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國小學生領導才能及其相關研究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三節 國小學生領導才能及其相關研究

國 內外 學者 針對 領 導才能 的 研 究,在 教育 領域 中, 多 著重於 教 育 行政工 作 者 之 領導 才 能研 究 與探 討 , 關於 國 小學 童 的領 導 才 能之 研 究, 數 量亦 不 多,

大多數研究均以資優生的領導才能訓練、及領導課程的設計與教學;國外學者 的研究亦多集中於資優學生的領導才能訓練。以下茲就學者們對國小學生的領 導才能相關研究作一敘述:

一、國小學生領導才能的相關研究

曾文昌(1994)針對資賦優異學生的領導才能訓練研究,認為領導才能 是 資 賦 優異 的 一種 表 現, 透 過 有效 的 訓練 技 巧能 夠 增 進學 生 的領 導 才能 , 並 發現 領 導才能 優異 的學 生具 異 於一般 學 生 的人格 特質 ;溫 怡梅 ( 1987 ) 以國 小五、六年級學生為對象,針對領導才能的訓練之相關研究發現,領導才能的 訓練課程,有助於高年級學生創造力、領導能力的增進,尤其針對智商較高學 生 獨 創 力的 幫 助較 大 ,在 流 暢 性增 進 方面 , 五年 級 男 生與 六 年級 女 生幫 助 較 大;洪儷瑜(1984) 針對領導才能訓練之理論研究結果,領導才能訓練應包 涵 領 導 者 的 模 式 ( the leader approach ) 、 領 導 過 程 模 式 ( the leader process approach)、無領導模式(the nonleader approach)、領導地位 模式 ( the leadership approach )等 四種 模式 ,指 出領 導 者的 特質 與 領 導 的技能、情境的互相配合才能發揮領導的效能;盧台華(1984)研究指出領導 才能訓練的重點應放在人際關係的發展、應變的能力、開放的心靈、自尊心、價 值觀、成熟的情緒培養以及豐富的團體交往才能使資優學生成功地扮演領導者 的角 色 ;李如 仙( 1993)以 國 小六年 級學 生為 對象 , 針對領 導 潛 能作相 關研 究 , 研 究結 果 發現 六 年級 學 生 之領 導 潛能 不 因性 別 而 有差 異 ,但 在 負責 任 及 分配 任 務上女 生顯 著優 於男 生 ;夏菁 穗 ( 2004 ) 針對 領導 才 能與休 閒興 趣之 關係,以桃竹苗三地區國小高年級學生為研究母群體,以「領導才能性向測驗」

及「休閒興趣量表」為研究工具,有關於領導才能的部份之研究結果為一、不同 性 別 之 國小 高 年級 學 生在 領 導 才能 的 整體 表 現達 顯 著 差異 , 女生 在 「組 織 能 力」、「溝通能力」、「協調能力」及「決策能力」優於男生。二、不同年級的國小高年 級學生在領導才能整體表現無顯著差異,但六年級學生在「決策能力」優於五 年級學生。三、不同地區的國小高年級學生在領導才能整體表現無顯著差異,

但桃園市及新竹市學生在「評鑑能力」明顯高於苗栗市。四、不同家庭社經地位 的 國 小 高 年 級 學 生 在 領 導 才 能 整 體 表 現 無 顯 著 差 異 ; 林 素 珍 ( 2003 ) 以 183 名 國 小 六年 級 學生 為 研究 對 象 進行 領 導才 能 優異 學 生 心理 特 質之 研 究, 研 究 結果為:ㄧ、領導才能優異學生在心理特質、生活適應方面、親和力、社交技巧、

社會適應、功課與遊戲的協調成就動機競爭取向、目標取向的表現顯著優於一 般學生。二、都會地區領導才能優異學生的表現顯著優於鄉鎮地區領導才能優 異學生

。三、領導才能優異女生道德判斷的表現顯著優於領導才能優異男生;Bisland

(2004)研究發展資優學生的領導才能訓練可以配合以下教育活動(1)領導 者傳記閱讀( biographies of great leaders)、(2)領導 性格的腦力 激 盪(brainstorming leadership characteristics)、(3)領導才能的小 冊 子 ( leadership booklets ) 、 ( 4 ) 特 定 情 節 的 決 定 行 為 ( partner decision-making scenarios ) 、 ( 5 ) 團 體 動 力 ( group dynamics ) 、

