不同硬幣。七歲以 後,兒童能了解生產、消費及工資概念。到了八至十一歲,能大概瞭解信用及利 潤觀念。在十一歲以後,兒童能瞭解產品價格是基於成本所訂定的,以及知道國 際貿易概念。

由以上國外研究可以知道,國小一、二年級學童能夠學習與理解的經濟概念 有受雇、貨幣價值、交易、利潤、有限所得、機會成本、選擇、價格機能、生產、

消費、工資、信用等初步概念;到三、四年級時,除了加深、加廣之前所學習的 概念外,還能學習有關有限所得、信用等經濟概念;到了五、六年級,除了延續 之前經濟概念的學習之外,尚可加入產品價格基於成本、經濟需求、自由貿易、

國際貿易等內容,更進一步的含括了總體經濟概念、國際經濟概念。

另外,黃美筠(2006)歸納國外兒童經濟認知發展的相關研究,得到以下結 論:1.學童的經濟概念傾向於遵循一定的發展順序,學前及小學階段較自我中 心,並以一種具體的、窄化的、知覺的取向理解;隨著年齡的增加,他們的思考 也變得更為抽象和富於彈性。2.雖然研究顯示經濟思考隨著年齡而逐漸進步,但 就某些概念而言,其成熟的推理發展較其他概念為快,如「稀少性」能以簡單的

32

方式教導 6 歲的兒童。

綜上所述,國內外兒童經濟認知相關研究大致都能互相印證,顯示兒童的經 濟認知發展隨著年齡的增加而漸趨成熟,由具體到抽象,故其經濟教材的設計與 安排應以之為基礎,選擇適合其學習能力的經濟概念內容,才能收到良好的學習 效果。

(二) 國小兒童經濟概念認知現況相關研究

國內有關於國小學生經濟認知現況的研究不多,其研究對象都是國小中、高 年級學生。至於研究方法方面,除了蘇郁翔(2005)是以晤談法來瞭解學生經濟認 知現況外,其餘皆是以紙筆測驗的方式得出其結果,茲就以下內容作一番探討。

黃劍華(1999)、黃美筠與黃劍華(2002)以自行翻譯之美國基本經濟學測驗 (Basic Economic Test, BET)為測驗工具,藉由測驗表現分別瞭解臺北地區國小 高年級學生以及台灣地區公立國小高年級學生對經濟知識的理解情況,結果發現 其各類別經濟概念的理解程度,由高至低皆為「總體經濟概念」、「基本經濟概 念」、「個體經濟概念」、「國際經濟概念」。學生對於各認知層次試題的理解狀況 也都與 Bloom(1956)提出的認知發展層次相吻合,依序為「知識層次」、「理解層 次」、「應用層次」。另外,研究也發現我國國小階段的經濟教育課程設計大多不 符合兒童經濟認知發展,實施進度超前的經濟概念有機會成本與得失、經濟體 系、經濟組織與誘因、供給與需求、所得分配、國民生產毛額、貨幣政策及財政 政策,實施進度落後的則有競爭與市場結構、匯率與國際收支。

余宗羲(2001)以自編之「經濟認知問卷」、「經濟態度問卷」為測驗工具,發 現台北市、花蓮地區國小高年級學生整體「經濟認知」的答對率為 60.59%。經 濟認知各分測驗答對的情形以「國際經濟學」最好,其次是「基本經濟學」、「總 體經濟學」、「個體經濟學」。學生之經濟概念認知層次以「知識」性的題目表現 最好,再來是「理解」性,最後則是「應用」性題目。國小高年級學生的「經濟 態度」都趨向正向、積極。同時也發現其「經濟認知」和「經濟態度」有顯著的 相關存在,由「經濟認知」可預測「經濟態度」。綜合以上兩個研究可得知,以

33

1993 年課程標準來編寫的國小教科書,其經濟教育內容的編排並不符合兒童經濟 認知發展程序,學生經濟認知的表現雖然在兩個研究中不甚相同,但都符合 Bloom 的認知發展層次,都是以「知識」性題目的表現最好,接著才是「理解」性題目 和「應用」性題目,且「總體經濟概念」皆優於「個體經濟概念」。另外,經濟 認知表現愈佳的學生其經濟態度也較正向。

李岳鴻(2005)探討國小六年級學童在學習九年一貫社會領域課程後,其經濟 素養的表現情形。其以自編的「經濟素養測驗」為工具,測驗學生「生產」、「消 費」、「理財」等三方面的經濟素養表現,發現其「理財」題目的答對情形最佳,

李岳鴻(2005)探討國小六年級學童在學習九年一貫社會領域課程後,其經濟 素養的表現情形。其以自編的「經濟素養測驗」為工具,測驗學生「生產」、「消 費」、「理財」等三方面的經濟素養表現,發現其「理財」題目的答對情形最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