(6)領袖遊戲(leadership games)、(7)假想故事(fairy tales and childrens literature ) 、( 8 ) 生活 應用 ( connectious to future )、

( 9 ) 親 師 合 作 ( partnering with parents ) ; Thomas ( 1996 ) 研 究 針 對 拉 丁 美 洲裔 學 生為 對 象, 結 果 發現 營 地訓 練 活動 對 於 領導 才 能的 訓 練有 顯 著 效 果 , 營地 活 動須 進 行分 工 活 動, 兒 童會 在 自然 情 境 下扮 演 分配 團 體角 色 , 有助於促進社交及人際關係技能。

二、國小學生的領導才能課程的相關研究

王 振 德 ( 1997 ) 提 出 領 導 才 能 課 程 發 展 的 邏 輯 程 序 , 並 參 考 Orloff

(1980)的構想,將領導才能教育課程的發展,分為八個步驟:(1)哲學或 理論基礎、(2)目標、(3)鑑定、(4)需求評估或個案研究、(5)課程設計、

(6)教學策略或活動、(7)實施方式、(8)評鑑。作為發展領導才能教育課 程的 參 考架構 ;王 振德 ( 1998 ) 以國 民中 小學 及 高中學 生 及 教師為 對象 ,進 行領導特質及學校實施領導才能教育的看法,以自編「領導才能調查問卷」,

研究 結 果學生 較注 重人 際關 係 ,教師 則 較 重視領 導技 能; 王振 德 ( 2004 )針 對 國 小 高年 級 學生 124 人 , 經 領導 才 能評 量 工具 評 量 ,其 具 領導 才 能潛 能 學 生 36 人,一般學生 88 人;參與教學工作的人員,包括校長、教務主任、高年 級導師 5 人、輔導教師 2 人,進行領導才能教育融入國語科及輔導活動科,共 進行一學期,整個試驗共融入領導才能相關活動 25 節,研究結果經「人際經 驗量表」前後測顯示,具領導潛能學生與一般學生組,在七個分量表總分,雖 後 測 分 數略 高 於前 測 分數 , 但 未達 顯 著結 果 ,訪 談 結 果學 生 方面 顯 示領 導 才 能 教 育 對其 個 人擔 任 領導 所 需 能力 有 所助 益 ;教 師 方 面認 為 對其 專 業成 長 有 所助 益 ;蔡文 標( 2000)針 對 資優學 生領 導才 能課 程 與教學 進 行 研究探 討,

研 究 結 果認 為 提升 領 導才 能 教 育的 有 效策 略 ,應 依 據 領導 才 能之 各 種特 徵 作 為 課 程 設計 藍 本, 並 將領 導 才 能的 各 種能 力 納入 教 學 目標 , 實施 的 時間 依 目 前課程的設計無專設課目,則應採融入式教學;吳武典、簡茂發(2001)以人 事智能為核心的多元智能課程,以國小五年級學生為實驗對象 66 人(資優生 與普通生各 33 人)採等組前後測實驗設計法,並進行主題單元設計與教學經 八週實驗教學(前後經歷十五週),以「人事智能量表」與「學生在校狀況問卷」

做前後測比較,結果顯示無論實驗組或控制組後測分數皆高於前測、消極因應 行為因素後測分數皆低於前測、教師回饋顯示學生皆樂於此種學習,教師亦感 到 自 我 成長 , 表示 人 事智 能 實 驗教 學 有助 於 學生 個 人 成長 與 教師 專 業成 長 ; 廖丹 敏 ( 2004 )以 四年 級 資優學 生為 研究 對象 進 行十週 的 領導 才 能課程 , 經 由實驗教學後,探討此課程對增進國小資優學生領導能力、自我觀念之影響,

研究結果顯示對國小資優學生領導能力而言,實驗組學生在個人特質、同理心、

溝通技巧、團體動力、做決定與計畫、問題解決的分數顯著優於控制組學生;許 雅婷 ( 2004 ) 在針 對國 內 大 學教 育中 有關 領導 知 能培 育課 程 之 研究 ,以 分析 依循 CIPP 評鑑模式運用在課程評鑑時的理念,以了解課程進行的過程中的各

種決定性因素,並依循背景變項來衡量學校的特色、教師及學生的特質,並在 過程中對教學組織型態、教學活動提供的形式有所了解,其研究結論為教學情 境的塑造,有助學生吸收領導知能的課程、主動的學習力量是支持學生克服自 身個性侷限與 促進個人成 長最大的原 動力;Parker(1983)研究認為領導才 能課程應包含四個領域:(1)高層次的認知活動(2)問題解決的技巧(3)

人際溝通的能力(4)決策技巧。Cahill(2006)針對六到八年級學生進行研 究並提出領導才能的課程設計應包涵(1)信任(trustworthiness)、(2)

尊重(respect)、(3)負責(responsibility)、(4)公正(fairness)

(5)同情心(caring)、(6)公民責任(citizenship)等六項指標。

三、其它相關研究

1.計畫能力方面

計畫是以審慎的態度和方法,預先籌謀並決定作何事和如何做,以 求有效而經濟地達成預定目標(謝文全,1997)。在我國,最早在三千 多年前孫子「孫子兵法」中運用策略與計畫在軍事中求取勝利;而近代在 商場上,則是為完成目標進行各項計畫與資源管理,皆可說是計畫能力 的展現,在各項計畫管理實施模式,較受青睞是哈佛政策模式的「SWOT 分析」優勢(Strength)、劣勢(Weakness)機會(Opportunity)威 脅 ( Threat ) , 主 張 組 織 計 畫 應 為 組 織 目 的 、 政 策 與 活 動 的 系 統 化

(Andrew,1980),任何一項方案在事前必須經過審慎的評估與詳細規 劃,因此計畫能力應著重於預先計畫、時間管理與目標規劃(陳政見,

2004)。

2.組織能力方面

組織是指將一些原來各自獨立的物體,加以適當的組合,使其發揮 更大的功能,或達成特定的目標(謝文全,1995)。組織可分為靜態(

static ) 、 生 態 ( ecosystem ) 、 動 態 ( dynamic ) 及 心 理

(psychological)等四大系統與整合的觀點,而本研究以靜態之觀點 來說明組織能力,由組織結構面為切入點,說明組織乃由各種不同部分 所共同組合的整體,較屬於組織哲學面之思考,著重組織的使命、目標、

任務、強調權責劃分、功能分化以及共同目標的達成等(蔡培村、武文瑛,

2004),組織可視為一因特定目標組成之有機體,透過功能分化、層級 節制、組織內外環境與成員間的交互作用,共同創造並達成團體應有的 效能與目標(秦夢群,1999),因此,組織能應著重於團體任務因人的 個別差異來做適度的安排,現有資源包括人力與物力的分配,以及如何 在團隊中學習規劃團體生活的能力等(陳政見,2004)。

3.溝通能力方面

溝通是個人或團體傳達情感、訊息意見或事實到其他個人或團體,

彼此能夠產生相互了解的一種歷程(吳清山,1991)。每天日常生活中 我們常常透過「溝通」,來完成許多事情或滿足我們的需求,影響溝通的 因素很多,外表、溝通技巧、反應能力、智慧經驗等等,不過善用個人特 質 , 加 上 良 好 的 溝 通 方 式 , 才 是 溝 通 成 功 的 最 好 方 法 ( 林 榮 泰 , 2000)。溝通是一種傳播的行為,一般而言,傳播理論的研究領域可分 為兩大主要派別,一是把傳播視為訊息傳遞的過程,主要探討傳播效果 與 正 確 性的 問 題, 稱 為程 序 學 派, 以 Shannon 與 Weaver ( 1949 ) 的 簡

彼此能夠產生相互了解的一種歷程(吳清山,1991)。每天日常生活中 我們常常透過「溝通」,來完成許多事情或滿足我們的需求,影響溝通的 因素很多,外表、溝通技巧、反應能力、智慧經驗等等,不過善用個人特 質 , 加 上 良 好 的 溝 通 方 式 , 才 是 溝 通 成 功 的 最 好 方 法 ( 林 榮 泰 , 2000)。溝通是一種傳播的行為,一般而言,傳播理論的研究領域可分 為兩大主要派別,一是把傳播視為訊息傳遞的過程,主要探討傳播效果 與 正 確 性的 問 題, 稱 為程 序 學 派, 以 Shannon 與 Weaver ( 1949 ) 的 簡